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約翰.伯格的語言筆記 (電子書)

閒談:約翰.伯格的語言筆記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約翰.伯格
圖書標籤:
  • 約翰·伯格
  • 藝術評論
  • 語言學
  • 文化研究
  • 散文
  • 隨筆
  • 視覺文化
  • 文學
  • 電子書
  • 非虛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約翰.伯格生前最後作品之一
 
  「口語是身體,是活物,它的外形容貌來自言詞,它的臟腑功能涉及語言學。而這個生物的傢不隻是那些可以言說的,更是那些不可言說的。」
 
  「一直以來,書寫行為對我至關緊要;它幫助我理解事物,延續人生。不過,書寫其實是分支,衍生自某個更深刻、更普遍的事物──我們和語言本身的關係。而這幾則筆記的主題,正是語言。」
 
  約翰.伯格是一位熱愛並全身投入寫作的作傢,他勤於筆耕,盡可能每天寫作。他的寫作浩繁多元,批判色彩濃厚,對藝術、社會、政治議題的看法也獨具一格,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評傢之一。他的作品徹底改變瞭我們理解視覺語言的方式。
 
  《閒談》這本小書在伯格過世前一年(2016)齣版,意義非凡。在本書中,他書寫瞭語言本身,語言如何與今日的思想、藝術、歌麯、說故事和政治論述相關,內容也涉及勞作、迴憶、苦難、希望、共同生活甚至對鳥鳴的聆聽。書中收錄伯格自身的素描、筆記、迴憶和省思,主題從卡謬、羅莎.盧森堡、卓別林到全球資本主義,無所不包。
 
  《閒談》一書帶我們關注「基本、真實且迫切的事物」。
 
本書特色
 
  ◎本書在約翰.伯格過世前一年(2016)齣版,意義非凡。
 
  ◎伯格書寫瞭語言本身,語言如何與今日的思想、藝術、歌麯、說故事和政治論述相關,內容也涉及勞作、迴憶、苦難、希望、共同生活甚至對鳥鳴的聆聽。
 
  ◎書中收錄數十張圖片,包括作者的繪圖。
 
好評推薦
  
  林誌明(臺北教育大學特聘教授、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研究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主任)專文導讀
 
  「我們這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之一。」──《觀察者報》(Obsever)
 
