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如何轉了彎:蔡英文與臺灣轉型八年【附作者張惠菁親聲朗讀音檔】 (電子書) (電子書)

時代如何轉了彎:蔡英文與臺灣轉型八年【附作者張惠菁親聲朗讀音檔】 (電子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惠菁
图书标签:
  • 蔡英文
  • 臺灣
  • 政治
  • 轉型
  • 選舉
  • 民進黨
  • 兩岸關係
  • 歷史
  • 時事
  • 張惠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電子書收錄作者張惠菁親聲朗讀音檔

  八年來,世界經歷了動盪與巨變
  臺灣也經歷著體質的改變與成長
  我們是否在這個時代,寫下了屬於自己的敘事?

  遍訪三十多位政治幕僚、政務官與各界人士
  呈現這段轉型期中的人物與故事

  「她最大的優點是,和所有人都不一樣」
  法國資深記者筆下的「非典型政治人物」,幕僚口中的「政策控」。

  二〇〇九年夏天,她啟動《十年政綱》的討論,涵蓋經濟轉型、年金改革、長照、衛福、新農業、國防及外交,直至二〇一六年,有二百多位學者專家貢獻過想法,六、七十位學者積極參與白皮書撰寫。當時的臺灣面臨著低薪結構、產業轉型困境、社會高齡化、年金面臨破產、城鄉基礎設施亟待平衡以及國際地緣政治的影響等問題。

  政黨輪替後,所有人都在關注,這樣一位總統要將臺灣帶往何處?
  解嚴以來臺灣蓬勃的社會力,又是否有機會塑造理想的國家?

  年金改革、前瞻建設、能源轉型、婚姻平權、潛艦國造……每個變革都像在艱困戰區解任務般,一步步開啟副本、執行出成果,臺灣更在肆虐整個世界數年的疫情之下,交出了經濟成長的成績......

  「你注意到了嗎?她說話的主詞是什麼?是『我們』。」

  八年即將過去,臺灣發生了許多轉變。但這本書與其說是她的成績單,不如說是許多人共同促成的改變,與這些改變背後的故事——就像是走進她的執政的幕後,看到事件背後的動態,並且在更大的世界舞臺與時代背景中,理解這些轉變。

  風雲變幻的世界,這個島嶼上,我們共同經歷的八年故事。

  這八年,是民主臺灣的「大規劃時代」
  學者、政務官、幕僚、社運人士、大法官……還有看著這段文案的你
  我們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共同參與了未來

