最「潮」中醫史:以形補形行不行,古人醫病智慧超展開 (電子書)

最「潮」中醫史:以形補形行不行,古人醫病智慧超展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皮國立
图书标签:
  • 中医
  • 历史
  • 文化
  • 趣味
  • 科普
  • 健康
  • 传统医学
  • 养生
  • 电子书
  • 奇闻异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國醫療史祕辛大公開!

  眾多耐人尋味、令人拍案驚奇的醫藥小故事

  ◎你身體內的那些東西,就算高唱「你是我的眼」,依舊看不到,那古人是如何發現及解讀?

  歷史上神醫華佗明明神乎其技、無所不能,卻仍舊無法拯救吐蛇病人。病人吐的是蛇還是蟲傻傻分不清?

  現在人總說讀書讀到腦筋壞掉,這可不是空穴來風,就連古人也認為讀書太專注會傷身!(是不是找到藉口可以不念書了呢?)

  血液在古代東西方文化中是神祕且具有力量的元素,經血、精液在中國更被視為追求長生與健康的祕方,甚至有皇帝差點因為經血引起暗殺。宮鬥劇必備的「滴血認親」到底是劇情烘托橋段,還是確有其事?

  ◎長壽之道、養生祕方百百種,古人是如何避免踩雷、輕鬆入門?瘟疫時不時刷個存在感,古人是如何捍衛自己的生命?

  免驚!一本《老老恆言》在手,養生達人就是我,舉凡睡眠障礙、起居衛生、飲食等,養生小智慧幫你全部包辦。

  關於防疫,其實古人比你想像的還要先進,清冠一號的構想來源,即是古代防疫治療之方。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我們常吃的豬肉居然有毒,吃豬腦不一定補腦還可能導致腎虛?我們所知的民俗食療和中醫的食療並不一樣!(所以不能亂吃豬肉?)

  ◎近代中西醫相遇,雙方是相互對立還是合作?隨著醫療科學的進步,中醫該如何朝新時代邁進?

  清末中醫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但他們並沒有坐以待斃,他們嘗試用西醫理論,來證實古代醫學學說,重新詮釋中國醫學的技術與身體觀。而隨著近代中國對外戰爭失利,西醫與強國健身概念結合,擔負起新時代責任,卻使中醫轉而被視為落伍、不科學,甚至一度被官方廢除!

  本書寫作題材包羅萬象,上至神醫華佗、針灸穴道,下至民俗食療、刮痧放血,沒有生僻冷硬的歷史,只有你想像不到的各種有趣故事!不僅內容極具延伸研究價值和閱讀趣味性,同時收錄了醫療史研究方法及總體視野的文章,是一本既符合大眾史學寫作精神,卻又不失嚴謹學術性的醫療史讀本。
 
