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可以做菩薩:《入菩薩行論》講記 (電子書)

你也可以做菩薩:《入菩薩行論》講記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濟群法師
图书标签:
  • 佛教
  • 菩薩行論
  • 入菩薩行論
  • 電子書
  • 修行
  • 佛學
  • 智慧
  • 慈悲
  • 論釋
  • 講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菩提心是覺醒而利他的心,是開啟智慧的重要力量。

本論以偈頌的方式娓娓道來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修行原理,

帶你完整認識菩薩道的修行要領與實踐步驟。

 

《入菩薩行論》為印度和西藏佛教史上重要經典,由寂天菩薩所造,對於弘揚大乘佛法、彰顯大乘精神至關重要。濟群法師深入闡述《入菩薩行論》,並化為具體可行、有次第的菩提心完整修行。菩提心就是覺醒而利他的心,是開啟智慧的重要力量。

 

全論由十品組成,闡明了從菩提心生起到圓滿的完整修行。又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菩提心的生起,從營造心靈環境到生起菩提心,包括〈菩提心利益品〉、〈懺悔罪業品〉、〈受持菩提心品〉。第二部分是菩提心的心理建設,包括〈不放逸品〉、〈護正知品〉、〈安忍品〉。第三部分是菩提心的增長、提升和圓滿,包括〈精進品〉、〈靜慮品〉、〈智慧品〉和〈迴向品〉。

 

作者寂天菩薩出生於七世紀末,是南印度梭羅史吒國國王善鎧的王子。他自幼就得到文殊銳智成就法的傳承,並依此修行,親見文殊菩薩,得其加持。在《入菩薩行論》中,寂天菩薩以經典為依據,運用種種比喻,從不同角度揭示了其中蘊含的修行原理,以偈頌的呈現方式,融合理性和感性兼備的語言娓娓道來,表述非常生動,邏輯嚴謹而充滿詩意,且和生活息息相關,可謂引人入勝。

 

