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談談人生的最後一件事:善終,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電子書)

我們該談談人生的最後一件事:善終,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溫蒂.蜜雪兒
图书标签:
  • 善终
  • 临终关怀
  • 人生规划
  • 生命教育
  • 生死观
  • 心理健康
  • 电子书
  • 健康
  • 家庭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想念我自己》影后茱莉安‧摩爾點名致謝
《週日泰晤士報》暢銷書作者無所畏懼的最後之作
 
你為結婚、生子、買房、退休做足準備
何不同樣認真對待人生中最必然的事——死亡?


無懼推薦
王培寧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神經學科兼任教授,一森診所記憶健腦中心總監
常佑康  台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諮商醫師
畢柳鶯  衛福部台中醫院復健科資深教學醫師、《斷食善終》作者
陳乃菁  陳乃菁診所院長、高雄長庚醫院兼診醫師
趙可式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台灣安寧緩和療護推手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

「我與母親無所不談,除了癌症,以及即將到來的終點。要是我們當時談論了死亡,或許我就可以讓她知道,如果她還能表達對這一切的恐懼,那就表示她離盡頭還有段距離。但所有的時間卻都浪費在等待死亡前來叩門,所有原本可以好好把握的時光,就這樣永遠失去了。」
 
二○一四年,溫蒂.蜜雪兒被診斷出罹患早發性失智症,她曾以為,人生就將這樣戛然而止。但她錯了,在與失智症共處的這些年裡,她成了暢銷書作家,瞭解到任何病症都有前、中、後期,臨終也是一樣。
從預立醫療規劃、拒絕治療到自主停止飲食(斷食善終),溫蒂想邀請你進入這場她與自己、親友和醫師的對話之旅。一路上,她會提供你各種思考與建議,你可以參考她的答案,但你必須親身透過對話釐清自己的想法,因為善終這件事,不該由別人代替你做出決定。
 
