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達瑜伽(二版):從體位法覺知身心,調息而後禪定 (電子書)

哈達瑜伽(二版):從體位法覺知身心,調息而後禪定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斯瓦米韋達.帕若堤
图书标签:
  • 哈達瑜伽
  • 瑜伽
  • 身心靈
  • 體位法
  • 調息法
  • 禪定
  • 健康
  • 養生
  • 電子書
  • 自我成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修練體位法的6個步驟+大師親誦的4道語音咒語+哈達瑜伽調息的4大要點

瑜伽要練得道地,從調息調心入手
哈達瑜伽是一場由外往內征服自己的旅程
幫助你征服身體和情緒,讓內在心靈變得清淨

  哈達瑜伽是最古老、最基本、流傳最廣的瑜伽派別。
  每個體位,都是一種深層的覺知,一種持續的自我觀察。
  練習瑜伽體位法時,要利用呼吸來帶動身體,讓心念去領導呼吸。
  這是思想的鍛鍊過程,而非行為動作的鍛鍊。
  在調理粗糙的肉身層之後,就能經由靜坐冥想,進入更高的覺性,喚醒能量之流。

  ◎認識真正的哈達瑜伽

  身體怎麼動不重要,「心如何動」才是重點所在。

  是心在指使身體的動作,身體的動作永遠跟隨著心念的流動。一切練習的第一步,便在於訓練自己要用心,養成習慣去觀察自己的一舉一動,覺知身體的外在姿勢,以及內在的肌肉緊張程度、心跳頻率、血液流動、呼吸等等。實際做哈達瑜伽之前,要在心裡先清楚觀想每個動作,以確實明白「身體的動作是跟著心在動」,而非「身體在動,心才會去覺知到它」。

  練瑜伽時會產生一股微微的喜樂感,這源自於身心的同步專注和調合,以及呼吸與體位連結所帶來的快感與舒暢。

  ◎哈達瑜伽是以身體在做禮拜

  古代的瑜伽大師透過修練哈達瑜伽來淨化身體,好讓心得以寧靜而深入禮拜、祈禱和靜坐。

  斯瓦米韋達表示,哈達瑜伽的體位法就是用身體以詩歌般的韻律和姿勢,來表述對天地、神明和生命的禮讚及禮拜,每一種身體姿勢都有心靈上的意義,是專心致志的、是虔誠的、是謙卑的,既柔弱又剛強,既專一又含容一切,同時也是個人的小宇宙和大宇宙相應的美妙經驗,日月都在其中,有光明、有清涼,有出勁、有放鬆,有外在的、有內在的,有自己放光的、有反映而放光的,還有平衡左、右鼻孔呼吸的一些技巧等等。

  本書中,他以「拜日式」為例,拆解每一個式子如何觀想、如何調息、如何配合持咒..... 每個姿勢都是一種象徵,各有其代表意義:你雙手合十當胸,手指微彎輕合,象徵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心想「世界上每朵花所蘊藏的花香都含攝在我心中,隨著我的祈禱、禮拜,隨著我為神聖對象奉獻一己而釋放出來」。你抬頭面向太陽,張開手臂,感受那生命力的降臨。你雙手下垂,手指接觸地面,大地的光明、能量上升到你的內在。你雙手觸地,頭低垂到兩膝,你見到一切生靈,與他們同心、分享一切………。如果你的心無法體會到每個體位所要表達的心意,無法和這首聖詩的態度同調,那就不算是哈達瑜伽。

  斯瓦米韋達還提供了一個「靜態觀想法」,訓練心去觀察呼吸、去領導身體,對於修練及精進瑜伽深具啟發性。

  ◎為何修練哈達瑜伽這麼重要?

  1.征服心

  練習體位時,你必須集中心力,以至於能覺知身體所用到的每一寸肌肉,直到那個動作深深進入你的下意識。當你把這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你的心會變得更加堅強、堅定,不再慵懶,不再有玩忽的態度。

  2.征服身體
  你要做身體的主,改變它的某些習慣,而哈達瑜伽這種溫和的肢體苦行,正是你訓練身體服從心的一種練習。按時練習、天天練習哈達瑜伽的人,會更能控制肉體的欲望,將外放的能量引導回到自己的身心系統,循環再用。