  《時代如何轉了彎:蔡英文與臺灣轉型八年》採訪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尤美女,王法權,史哲,江春男,呂欣潔,李拓梓,李俊俋,李厚慶,李懷仁,沈榮津,林全,林萬億,林鶴明,吳也民,吳釗燮,花敬群,施克和,孫友聯,陳吉仲,陳時中,陳俊麟,黃重諺,黃麗群,張振亞,張景森,張勝涵,潘文忠,劉建忻,鄭亦麟,鄭麗君,蕭美琴,謝長廷,鍾如郁,瞿欣怡,羅融,龔明鑫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時代如何轉了彎:蔡英文與臺灣轉型八年【附作者張惠菁親聲朗讀音檔】 (電子書) (電子書) 》所撰寫的、不包含該書內容的、詳細的图书简介。 --- 書名:迷霧中的羅盤:當代全球化浪潮下的地緣政治變革與社會思潮演繹 作者: 艾倫·霍普金斯 (Alan Hopkins) 出版社: 寰宇視野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定價: 新臺幣 780 元 --- 內容簡介 《迷霧中的羅盤》是一部宏大而細膩的非虛構作品,深入剖析了二十一世紀初以來,全球格局如何經歷劇烈且難以預測的結構性轉變。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國家的政治脈絡,而是以宏觀的歷史視角,審視新一輪全球化浪潮的退潮、區域秩序的重構,以及伴隨而來的社會價值觀的巨大撕裂與重塑過程。 第一部:權力光譜的位移——後冷戰秩序的裂痕與新生 本書的開篇回溯了冷戰結束後,以單一霸權為核心的「華盛頓共識」如何一度被視為歷史的終結。作者霍普金斯以其深厚的國際關係學背景,細緻描摹了二十年間,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對既有國際治理體系的衝擊。重點探討了全球供應鏈的「去中心化」趨勢如何受到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推動,不再僅僅追求效率最大化,而是將「韌性」和「安全」置於更核心的位置。 霍普金斯深入分析了「區域化」現象的興起。他指出,在全球治理陷入僵局之際,區域性聯盟(無論是經濟合作組織還是安全協定)的重要性空前提升。這些區域集團內部試圖建立起更緊密的互賴關係,試圖在日益動盪的外部環境中,為成員國構建一層緩衝地帶。然而,這種區域化的努力本身也充滿了內在矛盾,不同的歷史記憶和戰略目標使得區域整合的步伐時常受阻,進而產生新的地緣摩擦點。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本書花了大量篇幅來探討數位科技對國家主權的侵蝕與強化。過去被視為解放力量的網際網路,如今成為信息戰和認知作戰的主戰場。霍普金斯認為,在資訊洪流中,國家如何有效管理信息邊界,已成為衡量其治理能力的新標尺。他以一系列案例研究,展示了不同政體在應對「虛假信息」和「演算法偏見」時所採取的迥異策略,以及這些策略對國內社會團結產生的深遠影響。 第二部:社會契約的重塑——身份焦慮與價值觀的內爆 在全球化的宏觀背景之外,本書更關注社會內部的微觀震動。霍普金斯觀察到,經濟不平等加劇和文化身份的邊緣化,共同催生了新一輪的「身份政治」浪潮。這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基於階級或地域的政治動員,而更多源於對歷史敘事、文化歸屬感以及未來生活預期的深刻焦慮。 作者運用社會學的分析工具,探討了「全球公民」身份與「地方認同」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隨著移民模式的改變、跨國企業的影響力擴大,許多社會群體感到自身的傳統價值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種「文化回溯」(Cultural Retrenchment)的傾向,不僅表現在政治光譜的兩端,也深刻影響了藝術創作、教育理念乃至家庭結構的變化。 《迷霧中的羅盤》特別關注了「青年一代」的集體心態。面對氣候變遷的迫在眉睫、經濟機會的稀缺性以及對既有體制的信任度下降,年輕一代的行動邏輯和政治參與模式發生了顯著轉變。他們更傾向於利用去中心化的社會運動工具,挑戰傳統的權威結構,並對「進步」的定義提出了更具批判性的詰問。 第三部:未來學的邊界——科技倫理與人類的十字路口 在全書的最後部分,霍普金斯將視野投向了更為遙遠的未來,探討了兩項可能徹底重塑人類社會的技術前沿:人工智慧的普及化與生物科技的突破。 本書認為,隨著通用人工智慧(AGI)的研發進入關鍵階段,人類社會面臨的不再是如何「管理」技術,而是如何「定義」人類在一個由超級智能輔助或主導的世界中的角色。作者細緻分析了當前在數據隱私、演算法問責制以及勞動力市場結構重組方面所出現的倫理真空。 同時,本書也警示了在基因編輯和生命延長技術上所潛藏的社會風險。當這些技術的獲取權力日益集中在少數精英手中時,人類社會是否會出現基於生物學差異的新階層劃分?霍普金斯呼籲決策者和公眾必須在技術進步的狂熱中,保持清醒的倫理自覺,為未來的社會公平設定不可逾越的紅線。 結論: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方向 《迷霧中的羅盤》並未提供一條簡單的解決路徑,它承認我們正處於一個歷史的「轉折點」——一個充滿高風險也蘊含巨大可能性的時代。作者的核心論點是:面對當前的複雜性,死守過去的意識形態框架已然失效。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在後真相的時代中,重新建立起基於事實的公共理性;如何在主權競爭加劇的國際環境中,尋找到新的合作共識;以及如何在技術變革的洪流中,堅守以人為本的價值底線。 這本書是為所有試圖理解當今世界深層脈動、並對人類未來懷抱責任感的讀者,提供的一份必要的、深刻的反思指南。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時代的迷惘,同時也是一個羅盤,指引我們在濃霧中辨識前進的方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惠菁


  臺大歷史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學碩士。著有《給冥王星》、《比霧更深的地方》等書。現為鏡文學文學開發部執行總編輯。