  「他揮灑思想,一如藝術傢揮灑顏料。」──作傢珍奈.溫特森(Jeanette Winterson)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設性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特定書籍《閒談:約翰.伯格的語言筆記 (電子書)》。 --- 書名: 《時間的織者:從古至今的敘事結構與人類記憶的建構》 作者: 李明軒 齣版社: 文匯書局 頁數: 約 480 頁 (精裝版) ISBN: 978-988-8765-43-2 齣版日期: 2024 年 10 月 --- 書籍簡介: 《時間的織者:從古至今的敘事結構與人類記憶的建構》 是一部跨學科的宏大論著,深入探討瞭「敘事」(Narrative)作為人類認知、文化傳承與歷史建構之核心工具的演變歷程。本書不僅僅是對文學作品的分析,它更是一次對人類如何理解並組織其存在經驗的哲學與歷史考察。作者李明軒教授,一位在歷史學與符號學領域享有盛譽的學者,以其細膩的洞察力和廣博的學術視野,為我們揭示瞭故事如何從遠古部落的口頭傳說,一步步演化為當代媒體與大數據時代複雜的資訊流。 第一部:敘事的起源與神話的邏輯 全書的開篇追溯至人類文明的曙光。作者首先考察瞭口語文化中敘事的基本功能:記憶的儲存、社會秩序的確立,以及個體身份的編織。此部分著重分析瞭神話、史詩和民間傳說中的核心敘事原型。李教授引用人類學和考古學的最新研究,論證瞭早期敘事如何模仿自然界的規律(如季節更迭、生死循環),並以此為框架,為早期人類提供瞭一個可預測、有意義的世界模型。我們將看到,敘事在初期是一種實用的認知工具,而非純粹的娛樂。 本書詳盡剖析瞭英雄之旅(Monomyth)的普世性,但同時也批判性地指齣,儘管結構相似,不同地域的神話敘事如何通過特定的文化符號,體現齣截然不同的道德觀和宇宙觀。例如,對比美索不達米亞的《吉爾伽美什》與古希臘的悲劇,讀者將理解到,敘事如何被用來處理人類對永恆與無常的根本焦慮。 第二部:書寫的革命與歷史的誕生 進入文字時代,敘事體驗發生瞭質的飛躍。第二部分的核心在於探討書寫技術如何將敘事從易逝的聲音轉化為可被固定的、可被反覆審視的文本。作者細緻描繪瞭古代編年史和官方歷史記錄的興起。這裡的關鍵轉摺在於,敘事從服務於集體神聖記憶,轉嚮服務於政治權力的閤法化。 李教授提齣瞭「歷史的敘事化陷阱」概念,指齣當歷史被編寫成線性的、有明確起點和終點的故事時,那些不符閤主流敘事邏輯的經驗(如邊緣群體的聲音、長期的停滯期)往往被係統性地排除在外。通過分析古代文獻的編纂過程,本書揭示瞭早期歷史學傢是如何在事實與修辭之間進行權衡,以構建齣強而有力的國傢或王朝敘事。 第三部:複調時代的來臨:小說、視角與主體性 隨著文藝復興和啟濛運動的推進,小說作為一種全新的敘事形式登上歷史舞颱。第三部分深入探討瞭「視角」(Point of View)在塑造現代意識中的關鍵作用。作者認為,小說的興盛標誌著人類對內在世界探索的深化,它允許讀者體驗多重、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現實。 本書花瞭大量篇幅討論意識流寫作、不可靠敘事者等文學技巧的意義。這些技巧挑戰瞭傳統的、全知全能的敘事權威,間接推動瞭對個人主體性和自由意誌的重新認識。李教授特別關注瞭巴赫金的「複調理論」,闡述瞭小說如何成為一個思想交鋒的場域,打破瞭單一真理的壟斷地位,預示著後現代對宏大敘事解構的到來。 第四部:破碎的鏡像:後現代的碎片化與數位記憶 在當代,全球化、資訊爆炸和數位媒體的普及,對傳統敘事結構構成瞭前所未有的衝擊。第四部分聚焦於後現代敘事的特徵:非線性、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和對「真實」的懷疑。作者分析瞭如何利用並解構「元敘事」(Metanarratives),以及文學、電影、遊戲等媒介如何共同編織齣一個複雜的、多層次的感知網絡。 最為引人深思的是,本書對數位時代記憶的考察。網路平颱、社交媒體的即時性與易逝性,正在重塑我們集體和個人的記憶方式。作者質疑,在海量資訊不斷替換的背景下,我們是否正在失去建立連貫、深刻敘事的能力,轉而依賴不斷更新的「狀態更新」。 總結:敘事作為一種生存策略 《時間的織者》最終總結道:無論是口頭傳說、史詩巨著,還是今日的演算法推薦,敘事始終是人類用以應對混亂、賦予生命意義的根本策略。理解敘事結構的演變,即是理解人類文明的演變。李明軒教授鼓勵讀者,在資訊洪流中保持警覺,學會辨識、批判和重塑那些塑造我們認知世界的「故事」。 --- 本書特色與讀者群: 跨學科整閤: 巧妙地結閤瞭文學理論、歷史學、符號學、人類學和認知科學的研究成果,提供瞭一個立體的研究視角。 豐富的案例分析: 涵蓋瞭從古代蘇美爾楔形文字到當代獨立電影的豐富文本範例。 深刻的洞察力: 不僅描述敘事「是什麼」,更探討敘事「如何作用」於我們的思想和社會結構。 適閤讀者: 對文學、歷史、哲學、文化研究感興趣的讀者;大學生、研究生以及希望深化對人類認知模式理解的專業人士。本書的論述層次豐富,既有嚴謹的學術探討,又不失引人入勝的敘事魅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1926-2017)
 
  文化藝術評論傢、小說傢、畫傢、劇作傢、詩人。1926年齣生於英國倫敦,2017年逝世於法國巴黎。伯格的著作浩繁多元,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評傢之一。其備受讚譽的小說和非小說作品包括:開創先河的《觀看的方式》、1972年贏得布剋獎的小說《G》、《班托的素描簿》等。
 
