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風物彩繪筆記:細緻描繪18至19世紀中國風俗的彩繪圖集 (電子書)

中華風物彩繪筆記:細緻描繪18至19世紀中國風俗的彩繪圖集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卜奎
图书标签:
  • 中国风俗
  • 清代
  • 彩绘
  • 风物志
  • 历史
  • 文化
  • 绘画
  • 电子书
  • 服饰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記錄18至19世紀北京、廣州兩地的風俗,
涉及皇室、朝官、街頭藝人、佛教道教,
五行八作、各行各業的風俗、人物,
包括許多已經消失的風俗。
 
  ▍廣州女樂師圖──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清代廣州21位女樂師的彩繪記錄,大致繪於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即17世紀中期至18世紀初期。這套圖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
 
  繪畫內容為女樂師演奏傳統戲曲樂器:古七絃琴、腰鼓、銅鈸、喇叭、簫、雲鑼、十面鑼、揚琴、乳鈸、絃琴、木魚、嗩吶、手鼓、鑼、二胡、笙、銅鑼、阮、竹板等。其中多數樂器目前仍在使用,或者今人還能見到,只不過使用場合或用途與當年已大有不同。
 
  ▍廣州的街頭行業──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藏
  18、19世紀的廣州,是西方人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廣州口岸的市井風情給那些來訪廣州的外國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9世紀美國人亨特(William Hunter)就曾經記述了他居住在廣州時,在廣州夷館廣場見到的社會眾生相,包括賣鹹橄欖的、賣花生的、賣糕點的、賣茶水的及賣其他吃的喝的東西的小商販。還有賣滑稽曲本的、變戲法的,以及鞋匠、裁縫,翻修油紙傘的、編織細籐條的等各種各類的人。
 
  ▍亨利·梅森《中國服裝》──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藏
  亨利·梅森的60幅廣州各行各業點雕圖,採用了明暗、透視等西式寫實技法,其中又融入了中國的線描彩繪手法,有一種獨特的東方趣味。畫面描繪的主題是清代中國廣州市井風情、各種行業人物以及他們的服飾。
 
  ▍北京的市井風情──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選編自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清國京城市景風俗圖》(Les Rues de Pékin)一書。作者為法國無名氏,繪製時間為清朝中期,所繪人物涉及王公貴胄、公主命婦、滿漢官員、兵弁雜役,和街頭巷尾的把式藝人,內容涵蓋社交禮儀和北京的風土人情,其畫刻畫生動、逼真,忠實地反映了清代北京民俗生活的細節,不僅具有歷史價值,而且具有藝術價值。
 
本書特色
 
  本書匯集了四套藏於英國、法國國家圖書館、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院,描繪中國18至19世紀北京、廣州兩地風俗、風物的彩繪圖集。200多年前,英法使團、傳教士將西洋繪畫技法傳到中國,中外畫師借鑑西洋畫法繪製中國風俗,這些彩繪作品外銷到歐洲,被英法王室收藏,之後流轉到英法國家圖書館、博物館收藏。
 
好評推薦
 
  「這是一套容易讓我們產生迷幻感的遙遠中國的彩色記憶,令人驚詫不已。我們當今中國人和古典中國人的差別,遠大於跟現代西方人的差別。除了他們的思想,即便是從色彩服飾到優雅的舉止這些外在的東西,我們都拋棄了太多。」——余世存
 
  「這是完全不同於中國史傳傳統的歷史敘事。它們所表達的,其實是宮廷、朝堂、書齋、林泉之外的另一種生活。它們的存在,構成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最生動、最豐富的生活內涵。」——解璽璋
 