專文推薦

  林昭庚 中央研究院院士|
  陳麒方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

好評推薦

  寺澤捷年 東亞醫學協會名譽理事長/日本東洋醫學會名譽會長|
  胡峰賓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暨發行人/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系教授/臺灣醫事法律學會秘書長|
  馬逸才 中華民國中藥商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張永賢 中國醫藥大學榮譽教授|
  崔昇勳 國際東洋醫學會(ISOM)會長/美國Emory Univ.講座教授|
  陳潮宗 中原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Dr.Nice中醫醫療系統總院長|
  黃怡超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
  黃書澐 耕莘醫院中醫科主任|
  黃澤宏 長庚醫療體系中醫發展召集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
  楊政達 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國立成功大學心理系特聘教授|
  瞿瑞瑩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發言人|
  蘇上豪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按姓氏筆畫排列)
杏林探微:中医药理的现代思辨与临床实践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对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发展脉络及临床应用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梳理与探讨。我们超越了对传统文本的简单复述,聚焦于如何将数千年的医学智慧与现代科学视角进行有效整合,探寻中医药在当代健康维护与疾病诊疗中的潜力与局限。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基础理论的再审视、经典方剂的现代解读、特色疗法的科学验证,以及中医药在应对复杂疾病(如慢性病、亚健康状态)中的独特贡献。 --- 第一部分:中医学术的基石与演进 第一章:阴阳五行与脏腑经络的体系重构 本章深入剖析了阴阳、五行、精气神等中医药学的基本哲学范畴。我们不将这些概念视为古代的神秘符号,而是探讨它们如何构建了一个动态的、整体性的生命观。重点在于如何用现代生理学、病理学的语言来理解“气血津液”的运行机制,以及“五脏六腑”在功能层面上所代表的系统整合。通过跨学科的视角,解析脏腑之间的联系如何映射到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乃至免疫系统的复杂调控网络中。 第二章:病因病机:从外感六淫到情志内伤 详细考察了中医辨证论治的逻辑起点——病因病机。从气候变化(风寒暑湿燥火)对人体的侵袭,到“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致病的影响,本章系统梳理了“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特别关注了“情志致病”在现代压力社会中的突出意义,结合神经内科学的研究,探讨情绪波动如何转化为实质性的生理病变,为“治神”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第三章:辨证论治:从个体化到精准化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的灵魂。本章着重分析“证”的内涵——它不仅是病情的阶段性描述,更是对人体动态失衡状态的个体化评估。通过大量临床案例的分析,阐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内涵。探讨了如何利用现代诊断数据(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报告)来辅助中医辨识“证候”,从而推动传统辨证向“精准中医”方向发展。 --- 第二部分:经典方剂的现代药理学解读 第四章:君臣佐使的配伍艺术与药性理论 本部分聚焦于方剂的结构智慧。详细解读了药物“四气五味”的药理学基础,分析“君、臣、佐、使”配伍原则如何实现药物的协同增效与减毒增效。通过对几类经典方剂(如解表剂、理中剂、泻下剂)的深入剖析,结合现代药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揭示其中主要成分的分子靶点和作用机制。 第五章:方证对应:复方抗炎与免疫调节 探讨了多成分复方在调节人体复杂生理通路中的优势。重点研究了数个广为人知的经典方剂(如小柴胡汤、四君子汤、当归芍药散)在现代研究中表现出的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调节功能。分析其有效成分如何作用于多个信号通路,解释了中医“多靶点、广谱调节”的科学性。 第六章:膏方与丸散的制剂技术与时辰用药 本章探讨中药制剂工艺的精妙之处,如“煎、煮、炼、和”等传统技术对药效的改变。特别是对膏方(滋补剂)的制作过程、配伍原则及“因人制宜”的定制化策略进行了详尽介绍。同时,引入“时辰用药”的概念,探讨生物节律对药物吸收和疗效的影响,为现代“个性化给药时间表”提供历史参照。 --- 第三部分:特色疗法与临床实践的融合 第七章:针灸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与疼痛管理 本章将针灸的“得气”现象与现代神经科学相结合。详细阐述针刺对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节段的影响,以及其在释放内源性阿片肽、调节神经递质方面的作用。重点分析针灸在慢性疼痛、偏头痛以及功能性胃肠病中的临床证据和应用规范。 第八章:推拿与导引:筋骨力学与运动康复 系统梳理推拿(Manipulative Therapy)在纠正姿势、缓解肌肉紧张方面的应用。结合生物力学原理,解析特定手法(如点穴、揉动、拿法)对局部循环和神经卡压的改善机制。同时,将太极拳、五禽戏等导引术视为主动康复手段,分析其对心肺功能和平衡能力的长期积极影响。 第九章:中药与现代医学的联合诊疗模式 本章是全书的实践核心。探讨中医药在特定疾病治疗中如何与西医优势互补。包括:在肿瘤治疗中,中药如何减毒增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如何通过调理脾胃、疏肝解郁来稳定病情;以及在中医药预防医学(治未病)理念指导下,如何建立基于个体体质的健康风险干预方案。 --- 第四部分:中医药的传承与未来展望 第十章: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医药标准与质量控制 讨论了将中医药推向国际舞台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药物成分复杂性带来的质量控制难题。介绍了现代中药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如指纹图谱技术),旨在确保不同产地、不同批次药材的疗效稳定一致。强调了对道地药材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循证中医: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挑战 系统梳理了现代循证医学方法(如随机对照试验RCT)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与局限性。分析如何设计更符合中医药整体观的研究方案(如“多中心、多指标、多干预”的研究模式),以科学、客观地评价中药复方和特色疗法的临床价值,推动中医药的“证据化”进程。 结语:回归生命整体观 总结中医药数千年智慧的精髓,强调其整体观念和预防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不可替代性。展望未来,中医药将是一个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成果、自我革新的动态学科,在维护人类健康的长河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 本书特点: 理论与实践并重: 兼顾深奥的古代经典理论阐述与现代药理学、生理学的交叉印证。 批判性继承: 不盲从古籍,不完全否定传统,以科学精神审视疗效与机制。 聚焦应用: 大量篇幅用于解析经典方剂和特色疗法在现代临床疑难病症中的实际应用策略。 语言精准: 采用严谨的学术语言,力求清晰准确地阐释复杂的中医概念。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皮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研究領域為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史學方法、中國近代戰爭與科技等領域。著有《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2019)、《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2020)、《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2022)、《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2022)、《晚清身體診療室——唐宗海與中西醫的對話》(2023)等學術專書十數本,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及期刊,並榮獲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獎勵、中央大學新聘卓越教研人員獎、全校優良導師獎等榮譽。