打動人心……一場關於善終的探索,全面且深思熟慮。……藉由談話,找出你自己對善終的真正想法,同時認識並支持他人的選擇。
——西里雅‧基欣格(Celia Kizinger),加地夫大學榮譽教授
溫蒂,謝謝你寫下這本書,謝謝你聆聽這麼多的聲音,從中找出線索,瞭解自己所需要知道的一切。謝謝你公開自己的想法,讓我們知道你釐清一切的過程,讓我們有路可以跟隨……你的書將給許多人帶來希望與勇氣,因為正如我們都知道的,當我們談論死亡時,我們也是在反思生命。這本美麗的書令人振奮而充滿勇氣。
——凱薩琳‧曼尼克斯(Kathryn Mannix),緩和照護醫師,《週日泰晤士報》年度之書《以終為始》(With the End in Mind)作者
睿智又美妙,這場關於死亡的重要對話既關乎蜜雪兒,也關乎我們自己。毋須害怕談論死亡,你會很慶幸自己參與了蜜雪兒的旅程。
——湯姆‧莎士比亞(Tom Shakespeare),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教授
非凡之作……對於我們該如何規劃善終,《我們該談談人生的最後一件事》充滿了睿智的見解與建議,令人獲益良多。……不要誤以為這樣的主題讀起來一定會令人不安,事實正好相反。
——《泰晤士報》(The Times)
任何讀者都會被蜜雪兒的熱情、活力與驚人的勇氣所打動。正如她所言,我們確實必須更常討論死亡,而且必須為它做好準備。
——《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一部慷慨激昂、以人為本的宣言。
——《電訊報》(Telegraph)
《我們該談談人生的最後一件事》毫不畏懼地直視死亡,也呼籲你把握當下。
——《i報》
振奮人心,提醒我們該享受每個當下。
——《每日郵報》(Daily Mail)
一場從各種角度探究死亡的旅程。
——《Tablet週報》
震撼人心。
——《觀察者》(Observer)
告别不是终点:一部关于生命、爱与尊严的深度对话 书名: 告别不是终点:跨越生死界限的陪伴与和解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入虚构作者名,例如:林静宜] --- 简介: 生命的长河终将汇入大海,而我们如何面对那必然的“告别”,决定了我们活着的每一刻的质量。这不是一本关于医学或临终关怀的教科书,它是一次深入人心灵底层的对话,一次对“好好说再见”的勇敢探索。 《告别不是终点》是一部关于如何与“终将失去”和解,如何保有生命尊严,以及如何在人际关系中完成最后一次深刻连接的非虚构作品。它聚焦于那些隐藏在日常喧嚣之下,关于死亡、爱、遗憾和传承的复杂议题。作者以细腻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恐惧与逃避的迷雾,直面生命中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 第一部分:看不见的边界——关于“准备”的重新定义 我们习惯于为新生庆祝,却常常对“结束”讳莫如深。本书开篇即挑战了社会对死亡的集体沉默。它探讨了“准备”的真正含义,并非指事先签署一堆文件,而是指一种内在的心态构建。 作者首先审视了我们文化中对衰老和死亡的刻板印象——孤独、痛苦、失去控制。随后,笔锋转向如何主动地将这些“负面标签”剥离,建立一种更具人性光辉的视角。我们将深入探讨“心理遗产”的构建。什么是你真正想留给世界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你的人格特质、你经历过的爱与智慧。 书中收录了多位经历过亲人生命最后阶段的个体访谈,他们分享了从最初的抗拒、否认,到最终接纳并从中找到意义的转变历程。其中一个核心观点是:“准备”是一段持续进行中的自我发现之旅,它促使我们审视自己目前的人生轨迹是否与核心价值观一致。当我们对“活着的意义”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如何结束”的恐惧自然会减弱。 第二部分:语言的力量——未竟之言与和解的艺术 许多人在面对告别时,最大的遗憾往往是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我爱你,对不起,请原谅我,谢谢你。本书的第二部分,专门剖析了“告别式沟通”的艺术与技巧。 作者强调,有效的告别沟通并非等到生命最后的几小时,而应贯穿于日常相处之中。书中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沟通框架,帮助读者识别并处理关系中的“未爆弹”。这包括: 1. 面对冲突的勇气: 如何在紧张的关系中,找到一个共同的、超越历史恩怨的焦点,进行一次真诚的“破冰”。 2. 感恩的清单: 不只是口头表达,而是通过具体的行动或文字,将感激具象化。 3. 无条件的宽恕: 探讨如何放下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苛责,实现内在的和解。这部分尤其深入探讨了“原谅自己”的艰难过程,因为许多人最大的遗憾往往是“我本可以做得更好”。 此外,书中还详细描述了“故事的分享”在临终关怀中的重要性。通过重述生命中的高光时刻、关键转折点,逝者能够重新确认自己生命的历史价值,而听者则能更完整地继承这份精神财富。 第三部分:尊严的堡垒——身体与精神的自主权 尊严,是人类对生命最后阶段最核心的诉求。本书深入探讨了“自主权”在临终过程中的实践意义,它超越了简单的医疗决策,扩展到了生活方式的选择。 作者细致分析了: 环境的选择: 为什么有人渴望在家中离去,有人则需要专业的临终病房?如何根据个体需求设计一个既安全又充满人性的“最后空间”。 日常节奏的维护: 如何在身体机能逐渐退化时,仍努力维持个人习惯与爱好,哪怕只是微小的坚持(例如,坚持早上喝一杯特定的茶,或听一段音乐)。 精神的慰藉: 对于信仰或哲学信念的重新确认。本书邀请哲学家、牧师、灵修导师分享他们如何引导个体在其生命观达到圆满。这部分强调,精神上的富足往往是抵抗身体痛苦的强大力量。 特别地,书中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指南,帮助家属理解并支持逝者在认知能力下降时依然渴望维持的“小小的控制感”,例如尊重他们对衣着、食物、探视时间的微小坚持。 第四部分:生者前行——爱的延续与未完的旅程 告别仪式(无论是正式的葬礼还是私密的纪念)是生者释放悲伤、重新整合生活的关键步骤。《告别不是终点》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如何带着爱继续前行”。 作者拒绝“走出来”(Get Over It)的简单口号,而是提倡一种“带着他们一起走”(Carry Forward)的模式。这包括: 1. 悲伤的具象化表达: 探讨了艺术疗法、写作、园艺等多种非传统方式来处理持续性的哀伤。 2. 遗产的活化: 如何将逝者生前珍视的价值观,转化为生者现有的行动指南。例如,如果逝者热爱环保,生者可以通过参与相关志愿活动来延续其精神。 3. 新身份的建立: 承认“失去”意味着自身角色的转变——从“照顾者”到“记忆的守护者”。书中鼓励读者接受新的身份,并从中发现新的力量和联结。 总结: 《告别不是终点》旨在为那些感到迷茫、害怕、或正处于生命关键转折点的人们,提供一个坚实而温柔的陪伴。它提醒我们,生命的圆满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深度与质量。当我们勇敢地去谈论、去准备、去和解时,告别就不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次充满尊严与爱的、对生命最深沉的肯定。这是一部关于如何更好地活,以便更平静地离去的指南。它不是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邀请你一起“怎么想”,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平静与力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溫蒂.蜜雪兒Wendy Mitchell
曾任英國國民保健署(NHS)非臨床組組長達二十年之久,直到她於二○一四年七月被診斷出患有早發性失智症,時年五十八歲。
有感於一般民眾與醫護人員對失智症的缺乏認知,她誓言餘生將致力於喚起大眾對此一病症的認識,並鼓勵其他罹患失智症的患者仍要對人生抱持希望。
二○一九年,布拉德福德大學(University of Bradford)授予她醫療榮譽博士學位,以表彰她在研究方面做出的貢獻。她有兩個女兒,目前居住在約克郡。
她與安娜.沃頓合著之《即使忘了全世界,還是愛著你:第一本從失智母親視角,寫給自己、兒女、人生的生命之書》與《失智症患者想告訴你的事:從感官、環境到情緒,我與失智症共處的日常》均為《週日泰晤士報》排行榜暢銷書。