吳錦勳

  臺灣大學哲學碩士,擔任記者十餘年,曾獲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之「卓越專題特寫獎」、吳舜文新聞獎之「深度報導獎」、金鼎獎。著有 《從巴黎左岸到台東比西里岸:藝術家江賢二的故事》、《之間:誠品創辦人吳清友的生命之旅》等二十餘本著作。

李桐豪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畢業,鏡週刊人物組記者、經營「對我說髒話」與同名臉書粉絲頁。
  著有《紅房子》、《不在場證明》、《絲路分手旅行》。

 

图书目录

前言:八年來的我們 ◎張惠菁
愛與人權的地鳴——婚姻平權故事 ◎張惠菁
從「gap year」到執政——一個關於「準備」的故事 ◎張惠菁
拆彈者——年金改革故事 ◎李桐豪
為了一百年後的產業——產業轉型故事 ◎吳錦勳    
一個國家的誕生——外交故事 ◎李桐豪
女武神的騎行——國防故事 ◎李桐豪
民主國家的領域展開——社會褔利、新農業故事    ◎張惠菁
為下一輪太平盛世而發電——能源轉型故事    ◎吳錦勳
共同撐起一把傘——國家認同故事 ◎吳錦勳
北風與太陽——翻轉臺灣文化力的故事 ◎張惠菁
後記 ◎李桐豪
致謝
大事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29903
  • EISBN:9786267229897
  • 叢書系列:MO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2.9MB

图书试读

前言

八年來的我們  張惠菁

  
  二〇二三年雙十節那幾天,臺北市在東北季風的影響下,不時下起大雨。但是十月九日的下午,雨倒是停了,路面也乾了。凱達格蘭大道上的牌樓,在灰色的天空下亮著燈,動態變化著今年國慶的主視覺。這年的主題是「民主臺灣,堅韌永續」,主視覺的形狀,如一股扭轉連結的線繩。天色更暗下來的時候,開始有人在總統府前席地而坐,等待今年的國慶光雕展演開始。

  今年光雕的主題是「致未來的她」。演員陳淑芳擔任口白,介紹出畫家陳進、導演陳文敏、詩人杜潘芳格等等,女性史角度的臺灣。在片頭和說明摺頁上,「致未來的她」字樣底下,又有「臺灣」兩字,因此看起來,「她」似乎也指涉著臺灣。用女性代名詞來指稱家鄉、國家,是常有的事,但「致未來的她」明顯了跳脫過往老派的「母親臺灣」形象。

  臺灣第一位女性總統蔡英文的任期,已經來到最後半年了。這八年,臺灣經歷了很大的變化,世界經歷了很大的變化。這棟總統府建築物,前身是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的總督府,一九一九年完工。當時入駐的第一任總督(應該也是早期最後一任武官總督)是明石元二郎。在他之後,迎來連續八位文官總督,但到了一九三九年後,又再度由武官出任。戰後,臺灣經歷過一段艱難的時期,社會衝突,經濟不穩,還發生了二二八事件。一九四九年底,蔣介石從成都飛來臺灣。這棟建築物在一九五〇年成為中華民國總統府。

  過去有很長的時間,總統府前面的憲兵,頭戴著鋼盔,站在臺灣亞熱帶的太陽底下,頭不轉,眼睛不眨,不出聲,竭盡全力看起來像假人,彷彿他們存在的意義就是作為人形的界樁,區分內外,隔開閒雜人等。但兩年前,府前站崗的憲兵們卸下了長年以來的這個形式感,換上了黑色的機能服,變得像真人了。我們在側門邊等待時,一名牆內的憲兵警醒但不失禮貌地問我們什麼事?要找人?有聯絡上嗎?

  在訪問中,我們不只一次聽到這樣的描述:蔡英文很關心人身上穿的衣服,待的環境。她改了隨扈的外套,自己也穿。她也改了空軍外套、海軍風衣,女總統穿著空軍外套的模樣、訪美時著海軍風衣走在空橋上的照片,都被大量轉傳。她也關心人待的環境好不好,看到軍營殘破,就啟動興安專案;看到工業區老舊,就要幕僚規劃產業轉型和進出廠機制。不過,在許多樂於指點他人的「大老」眼裡,這些都是小事,不入他們的法眼。社會大眾不只一次聽說過,某某政界大老如何不把蔡英文放在眼裡。這本書中提到的某位綠營大老也曾批評她「沒有戰略和願景」、「以解決問題為職志」。