图书目录

推薦序    一本兼顧學術卻又雅俗共賞的醫學史    林昭庚
推薦序    博古通今論講醫史    陳麒方
序論

Part 1    你身體內的那個東西?
一    外科神醫大戰寄生蟲?――不為人知的華佗醫術
二    如何感知「身體內長的東西」?――古代婦女的下腹腔腫瘤
三    傳統中國對「癌症」的認識
四    中醫與中國文化中的「情欲」傷身論述
五    中國「血」字的身體觀與醫療史

Part2    食與藥:從養生到衛生
六    古代老人怎麼過好生活?――清代《老老恆言》的養生智慧
七    近代中國人追求「衛生」的故事
八    談談古人如何「防疫」?
九    豬事大吉――豬肉的補養與飲食史
十    補身兼治病――近代中國服用維他命的歷史

Part 3    歷史上的醫者與醫學
十一    對望中西醫――近代東西方醫學的相遇
十二    民國時期反中醫與反傳統的文學家魯迅
十三    研究醫療史的捷徑與階梯――從《中文醫史研究學術成果索引》一書的出版談起
十四    二十世紀初期東亞醫病關係之一隅――《醫師開業術》的源流與內涵
十五    讀《抗戰時代生活史》――戰爭時的中醫、患者與眾生相

結語
徵引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6865
  • EISBN:978626370155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3MB

图书试读

序論

  臺灣醫療史研究之發展,歷史悠久。套一句呂芳上在《民國史論》的見解,現代臺灣的歷史應該有一「Y」軸線的發展歷程, 它同時匯集了民國時期和日治時期兩個異地發展的時代,在1949 年之後共同成為我們今日的歷史思想源流。民國時期,現代醫學史的研究開始萌發,中國醫學被納入現代史學發展的一個專題史項目, 是頗為重要的開創時期。而戰後臺灣,杜聰明(1893-1986 年)已在高雄醫學院講授中西醫學史,首次在臺灣將中國醫學史納入西醫的課程中,更是創舉;他的名言「樂學至上,研究第一」,是否也包含醫學史研究呢?不可否認的是,杜氏絕對沒有忽視中國醫學在歷史上所積累的知識,他曾書寫《中西醫學史略》,認為醫學史的知識、研究乃至教學,是醫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現代臺灣的醫學院教育似乎已經忘了這份初衷。杜聰明曾說:「余讀醫學史時,感覺醫學之發達,均由傳統連綿而生,又由於有偉大醫學者,以其發明與發見,促進一時代之劃期的進展,而且其高潔之人格,常能感化門生後學之治學精神不鮮。」可見醫學史的探究具有非常深刻與實際的價值,放在醫學教育的發展中來看,其背後意義也是高尚且遠大的。另外,我想起了臺灣師大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班的學長陳勝崑(1951-1989 年),他是1970 年代後臺灣醫學史研究的先導人物,力主在本土醫學刊物和當時臺北醫學大學的「醫學人文社」內推展醫學史研究。隨後,更以醫師的身分就讀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在當時頗不為身邊親友所認同,但他堅持為臺灣醫學史留下記錄,希望透過書寫醫學史來填補當時醫學院課程的空白,豐富醫者的心靈,而他研究的主體,其實是以中國醫學史為主。

  筆者身處在這樣的研究環境和氛圍中,感到幸運且感恩,在學術生涯中能依著自己的興趣,發表一些中國醫學史的學術文章,夫復何求?當然,我也在不斷追尋中國醫學史知識的普世價值與意義,不要只將其限縮在狹窄的廟堂史學中。今年初,我撰寫的高中歷史教科書出版,書寫的部分大概都圍繞在醫療史、疾病史、科技與社會發展等幾個篇章。即便醫療史的內容已經進入普通高級中學歷史課程加深加廣的專題中,但學子們能夠參考的讀物卻不多;再進一步,大學生無論在修讀歷史系專業課程或通識課程時,若遇見醫療史相關課程,也先入為主地認為醫療史帶有一種難度與門檻,不敢輕易跨越。這些年,筆者受邀進行一些演講,驚訝的發現,儘管學界具體研究成果已不少,但多數的國、高中生、老師、中醫師乃至對中國醫學有興趣的大學生和社會人士,卻極少閱讀相關的研究著作。

