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學關係研究 (電子書)

中西文學關係研究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潤華
图书标签:
  • 文学比较
  • 中西文学
  • 文化研究
  • 文学史
  • 中国文学
  • 西方文学
  • 翻译研究
  • 文化交流
  • 电子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共集十六篇論文,研究中國文學與中西文學關係,傳統、現代兼而有之。作者以近年來被肯定為研究中國文學新途徑的比較方法著手,超越時間、語言與國家界限,更打破傳統上不必要的約束和壞習慣來考察文學問題;而比較文學中重大問題如類同、傳統和影響,亦可在本書找到研究的範例。

全書篇篇為紮實之學術論文,然透過作者綿密的解析,通俗性、可讀性均高。
 
跨越思想的疆界:一部探寻东方艺术与西方哲思交融的著作 书名: 《他山之石:二十世纪以来中西艺术思潮的碰撞与融合》 作者: 陆文远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研究社 --- 卷首语:在对话中重塑世界观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史编年录,亦非局限于某一时期的风格流变考证。它是一份对二十世纪以来,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东方(特指东亚文化圈)与西方(以欧洲大陆和北美为核心)艺术思想体系之间,所发生的深刻、复杂且往往是“非对称”的对话过程的深度剖析。我们试图描摹的,是两种宏大叙事体系——一个植根于古典哲学与文人精神的东方美学传统,与一个建立在科学理性、个体解放和现代主义理论基础上的西方艺术观念——如何在新的媒介、新的社会结构和全球市场的驱动下,相互渗透、彼此激发,乃至产生新的“混血”形态的过程。 我们深信,艺术的进步往往不是源于封闭的自我完善,而是源于对“他者”视角的接纳与反思。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当西方现代性(Modernity)以一种近乎普世的姿态席卷全球时,东方的艺术家和理论家是如何回应的?他们是全盘吸收,还是坚守本土,抑或开辟了第三条道路?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入侵与古典的辩护(1900-1949) 本部分聚焦于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全球性艺术思潮涌入东亚的初期阶段。这不仅仅是技法(如油画、素描、雕塑)的引入,更是一场关于“什么是艺术”、“艺术家的职责是什么”的根本性观念冲突。 第一章:观念的移植:从“写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早期冲击 考察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群体对西方艺术理论的初步接触。重点分析以徐悲鸿、刘海粟等人为代表的艺术家,如何在融合传统笔墨与西方解剖学、透视学中寻求平衡。我们深入探讨了对“科学”和“民主”的艺术表达,如何成为一种文化现代化的象征,以及这种移植过程中的“去语境化”风险。东方艺术的功用性(教化、抒情)与西方艺术的自主性(纯粹审美)之间的张力,构成了这一阶段的底色。 第二章:本土的抵抗与重构:民族艺术的自觉运动 在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方兴未艾之际,东方的传统精英群体开始进行激烈的内部论辩。本章着重分析了“国画运动”的兴起,探讨了诸如“笔墨当随时代”的口号背后,是对东方独特本体论(Ontology)的坚守。研究了“象”与“意”的传统美学范畴,如何被用来衡量和批判来自西方的形式主义。此阶段的关键在于:如何既不沦为保守的复古主义,又不至于成为西方现代性的简单模仿者。 第三章:摄影与电影的“东方凝视”:媒介革命下的文化身份焦虑 摄影术和电影艺术的引入,不仅改变了视觉再现的方式,更深刻地动摇了传统绘画的主导地位。