  3.打破慣性與習氣,加速燃燒業力
  你每次擺出懶散的姿態,就是把一個懶散的念頭種入心田,由此生出懶散的抉擇,再變成懶散的行為,然後養成懶散的心態。哈達瑜伽可用來革除懶散、輕忽、因循怠惰等壞習慣,以主動的行為業力清除不好的心性行為在身體留下的殘跡。

  4.潔淨身心,排除身心廢物
  心一旦清淨,對周遭的一切就會非常敏感。比如瑜伽大師在靜坐時,會覺知到自己淋巴組織中的毒素,能感覺到直腸中的廢物並未排除乾淨。所以一旦心能夠淨化,身體也會跟著淨化。

  5.提升覺知能力
  修練哈達瑜伽,第一步便在於訓練自己要用心,要觀察自己,養成習慣去見證自己的一舉一動,從頭到腳地覺知自己,覺知自己身體的狀態,不論是身體的外在姿勢,或內在如肌肉緊張程度、心跳頻率、血液流動、呼吸等等。能如此覺知,你才算是在真正地觀照、見證自己的身體,才算是精於深層的哈達瑜伽。

  6.動中禪,邁入禪定前的準備功夫
  哈達瑜伽本身就是在動中的禪定。由身體的操練帶來深沉的呼吸,深沉的呼吸讓我們能夠控制「氣」,從而引導你進入禪定的境地。此外,哈達瑜伽的六種潔淨行法,可以幫你集中心識,一旦心識能長時間集中,就能進入禪定。

  (原書名:《哈達瑜伽:練什麼?為何要練?怎麼練?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告訴你》)
探索心靈與身體的和諧共振:深度靜心與內在覺醒之旅 一、 序言:追尋寧靜的古老智慧 在現代社會高速運轉的節奏下,身心靈的失衡已成為普遍的挑戰。我們不斷追求效率與物質的豐裕,卻在不知不覺中疏離了與內在自我的連結。本書並非傳統的體能鍛鍊指南,也不是純粹的哲學論述,而是一份引領讀者重返寧靜、重拾生命力的深度實踐手冊。它旨在揭示人類心智運作的奧秘,並提供一套經過時間淬煉的工具,幫助讀者在紛擾的世界中,建立堅固的內在錨點。 本書的基石,建立在對人類經驗的深刻洞察之上。我們相信,真正的安寧與健康,源於內在世界的清晰與和諧。通過系統性的引導,讀者將學習如何觀察自己的念頭,理解情緒的流動,並最終學會如何與周遭環境建立一種更具覺察、更少抗拒的關係。這趟旅程,是對自我潛能的發掘,也是對生命本質的重新認識。 二、 專注力的藝術:心智的校準與清晰 心智,如同未經馴服的野馬,時常在過去的懊悔與未來的焦慮間來回奔馳,難以安住於當下。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聚焦於培養「正念」(Mindfulness)這一核心能力。 我們將詳細探討專注力訓練的基礎科學與實踐方法。這不僅僅是關於「不要想事情」,而是關於如何「有意識地引導」我們的注意力。內容涵蓋: 錨點的建立: 如何選擇並運用呼吸、身體感覺或特定對象作為心智的穩定器。我們將深入解析不同呼吸節律對自主神經系統的影響,以及如何利用有意識的吸氣與呼氣來調節生理反應。 思緒的辨識與命名: 區分「我是我的念頭」與「我正在觀察我的念頭」之間的巨大差異。提供具體技巧,例如在念頭升起時,溫和地標記(如「計劃」、「擔憂」、「評判」),而非捲入其內容。 感官的重新校準: 學習如何「看見」而不只是「掃視」,如何「聆聽」而不只是「接收噪音」。透過刻意放慢對外部刺激的反應速度,我們能從自動駕駛模式中解脫出來,對周遭環境產生更細膩的感知。 這部分的訓練,是通往內在寧靜的第一道門檻。它要求耐心與一貫性,但其回報是顯著的:思緒的噪音逐漸減弱,內在的空間感隨之擴大。 三、 情緒的煉金術:轉化壓力與痛苦 情緒,是生命經驗中最為強烈的部分,但多數人卻被情緒所控制,而非成為情緒的主人。本書摒棄了壓抑或逃避情緒的傳統觀念,提倡一種「全然接納」的煉金術。 我們將深入探討: 情緒的生理學基礎: 理解恐懼、憤怒和悲傷在身體內部的化學與神經路徑反應。當我們從科學層面理解情緒,便能減少對其的污名化與恐懼感。 “R.A.I.N.” 覺察模型深度解析: 這是一個強大的實用工具,引導讀者在強烈情緒出現時,依序進行識別 (Recognize)、允許 (Allow)、調查 (Investigate) 與 非認同 (Nurture/Non-Identification)。這套模型教導我們,如何允許痛苦的感覺存在,而不必立即採取行動去改變或驅逐它們。 自我的慈悲心 (Self-Compassion): 強調在痛苦中給予自己如同對待摯友般的溫暖與理解。這不是軟弱,而是療癒深層傷口所需的關鍵要素。我們將提供具體的自我對話練習,重建內在的信任感。 掌握了情緒的煉金術,我們便能將轉瞬即逝的痛苦,轉化為深刻的洞察力與韌性。 四、 身體作為導航儀:重拾身體的智慧 身體,是心靈最忠實的容器與最即時的導航儀。它記錄了我們所有的壓力、未被處理的經驗,以及內在的真理。本書強調,真正的平衡,始於對身體的深度傾聽。 內在感知的培養: 區分「感覺」(Sensation,如麻、刺、緊繃)與「情緒」(Emotion,如焦慮、興奮)。這種細微的區分,能幫助我們在身體訊號出現的初期就予以關注,避免小問題累積成大危機。 覺察的擴展: 如何將正念從靜坐的墊子上,延伸到日常的活動中——走路、吃飯、交談。探討「動作中的正念」,理解身體在不同姿勢下所傳達的訊息,並學習如何通過微小的調整,釋放長期累積的身體張力。 能量流動與平衡: 雖然不涉及傳統瑜伽體位法,但本書探討了身體能量的感知層面,即如何通過調整呼吸與姿勢,促進身體內部的順暢感,提升活力,而非僅追求外在的柔韌度或力量。 五、 禪定之境:超越二元對立的體驗 本書的最終篇章,將讀者引向超越日常意識範疇的「禪定」(Meditation/Contemplation)體驗。這並非神秘的遁世,而是對存在本質的直接體驗。 「無為」的實踐: 探討如何放下對特定結果的執著,允許體驗自行展開。這要求學習放下「我必須達到某種狀態」的努力感,轉而進入一種開放、接受的狀態。 空性與連結: 介紹超越「我」與「非我」二元對立的思維框架。當心智不再執著於自我的邊界時,一種更廣闊的、與萬物相連的意識狀態便會自然浮現。這是一種深刻的自由感,源於對無常性的全然接納。 融入生活: 最終的禪定,是當我們從靜坐中起身,帶著這份清晰與安寧,去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艱鉅的工作任務,以及生命中的所有不確定性。這份內在的穩定性,成為我們應對世界變化的最強大資源。 結語:持續的探索 本書提供的是地圖與指南針,而非終點站。內在的探索是一生的事業,需要持續的練習、反思與調整。我們鼓勵讀者將書中所學視為實驗,勇敢地將這些工具應用於自己獨特的生活情境中,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持久不變的內在和平。這是一場關於認識自己、最終超越自我的宏偉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斯瓦米韋達.帕若堤(Swami Veda Bharati)


