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寒冷的冬天:韓戰啟示錄(普立茲獎得主大衛.哈伯斯坦傳世經典紀念版/二冊不分售) (電子書)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啟示錄(普立茲獎得主大衛.哈伯斯坦傳世經典紀念版/二冊不分售)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衛.哈伯斯坦
图书标签:
  • 韓戰
  • 歷史
  • 戰爭
  • 紀實文學
  • 普立茲獎
  • 冷戰
  • 美國歷史
  • 哈伯斯坦
  • 二戰後
  • 軍事歷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假如按照麥克亞瑟的戰略計畫,把戰爭延伸到轟炸中國滿洲和封鎖中國海岸,
那將會是在錯誤的時間與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五星上將布萊德雷(Omar Bradley)
 
戰爭的背後注定會有無數的政治故事,
正是這些政治故事決定了雙方在這場戰爭中所有的作為!

美國記者之父、普立茲獎得主──大衛.哈伯斯坦
生涯最滿意之作,傳世經典紀念版

  1950年6月25日,北韓軍近七個精銳師一舉越過北緯三十八度線,揚言要在三週之內解放整個南方地區。此時在華盛頓,杜魯門總統及其高級顧問們正就敵人的意圖展開唇槍舌劍的辯論。這次進攻是俄國人的授意而北韓只不過是莫斯科手中的一顆棋子嗎?或者,敵人意欲聲東擊西,而這次行動也許是共產主義妄圖稱霸全球的第一次挑釁?

  隨後他們很快就做出決定,派遣美國軍隊及隨後組成的聯合國軍開赴南韓,以抵禦北韓的進攻。然而,韓戰不僅沒有在三週之內結束,反而持續了三年之久。與後來的越戰不同的是,韓戰發生時,美國尚未進入資訊社會,電視新聞也剛剛出現。因此,儘管這場戰爭如此慘烈,卻從未觸及美國文化意識的深處。

  ■韓戰的爆發眾說紛紜,卻成為決定東亞命運的戰爭!

  韓戰的起源,至今仍是一個爭議性的歷史課題。一些左翼的美國作家和學者認為韓戰是南韓總統李承晚與退守臺灣的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兩個人「各懷鬼胎」蓄意挑釁北韓;比較中肯、客觀而可信的說法,是北韓的金日成發動韓戰。

  這是一場至今依然「不贏不輸」的戰爭,也是以聯合國的名義,美國領軍參與的唯一一場戰爭。這場因冷戰而開始的戰爭,即使今天冷戰已經結束三十年,南北韓、美國依然還在那個看不見的經緯度上相互敵視、對峙。以板門店為界的南北韓停戰線,至今還是劍拔弩張。

  北韓將它稱為「祖國解放戰爭」,南韓稱為「六二五事變」,中國稱為「抗美援朝戰爭」與「朝鮮內戰」,然而美國卻視之為「被遺忘的戰爭」——軍事歷史學家馬歇爾(S. L. A. Marshall)形容為「二十世紀最令人難以忍受的局部戰爭」,五星上將布萊德雷(Omar Bradley)更將它定義為「在錯誤的時間與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改變東亞戰略格局,全方位多視角呈現政治家的謀算與野心!

  在本書中,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對戰爭中人性的冷酷和溫暖著墨甚多。哈伯斯坦不斷把讀者引入歷史、現場以及心理的縱深。對於戰場情節的描寫逼真又寫實,富有臨場感的寫作方式,彰顯出其特有的恣肆汪洋的寫作風格。

  《最寒冷的冬天》從全方位剖析韓戰,不光是引發戰爭的複雜國際情勢,還有美國的地緣政治策略、冷戰圍堵戰略的佈局等等。除軍事對決以外,以麥克阿瑟為代表的遠東盟軍司令部,以及以總統杜魯門為領導的華府政客,雙方展開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的政治角力,也為這場已經被選擇性遺忘的戰爭增添更多元素。

  史達林和中共的毛澤東、彭德懷在朝鮮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自然是本書重點分析所在,即便對於敗退臺灣,醞釀東山再起,準備反攻大陸,由蔣介石帶領的國民政府,以及支援蔣介石的美國國會議員及媒體所扮演的角色,哈伯斯坦也給予最嚴厲的檢視與探討。

  ■一場改寫臺灣命運之戰,卻被喧囂的臺灣徹底遺忘!