本章分析了早期电影叙事中,东方与西方影像语言的交锋,以及在国际舞台上,东方艺术如何被“他者化”的凝视所塑造,例如对异域风情和古典奇观的刻板描绘。 第二部分:战后思潮的交汇与理论的自我批判(1950-1989) 冷战格局的形成,使得东西方在政治上的对峙,间接促成了艺术理论上的“平行发展”与“秘密接触”。这一时期,艺术不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而成为承载意识形态和哲学思考的载体。 第四章:结构主义与符号学在东方的回响 西方六十年代兴起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如罗兰·巴特、列维-斯特劳斯等人的理论,如何通过学术渠道进入东亚,并被用于解构传统的文人画理论。本章考察了符号层面的分析如何帮助东方的学者重新审视汉字书写、园林布局等文化编码的深层逻辑。此处的融合并非简单的嫁接,而是利用西方的分析工具,反向激活了东方自身的结构智慧。 第五章:抽象表现主义的普世性与地域性差异 抽象艺术,尤其是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在东西方都获得了巨大成功,但其背后的驱动力迥异。本章对比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对个体生命力的张扬,与东方“禅宗”或“道家”式的“一笔书”在表现“气”与“空”时的相似性与根本区别。我们细致辨析了“偶然性”在两种文化语境下的哲学重量。 第六章:对“现代性”本身的质疑:后殖民语境下的艺术自省 随着非殖民化运动的推进,艺术家们开始反思“进步”的单线叙事。本章聚焦于发展中国家艺术(包括东亚部分地区)如何批判性地挪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手法,来揭示现代艺术史本身隐含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探讨了“地方性”(Locality)如何对抗“全球性”(Globality)的理论实践。 第三部分:全球化时代的身份政治与媒介重构(1990至今) 进入当代,全球艺术市场成为最主要的驱动力之一。艺术品流动加速,地域身份的界定变得模糊而又敏感。 第七章:身体、性别与权力:当代装置艺术中的跨文化叙事 当代艺术中,身体成为最直接的表达媒介。本章分析了东方艺术家如何利用装置、行为艺术等西方发起的媒介,来表达受压抑的集体记忆或被边缘化的性别议题。讨论了“东方女性主义”视角下,对西方“缪斯”形象的颠覆与重塑。 第八章:新媒介与数字化生存:传统审美的未来形态 数字技术和新媒体艺术的兴起,为古老的东方审美观提供了全新的载体。考察虚拟现实(VR)、电子游戏美学中,对“意境”、“留白”等概念的数字化转译。探讨了在屏幕媒介主导的时代,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如何被重新定义,以及数字化复制技术对“原作性”的挑战。 第九章:博物馆的策展权力与文化阐释的博弈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双年展和大型艺术博览会成为东西方艺术对话的主要场域。本章关注国际策展人如何构建关于“东方艺术”的叙事框架,以及东亚的艺术机构如何在维护文化主权的同时,参与到全球艺术的话语权竞争中。分析了成功的跨文化展览背后,对双方知识体系的深度理解和谨慎平衡。 结语:通往“共在”的未来图景 本书最终指向一个结论:中西艺术思潮的关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影响”与“被影响”,而进入了一种复杂的“共在”(Co-existence)状态。未来的艺术发展,将不再是寻找一个统一的“现代性”范本,而是珍视每一个文化在吸收外来经验时所产生的独特“偏离”与“变异”。这些变异,恰恰构成了全球艺术景观最丰富、最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 推荐阅读人群: 艺术史专业学生、文化研究学者、当代艺术家、对跨文化交流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多维度的视角,帮助读者跳出单一的西方中心主义框架,理解二十世纪以来世界艺术图景的真正复杂性与活力。

