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18至19世紀北京、廣州兩地的風俗,
涉及皇室、朝官、街頭藝人、佛教道教,
五行八作、各行各業的風俗、人物,
包括許多已經消失的風俗。
▍廣州女樂師圖──法國國傢圖書館藏
清代廣州21位女樂師的彩繪記錄,大緻繪於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即17世紀中期至18世紀初期。這套圖藏於法國國傢圖書館。
繪畫內容為女樂師演奏傳統戲麯樂器:古七絃琴、腰鼓、銅鈸、喇叭、簫、雲鑼、十麵鑼、揚琴、乳鈸、絃琴、木魚、嗩吶、手鼓、鑼、二鬍、笙、銅鑼、阮、竹闆等。其中多數樂器目前仍在使用,或者今人還能見到,隻不過使用場閤或用途與當年已大有不同。
▍廣州的街頭行業──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藏
18、19世紀的廣州,是西方人瞭解中國的一個窗口。廣州口岸的市井風情給那些來訪廣州的外國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9世紀美國人亨特(William Hunter)就曾經記述瞭他居住在廣州時,在廣州夷館廣場見到的社會眾生相,包括賣鹹橄欖的、賣花生的、賣糕點的、賣茶水的及賣其他吃的喝的東西的小商販。還有賣滑稽麯本的、變戲法的,以及鞋匠、裁縫,翻修油紙傘的、編織細籐條的等各種各類的人。
▍亨利·梅森《中國服裝》──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藏
亨利·梅森的60幅廣州各行各業點雕圖,採用瞭明暗、透視等西式寫實技法,其中又融入瞭中國的線描彩繪手法,有一種獨特的東方趣味。畫麵描繪的主題是清代中國廣州市井風情、各種行業人物以及他們的服飾。
▍北京的市井風情──法國國傢圖書館藏
選編自藏於法國國傢圖書館的《清國京城市景風俗圖》(Les Rues de Pékin)一書。作者為法國無名氏,繪製時間為清朝中期,所繪人物涉及王公貴胄、公主命婦、滿漢官員、兵弁雜役,和街頭巷尾的把式藝人,內容涵蓋社交禮儀和北京的風土人情,其畫刻畫生動、逼真,忠實地反映瞭清代北京民俗生活的細節,不僅具有歷史價值,而且具有藝術價值。
本書特色
本書匯集瞭四套藏於英國、法國國傢圖書館、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院,描繪中國18至19世紀北京、廣州兩地風俗、風物的彩繪圖集。200多年前,英法使團、傳教士將西洋繪畫技法傳到中國,中外畫師藉鑑西洋畫法繪製中國風俗,這些彩繪作品外銷到歐洲,被英法王室收藏,之後流轉到英法國傢圖書館、博物館收藏。
好評推薦
「這是一套容易讓我們產生迷幻感的遙遠中國的彩色記憶,令人驚詫不已。我們當今中國人和古典中國人的差別,遠大於跟現代西方人的差別。除瞭他們的思想,即便是從色彩服飾到優雅的舉止這些外在的東西,我們都拋棄瞭太多。」——餘世存
「這是完全不同於中國史傳傳統的歷史敘事。它們所錶達的,其實是宮廷、朝堂、書齋、林泉之外的另一種生活。它們的存在,構成瞭一個民族、一個國傢、一個時代的最生動、最豐富的生活內涵。」——解璽璋
「之前隻知道清代有郎世寧等宮廷畫傢中西閤璧風格的作品,看瞭這本書纔知道中國民間早就有這種藉鑑瞭西洋畫法的作品,它有點像日本的浮世繪,浮世繪是吸收瞭中國畫法,廣州的外銷畫描繪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場景,色彩靚麗,親切感人,北京風俗畫充滿諧趣,像現在的時尚手繪作品,難怪至今仍受人們喜愛。」——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