  換個角度來思考,若能從科普、史普的角度來思考高中生、大學生,乃至是醫學院學生之需求,讓那些對中國醫學人文與身體觀有興趣的年輕讀者,在日常閱讀上能擁有一本不那麼生硬難懂的歷史讀本,應有其必要性。我一度認為,山高水深,學術書大概本來就不是訴求讓一般人讀得懂的,專業論文和專書是給極少數同領域的專家來審查、升等用的工具,但將知識轉譯給更多讀者知曉,彰顯人文價值,難道不應該有學者參與其中?事實上,很少學者會注意到一般讀者的閱讀需求,思考生產有趣的故事以饗更廣泛的讀者群。那麼,如果我們不邁開腳步來嘗試歷史學的非虛構寫作,導致人文學中長期缺乏思想與大眾心靈之對話、接觸,僅尋求孤芳自賞,那又何以稱為「人」文呢?值得當代學者省思。

  現在數位化、資料庫已如此興盛,在查找資訊如此方便、知識更新如此快速的時代,傳統的知識探索權力完全下放,每個人都可以運用新的資料庫,書寫各種主題的歷史,這是一個更加「大眾史學化」的時代,大部分的知識,已不需要靠長篇大論;反觀需要長篇大論的某事,往往跟不上新穎知識的出現與汰換,無法讓一般人知悉。是以長篇大論,其事實對於多數人的意義幾乎等於零,正因為「不讀不看」,歷史乃成為一門枯燥的學問,愈加乏人問津。試觀近年來歷史乃至人文領域的系所,招生缺額愈加嚴重,能不加緊反思歷史書寫與呈現的方式嗎?現代人或許更需要簡短的讀本,但又不能是運用網路「剪刀糨糊」工法、ChatGPT 式的剪剪貼貼,那就真是沒意思了,還不如去看維基百科。AI 時代,人文科學之所以具備不被AI 取代的優勢,就是我們能與時俱進,用稍微加速的方式生產新知識,而且還是要重視知識的含金量與創新,這是學術的最基本要求,不能退讓,也是最不會被AI 取代的能力之一;AI 可以複製、學習數字、公式、趨勢、學說,卻無法創造深層且複雜的思考,而歷史學的訓練與技藝,正在此關鍵上展現其價值。

  當今在臺灣興起的大眾史學書寫,也不能單純只喊通俗、易懂,久了也容易落入各說各話乃至不知所云,甚至重複性高,貢獻度無法超越網路搜尋引擎的知識範圍,那樣對學術發展依舊沒有助益。因此,該如何進行而達到一種可能的折衷呢?我試著用一些很簡單的概念和雅俗共賞的文字來書寫這本書,當然有一些是自己較為成熟的研究,用更通俗的表達方式呈現出來,或是對既有研究的一種補充、延伸。另外更多的,是所謂的「探究」,要取其大眾史學化,其過程就不能求取一個很完整的問題意識提出與隨後論證過程的「大長篇」;而是自有趣的議題直接出發,用一些史料,來梳理當中值得關注的史事與現象,如此一來,書寫的方式就會比專業論文之呈現更為簡潔且易讀。不過,為了符合相當的學術規範,學者應秉持研究之精神,故仍需有必要的註釋,但文字呈現上已力求簡易好讀。原書名為《醫史碎金錄》,書名雖謙言「碎」,但其中卻有值得持續探索之含「金」量,所以我稱這本書為醫史的「碎金錄」,當然出版時不能採用這麼拗口的標題,故與編輯討論後才給這本書定了一個較為活潑的書名。

  更有甚者,吾人不必妄自菲薄,所謂的學術與事實,必有很多面向,也不是非得照著近代西方興起的學術論文來呈現;若然,大家都走一樣的道路,生產單一產線、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學術罐頭, 這門學問的生機自然消解。黃永年(1925-2007 年)在〈治學淺談〉中有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