  在靜默中說法的瑜伽大師

  來自喜馬拉雅山的瑜伽大師、禪修者、詩人、學者、心靈導師。1933年出生於印度一個哲學思想濃厚的梵語家庭,自幼在家中學習,未入讀過正式學校。九歲時即能為人講授帕坦迦利的《瑜伽經》,並能應聽眾要求,引用四部吠陀經中的任何一句做即席演講。十四歲起,就廣受各方邀請,在印度的大學巡迴講授梵文哲學經典。

  斯瓦米韋達先後獲得倫敦文學學士、倫敦文學碩士、荷蘭文學博士學位,接著開始前往世界各地講學,足跡遍及歐美亞非各大洲。他對世界各個主要宗教的歷史根源和教義,均有相當程度的研究,熟稔十七種語言,擅長引導不同信仰以及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們體驗靜坐。

  1981年,斯瓦米韋達接過上師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的衣缽,成為北印度瑞斯凱詩(Rishikesh)道場的負責人。1992年,他接受剃度,正式成為出家僧人。1996年他在瑞斯凱詩成立了斯瓦米拉瑪禪修學院(Swami Rama Sadhaka Grama),接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瑜伽學生。多年來,提倡對禪定做科學的探索,並與世界著名的研究機構合作,在神經生理學領域進行了大量實驗。