  韓戰改變的不只是朝鮮半島,整個東亞的地緣戰略格局至今還受到它的巨大影響。而臺灣顯然是韓戰的受益者,有一種說法是韓戰救了臺灣──美國總統杜魯門派兵參戰的同時,下令第七艦隊協防台灣,保障了台灣不受中共乘隙進犯而遭到赤化,這可說是朝鮮半島的亂局,造福了台灣。然而,臺灣讀者對這場戰爭的了解相當有限,更缺乏研究和反思。

  歷史總是以弔詭的方式重現、以另外的形態複製出自身。如果兩韓不能以歷史為殷鑑,這個悲劇宿命不斷循環的民族,是否還是不免要被環伺的強權所操弄?在東亞局勢不斷的演變下,中日美俄、南北韓、臺灣在政治經濟上的紛爭合作、合縱連橫,究竟又有多少和七十年前的韓戰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繫呢?

  本書是普立茲獎得主哈伯斯坦的戰爭史經典之作,哈伯斯坦向來認為每個人都是瞭解歷史的媒介,「如何讓人講話,是書寫歷史的獨特技能」。如果說哈伯斯坦是托爾斯泰「人類於歷史浪潮的憐憫」觀點的信徒,在媒體文化越走越荒誕的今天,哈伯斯坦從裡到外都是一個真正的媒體人,而《最寒冷的冬天》毋庸置疑將成為紀錄時代影響與東亞局勢的寓言之書。

  【專文導讀】
  林博文/專欄作家、歷史記者
  朱立熙/知韓文化協會執行長、歷史學家

聯袂推薦
 
  王健壯/政治評論家
  哈 金/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
  揭 仲/國防軍事評論作家
  楊虔豪/韓半島新聞平台創辦人

好評推薦

  哈伯斯坦在《最寒冷的冬天》裡,選擇他最擅長的講故事的本領,在行文中凸顯出主角的生平,如艾森豪、杜魯門、麥帥、毛澤東、金日成等人,以及其他關鍵性人物的經歷,並把他們融到故事裡。哈伯斯坦敘事生動而又引人入勝。還原史事,充分凸顯了「新新聞」(New Journalism)的精髓。——林博文/專欄作家、歷史記者

  當年的韓戰是中、蘇、美三大強權的較勁,只不過是由南北韓提供戰場,讓他們同族自相殘殺的一場代理戰爭。如果兩韓不能以歷史為殷鑑,這個悲劇宿命不斷循環的民族,還是不免要被環伺的強權所操弄。期待《最寒冷的冬天》在一片韓流中能帶給大家嶄新的歷史認識。——朱立熙/知韓文化協會執行長、歷史學家

  《最寒冷的冬天》把這場悲情戰爭的所有悲劇性要素融為一體:敵我雙方的軍事戰略與戰術;國際外交形勢、國內政治以及眾多當事人的鮮明個性。這是一部無與倫比的傑作。——哈爾.穆爾中將

  大衛.哈伯斯坦傾其心血創作的鴻篇巨著。——《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重現歷史,回憶往昔,哈伯斯坦再次把我們帶入戰爭現場。——《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無論是充斥著見利忘義的兩面派的國內政治,還是回蕩著勇氣和激情的戰地前線,哈伯斯坦都將其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眼前。——《新聞週刊》(Newsweek)

  大衛.哈伯斯坦以無盡的憤慨和驚人的智慧,帶領我們重溫那場似乎遙不可及,讓人無法理解的衝突。——《時代》(Time)