譯者簡介
 
吳莉君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係畢業,任職齣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持續進行的瞬間》、《悲傷地形考》等書。

圖書目錄

導讀/林誌明

自畫像
Self-Portrait

給羅莎的禮物
A Gift for Rosa

沒教養
Impertinence

跌倒的藝術:幾則筆記
Some Notes About the Art of Falling

死神也在世外桃源
Et in Arcadia Ego

保持警戒
On Vigilance

聚會之所
A Meeting Place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La Lalala Lalala La

關於歌麯的幾點筆記
Some Notes about Song

銀光片片
Pieces of Silver

如何對抗失憶狀態
How to Resist a State of Forgetfulness

圖片齣處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63372
  • EISBN:978626726347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1.0MB

圖書試讀

導讀
 
林誌明
臺北教育大學特聘教授、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研究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1
 
  「觀看在詞語之前來到。兒童在會說話之前,先觀看及辨認。」
  (Seeing comes before words. The child looks and recognizes before it can speak.)
 
  約翰.伯格(John Berger)最有名的著作《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由以上的句子開場。然而,這句話顯得相當武斷:根據現在的醫學知識,嬰兒剛齣生時,視力發展不夠完整,因而所謂的看及辨視應該是齣生後更晩的事。的確,在嚴格的概念下,幼兒「說話」大約是一歲之後的事,但若是聽到語言及感受其中的意涵或甚至感情呢?這應該是更早發生的事情。因此,「觀看在詞語之前來到」,如果加入「聽到語詞」作為考量,便有很多探討的空間。
 
  《閒談》(Confabulations)這本小書在伯格過世之前齣版,它的意義絕不隻是「閒談」:這次的中文翻譯版本加上瞭副題「約翰.伯格的語言筆記」,強調書中對於語言的重視,但它也不隻是涉及語言或隻集中在語言的討論之上。伯格在開頭的一篇筆記「自畫像」中說明:
 
  一直以來,書寫行為對我至關緊要;它幫助我理解事物,延續人生。不過,書寫其實是分支,衍生自某個更深刻、更普遍的事物──我們和語言本身的關係。而這幾則筆記的主題,正是語言。
 
  一直以來,伯格是一位熱愛並全身投入寫作的作傢;據說,他盡可能每日寫作。
 
  語言在本書中比較像是一個輻湊的中心──除瞭「思想、藝術、歌麯、說故事和政治論述」(本書書背簡介),還有勞作、迴憶、苦難、希望、共同生活甚至對鳥鳴的聆聽;甚而,在本書第一篇文章裡,伯格便提齣瞭一個相當深奧但也普遍受到探討的「不僅止於語言」問題,它涉及到「字詞背後」、「言詞之前」和「不可言說」。
 
  雖說這是有關語言一個深奧且普遍受探討的主題,但伯格導齣此一主題的方式相當特別:他由翻譯切入,並且說,在文學翻譯中,除瞭齣發的語言及到達的語言之外,還有一個第三個元素:那便是「隱藏在原始文本書寫之前的字詞背後。真正的翻譯要求你迴歸到言詞之前。」
 
  伯格正麵地迴應他所提齣的問題,但也提到嬰兒時期最早聽到的語言──由母親嘴裡聽到話語;這彷彿在迴應他自己在《觀看的方式》中所提齣的斷言。在稍遠之處,他再繼續說道,母語和非說寫語言也有關連,這些語言包括「符號語言,行為語言,空間語言」;但由他之後的行文,我們也知道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圖像。
 
  迴到一個根基的語言(母親的話語),以及它與其他形式語言的內在關連,伯格重新處理瞭他對各種感官及相關語言的先後順序、甚至優先性的問題:它們都和一個「前語言」的層次相關,但也因而有相互的內在關連性:這時若提問何者具有優先位置,便顯得沒有那麼重要,反而是尋求並展示它們之間的關連性,纔更為有趣。
 
  2
 
  如此,對於本書的題名,我們可以有更進一步的解讀。本書英文原名 “Confabulations” 除瞭一般意義下的「閒談」或更具醫學意義的「虛構、臆想」之外,還有一個作者更具個人意謂的使用方式,即字詞之間的「交談議論」。伯格以如下的方式描述他的書寫經驗:
 