  「之前只知道清代有郎世寧等宮廷畫家中西合璧風格的作品,看了這本書才知道中國民間早就有這種借鑑了西洋畫法的作品,它有點像日本的浮世繪,浮世繪是吸收了中國畫法,廣州的外銷畫描繪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場景,色彩靚麗,親切感人,北京風俗畫充滿諧趣,像現在的時尚手繪作品,難怪至今仍受人們喜愛。」——薩蘇
筆墨下的時代剪影:清代中葉的市井風情與文化圖景 一場穿越時空的視覺盛宴,聚焦於十八至十九世紀中國社會的日常生活、節慶儀式與民間信仰。 這部圖文集,以其精確的考據和細膩的筆觸,為讀者重構了一個鮮活立體的清代中葉(約1750年至1850年)的社會風貌。它並非聚焦於宏大的政治史或宮廷秘聞,而是深入到尋常百姓的生活肌理之中,用繪畫與文字的雙重力量,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風俗細節。 全書的敘事邏輯圍繞著「時令」與「地域」展開,結構嚴謹而富有層次感。它巧妙地避開了對單一事件的過度渲染,轉而採用多視角、全景式的描摹手法,呈現出彼時中國社會的多元面貌。 卷一:歲時節慶的儀式感與人情味 此卷著重描繪了貫穿一整年的重要節慶活動。作者的筆法著重於儀式中的「人性化」展現。 春季:啟動與希望 春節(元旦): 描繪的重點不在於鞭炮的喧囂,而在於貼春聯時一家人圍觀的場景,不同階層家庭在採購年貨時的討價還 ফেলা,以及祭祖儀式中,不同年齡層如何恪守或變通著傳統禮儀。特別細緻地刻畫了當時的年畫樣式,分析了「福」、「祿」、「壽」等符號在民間傳播中的細微差異。 元宵節: 深入探討了燈會的組織結構,而非僅僅展示花燈之美。記錄了地方士紳在籌備大型燈展時扮演的角色,以及青年男女在燈市中進行的社交互動——那種含蓄而公開的相互觀察。對於當時的謎語文化及其在地方娛樂中的地位,有專門的圖文解析。 清明: 側重於「掃墓」的實踐細節,如各地對「紙錢」的形制要求、祭祀後的野餐習俗,以及不同地域(如江南與華北)對寒食的紀念方式差異。 夏季:勞作與避暑 端午: 描繪了龍舟競渡的組織者、參賽者的訓練情景,以及家家戶戶懸掛艾草、飲雄黃酒的日常畫面。重點剖析了民間對於驅邪避疫的集體心理。 夏日農事: 圖集細膩記錄了插秧、收割時的勞動場景,服飾如何因應酷暑而變化,以及農閒時節的民間戲曲表演(如草台班子)在鄉間的傳播情況。 秋季:豐收與祭祀 中秋: 描寫了月餅樣式的多樣性(強調其地域特色,如蘇式、廣式等早期的雛形),以及家族團聚飲宴的座位安排和酒令文化。 重陽: 關注老年人在此節日中的地位,登高望遠的活動場所、耆老們的聚會場所,以及當時對孝道的具體實踐。 冬季:儲備與家庭生活 冬至: 探討了「冬至大如年」的習俗,特別是不同地區在進食「湯圓」或「餃子」上的堅持,以及家庭內部在冬季的燃料分配與作息調整。 卷二:市井百態與職業生態 此卷是本書最具社會學意義的部分,通過對當時主要行業的描摹,揭示了清代城市和鄉鎮的經濟活力。 行會與商業活動: 詳細描繪了專業行會的集會場所、規章制度的展示(如懸掛的“祖師爺”牌位),以及跨區域貿易中的“票號”和“鏢局”的運作模式。圖例特別對比了廣州十三行與內陸省份的商業結構差異。 交通與旅途: 豐富的插圖展現了不同等級的交通工具——從豪華的官轎、騾車到簡陋的板車和獨輪車。對於長途販夫走卒和挑夫的生活狀態,以及驛站、客棧的內部設施與服務流程,有著詳盡的記錄。 手工業者的世界: 聚焦於那些容易被歷史遺忘的工匠。例如,製陶匠如何拉坯、上釉;豆腐作坊如何從浸泡黃豆到點漿成型;以及製紙工坊中利用水力和人力進行的繁複工序。這些圖景極具教學價值,展現了工業革命前夕的精細手工藝。 飲食文化的多樣性: 不僅限於主流菜系,還深入探討了街頭小吃攤的設置(如賣糖葫蘆、油炸食物的小販),以及不同階層的飲用水處理方式和茶葉的消費習慣。 卷三:信仰、娛樂與民間知識 此卷探討了當時人們的精神世界和非正式教育體系。 宗教場所的日常: 描繪了寺廟、道觀和鄉間土地廟的實際使用情況。重點在於普通民眾如何向神祇祈福、還願,以及巫醫、卜卦先生在社會底層的影響力。對比了儒家禮儀與民間信仰在百姓生活中的交織點。 戲曲與說書: 記錄了地方戲曲(如徽班、崑曲)在戲園子和鄉村野臺上的演出風貌。服裝、臉譜的細節,以及觀眾的反應(如打賞、喝彩的習俗)。說書藝人(評書、鼓書)在茶館或街角吸引聽眾的方式,被生動地捕捉下來。 教育與啟蒙的邊緣: 描繪了私塾的設置——簡陋的教室、學童的服裝、先生的教鞭。同時,也記錄了民間流傳的識字讀物,如「三字經」、「百家姓」的普及情況,以及女性在家庭內部接受基礎教育的場景。 藝術風格與研究價值 本書的彩繪風格繼承了清代中晚期民間藝術的寫實傾向,同時融合了部分西方傳教士帶入的透視與光影技法,使其畫面在具備東方審美韻味的同時,又顯得格外立體和精確。 研究者能從中獲得關於: 1. 服飾演變的視覺資料: 官服、常服、農作服裝的細節對比。 2. 建築樣式的區域差異: 民居、商鋪、祠堂的結構對比。 3. 社會階層的視覺符號: 通過對比不同人物的姿態、用品和環境,清晰界定社會等級在視覺上的體現。 這是一部深入肌理、充滿人情味的風俗史繪本,讓讀者得以「看見」清代中國普通人的真實生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卜奎
 