  ◎本書曾以《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停戰65週年版)》之名於2018年出版◎
 
凛冬烽火下的众生相:一部史诗般的朝鲜战争全景画卷 本书并非聚焦于朝鲜战争(韩战)的某一方面,而是一部试图全面、深入剖析这场冲突及其深远影响的恢弘巨著。它以其无可匹敌的广度和深度,将读者带回那个被冰雪和战火无情覆盖的年代,去审视那些塑造了现代世界格局的关键时刻、决策背后的隐秘较量,以及战场上普通士兵与平民所承受的苦难与抉择。 一、战争的序幕:历史的必然与意外的爆发 本书的开篇,并未急于描绘三八线上的炮火,而是细致地梳理了导致朝鲜半岛分裂的复杂历史脉络。从日据时期的殖民高压,到盟军接受日军投降后,美苏两大阵营如何在混乱中划定那条冰冷的界线,直至金日成与李承晚各自的建国雄心与民族主义的狂热。作者深入挖掘了战前错综复杂的政治角力,揭示了斯大林、毛泽东与金日成之间微妙的权力平衡,以及美国对半岛局势初期判断的失误。读者将清晰地看到,这场战争并非一个孤立的军事事件,而是冷战结构下,意识形态冲突在亚洲最前线的剧烈碰撞。 随后,章节笔锋一转,直击1950年6月25日清晨的突袭。作者凭借大量的解密档案和亲历者访谈,重构了朝鲜人民军(KPA)初期势如破竹的军事行动。仁川登陆前的釜山外围战,联合国军在“Pusan Perimeter”上所经历的绝望与顽强抵抗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本书没有简单地将联合国军塑造成正义的化身,而是冷静分析了麦克阿瑟将军在战术决策上的过度自信与战略上的冒险倾向,为后续的戏剧性转折埋下了伏笔。 二、从胜利到泥潭:志愿军入朝的震撼与战略转向 本书最有力的部分之一,在于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这一历史性决策的详尽剖析。作者考察了北京高层内部激烈的争论、后勤补给的极端困难,以及“抗美援朝”这一决策背后所承载的政治与安全考量。 当中国军队以惊人的速度和韧性投入战场时,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本书对长津湖战役、清川江战役等关键的冬季攻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这不是单纯的军事报道,而是对极端环境(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极度缺乏的物资)如何考验人性的深刻探讨。作者引用了大量交战双方士兵的日记、书信和回忆录,生动再现了步兵在面对喷气式飞机、坦克和压倒性火力时的无助与决绝。 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战争的残酷性不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化为每一个士兵冻伤的脚趾、每一次对补给站的渴望,以及夜幕下无声的祈祷。 三、权力的博弈与战场的僵持:从麦克阿瑟到停战谈判 随着战线在三八线附近陷入僵持,本书的焦点转向了后方的政治角力。杜鲁门总统与麦克阿瑟将军之间关于“将战争扩大到中国本土”的激烈冲突被完整地呈现。作者揭示了在核阴影下,美国最高决策层内部的恐慌、分歧与谨慎,以及麦克阿瑟被解职这一事件对美国军事指挥体系的深远影响。 停战谈判阶段的描写尤为精彩。板门店的谈判桌成为了另一个战场,比枪炮更为复杂的心理战在此展开。作者详细记录了围绕“战俘遣返问题”的拉锯战,这一看似技术性的条款,实则蕴含着对阵营意识形态的终极考验。通过对美方谈判代表与中朝代表幕后对话的还原,读者得以窥见不同文化和政治体系在面对“面子”与“底线”时的微妙运作。 四、战争的阴影:对平民、间谍与非正规战的审视 超越了宏大的军事和政治叙事,本书同样关注了被战争碾过的普通民众。书中穿插了大量对朝鲜半岛平民的口述历史,他们如何在战火中迁徙、失去家园、遭受无差别轰炸,以及战后如何面对意识形态的强行划分——家庭的割裂成为了这场战争留下的最持久的伤痕。 此外,作者还深入探讨了战争期间的间谍活动、宣传战的运用,以及美军内部对“反共”清洗的恐惧与滥用。这种对战争多维度的关注,使得全景画卷更加立体和复杂,避免了将战争简化为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对决。 五、遗产与回响:永不落幕的寒冬 最终,本书以对朝鲜战争停战协定(而非和平条约)的签署及其后续影响的深沉反思作结。作者强调,这场战争并未真正结束,它以一种“休战”的形态,持续塑造着东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从韩国的崛起与朝鲜的孤立,到美日安保体系的强化,再到台湾海峡的战略部署,朝鲜战争的幽灵始终盘旋在当代国际关系的上空。 全书的叙事风格严谨而富有洞察力,它不仅是一部军事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决策、政治意志、民族苦难与历史偶然性的宏大史诗。阅读此书,如同站在一个极高点俯瞰那段被冰封的岁月,理解其爆发的必然性,以及它对我们今日世界产生的难以磨灭的回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衛.哈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