  2015年7月14日凌晨,斯瓦米韋達在印度學院中安詳離世,回歸永恆的靜默。

  斯瓦米韋達在臺灣出版的書籍有:《瑜伽就是心靈修行地圖》、《瑜伽修行語錄:雖然默默無言,卻又道盡一切》、《瑜伽經白話講解.獨存篇》、《瑜伽經白話講解.必普提篇》、《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瑜伽經白話講解.行門篇》、《夜行的鳥》、《瑜伽就是心靈修行》等書。

譯者簡介

石宏


  業餘翻譯,譯有斯瓦米韋達在臺灣出版的書籍,以及《大師在喜馬拉雅山》、《王道瑜伽》、《走向靜默,如你本來》、《心靈瑜伽》、《拙火瑜伽》、《幸福瑜伽》、《讓心中的狂躁消退》、《鼻尖上的覺知──呼吸之間》等。

图书目录

讓每個人都感受到愛/陳廷宇
【關於作者】在靜默中說法的瑜伽大師/石宏
【關於本書】回歸瑜伽的真義/石宏

第一部 哈達瑜伽概說
第一章  什麼是「哈達瑜伽」?
「哈達瑜伽」的定義/從三個角度認識哈達瑜伽
第二章  哈達瑜伽的典籍與體系
重要典籍/傳承與派別
第三章  修練哈達瑜伽的目的
加速燃燒業力/潔淨身心/為禪定作準備

第二部 哈達瑜伽的修練
第四章  修練精要──覺知身,進而觀察心
從五身層著手修練/覺知身體狀態,見證自己/覺知內在器官,了解心的作用/覺知心在肌體的作用,控制自主功能系統/運用觀想,練習關節腺體操
第五章  修練體位法的六個步驟
一、找到中心原點/二、進入式子/三、微調/四、定在式子中/五、離開式子/六、休息、反思/結語
第六章 《瑜伽經》揭示的體位法心要
保持穩定且舒適的姿勢/放鬆身心,將心定於「無盡」/超越對立,達到完美的平衡
第七章  哈達瑜伽與咒語──以拜日式為例
以六個種子字配合十二式/以十二個太陽神名號配合十二式/放下咒語,僅覺知動作、呼吸
第八章  究竟的瑜伽調息法
「調息」是指完整的呼吸/調息是為了進入禪定/意守呼吸的四個要點/藉由調息進入禪定,駕馭心與物/瑜伽大修行人的死亡/修練調息法的注意事項
第九章  瑜伽中所說的「三身」
三身與五身/「三身」釋義/真身與粗身的關係/哈達瑜伽是通往真身的門徑

第三部 哈達瑜伽與昆達里尼瑜伽
第十章  哈達瑜伽是進入昆達里尼瑜伽的準備功夫
昆達里尼瑜伽為能量之流的瑜伽/瑜伽的目的,在於喚醒昆達里尼的能量/哈達瑜伽的特殊練法/練習脊柱呼吸,以控制心念和呼吸/區分生理反應與能量生起的不同
第十一章  打通脈輪,提升性能力?
瑜伽非禁欲,而是引導感官注意力/正確看待打通脈輪的問題/以「突破太陽門禁」的途徑離開人世
第十二章  「哈達─昆達里尼」的十一條圭指
十一條圭旨/各條大義

【附錄】
兩條瑜伽之路
修練問答錄──斯瓦米韋達學生阿修託許.夏爾瑪談哈達瑜伽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13640
  • EISBN:9786267313633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9MB

图书试读

編序

回歸瑜伽的真義


  瑜伽是為了「健身」嗎?

  「哈達瑜伽」(Hatha Yoga)是當今世界上最流行的瑜伽。

  很多喜愛瑜伽的朋友對這句話可能會覺得有點奇怪,難道它會比大家熟知的艾揚格瑜伽(Iyengar Yoga)、阿斯坦加瑜伽(Ashtanga Yoga)、熱瑜伽(Hot Yoga)、毘尼亞薩瑜伽(Vinyasa Yoga)等等更出名?的確,哈達瑜伽並不是那麼出名。有些瑜伽中心會開設名為「哈達瑜伽」的課程,它也被一般人認是屬於初學者的課程,因為它只是做些基本的式子,沒有花梢的動作,也不夠激烈,會讓很多人覺得沉悶。只要看來上課的學生人數,就可以知道它受歡迎的程度並不高。的確,如果把瑜伽當成是健身體操或娛樂運動的話,哈達瑜伽是不如其他名目的瑜伽到位。