在印度和西藏佛教史上,《入菩薩行論》有著崇高地位,並留下眾多注釋。學習這部論典,不僅可以提升個人修學,為實踐菩提心提供系統、完整、深入的指導,還能弘揚大乘精神,促進漢傳佛教的健康發展,解決當今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為眾生帶來究竟的利益。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与您的图书名称完全不相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的内容而避免提及“你也可以做菩薩:《入菩薩行論》講記 (電子書)”: --- 《星辰彼岸的迴響:宇宙學與量子糾纏的深度探索》 作者: 艾倫·維克多(Dr. Alan Victor) 出版商: 寰宇知識出版社 頁數: 680頁 裝幀: 精裝(附贈宇宙圖像集錦) 內容簡介: 本書《星辰彼岸的迴響:宇宙學與量子糾纏的深度探索》,是當代理論物理學領域一項極具野心且詳盡的學術著作。作者艾倫·維克多博士,以其跨越數十年的深厚研究積澱,成功地將宏觀的宇宙學尺度與微觀的量子領域前沿發現編織成一幅連貫且引人入勝的知識圖景。本書不僅是對現有物理學知識的梳理和總結,更是一次大膽的理論推演和未來方向的指引。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五大部分,共二十個章節,力圖為專業研究人員和具備一定科學素養的讀者,提供一個既具備嚴密數學推導,又充滿哲學思辨深度的閱讀體驗。 第一部分:時空的起源與結構的重塑(The Genesis and Geometry of Spacetime) 本部分聚焦於現代宇宙學的基石。作者首先回溯了標準的ΛCDM(Lambda-Cold Dark Matter)模型,細緻分析了其在解釋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和大型結構形成方面的卓越成就。然而,維克多博士並未止步於此,他深入探討了模型中兩個最為棘手的難題:暗物質的性質與暗能量的本質。 他提出了一種基於“拓撲缺陷場”的暗物質候選模型,該模型試圖用修正的引力效應來解釋星系尺度的質量過剩,從而減輕對未知粒子態的依賴。在暗能量方面,本書詳盡地比較了真空能密度、動態標量場模型(如Quintessence)以及最近興起的“修正引力理論”(如f(R)引力)在描述宇宙加速膨脹上的優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運用了新的微分幾何工具,對宇宙的曲率和整體拓撲結構進行了前瞻性的模擬,提出了“多重連通宇宙”的可能性,挑戰了傳統上對宇宙邊界和無限性的假設。 第二部分:量子世界的核心悖論(The Core Paradoxes of the Quantum Realm) 進入微觀領域,本書的敘事轉向了對量子力學基礎概念的深刻審視。維克多博士對哥本哈根詮釋的局限性進行了尖銳的批判,並將大量篇幅投入到對非定域性(Nonlocality)的探討上。 本部分的核心內容是貝爾不等式的嚴格數學推導及其物理意涵的闡釋。作者不僅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從實驗數據中排除定域隱變量理論,更著重分析了“測量問題”的哲學困境。他詳細介紹了多世界詮釋(MWI)的數學框架,並試圖通過引入“量子信息熵”的概念,來量化不同世界線之間的分離程度。此外,對玻姆力學(Pilot-Wave Theory)的重新審視也佔據了一席之地,作者試圖將其與廣義相對論的幾何學框架建立起某種形式上的聯繫,儘管這項工作仍處於高度推測階段。 第三部分:糾纏的橋樑——連接宏觀與微觀(Entanglement: The Bridge Between Scales) 這是全書最引人注目的章節,主題鎖定在“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愛因斯坦所稱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維克多博士強調,量子糾纏不僅是量子計算的資源,更是理解宇宙基本結構的關鍵。 他從信息論的角度出發,深入剖析了糾纏熵(Entanglement Entropy)在描述系統複雜度和資訊流失中的作用。本書詳盡闡釋了“ER=EPR猜想”,即蟲洞(愛因斯坦-羅森橋)與量子糾纏在某種深層次上是等價的觀點。作者運用量子場論的工具,推導了在特定背景時空中,糾纏鏈如何可能對空間的平滑性產生微小的擾動,這為探索“量子引力”提供了一條不同於傳統路徑的線索。 此外,本部分還詳細討論了量子糾纏在黑洞信息悖論中的應用,特別是通過防火牆悖論(Firewall Paradox)的分析,探討了信息在事件視界附近是如何被編碼和傳輸的,進而挑戰了信息守恆的傳統理解。 第四部分:潛在的統一場景——萬有理論的輪廓(The Sketch of a Unified Theory) 在奠定了宇宙學和量子糾纏的基礎後,本書的第四部分開始嘗試構建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作者明確指出,弦論(String Theory)和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 LQG)雖然各有建樹,但都面臨著實驗驗證的巨大挑戰。 維克多博士提出了一個基於“非交換幾何”的統一框架。在這個框架中,時空本身被視為在高普朗克尺度上由基本的、不可對易的“幾何量子”構成的網絡。他展示瞭如何在不引入額外維度或超對稱性的情況下,用該幾何模型自然地導出規範場論(描述電磁力、弱核力與強核力)的拉格朗日量。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暗物質和暗能量或許並非新的粒子或場,而是由於我們在低能極限下,對這種基本非交換幾何結構的近似描述所產生的“餘項”。 第五部分:未來的視野與技術前沿(Future Horizons and Technological Frontiers) 結尾部分,作者將視角投向未來。他探討了當前實驗物理學面臨的挑戰,特別是尋找極低能級的引力波信號,以及如何利用超導量子位元陣列來模擬極端條件下的量子真空。 本書詳細描繪了一系列未來實驗的藍圖,包括下一代太空引力波探測器(如LISA的升級設想)以及地面高精度量子傳感器如何能探測到作者理論預測的微小時空波動。最後,維克多博士以一種審慎的樂觀態度總結道:雖然通往萬有理論的道路依然漫長且充滿未知,但通過對宇宙學和量子糾纏這兩大看似分離的領域的深度交叉探索,我們正以前所未有的接近度,觸摸到支配萬物運行的終極法則的邊緣。 --- 適合讀者: 理論物理學研究生、宇宙學與粒子物理學研究人員、高階數學物理愛好者,以及對探索宇宙最深層次奧秘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本書需要讀者具備紮實的微積分、微分方程和基礎量子力學知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濟群法師
童真入道,出家四十餘載。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斯里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1980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隨後於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從事教育幾十年來,對如何有效修學,有著深入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由此,提出修學五大要素,創建三級課程體系,令無數學人蒙益。
1992年起,面向社會及高校舉辦講座,開中國內地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內外。同時筆耕不輟,出版「智慧人生、修學引導、以戒為師」等叢書四百多萬字。以純正的佛法知見,剖析社會問題,釐清修學誤區,提出切實的解決之道。