  過去有的老先生讀了很多書,也很有學問,就是太謹慎,一輩子沒有寫出多少東西來,這種人今天大概不會有了。但今天有的年輕人寫起東西來又太隨便,還搶著要寫書出書,以一年出上幾本自誇,至於品質如何,真是自己的成果還是當了二道販子,就一概不管了。這種東西有什麼用呢?除了拿稿費和評職稱升等級時充數外,能在學術大廈的建築上添磚加瓦嗎?我的看法是,東西應該寫,否則豈不等於蠶光吃桑葉不吐絲,但寫的必須是自己的心得收穫,這等於蠶一定吐自己的絲而不會把別條蠶吐的絲偷來算自己的絲,否則豈不連蠶都不如?由此出發,我還認為一開始寫學術性東西應該寫論文,甚至寫短一點的讀書劄記,這樣有能力把它寫好。同類的論文積多了,到了一定年齡再寫這方面的專書,這樣此專書才真正是你的研究成果,真正代表你的學術水準。如果不想寫專書,匯印成一本論文集也很精彩。老一輩的學者多數是這麼做的,我也是這麼做的。

  從這段見解來看,黃永年是非常贊成出版個人劄記式論文集的,他所謂的「論文」,絕非今日在西方學術評比意義之下的學術論文,因為那樣的文章已經抹滅了作者的個性與文筆,有的只是審查意見改來改去後所呈現的碎片而已。可惜,今日評鑑似乎不以論文集為極重要的學術成果。而我更看重的是他所說的「寫劄記」,將一些讀書、看資料的見解與觀察,寫成一些有體系的完整文章,而這本書想做的正是這樣的事。

  民國時期的一流學者,有不少是重視以劄記、筆記的方式來呈現史料原貌和個人見解。錢玄同(1887-1939 年)曾借閱胡適(1891-1962 年)的日記來看,他驚訝胡適不到一年的時間竟然寫了六本日記之多,錢氏躺在床上一口氣看完,驚嘆:「適之精力真不可及,此六冊中關於學問之材料甚多。」可見這六冊日記都不是廢話或日常雞零狗碎的俗務,而是做學問的材料。民國時期數一數二用功的顧頡剛(1893-1980 年),更是注意看書之後的劄記抄錄,還沒事拿出來看,溫故知新,1941 年他說到:「翻看前數年筆記,找文材。」可見這些隨筆都是極其重要的創見,需要反覆的閱讀,還能有意外的收穫。

  筆者近年又受呂思勉(1884-1957 年)治史之影響,他是一位極其勤奮且樸實無華的學者,呂氏一生可謂從早到晚都在做學問,他生前沒有為盛名所累,也很幸運地沒有被繁瑣的行政職務所束縛,更無涉入政治活動之憂慮,做起學問可謂單一而純真,近代學人更少有像他這樣專一者,二十四史基本通讀三遍。當然,如果只做到這樣,我們大概也很難評斷他讀史的具體「成效」為何,基本上呂思勉讀史,心中總有一核心問題,然後在讀各種史書、史料時,勤於記述,加以排比分類,並寫下自己的看法,其實就是寫劄記。這些文字本身就已具有問題意識、史料和史家見解等三要素融會於其中,在中國史學史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日知錄》、《廿二史劄記》;並且,呂思勉還不斷改寫,加入資料,他認為「史事之當搜輯,永無止息之期。」因為史料還會不斷被發掘,或是對現代、一時無用處、無意義之史料,他日卻轉瞬成為重要佐證,所以劄記中的史料,也是可以持續增補、擴充的,以這樣的意義而言,吾人當更加重視劄記形式的寫作意義。

  筆者不才,僅能從嚴耕望(1916-1996 年)之言了解,他曾讚許呂思勉書寫劄記的功夫,說到:

  撰史當溶化材料,以自己的話寫出來;要明出處,宜用小注。而他(呂氏) 直以札記體裁出之,每節就如一篇札記,是考史體裁,非撰史體裁。不過照賓四師說,誠之先生這幾部斷代史,本來擬議是《國史長編》。作為長編,其引書固當直錄原文。況且就實用言,直錄原文也有好處,最便教學參考之用。

  這是將史料與史論融為一體,具備相當多的優點,而筆者為今人,更應重視通達流暢,原始資料並不大量引用,而著重文字的流暢度,可以說是改良的劄記體,而且本書的文章確實有不少是希望留待日後繼續耕耘的,也不必諱言。