  結果在他們口中只懂解決問題的這位女性,是一位有魄力的總統。她的任內啟動了許多改革。這八年,臺灣在許多方面,發生了轉型。

  蔡英文是臺灣民主歷史上的一個獨特人物。在臺灣必須轉型的這段時間,是由她,而不是由其他人來領導,也是個非常特殊的緣份。其實,這本書中所寫的許多事情,並不遙遠,正是我們的「當代史」——這個人,與這個時候的臺灣。

  她在一九八六年,李登輝總統任內,開始參與臺灣對外的經貿談判,那時候她才剛滿三十歲。一九九〇、二〇〇〇年代,她在談判桌上,參與了臺灣嘗試加入國際經貿秩序的這一段歷史。但另一方面,對民進黨史而言重要的美麗島事件、組黨,她都沒有參與過。她的家人與她自己都沒有受過政治迫害,不曾在臺灣民主化的過程中上街頭、喊口號。她在李登輝的政府中,擔任過行政院陸委會諮詢委員會委員、總統府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在陳水扁的政府中,擔任過陸委會主委、行政院副院長。她到二〇〇四年才加入民進黨。在馬英九傳聞將投入總統選舉時,還曾經有人建議他說,找當時無黨籍的蔡英文當副手——可見她的形象,在當時有多麽地「不像民進黨」。

  結果這樣的蔡英文,在二〇〇八年民進黨最低潮的時候,接下了黨主席。那時她的黨齡才四年。可想而知,她在黨內的領導並不穩固。就如江春男說的,「她的優點是和所有人都不一樣」,深陷陳水扁貪瀆醜聞中的民進黨,需要一個不一樣的領導者。但是一個和所有人都不一樣的領導者,如何領導一個黨?馬英九當選總統後,立即開始一系列與中國的談判。那年年底,陳雲林來臺,民進黨上街頭抗議,黨主席當然也必須參與。擅長談判的蔡英文初次街頭洗禮,就灰頭土臉。似乎是作為會談前協議的一部分,陳雲林所到之處不能出現中華民國國旗,拿國旗站在路旁的群眾被警察強制驅離,國旗被搶下。激烈警民衝突的場面,使國民黨為她冠上「暴力小英」的稱號。幕僚都說,蔡英文對被稱為「暴力小英」超級介意,但,敵人的朋友是朋友,被國民黨稱為「暴力小英」,有可能讓民進黨自家內部懷疑她的聲音少一點。另一方面,「那一次馬英九他們對國旗管制過嚴,變成我們的記憶。」幕僚說。反而是後來蔡英文任內的每年國慶,總有國民黨支持者批評主視覺上「國旗不見了」。

  這位街頭經驗有限的民進黨主席,就算他人有些欺生,她卻不受擺布。陳水扁雖然正面臨司法調查,在許多支持者心目中,他還是他們的精神領袖。一次上街頭的場合,臺下的人對著蔡英文喊:「救阿扁!救阿扁!」她本來照稿演講,忽然停下來,對著臺下的群眾說:「各位支持阿扁的好朋友,我有一句話要跟你們說。」後來被視為英派大將的劉建忻,在那時其實也還不那麼熟蔡英文,看到這個情況大吃一驚,心想:「哇,這個主席超有guts(膽識)!」蔡英文接著說的話,大意是說:要救阿扁,民進黨必須先站穩腳跟,必須先活下去,強起來。

  她用她的方式讓民進黨站穩腳跟。與其他擅長激情演講的民進黨領導人不同,她是個「政策控」。二〇〇九年夏天,她啟動了《十年政綱》的討論。從那時起,到二〇一六年上臺執政,這七年的時間,很可能是臺灣民主政治史上最漫長、持續的在野黨執政政策討論。她的眼睛看向解決臺灣長期的、結構性的問題。她對張景森說:「有些事看起來困難,甚至是不可能,但是目標十年,好好規劃,做正確的分析,訂出策略,慢慢去做,其實做得到。」有一個外界很容易忽略、看不見的政策研究團隊,跨越選戰週期,在小英教育基金會、智庫和民進黨政策會之間運作,進行著重要的討論。隨著這個政策團隊研究的議題,一路擴展,參與的人也越來越增加,在二〇一六年大選以前達到高峰:各領域參與討論、貢獻想法的學者專家有兩百多人,積極參與撰寫白皮書的學者有六、七十人;政策會的政治幕僚有二十多人,每個人都有三到五位密切聯繫的學者專家,隨時可以直接諮詢。經濟轉型、年金改革、長照、衛福、新農業、國防、外交,都在他們政策研擬的範圍之內,以十年以上的時間跨度在思考。那幾年,直到蔡英文的執政,其實是民主臺灣的「大規劃時代」。