安娜.沃頓Anna Wharton
擁有二十餘年報刊記者經歷,也是《每日郵報》執行編輯,經常為《泰晤士報》與《衛報》等媒體撰寫專欄。幾年前,開始投身擔任個人回憶錄的撰寫作家。
安娜自己的父親患有血管型失智症,因此她也活在失智症遺傳的陰影中,更能深切地感同身受失智症家屬陪伴的心路歷程,寫來更能打動人心。


譯者簡介

盧相如
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目前為自由譯者。譯作有《晚安,美人》、《記憶游離》、《偷心賊》、《Q&A》(電影「貧民百萬富翁」暢銷原著小說)、《那年夏日湖畔》、《幽暗森林》、《就說你和他們一樣》等多部小說及《即使忘了全世界,還是愛著你》等著作。

图书目录


推薦語
專文推薦  失智症患者善終的艱難  陳乃菁
 
前言

一  關於死亡的對話

這幾乎就像是我為他們打開了一扇門。他們以前沒有進行過這樣的對話,因為他們怕會惹人生氣。這並不一定要是一場悲慘的對話——你可以開懷大笑,知道你已經實現了某個人最後的願望,這就減輕了留下的人的內疚。進行這樣的對話,會讓病人和他們的照護者感覺好很多。
 
二  關於臨終關懷的對話
當一個人能夠分享自己的願望時,臨終關懷才顯得有意義。我們必須幫助臨終者接受生命的結束,並信賴他們所愛的人能夠落實他們的意願,不必在情緒紛亂的情況下做出充滿壓力的決定。從預立醫療自主計畫到葬禮安排,我們越是能夠分享我們的願望,我們就越有機會獲得善終。
 
三  關於拒絕治療的對話
如果我再次發生心臟驟停,那我所有關於拒絕心肺復甦術的文件都已經備妥。我現在拒絕所有化療和手術。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負面思考,但對我來說,這不是負面思考——這是我在掌控自己的生命,這是我在主張我並不想死,但我不想被困在這個身體裡,而不能去做我希望它去做的事。
 
四  關於協助死亡的對話
與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對話/法律現況/與緩和照護醫生的對話/與倡議協助死亡者的對談/與反對協助死亡者的對話/與臨終者家屬的對話/與協助死亡醫生的對話/與我自己的對話
但願我們這些疲憊不堪——如此疲憊不堪——的人,最後能夠選擇休息。不只是我們所有患有慢性病、持續惡化疾病或絕症的人,還有我們之中那些希望避開生命後期階段的人,我們之中那些希望像計畫生命中的其他部分一樣,計畫其終點的人,那些希望在我們還能說再見的時候道別的人,那些希望有權考慮協助死亡的人。
 
五  關於生命的對話
當你該鬆開被施加在生活上的桎梏時,當你該稍微張開手指時,當你該更執著地感受時間的流逝時,你就不會感到恐懼,因為你會更深刻地感受到,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該發生的終將發生。你會更直覺地知道,控制不過是一種幻覺,過去如此,現在也是如此。這時,你才能真正開始活著。
 