  本書內還有一些文章,曾發表在《旅讀》雜誌「老皮說史」的專欄上,有一年左右的時間,每個月都要交一篇稿子,那種被時間追趕的壓力,至今仍記憶猶新,這些文章在收入本書前,多少進行了補充和修正。感謝那時總編輯張芸每個月底的鞭策,才能讓我擠出這麼多的創意,讓我這個學院派的「老學究」,也過過「專欄作家」的乾癮。最後,要感謝三民書局編輯群們的細心校對及修飾,讓書稿更加完整;毛硯平、湯欽安兩位助理,為我蒐集資料與整理書目,於此也一併致上謝意。國科會計畫〈當中醫遇上世界醫學――民國時期中西醫學史論著內的「近代」書寫〉的敦促,讓我能深入思考醫學史的寫作模式,這本書的誕生,將醫史研究推向另一種可能,也要歸功於這項計畫的支持。感謝太太和孩子整日見我呆坐於桌前寫稿,盡量不打擾我,並打理好一切家務,讓我感到日常寫作是一件幸福快樂的事情。本書若有任何疏漏之處,皆為筆者疏失,還請各位讀者、先進不吝指正。我的第一本書就是在三民書局出的,十幾年前,好像也是原班人馬在處理書稿,今年也已再版。在歲月的河流中拾取碎金,一路走來,謝謝這些編輯們在出版的路上持續支持筆者。最後,致敬愛書的讀者,終是開卷有益,讓我們展開一場中國醫療史的思想旅程吧。

皮國立
序於中央大學文學院
2023年5月29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史或者病案罗列的方式来讲述中医发展,而是抓住了一些极具“网感”和“话题性”的点,比如“以形补形”这种经常被现代人拿来开玩笑的概念,然后深入挖掘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渊源。我之前对这些说法一直持怀疑态度,觉得太过荒诞,但读完之后,虽然不一定完全相信,但至少能理解古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是如何建立起这样一套认知体系的。作者对历史背景的梳理非常到位,让人明白,中医的发展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哲学思想紧密相连的,绝不是凭空产生的。这种“把老旧知识穿上新衣服”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原本深奥的医学史变得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它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评价任何一种知识体系,都不能脱离它诞生的土壤。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高到让我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但奇怪的是,我完全没有感到疲惫。它的结构设计非常清晰,就像一个精心规划的主题公园,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游乐设施”。我最喜欢它对古代“医学家”的刻画,他们不再是刻板的、高高在上的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有争议、甚至有局限性的探索者。作者没有用宏大的叙事去笼罩一切,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疑难杂症”或者“治疗奇谭”,来展现中医智慧的演进。这种聚焦于微观案例的叙事手法,使得历史感和亲近感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对于我这种对历史感兴趣但又不是专业人士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让我能够绕过那些晦涩的专业术语,直接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和思维的火花。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医认识的一扇全新的窗户!我一直以为中医就是那些老掉牙的养生方子,什么“是药三分毒”,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文笔非常风趣幽默,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仿佛就是在和一个懂很多又很会讲故事的朋友聊天。它不仅仅是在讲历史,更是在解读古人那些看似“玄乎”的医理,用现代的视角去审视和解释,让人耳目一新。比如书中对于一些古籍的解读,常常能让人拍案叫绝,原来那些看似迷信的做法背后,其实蕴含着朴素的科学观察。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复述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很用心,看起来赏心悦目,每次翻开都能获得一些新的乐趣和思考。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健康养生有兴趣,又不想被枯燥理论劝退的朋友们。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点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毕竟“中医史”听起来就让人头大。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在搭乘一趟高速列车,节奏明快,信息量巨大却不至于让人消化不良。它巧妙地穿插了许多生动的历史小故事和名人轶事,这些“花边新闻”不仅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理解历史脉络的关键节点。例如,书中对于某个著名医案的剖析,不仅仅关注疗效,更关注当时的社会影响和学术争论,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我对医学史有了更立体的认识。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保持的那种批判性思维,既不盲目崇拜古人,也不一味贬低传统,而是客观地展示了一个知识体系在历史长河中如何自我修正和演变的过程。这本书绝对是能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完成一次深度学习的典范之作。

评分

这本书真正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对“知识如何传播和演变”的探讨。它没有止步于介绍“中医是什么”,而是深入分析了“中医是如何成为中医的”。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之间的“互撕”和融合的描写,简直就是一部古代医学界的“宫斗戏”,精彩绝伦。比如,某个理论是如何被提出、被挑战、最终被接纳或被修正的整个过程,被作者描绘得丝丝入扣,极具戏剧张力。它让我意识到,任何知识体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博弈的文化产物。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现代和开阔,它鼓励读者去思考我们今天所继承的“常识”,在未来可能会如何被审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观和认知世界的方式都被稍微地“刷新”了一下,非常值得收藏和反复品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