  這顯然和蔡英文本人的人格特質有關。她是一個講求邏輯、理性的人。她的幕僚告訴我們,遇到失敗的時候,她比任何人都冷靜。二〇一二年她敗選,票數開到確定落選時,幹部都愁雲慘霧,劉建忻說:「她一個人超級冷靜,開始分配任務,交代講稿內容,提醒不能讓支持者喪志,就好像她是總幹事一樣。」當她走到臺上發表敗選感言時,她也比臺下哭慘了的支持者更冷靜,甚至帶著一抹從容的微笑。前次在蔡英文敗選新北市時哭得很厲害的蕭美琴,這次也受了她的影響,影片中可以看到臺上蕭美琴清楚的嘴型,對蔡英文說:「主席,這次我沒有哭。」蔡英文的政治生涯有好幾次谷底回升,往往是在別人覺得沒希望的時候,她還在那裡穩穩做,有一天就翻轉了局面。

  臺灣民主化走到了二〇一六年,各方面需要轉型的時候,是這位在談判桌上特別清明,擅長長期規劃的人成為總統,應該是我們獨特的機運。在臺灣,去殖民、民主化的歷程是漫長的。總統府原本是日治時期的總督府,很長時間是外來統治者的辦公室。「國家」曾經是一種威權,是統治者,甚至壓迫者。民主化之後呢?國家的角色應該是什麼?到了蔡英文的總統任期,這些問題需要被更深刻地思考。國家已經不是外來者了,但是,我們作為一個民主的國家,卻浮現更多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低薪結構、產業困境、高齡化社會、年金破產、電力與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當然還有全世界都面臨的氣候危機、地緣政治、數位極權威脅。其中不少是即便反對黨,也認同應該做的。就像馬英九也曾公開說,需要有年金改革,只是他的任內沒有達成。而蔡英文在任內啟動了年改,也有了初步的成果。

  她是個擅長找到最大公約數的人。一位幕僚說:「你注意到嗎?她說話的主詞是什麼?是『我們』。」江春男說,她是經貿談判律師,不是法庭上的辯護律師,所以她看重的不會只在證明對方錯,而是找到可以往前進的方法。她在執政八年的最後一次國慶致辭中,先感謝反對者:感謝同婚反對者的包容,讓更多人可以成家;感謝公教人員對年金改革、勞工對勞保尚未完備的體諒,讓國家可以往前進一步。她有點像一個當家者,知道這個家有為了存續必須做的事,但也不會否認反對方也是這個家的一分子。她的「我們」的邊界是開放的,不將反對者排除在外。

  不過,臺灣畢竟是一個意見分歧、人民不容易滿意的地方。臺灣在國際上的位置,也使得各方都在觀察她、傾聽她傳遞的訊息,她的每一次重要演說,都必須預設有國際社會、美國、中國這些隱形的聽眾。一路走來反對者眾、檢驗者眾,她似乎仍有這樣的信心,沒有放棄理性說服。彷彿她與所有人一起坐在談判桌上,就算形式再不利,還是她擅長的主場。

  *

  人活在這世界上,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我」是誰。據傳,古希臘德爾菲神廟上銘刻有這樣一句箴言:「認識你自己」。

  這個問題聽起來簡單,其實也有難以掌握的一面。在無數讓我們看不清楚自己面貌的原因當中,其中之一或許是:「我」從來不會只是我,而是與「我們」、與群體的命運交織在一起的。我們能否認識自己,與我們能否看清我們所在的群體、所生活的世界,與時代的走向,不免都有關連。

  在寫這本書時,我們三個作者不時會感受到:我們正在寫的這件事,其實才不過是七年前、四年前、甚至不過是一年前的事啊!怎麼好像已經過了很久。許多事情,當時吵得不可開交,也過去了。甚至,時代就這樣轉過去了。這八年是變化劇烈的八年,甚至在一些領域是髮夾彎轉向的八年。生活在當代臺灣的我們一起經歷了這八年。