最後一件事…後記
 
致謝
畢柳鶯想請你思考的三階段選擇
相關資源
病人自主權利法
病人自主權利法施行細則
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之醫療機構管理辦法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88686
  • EISBN:9786263188877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8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1MB

图书试读


推薦語

本書作者溫蒂‧蜜雪兒身為早發性失智症患者,考慮在疾病惡化時選擇「協助死亡」與「自主停止飲食」(又稱斷食善終)作為人生謝幕的方式。她是如何在生命自主、減少受苦、家人期待、生命長短與生活品質間做出最終的選擇?這正是台灣社會與醫界必須開始對話的議題。
——常佑康  台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諮商醫師

死亡激起的恐懼,是禍亦是福,端視我們如何善用這種必然。相信此刻有緣讀到這段文字的讀者,必能從這本書裡,找到更多種理解與面對生命最後一段旅程的觀點。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


專文推薦
失智症患者善終的艱難
陳乃菁

 
作為老年專科醫師又以失智症為主,很自然的,我的病人多數是高齡人士,當他們喊我醫生時,我難免會想到:比起「生」,其實我比較接近他們的「死」,畢竟人人都需面對生死大事,於是我更重要的角色往往是幫助患者走人生最後一程時能少些顛簸折磨,多點平穩舒適。
當然這很難,艱難到連已經送許多失智患者離開人世的我,有時都會下意識地不想提起這個話題。在我們的文化中,死亡本身已難開口討論,更難的是涉及失智,走向死亡這條路會更加漫長,畢竟,與相對可預期的癌症進程對比,失智患者的死亡時機和過程可說大不相同。
造成不同的原因多且複雜,但多半與患者本身個性相關。畢竟人的個性百百種,不是每個人都能坦然談論生死,加上失智患者的認知功能受病症影響,聽晚輩提起死亡相關議題就可能生氣。若失智長輩特別看重金錢,本身又還有經濟自主權,那麼當家人為避免將來家庭糾紛而想預立遺囑,失智長輩更可能會怪罪晚輩是別有居心地想從自己身上拐騙。
與失智患者談死亡是艱難的,但我們還是要談,與長輩談外,家人間更要提早討論,了解大家對長輩最後一程的看法,以及到最後關頭時的決策。我的經驗是:越有共識的家人,越能讓長輩人生的最後一段路走得安穩,特別是已經好好照顧過長輩的兒女們,他們知道自己已經盡力照顧,即使過去親子間有糾結,在照顧過程中都有機會得到開解,於是可以安心放手幫助長輩選擇少折磨的道路。
我的病患莊爸爸正是如此,他長年受失智症所苦,到後期已經失語臥床,幸好兩個兒子相互扶持,莊大哥做主要照顧者,莊二哥盡力輪替來讓哥哥有喘息的機會。他們父子間的相處感動了我,甚至為此拍攝紀錄片,拍攝過程中莊爸爸走了,透過鏡頭我們看見失智患者最後一程也能平靜安詳。
影片放上網路公開後,獲得許多迴響,也讓我想起人的死亡或許真是冥冥中早有安排,每個人都有自己離開的時間,每個死亡都能教導還活著的人如何面對生死。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提早思考死亡,不要等到自己罹患重病,更不要等到自己受失智影響而無法清楚判斷。當我們在中年、在日常都能不懼討論死亡,我們就能更珍惜當下,以及對如何度過將來的人生做更好的安排。
因此這本書《我們該談談人生的最後一件事》便能幫助我們提早走最後的人生路,這條路並非只有單一條路徑和唯一的軌道,端看走在路上的人如何面對,以及照顧他的人如何協助。這本書平易近人,裡面的對話幫助大家看到面對死亡的不同想法與態度,也能側面學習如何與家人和專業人員溝通。鼓勵大家一起參考書中內容,思考自己對於死亡的想像與準備。
 