相關著作:《尋找心的本來》《菩提心與普賢行願》《走近佛陀》《菩提大道:《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全套三冊不分售)》《道次第之道》《超越「二」的智慧:《金剛經》探微》

图书目录

※第一冊※
前言:發菩提心,學做菩薩
一、從慈心到菩提心
二、修學菩提心的次第
三、瑜伽菩薩戒
四、三聚淨戒
五、三級修學和三級利他
緒論
一、為什麼要學《入行論》?
1.個人修學的需要
2.漢傳佛教建設的需要
3.菩提心是大乘的標識
4.缺失菩提心的弊端
5.弘揚《入行論》是時代的需要
6.《入行論》是闡述菩提心教法的寶典
二、本論的作者
三、本論的內容和結構
1.菩提心的生起
2.菩提心的防護
3.菩提心的增長、提升和圓滿
四、《入行論》的影響
論序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一、明菩提心所依
(一)思惟暇身難得
(二)思修善心難生
二、思惟菩提心利益
(一)總明菩提心利益
1.能消重罪
2.能獲妙樂
3.能辦所求
4.名至敬歸
(二)總喻菩提心利益
1.轉劣為勝喻
2.珍貴難得喻
3.得果無盡喻
4.能除恐懼喻
5.能滅重罪喻
(三)引經證成
(四)別明菩提心利益
1.菩提心之種類
2.願心與行心之利益
三、菩提心利益之依據
(一)引經證明
(二)以理成立
1.願心獲益之理
2.行心獲益之理
四、敬歎菩薩
第二品 懺悔罪業
一、獻供三寶
(一)目的與對象
(二)獻供本身
1.供無主物
2.供自身心
3.供想像物
二、禮讚三寶
(一)口讚三寶
(二)身禮三寶
三、皈依三寶
四、四力懺悔
(一)出罪力
1.坦誠發露懺悔
2.須盡速懺悔之因
(二)依止力
1.總依三寶
2.別依菩薩
(三)對治力——依教奉行
1.喻惑如病須對治
2.喻惑如險須慎防
3.勸速對治莫苟安
(四)誓不犯罪力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一、前行
(一)積聚資糧
1.隨喜功德
2.請轉法輪
3.請佛住世
4.悉皆迴向
(二)昇華自心
1.盡捨身、財、善根
2.願成他利之因
3.願成所求之因
二、正發菩提心
三、結讚菩提心
(一)思惟喜獲菩提心
(二)思菩提心能利他
1.能除苦果
2.能滅苦因
3.能成利樂
(三)請他隨喜
第四品 不放逸
一、略說不放逸
二、廣說不放逸
(一)慎持菩提心
1.不應捨菩提心之因
2.捨菩提心過患
(二)慎守學處
1.慎防罪惡
2.認真修善
3.盡力斷煩惱
三、結勸
第五品 護正知
一、守護學處之要──護心
(一)護心則能護一切
1.總說需護心
2.縱心過患
3.護心功德
(二)護心則護一切之理
1.過患依心
2.六度依心
(三)應勤護心
1.略說
2.廣說
二、護心方便──正知正念
(一)略說
(二)廣說
1.無正知過患
2.護正知方便——護念
三、以正念正知護心
(一)學律儀戒
1.清淨三門
2.守護令不退
(二)學攝善法戒
1.斷不學戒之因——貪身
2.應善巧修善
(三)學饒益有情戒
1.應勤利他
2.利他方式
(四)結語
四、圓滿學處之餘要
(一)廣說
1.淨化學處之因
2.應學之範疇
3.修學之原則
(二)結義