著者信息

王潤華

一九四一年生。國立政治大學文學士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曾執教新加坡南洋大學中文系,兼該校人文與科學研究所代所長。
 
近年悉心研究中西比較文學、中國詩學與中國現代文學,論著甚豐。重要作品有:英文專著「唐代詩人兼詩評家司空圖」,現代詩集「患病的太陽」、「高潮」、「內外集」。即將出版「比較文學新論」,為一系列討論比較文學定義、方法與發展方向之譯作。
 

图书目录

自 序
西方的「解脫說」和《紅樓夢》的「還淚說」──釋李經先生對曹雪芹的文學觀的新看法
亞里斯多德與中國小說家的「解脫說」之比較研究
詩的結構
圓規與水井:釋兩首曲喻詩
從四種立場四種觀點看文學作品
兩種寫詩的經驗
我看《長恨歌》的「梨花」
「觀花匪禁」之文字及其意象之根源
司空圖《詩品》風格說之理論基礎
深一層看潛伏在《圍城》裡的象徵
中日人士所見郁達夫在蘇門答臘的流亡生活
郁達夫在新加坡與馬來亞
西洋文學對中國第一篇短篇白話小說的影響
從「新潮」的內涵看中國新詩革命的起源──中國新文學史中一個被遺漏的腳註
盧飛白(李經)先生的文學觀及批評理論
美國學術界對盧飛白的艾略特詩論之評價
版權宣告
封 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906171
  • EISBN:9786263701564
  • 叢書系列:滄海叢刊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MB

图书试读

自 序

這本論文收集了我近六年來陸續發表的單篇文章。最早一篇作於一九七一年,最晚一篇寫於一九七六年底。幾乎有一半是發表在嚴肅的學院派的「大陸雜誌」及其他學報上,因此除了在大學教書研究的人士,在學院門牆外的人就很少機會看到。此外好幾篇如「圓規與水井」和「中日人士所見郁達夫在蘇門答臘的流亡生活」等等,發表在報紙的副刊時,為了達到雅俗共賞的目的,往往被迫以較輕鬆的形式出現,譬如註解部份一定要省略。這次成書,這些文章全部恢復了原來的面貌,而且像其餘的篇章一樣,也經過一些修正。
 
本集論文研究的中心是中國文學或中西文學關係,傳統與現代的各佔一半,論文的性質多數屬於比較嚴肅的比較研究,所以可定名為「古典的與現代的中西文學關係研究」。比較是指一種治學的方法,使人考察文學問題時,能超越狹窄的時間,語言和國家界限。這裡「比較」兩字的涵義,如奧立基(A. O Aldridge)在「比較文學的內容與方法」(Comparative Literature: Matter and Method)一書之序文所說,主要是指研究文學中的類同(Affinity),傳統(Tradition)和影響(Influence)等問題。
 
類同是研究兩部文學作品或兩種文學理論沒有任何直接之關係,有時不同國家也不同時代,但是常常作品之風格,結構,主題思想或理論之思想體系卻很相似和平行。正如哈彿大學教授海陶瑋(James Hightower)在「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Context of World Literature)一文中所指出,將不同的文學作品或理論比較研究,雖然明知兩者之間絕無直接影響之關係,這樣研究結果多了,就會幫忙我們發現什麼是文學中恆常不變的因素,我們會替文學找到更完整的,更滿意的意羲。現在很多文學現象,理論和定義只是從某種共同傳統的文學經驗歸納出來,自然憑更多種文學經驗會得到更完整的答案。屬於類同研究範圍的,本集中有「西方的解脫說和紅樓夢的還淚說」,「亞里斯多德及中國小說家的解脫說之比較研究」,「詩的結構」及「圓規與水井」,前三篇是比較文學概念之異同,最後一篇是分析中西詩中曲喻(Conceit)表現手法及其內涵。
 
我們說文學產生文學,因為已完成的文學作品,經常是刺激新作品產生的最大力量,一個詩人或小說家,不管尋找主題,題材,和形式技巧,都把古今名作當作取之不盡的泉源。他們的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跟同一傳統的文學一定具有前後關係。所以我在「我看『長恨歌』的梨花」一文中說:
 
任何文學作品也受其文學傳統的影響,因此把「梨花」放在中國文化及文學傳統中,甚至作者全部作品中,又能進一步認識它的各種內涵意義」。
 
除了這一篇外,屬於傳統的比較研究,還有「『觀花匪禁』之文字及其意象之根源」等篇。
 
影響是比較文學研究中的一項複雜又重大的問題。它通常注意一個國家文學對另一國家文學之直接影響關係。「從『新潮』的內涵看中國新詩革命的起源」及「西洋文學封中國第一篇短篇白話小說的影響」,是研究超越國家及語言的文學關係。至於像「郁達夫在新加坡」還是影響問題,因為它是研究一個作家在外國的活動及其影響。
 