  哈伯斯坦於1934年出生在紐約市,1955年畢業於哈佛大學,1960年加入《紐約時報》,後來轉投《哈潑》雜誌,從此開始極為成功、影響深遠的撰述生涯。他是美國新聞界的傳奇,也是最受美國人尊敬的資深記者,「水門事件」揭發人伍德華(Bob Woodward)尊稱其為「記者之父」。

  作為第一批採訪越戰的記者,哈伯斯坦是最早質疑美國越戰政策的媒體人。1964年,30歲因報導越戰新聞榮獲當年的普立茲新聞獎。1972年出版揭露美國如何捲入越戰的巨著《出類拔萃之一群》(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被認為是二十世紀非虛構寫作的經典巨作。

  哈伯斯坦先後創作二十多本暢銷書,內容觸及戰爭史、媒體史、美國汽車工業衰落史、民權運動史、棒球史、五○年代史等等,重要作品包括《美國媒體王國》(The Powers That Be)、《大清算》(The Reckoning)、《五○年代》(The Fifties)以及《和平時代的戰爭》(War in a Time of Peace)等書。

  他亦有志於撰述對美國戰後影響巨大的三次最重要的局部戰爭,即韓戰、越戰和伊拉克戰爭,前兩本分別為《最寒冷的冬天》和《出類拔萃之一群》,如今已成為軍事史經典。2007年4月23日,哈伯斯坦在為下一本書進行採訪的途中因車禍罹難,伊戰報導遂成為其未竟之作。

譯者簡介

王祖寧


  翻譯學碩士,通曉英、法等多種語言,長年從事翻譯工作。譯著包括《海洋征服者與新航路:哥倫布的四次航行1492-1504》、《喬治.馬歇爾傳記》、《迴形針行動:二戰後期美國招攬納粹科學家的絕密計劃》、《堅不可摧︰一個關於生存、抗爭和救贖的二戰故事》等。

劉寅龍

  經濟學碩士,翻譯長達二十餘年。譯著包括《巴菲特的護城河:降低風險、提高獲利的股市真規則》、《國家為什麼會崩潰》、《毀滅的種子︰美國經濟的興衰成敗》、《國家興衰:10大核心原則,看懂未來全球經濟格局與中國的前景》等。

图书目录

【上冊】

.導讀:「身上找不到一根懶骨頭」的哈伯斯坦/林博文
.導讀:韓戰六十年之後/朱立熙
.軍事地圖說明
.軍事術語表
.自序

【第1章】雲山驚兆:美軍遭遇伏擊
01_雲山伏擊戰
 
【第2章】愁雲慘霧:北韓軍南侵

02_史達林的默許
03_李承晚與近代朝鮮
04_金日成的成長歷程
05_北強南弱

【第3章】戰爭升級:華盛頓介入
06_杜魯門決定出兵
07_心比天高
08_誓作偉人
09_麥克阿瑟的政治渴望
10_初戰失利
11_兩將鬥法

【第4章】洲際政治:複雜的多邊關係
12_兩黨政治
13_肯楠與尼采
14_杜魯門的總統之路
15_臺灣問題的政治學
16_國共兩黨之爭
17_是誰搞丟了中國

【第5章】孤注一擲:北韓軍進逼釜山
18_決戰洛東江

【第6章】扭轉乾坤:麥克阿瑟仁川登陸
19_登陸前奏
20_登陸仁川,攻克漢城
21_保護臺灣

【下冊】

【第7章】向北挺進:跨越三十八度線
22_止步還是跨越
23_中國發出警告
24_史達林、毛澤東與彭德懷
25_威克島會晤與威洛比的誤判
26_麥卡錫主義與衝向鴨綠江
 
【第8章】中國猛攻:長津湖與軍隅里美軍潰退
27_待君入甕
28_謹慎的費里曼
29_兵潰清川江
30_拙劣的指揮
31_軍隅里與「鐵手套」
32_向西突圍
33_脫險南下
34_逃離長津湖
35_誰之罪
36_李奇威出場
37_重整旗鼓