※第二冊※
第六品 安忍
一、思惟嗔過及忍德
(一)隱含之過患
(二)現見之過患
1.令心離安樂
2.能壞親友情
3.總結嗔過患
(三)思惟安忍功德
二、修習安忍之法
(一)生嗔之因
(二)勸息嗔因
(三)除嗔方法
(四)細究嗔因全力斷
1.嗔境差別
2.遮除因我受害而生之嗔
3.消除因我所受害而生之嗔
4.消除因敵獲善而生之嗔
5.嗔敵徒自害
6.應忍己利受損
(五)念忍功德
1.總說
2.喻明
3.結示
第七品 精進
一、勸勉精進
二、斷除不精進
(一)認識不精進之因
(二)如何斷除不精進
1.斷除好逸之懈怠
2.斷耽著卑劣之懈怠
3.斷除畏善之懈怠
三、增長精進力
(一)增長精進之助緣
1.總說
2.信樂力
3.堅毅力
4.歡喜力
5.放捨力
(二)以正知正念力行
(三)振作輕安行
第八品 靜慮
一、勸勉修止
二、斷止逆緣
(一)斷捨塵緣
1.認清貪著世間之因
2.如何斷除
(二)斷捨邪念
1.勸離五塵欲
2.勸樂阿蘭若
三、如何修止
(一)略說
(二)廣說
1.等觀自他修習法
2.自他相換修習法
四、結勉修三昧

※第三冊※
第九品 智慧
引言:求解脫者需空慧
一、二諦
(一)二諦的定義
(二)二諦見之層次
(三)斷二諦有無自性之諍
二、與實有宗交流無自性
(一)引言
(二)破常人所見實有
(三)功德與受生
(四)善與惡
(五)輪迴與涅槃
三、與唯識宗交流無自性
(一)破唯識無境
(二)破自證分
1.以經破
2.以理破
四、顯空性能斷惑,成就佛果
(一)實有宗提出疑難
(二)中觀師回答
1.幻師生貪之因
2.修空能斷煩惱習
3.斷煩惱能成菩提
五、成立大乘是佛說
(一)實有宗提出疑難
(二)成立大乘是佛說
1.引《般若經》證成
2.成立大乘是佛說
(三)論證空性在三乘解脫中的重要性
1.無空慧不能證涅槃
2.空慧乃無住涅槃之道
六、廣說人無我
(一)破俱生我執之境
(二)破遍計我執之境
1.破數論派
2.破勝論派
3.解決無我帶來的疑問
七、廣說法無我
(一)由念處門說
1.身念處
2.受念處
3.心念處
4.法念處
(二)斷二諦諍
1.斷太過諍
2.斷無窮過諍
3.心境諦實於理無據
(三)成立法無我的正因
1.破無因生
2.破他——常因生
3.破自——主體因生
4.結破四邊生
5.開顯緣起正因
6.破自性生滅
八、勸修空性利自他
(一)悟空能淨自心田
(二)觀察眾生苦,生起同體大悲
1.思惟現生過患
2.思惟後世過患
3.思惟暇滿難得
4.生起無緣大悲之心
第十品 迴向
一、總迴向
二、別迴向
(一)迴向他利
1.總願離苦得樂
2.別願除惡趣苦
3.迴向人天善趣
4.願滿出世利益
5.總結
6.迴向出世聖者
(二)迴向自利
三、念恩禮敬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88518
  • EISBN:9786263188501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8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值得称赞。在长时间阅读过程中,眼睛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深入研习经论来说至关重要。阅读的流畅性极大地提升了我的专注力,让我能够更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不至于在复杂的概念面前迷失方向。清晰的结构划分,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佛学概念的读者,也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和回顾。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引导我理解“菩萨道”的入门读物,市面上有很多书,但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流于表面。直到我开始接触这本书,我才发现它在引导读者进入这个宏大主题时,所采取的步调是那么的恰到好处。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耐心地为我们描绘出前方的道路,让人感到既亲切又充满敬畏。

评分

这本书所传达的精神力量是极其强大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真实状态。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这种由内而外的触动,远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来得更深刻、更持久。它促使我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真正践行慈悲与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简洁、大气,那种沉静的蓝色调和金色的标题文字搭配起来,让人一眼就觉得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读、去体会的书。我把它放在书架上,每次看到它,都会被那种宁静的力量所吸引。装帧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有一种庄重感。

评分

作为电子书版本,它的便携性简直是太棒了。无论是在通勤路上,还是在睡前放松时,我都可以随时随地打开它进行阅读和学习。电子书的检索功能也方便了我随时回顾某个特定的章节或概念,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对于像我这样日程繁忙的人来说,这种随时可得的学习资源,简直是福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