本文作者為陳乃菁診所院長、高雄長庚醫院兼診醫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却极具力量感,那种沉稳的墨蓝色调,配上清晰有力的字体,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绪拉向了那些我们常常回避,却又无可避免的话题。拿到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沉重和悲观情绪的读物,毕竟“人生的最后一件事”这个主题本身就带着一份难以言喻的重量。然而,翻开扉页后,我发现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且富有同理心。她似乎并不急于灌输某种既定的观念,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耐心地引导你一步步走入那个需要面对的领域。内容组织上,结构安排得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认知建立,到实际操作层面的信息梳理,再到情感上的调适,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过渡得十分自然流畅。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议题时的平衡感,既没有过度美化死亡,也没有渲染恐惧,而是以一种非常务实和人道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有尊严、有选择地告别。书中对于“准备好”这个状态的定义也很有启发性,它并非要求我们对死亡毫无惧怕,而是指一种对生活完结的接纳与规划。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指南,帮助我们在生命的时钟走到终点前,把那些悬而未决的责任和情感,以最妥帖的方式安放妥当。读完后,我感到的是一种奇异的平静,而非沮丧,这无疑是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人文关怀所带来的结果。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生命伦理的旁观者,市面上关于善终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法律条文和医学术语,要么就是过于依赖个人轶事,缺乏系统性的指导。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的学术底蕴是扎实的,但表达方式却异常的平易近人。我欣赏作者的严谨性,她对每一个概念的界定时都非常审慎,确保读者不会因信息模糊而产生误判。例如,在讨论“预立医疗指示”的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选项,而是通过一系列假设性的情境,让读者亲身体验选择的难度与重要性。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思考训练,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临终准备”本身,它其实是一堂关于“如何完整度过一生”的课程。因为它迫使你直面人生的有限性,从而更好地去珍惜和规划当下的每一天。它所倡导的“留给准备好的人”的理念,也传达了一种积极的姿态:我们有权利、也有能力,去塑造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幕,而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这种赋权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馈赠。

评分

我是在一个失眠的凌晨,鬼使神差地被这本书吸引过去的。我平时很少读这类主题的书籍,总觉得太过晦涩或过于心灵鸡汤,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直接谈论临终关怀的医疗细节,而是聚焦于“对话”本身的力量。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人与人之间那些微妙的沟通障碍。比如,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想谈,而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害怕自己的提问会给亲人带来额外的压力。书中用了不少篇幅去解析这种“沉默的爱”背后的困境,并提供了很多实用的脚本和场景模拟。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个关于“回忆整理”的章节,它将整理遗物和回忆视为一种积极的、充满爱意的行为,而非简单的物质清点。通过阅读这些文字,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意识到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感谢和遗憾,在生命末期会成为多么沉重的负担。这本书的文风带着一种克制的温暖,它不煽情,却能触动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成功地将一个通常被视为“禁忌话题”的议题,转化为一次关于爱、尊重和自主权的深入探讨。对于那些习惯于逃避现实问题的人来说,这本书或许是一剂良药,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爱,是包括对彼此未来的负责任的规划。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非常贴合其主题的深度。纸张的质感略带磨砂,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感,内页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密集的文字内容也显得不那么压抑。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对“非物质遗产”的探讨。很多人谈论善终,都集中在财产分配和医疗委托上,这些固然重要,但这本书超越了这些物质层面。它深入挖掘了“精神财富”的传承——那些未完成的梦想、那些口头上的教诲、那些共同创造的美好记忆,该如何被妥善地记录和传递。书中提出的“生命故事口述计划”极具启发性,它鼓励我们把生命中的关键时刻,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固化下来,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留给后人最珍贵的礼物。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为死亡做准备,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生命回顾与价值重估。它像一面清澈的镜子,照见了我们生命中哪些是真正重要的,哪些是我们可以放下的。读完合上书页时,我感觉自己完成了一次重要的精神梳理,对未来,无论是长是短,都多了一份坦然和清晰的方向感。

评分

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开始阅读的,坦白说,一开始抱着怀疑的态度,觉得这类书籍往往视角过于西方化,可能不太贴合亚洲家庭的文化背景。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在保持国际视野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对东方家庭情感纽带的深刻理解。它探讨了如何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去实现个体意愿的尊重与平衡。书中有一段关于“孝道与自主权”的讨论,让我深有共鸣。我们常常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而将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起来,这种“善意的欺骗”在临终阶段往往会演变成巨大的遗憾。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评传统观念,而是提供了一种“协商式沟通”的策略,教导如何在维护家庭和谐的前提下,清晰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对话技巧,并尝试在脑海中进行角色扮演。这本书的实用性极强,它不像是一本理论著作,更像是一份可以在危机时刻拿出来翻阅的“情绪急救包”。它让“善终”这个宏大的议题,被拆解成了许多可以执行、可以练习的具体步骤,大大降低了我们面对这一难题时的心理门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