【第9章】反制中國:中央走廊兩軍激戰
38_彭德懷的憂慮
39_從原州到砥平里
40_雙聯隧道驚魂記(一)
41_雙聯隧道驚魂記(二)
42_固守砥平里
43_原州之戰
44_麥吉與費里曼
45_柯羅姆貝茨救援隊
46_堅守到底
47_轉捩點

【第10章】將帥失和:麥克阿瑟的去職風波
48_麥克阿瑟「逼宮」
49_杜魯門痛下決心
50_麥克阿瑟聽證會

【第11章】戰爭後果:結局與未來
51_黯淡與輝煌
52_可知的結局與不可知的後果
53_反思

.尾聲
.作者的話
.謝誌
.後記
.參考書目
.注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34648
  • EISBN:978626723463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9.4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普立茲獎得主”这几个字通常是持有一种审慎的期待的,因为名声往往伴随着过高的期望值。然而,大卫·哈伯斯坦这个名字,在严肃的非虚构写作领域里,本身就是品质的保证。我接触过他的一些其他作品,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考究和对宏大叙事的掌控力,总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被引导的、清晰的脉络感,不至于在海量的史料面前迷失方向。这次是关于韩战,一个在冷战叙事中常常被边缘化,却对东北亚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冲突。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中国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双方的视角差异,以及那些被遗忘的政治博弈如何在战场上转化为毁灭性的后果。这种“传世经典”的定调,让我相信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历史读物,而是需要沉下心来,带着敬畏去阅读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

从装帧和形式上看,电子书虽然少了纸质书的触感,但“二册不分售”的设置倒是省去了选择困难,意味着内容的体量是相当可观的,必然涵盖了详尽的背景铺陈、战役细节描摹,以及战后影响的深刻分析。我个人偏好那种能够提供多维度解读的著作,不仅仅是军事部署,更重要的是政治决策层面的短视与远见,以及普通民众在战争阴影下的生存状态。对于“韓戰啟示錄”这一主题,我希望能看到超越简单的“谁赢了谁输了”的判断,而是对“这场战争教会了我们什么”进行严肃的叩问。阅读历史,不就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吗?如果这本书能提供对现代地缘政治冲突的某种预警或反思,那么它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文学范畴,具备了现实指导意义。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韩战的了解相对零碎,多半停留在教科书式的平面概念上。因此,这次选择阅读这本经典,很大程度上是希望通过一位顶级史学家的笔触,构建一个立体、有层次的认知框架。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从冲突爆发到停战协定签订之间错综复杂的时间线,并且有效地穿插那些令人心碎的个人故事,让那些抽象的数字和日期背后,站立起一个个鲜活的人。电子书的便利性让我可以在通勤或睡前随时翻阅,这对于消化这种厚重题材的书籍非常友好,可以做到碎片化吸收,但又不会丢失整体的连贯性。这种大师级的叙事,往往能将复杂的国际关系,化繁为简,直击核心。

评分

购买这套书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经典”二字的信仰。很多时候,最初被历史铭记的作品,其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近乎无可辩驳的基准点。对于韩战这样充满争议和多方解读的事件,能有一部被公认为权威的著作来引导我们的理解,是极其重要的。我期望这本书不仅能填补我在这一历史阶段的知识空白,更能提供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工具,让我学会如何去质疑既有的叙事结构。它是否揭示了当时参与各方在战略误判上的共同点?战争的“冷”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我期待阅读完后,能够对“最寒冷的冬天”这句话,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基于事实的深刻理解,而非仅仅是文学上的感伤。

评分

这套书的光是书名就带着一股沉甸甸的分量感,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最寒冷的冬天”这个意象,无疑是直指人心最脆弱、最艰难的时刻。我一直对历史的转折点抱有强烈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被时间和官方叙事逐渐淡化的战役。这本书的副标题“韓戰啟示錄”则暗示了它并非简单的战史罗列,而是试图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教训和人性挣扎。光是想象那个冰天雪地的朝鲜半岛,物资匮乏、士气低落的士兵们如何面对极端环境下的生死考验,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我期待作者能够以其标志性的深度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冰冷的史实转化为有血有肉的个体命运。这种纪念版的推出,本身就说明了其在文学和历史研究领域经久不衰的地位,能让我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仿佛在与一位亲历者或最深刻的观察者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