  可是,當我們說哈達瑜伽是當今世界上最流行的瑜伽時,我們的意思是,哈達瑜伽裡面的體位法部分,被演繹成某些特殊風格的操練方法,因受到世人喜愛而發揚光大,以致練身的體位法成為主流瑜伽。

  根據瑜伽哲學,身體是最粗糙的物質外殼,不是我們生命的本來。生命的本來反映在最精妙的原始物質內,乃有一覺。因為物有覺,才知有我,以次有意念,並生起五種能感的五唯元素而得五官之根,才有五大物質元素。到此地步,仍然是見不到、摸不著、無形體的,可以說只有「象」而無「相」。要到五大物質元素變得更粗,成為具體有「相」的地步,才是我們能見到、觸摸到的身體。因此,身體是「末」,不是「本」。而我們卻捨本逐末,樂此不疲,殫思竭慮,日夜操勞,幾乎都是為了侍奉、榮耀這個身體,滿足它的欲望,忘了身體應該是要用來侍奉、榮耀生命的本來。這個本來或可稱之為「神」、「佛性」、「那個」,這些都是代表的名詞符號。

  瑜伽須把握「以心領息,以息領身」

  所以,我們常人可說是在身體這一關就被絆倒了,往往過不了這一關而前往更深層的生命。用佛家的話來說,我們是因為身見太重了。我們在哪裡給絆倒,就得從哪裡爬起來前進,讀者看了本書應該會認識到,哈達瑜伽的訓練,就是讓我們從身體這一關開始,教人如何以體位法、呼吸法、潔淨法等等為入門階,調理好這個肉身,才可以比較容易經由靜坐冥想的修行手段,去一一驗證自己除了肉身以外的層層更精微的「身」,而終於悟到這些「身」都不是自己的本來。

  所以,練身、練呼吸都是手段,是一種方便之門,不是哈達瑜伽最終的目的。若僅僅在鍛鍊身體的階段上精益求精,反而會容易讓身見變得更重,豈非適得其反?本書作者斯瓦米韋達為當今流行的運動健身類型瑜伽取了個名字,他稱之為「好萊塢瑜伽」,特色是講求娛樂效果,崇拜明星,大家聚在一堂練瑜伽有如看場戲,散場之後一切如舊,把瑜伽留在教室。

  我們說時下很多人去做瑜伽體位法的目的是為了健身,可是為什麼大家會樂於做瑜伽而不是去健身房,或者去做其他的運動來健身呢?這有個很妙的原因,就是在練體位法時,除了覺得身體的舒適之外,還會有股微微的喜樂感,這種喜樂感會讓人上癮,吸引人持續做瑜伽。這種喜樂的感覺,究竟從何而來?

  瑜伽體位法是要能夠「以心領息,以息領身」,利用呼吸來帶動身體,讓心念去領導呼吸。即使做不到這個境界,至少應該要能持續覺知自己呼吸的狀態,這幾乎是所有的瑜伽老師都會不斷提醒學生的事。可是學生往往一動起來就只顧到身體,無法看住自己的心和呼吸。

  斯瓦米韋達在本書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靜態」練習方式:保持坐姿不動,身體完全放鬆,只在心中觀想動作的流程,包括每一個呼吸、每一條肌肉移動時的感覺。在心中先演示之後,才實際去做。這是在練習養成習慣,讓心去觀察呼吸,讓心去領導身體,這才是專注地練瑜伽,而一切喜樂都是來自於專注。

  在練體位瑜伽時,我們可能無法整堂課從頭到尾都保持百分之百的專注,但卻能在斷斷續續的專注裡,點點滴滴地嘗到呼吸與體位連結所帶來的快感與舒暢。因此,練體位瑜伽所產生的喜樂感,第一是來自於心念的專注。

  哈達瑜伽是以身禮讚天地,同時可消業

  斯瓦米韋達說,哈達瑜伽的體位法就是用身體以詩歌般的韻律和姿勢,來表述對天地、神明和生命的禮讚及禮拜。有參加過心靈詠唱的人都知道,虔心唱誦聖詩或是佛讚過後,心內都會感受到平靜和淡淡的喜悅。如果能把體位當作是一種歌詠、一種奉獻、一種禮拜來做,會有同樣的平靜和喜悅感自不出奇。