  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曾主編《圖畫上下五千年》、《法國拉魯斯百科全書彩圖中文版》。

图书目录


美輪美奐的廣州女樂師圖
廣州的街頭行業
亨利·梅森《中國服裝》
北京的市井風情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7145
  • EISBN:978626357786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4MB

图书试读

 
  17世紀中期至19世紀初期,隨著西方文藝復興和航海地理大發現,一些商團和傳教士來到了中國沿海。其時,宋應星《天工開物》作為中國的科技百科問世,被傳教士譯成西方文字而傳播到整個歐洲。於是更多的洋人知道了中國的物華天寶,這些探險家們紛紛乘船而來,也由此引發了西方對中國200多年的砲艦開放和貿易的爭奪。
 
  此時正值中國大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廣州開始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也是西方人進入中國的必經之路,每年都有大量西方商船停泊在廣州附近的黃埔港,廣州形成了以十三行商館為中心的西方人集中地和貿易區。這裡有風靡世界的絲綢、陶瓷、造紙、茶葉等,這些物質文化是西方人最需要最夢想的東西。
 
  在那個遙遠的年代,當時還沒有照相技術,英法傳教士和商團來到東方中國,用繪畫記錄他們的見聞。在他們眼裡,中國是全世界最文明富饒的樂土,所以他們用畫筆寫實繪製了清朝市井人物、民俗百業的畫卷。這些彩繪圖栩栩如生,美輪美奐,即便是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今天看來,都會驚豔於古代中國之美。
 
  為了滿足外國人的好奇心,在西方畫家的傳授下,在十三行地區出現了專門模仿西方繪畫技法、風格,繪製外銷畫的職業畫工。他們的創作涉及西方各種繪畫形式,如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玻璃畫等,被後世稱之為外銷畫。由於他們的作品極富特色,受到了外國來華人士的歡迎。
 