當初寫這些文章時,並沒有構想到它們的系統性與連貫性,只是分別將一些研究心得寫出來罷了。現在回頭再讀一遍,勉強說來,它們之間也有如此的秩序與關連。
 
淡瑩是這些文章的第一位讀者,同時也是第一位給予批評和潤飾的人。她比我自己更愛惜這些文章,所以我要將此書奉獻給她。
 
王潤華 一九七七年二月於南洋大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耐心和敏锐度,他/她挖掘和呈现的材料,往往是那些淹没在历史长河中,鲜少被主流学术圈提及的边缘案例或私人信札。我常常惊叹于作者是如何将这些零散、晦涩的碎片化信息,通过精密的逻辑梳理,最终串联成一张宏大而又清晰的文化变迁图景。这种工作量和所需的专业深度是令人敬畏的。它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具体文本的细微之处,去捕捉那些时代情绪的蛛丝马迹。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微观的田野调查,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历史的温度和学者的匠心。特别是那些对特定时期文本中隐含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分析,角度刁钻且切中要害,读起来酣畅淋漓,令人拍案叫绝,觉得许多以前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一下子豁然开朗。

评分

对于我这种比较注重实践应用和理论结合的人来说,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问题意识”非常强劲。它不是一本纯粹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本导向未来研究方向的指南。作者提出的每一个论点后面,都潜藏着一串亟待解决的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指向了当前研究领域中的一些核心矛盾和尚未被充分探索的领域。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加入到这场学术“寻宝”的过程中。在阅读过程中,我会不断地拿起笔,在空白处写下我的不同看法,或者试图构建自己基于书中理论框架的微观模型来检验其适用性。这种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动力。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去探索更深层次的文本肌理和文化心理的渴望,无疑为我接下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燃料。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难度是客观存在的,它对读者的背景知识储备有着相当高的要求,绝非茶余饭后的轻松读物。我必须承认,有些篇章我需要反复研读三四遍,甚至需要对照其他几本辅助性的参考书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尤其是那些涉及到特定历史时期哲学思潮或古典文献注释的部分,对心智的考验是巨大的。但正是这种挑战性,使得最终的“领悟”时刻显得尤为珍贵和充实。它没有试图简化复杂的议题,而是勇敢地直面了研究中的所有难点,甚至主动将那些充满争议的论据也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利弊。这种坦诚和对学术严谨性的坚守,反而让我更加信任这本书的价值。它要求读者付出努力,但它给予的回报,是扎实而深刻的理解,这远比那些轻松易读却流于肤浅的书籍要来得更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感实在太出色了,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觉得很有品味。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露着一种厚重又典雅的气质,让人忍不住想拿起它细细品味一番。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微哑光的质感,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这对于一个像我这样一头扎进书里就不管时间的“老书虫”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排版布局也做得非常考究,文字疏密得当,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阅读的节奏感非常好,不会让人感到拥挤或压抑。这本书的细节处理,从扉页的插图到章节的起头设计,都透露出编者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拿在手里,你能感受到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这种对物质形态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也绝非等闲之辈,让人对其中蕴含的知识密度充满了期待。光是这种实体呈现出来的美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种将看似不相干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度交叉对比的研究方法,这本书的整体框架似乎就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它巧妙地搭建了一个广阔的思维平台,让人得以从一个全新的、非线性的角度去审视传统文本。我常常在想,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地割裂开来的文化分支,其内部是如何相互渗透和影响的?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具启发性的路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着重于探究那些“看不见的连接线”,比如某种特定叙事模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变异与重构。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的思维仿佛被猛地拉伸,迫使我跳出原有的认知舒适区。它那种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穿插其中的大胆假设,激发起我不断地在脑海中进行“心智推演”。这种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场智力上的高强度对话,让人感觉自己的思维敏锐度都被提升了一个档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