  「我們」當中,有一個「她」,是一個特別的人物。女性,處女座,愛貓,很關心別人衣服穿得合不合身、住得好不好,失敗時特別冷靜,困難的事用十年來思考,在谷底也不放棄......。

  有這種種特質的她,是否帶著臺灣從谷底走出了呢?是否讓臺灣在這是界上有了一個不同的位置、一些不同的方向?是否讓這個向來充滿紛爭歧見的島嶼,有了一個更大的「我們」呢?——在我們彼此之間,也在世界與我們之間。在容易遺忘的時代,過去八年,我們究竟一起經歷了一段怎樣的旅程?

  這就是這本書試圖說出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市面上关于台湾政治的书籍实在太多了,看得人眼花缭乱,大多无非是重复炒作一些老生常谈的论点,缺乏真正能触及灵魂深处的反思。我渴望看到的是那种能够超越党派立场,以更宏大的历史视野去审视“蔡英文时代”对台湾社会结构、国际地位乃至民族认同产生的长远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那些表面的喧嚣,直抵核心的矛盾与机遇。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关于治理哲学层面的探讨,例如在面对内外巨大压力时,一位女性领导者是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的,那将会非常有价值。毕竟,八年是一个完整的周期,足够形成一个可见的、可供评价的历史断层,我期待的不是简单的歌功颂德或肆意批判,而是那种带着人文温度和深刻思辨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总结与前瞻。

评分

说到“电子书”的载体,我必须得提一下,这对我这样一个常年在外奔波的人来说,是极大的便利。不过,对于一本探讨复杂政治议题的书籍来说,电子书的格式和排版显得尤为重要。我希望能看到清晰的章节结构、恰当的图表引用(如果有的化),以及最重要的——电子书的批注和搜索功能是否强大。如果内容真的如书名暗示的那么深刻,我可能需要反复回溯某些关键论点。电子书的优势在于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重组和标记,如果这本书的电子版优化得当,能让我的阅读体验更流畅、更便于摘录精华,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可以随时查阅的数字资料库。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有信心,希望能有同样优秀的技术呈现。

评分

这次购书的体验中,那个“附作者张惠菁亲声朗读音档”的附加值,让我感觉仿佛买到了一套收藏级的珍品。好的口述朗读,不仅能传递信息,更能传递作者的情感色彩和语气重音,这对于理解那些 nuanced(细微差别)的政治表述至关重要。我常常觉得,文字的冰冷背后需要有温度的阐释。如果作者本人用她的语调去强调某些关键性的判断,那份“原汁原味”的解读力量是任何旁白都无法替代的。这让我联想到,也许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份时间胶囊,记录了作者在撰写和录制这些文字时的即时心境。我非常期待在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下,能够更深刻地领悟到蔡英文这八年间,台湾所经历的那场“转弯”的复杂性和必然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那种略带复古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搭配上深沉的色彩,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通常对政治类的书籍不太感冒,总觉得会有些枯燥乏味,但这次的装帧设计给我的感觉却很不一样,它似乎在暗示着这不仅仅是一本严肃的政治论述,更像是一部深入剖析时代脉络的深度观察报告。我特别留意了一下作者的名字,张惠菁,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知性与敏锐的特质,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她是如何看待这八年来的风云变幻的。而且,附带的作者亲声朗读音档这个设置简直是神来之笔,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通勤路上或者做家务时,能听着作者本人的声音去解读这些复杂的议题,想必会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让文字“活”起来,这种结合方式无疑大大提升了阅读的价值感和亲近感。光是这份用心,就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读到一些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更富有人文关怀的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时代如何转了弯”,这暗示着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已经发生,而我们可能还未完全察觉其全貌。我一直好奇,这种“弯”是如何形成的?是外部环境的推力,还是内部结构性的变化所致?我个人对社会文化变迁的描述格外关注,政治决策往往是社会思潮的反映,反过来也会塑造未来的文化走向。因此,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细致描绘台湾社会在过去八年间,从年轻世代的价值观到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乃至两岸关系的微妙变化中,那种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弯道”细节。阅读这类书籍,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寻找时代坐标系的过程,它帮助我校准自己对当下世界运行逻辑的理解,避免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