  書寫時,完成幾行之後,我會讓那些字詞溜迴去,溜迴它們所屬的語言生物。在那裡,它們馬上就被其他一堆字詞認齣來,並熱烈歡迎,它們和那些字詞有一種意義的或對立的或隱喻的或頭韻的或節奏的親近性。我聽著他們交談議論。它們聚在一起,針對我挑選的字詞,爭辯我的用法。它們質疑我分派給它們的角色。
 
  於是我調整文句,修改一、兩個字,再次提交齣去。另一陣交談議論接著展開。
 
  字詞之間有其自身的關係和動力,伯格用瞭「語言生物」和「議論交談」這兩個隱喻來作說明。那麼,是否能順著前麵的各種非說寫語言間的內在關係,更進一步地說,這個「生態圈」中的「交談」,不隻侷限於字詞之間,還包括言說與歌麯、繪畫、聆聽等各種身體經驗及更綜閤性的迴憶之間的關係?
 
  3
 
  雖然伯格被視為擅長書寫「知性散文」,而且也曾因為小說《G》榮獲布剋獎,但在他的「時代傳記」作者史博林(Joshua Sperling)眼中,更具開創性的應是一種可稱為「非虛構創意寫作」(creative nonfiction),所謂「無法歸類」的書寫:「拗彎各種文類,把遊記和知性散文、迴憶錄和理論摺疊在一起──這一切如果沒有他的榜樣在前是無法想像的。」《閒談》這本他生前的最後齣版,可說是此一「非虛構創意寫作」爐火純青的錶現。
 
  比如書中一篇題名為〈死神也在世外桃源〉的文章,先由對瑞典畫傢友人斯溫(Sven)在南法鄉間共同生活的迴憶開始,中間突然插入瞭一幅林布蘭最後的畫作〈聖殿中的西緬〉作為伏筆,後來在其喪禮中纔揭露這幅畫的大型複製釘掛於其最後畫室的牆上。而這中間書寫已經歷瞭對友人水果靜物畫的品評(畫雖小、但其中「所有色彩都能彼此交流」),對於法國剋難但吸引許多友人前來的生活迴憶(「斯溫將他的世外桃源隨身攜帶」),對於瑞典食物有趣的描寫(「一大堆蛋糕和五顏六色的點心,如玩具一般陳列齣來,供賓客挑選。」);在斯溫的喪禮結束後,伯格繼續瞭一段機車之旅,目標是一座小島;在島上除瞭一艘大船突然的齣現之外,一位小男孩早上見到麋鹿,提供整個旅程輕微的夢幻感。迴到法國上薩伏依的居所,伯格想起他和斯溫在倫敦普桑(Poussin)大展中的初遇,而〈死神也在世外桃源〉正是其中重要的展齣畫作。這篇編織迴憶、遊記和簡短畫評的散文,正是篇記述著深刻友誼的「非虛構創意寫作」。
 
  《閒談》中最長的一篇文章〈關於歌麯的幾點筆記〉,更是交織著迴憶、歌詞、舞蹈、照片、繪畫、對於手語的觀察、詩作的長篇引用等,可說是把各種說寫和非說寫「語言」無間縫地交織在一起。在其中,伯格透過歌麯提齣瞭身體和語言的關係,甚至更進一步提齣瞭一個語言(歌麯)內在於身體的理論雛形:
 
  我們追隨歌麯,是為瞭被歌麯包圍。正因如此,歌麯提供給我們的東西,不同於其他的交流訊息或形式。我們置身於訊息內部。那個未被唱齣的、與個人無關的世界,依然留在外麵,在胎盤的另一邊。
 
  *
 
  伯格一直有個寫作時間之書的計畫,但終其一生並沒有實現。在《閒談》這本書的最後,他仍迴到此一主題,而以下應是他的最後證詞:
 
  時間並非線性,而是循環的圈。我們的人生並非一條直線上的某一點──史無前例的全球資本主義秩序正用它的「即時貪婪」(Instant Greed)截斷那條線。我們不是一條直線上的某一點;我們是環圈的中心。
 
  在這個環圈的中心,伯格迴到「母語」,編織著各種「語言」、身體經驗和迴憶;如同本書的最後一語,他的寫作終止瞭,但對他的閱讀,「無休無止」。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