  斯瓦米韋達還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練習體位法可以幫助「消業」。我們總以為體位法可以「消脂」,不知原來還可以「消業」。他以注射微量疫苗讓身體產生抗體來提升抗病毒能力為例,正確的練體位法,也是讓身體承受微微地不適,然而內心要保持平靜,沒有掙扎不耐的感受,這就像是注射疫苗,不但能提升抗壓能力,也是在讓累積的業報緩緩釋放;又如同經常的輕度地震有助於釋放地殼摩擦所積聚的能量,因而降低甚至抵銷強烈地震的威力。我們心靈深處會因為業力的減輕而得喜樂,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喜歡做瑜伽,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的一個原因吧!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在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呼吸与情绪之间关联的读物,而这本书的副标题恰好击中了我这个需求点——“调息而後禅定”。我个人认为,呼吸是连接身体和心灵最直接的桥梁,很多人在练习瑜伽时往往忽略了调息的精妙之处,只关注于完成那些高难度的体式。这本书如果能系统、深入地讲解不同呼吸法(Pranayama)的原理、操作要点以及它们对神经系统的具体影响,那无疑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够提供详细图文说明,并配有不同练习阶段的呼吸节奏参考的指南。我希望作者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那些看似玄妙的呼吸控制技巧,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实践的工具,让我们能够真正学会如何通过控制气息来平稳心绪,而不是仅仅学会做几个深呼吸而已。对于一个追求深度练习效果的习练者来说,这部分内容的质量决定了整本书的价值上限。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审美角度来看,电子书的排版和阅读体验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的电子版在转换过程中,能够保持图文的清晰度,尤其是那些描述体式细节的插图,必须足够精细,能够清晰地展示关节的对齐和肌肉的参与情况。有时候,电子书的缩放功能处理不好,会导致细节丢失,这对于学习体式来说是致命的。此外,如果电子书能够支持交叉引用或内置搜索功能,让我能方便地在“体位法”和“调息”的章节之间快速跳转,那将大大提升我的学习效率。如果作者还能在关键概念旁提供一些历史背景或哲学思辨的注解,哪怕是放在脚注里,也会让阅读的层次感更加丰富,不再是单薄的动作教学,而是与古老的智慧有所连结。这种对阅读载体细节的关注,往往体现了一本书制作的用心程度。

评分

我过去接触过不少瑜伽书籍,有些过于偏重于解剖学的严谨,读起来枯燥乏味,失去了瑜伽本应有的灵动感;另一些则过于追求心灵层面的描述,却在实际操作上指导不足,让人无从下手。这本书的“二版”字样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意味着它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和读者的反馈,想必在内容组织和表达方式上进行了优化和打磨。我非常期待它能在理论深度和实用性之间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一个好的瑜伽教材,应该能够如同经验丰富的导师一般,在你感到困惑时提供清晰的指引,在你过度用力时温柔地提醒你放松。尤其是在阐述“禅定”的部分,我希望它不是简单地草草带过,而是能提供循序渐进的冥想入门方法,特别是针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注意力分散问题,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技巧来培养专注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和结构暗示着一个从外在到内在的递进过程:从具体的身体练习(体位法),到对内在状态的观察(觉知),再到对生命能量的掌控(调息),最终导向最高的精神境界(禅定)。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逻辑自洽的修行路径。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过渡这些环节的,特别是“觉知”是如何被系统地引入到体位练习中的。例如,在做一个下犬式时,作者会引导我们去觉知脚跟的压力变化、脊柱的延展程度,还是更侧重于觉察练习者内在的抗拒或放松?这种对“觉知”层次的定义和训练,往往是一个瑜伽流派或导师风格的核心体现。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连贯的思维框架,帮助我构建一个完整的身心整合的练习系统,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这样的整合框架,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健身指南的范畴,成为了一本真正的修行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色彩的运用和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气质,让人在拿起它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一种回归内在的平和。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内容,但仅仅是书名和封面传达出的信息,就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指导练习的指南,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场由身体觉知通往心灵深处的旅程。我特别期待它在阐述体位法时,能像宣传语所暗示的那样,不仅仅停留在动作的准确性上,而是更侧重于练习者在每一个姿势中如何细微地捕捉到身体内部的感受和能量的流动。这种强调“觉知”而非“表演”的理念,对于那些真正渴望从瑜伽中获得身心平衡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封面的设计语言,巧妙地平衡了传统瑜伽的庄重感和现代读者的审美需求,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定下了一个非常积极的基调。我希望这本书的内容能够与其精美的外表相匹配,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指引,而不是空洞的理论堆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