  英法使團和傳教士把這些作品帶給本國的王室,王室後來將這些繪畫轉交給法國國家圖書館以及大英圖書館保存,也有一些被世界各大博物館所收藏。
 
  本書選刊的這些外銷畫,其中廣州部分的女樂師畫和北京部分的民俗畫即選自法國國家圖書館的館藏,廣州的民俗畫則選自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院藏和1800年英國人亨利·梅森出版的《中國服裝》一書。這些外銷畫不但重現了18、19世紀中國廣州、北京南北不同的風貌,圖說裡還保存了兩地當時的許多方言,彌足珍貴。
 
  感謝中國民俗學會首席顧問宋兆麟先生和廣州博物館館長程存潔先生撰文詳述了這些外銷畫所表現的已消失200多年的風俗,讓我們彷彿回到了那個魂牽夢繞的年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层触动,是它所传达出的那种对日常生活的尊重与珍视。它不仅仅描绘了宏大的历史事件或重要的官方场合,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柴米油盐的琐碎细节。无论是街边小贩的吆喝,还是家庭主妇的劳作场景,都被赋予了同等的艺术地位和关注度。这种“为平凡而歌唱”的创作态度,让人在欣赏之余,感受到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忽略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人们。而这本画集,仿佛是一个温柔的提醒,教导我们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时间冲刷掉的、构成历史基石的细微瞬间。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历史,是由无数个鲜活的、有温度的个体生活所构筑而成的,这份温柔的力量,才是这本书最打动人心的力量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色彩运用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在传统水墨的韵味和西方写实色彩的细腻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那些浓郁而不失通透的色彩,赋予了古老场景以鲜活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光影时所展现出的成熟技巧,例如在描绘室内光线透过窗棂洒落的场景时,那种微妙的光影过渡和空气感的营造,让人联想到荷兰黄金时代的绘画风格,但内核却完全是中国式的叙事。这种跨文化的视觉语言的融合,使得作品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时代感。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或者希望提升自己色彩表达能力的绘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案例,展示了如何用色彩来讲述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故事,这种学习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评分

整体的编排逻辑非常流畅自然,电子书的交互性也做得相当到位,缩放和高分辨率的细节呈现,使得那些原本需要凑近才能看清的微小元素,如今也能一览无余。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关于器物和建筑的描绘,其精准度令人赞叹。每一个斗拱、每一件家具的纹饰,都显示出绘制者非凡的观察力和耐心。这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像是某种严谨的田野调查记录。不同于许多仅仅追求意境的传统画作,这里的作品似乎更注重写实性,它们忠实地记录了当时工匠的技艺水平和日常用品的形制。这种“记录”的倾向,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画册范畴,具有了重要的史料价值。可以说,它为我们理解当时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了一个生动而可靠的窗口,值得反复研读和对比参考。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电子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丰富性与广博性。它似乎没有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地域或主题,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家,将沿途所见的种种风物一一记录下来。这种包罗万象的手法,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自然景色的描绘,那些山川河流的层次感和光线的处理,即使用现代的数码技术也很难完全复刻那种手绘特有的温润感。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个新的篇章,时而是繁忙的港口贸易图景,时而又是宁静的文人雅集场景。这种多元化的主题设置,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想象空间,让我得以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那个历史时期的生活图景。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大量生动的视觉参考资料,它比枯燥的史书更具感染力,能够激发人们进一步探究其背后文化背景的欲望。

评分

这本画册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对于那些对传统绘画技法和历史风貌感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份宝藏。从装帧的质感到内页的排版,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那些精心挑选的画作,不仅线条精妙,色彩的运用也极为考究,即便只是通过电子屏幕观看,那份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光影变化依然清晰可辨。特别是那些描绘市井生活和节庆场景的作品,人物的动态和表情都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当时的叫卖声和喧闹声。作者或绘者对于不同阶层服饰的考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多样性。欣赏这些画作的过程,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让人得以窥见那个逝去时代的社会肌理和生活哲学。尽管有些画作的细节需要仔细辨认,但正是这种需要沉浸其中、慢慢品味的体验,才更显出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远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来得更为直接和深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