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海崃两岸各出了一部莎士比亚全集,大陆出了以朱生豪为首翻译的全集,台湾出了梁实秋翻译的全集。两人俱为英文行家,其费尽心力迻译的莎翁全集也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不过,莎剧原作,特别是中、晚期的作品,约百分之九十的文字是用素体韵文(blank verse)所写,决不可把莎剧误解为散文的话剧;若将莎剧中的格律诗行译成散文,也只能说是欠理想的权宜之计,因此,尽管我们十分敬佩他们在艰困的翻译环境下所努力的成果,但「〔朱、梁〕这两部全集都是散文译笔,毕竟与原作风貌不尽符合。」我们绝不能,也不应该「放弃对于莎剧翻译的理想追求和愿望。我们应该有更符合原作风貌神韵、用格律韵文翻译的莎翁全集。」可是,即使有这样的要求,翻译莎士比亚诗剧仍然是一件艰困异常的事业,因为:「翻译莎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精通英、汉两种文字;二是要精通英、汉两种诗歌。两者缺一不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和莎剧的翻译,要求移植者对于原文和所译文字的造诣都异常高,译者不仅要能深入理解和摄取原作的形相和奥蕴,而且要善于挥洒自如地表达出来,导旨而传神,务使他能在他那按着原作的再一次创作的成果里充分体现原作的精神和风貌。」联经新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正是在孙大雨先生这样精鍊的中、英文涵养以及严格的自我要求下所呈现出来的作品。
联经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有两点重要特色。
第一、首创翻译学上的「音组」理论:
「新诗也必须有格律」,孙大雨先生坚决认为,诗的语言要制约在严谨的韵律里才成其为诗。他从西洋格律诗中的音步结构得到启发,构想出汉语白话文诗歌中的格律形式,创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诗的格律规范:音组理论。所谓「音组」,简单地说,也就是以二或三个汉字为常态而有各种相应变化的字音组合结构。莎剧原作为五音步素体韵文(梁实秋先生称「无韵诗」),这是指不押脚韵而有轻重音格律的五音步诗行,每行均为有规范的五个音步,对此,孙先生的译文结构便相应地呈现为每行五个音组,例如:
|不要,|不要,|不要,|不要。|来吧,|
|让我们|跑进|牢里去;|我们|父女俩,|
|要像|笼鸟|一般,|孤零零|唱着歌。|
自此之后,中文世界凡是尝试以新诗格律呈现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者,包括大陆着名诗人卞之琳先生以及台湾新一辈的莎翁学者吕健忠先生,几乎都曾经参酌或是融合孙先生的理论创见。
第二、丰富多样的解说:
莎翁诗剧距今已有数百年,不仅文字本身迻译艰难,内容深奥周典更成为理解上的障碍。联经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均为集註本,註解内容十分详细、广泛,不仅容纳了十七世纪以来到十九世纪八○年代世界各国数十位莎士比亚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将孙大雨先生自己的独到创见,以及历代名伶在重要剧景的肢体诠释含括在内。读者聆赏诗剧文字之美不过是其一,能体验到舞台表演者动作情感更是无比的享受。在中文世界,除孙大雨译本外,还见不到这样文学与戏剧兼顾的精彩说明。
我们企望所有对于莎士比亚陌生或不陌生的读者都能够透过联经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而进入莎士比亚诗剧宏大精奥的文学殿堂,进一步领略世界经典文学艺术之美。
《哈姆雷特》中最让我着迷的,莫过于那些精妙绝伦的台词。每句话都经过了仔细的推敲,充满了哲理和象征意义。哈姆雷特那些独白,简直就是思想的盛宴。他对于生死的困惑,对于人性的洞察,对于存在的意义的追问,都写得那么深刻,那么直白。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字句,然后对照自己的生活,思考我所处的境遇。有时候,我会觉得,哈姆雷特的话,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迷茫和不安。而剧中的其他角色,也各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比如波洛涅斯那些长篇大论的、自以为是的劝诫,就显得格外滑稽。这些语言的张力,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甚至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对话,也可能隐藏着重要的线索,需要细细品味。
评分这次重读《哈姆雷特》,我更关注的是整个宫廷的氛围,那是一种令人窒息的腐朽感。克劳狄斯登基,娶了嫂子,这一切都透着一股不合常理的阴暗。而整个丹麦王宫,表面上歌舞升平,实则暗流涌动,充满了虚伪和算计。就连那些看似忠诚的大臣,背后又藏着多少秘密?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些华丽的宴会厅里,空气中弥漫的不仅仅是酒香,还有无声的猜忌和勾心斗角。奥菲利亚的悲剧,更是这场宫廷斗争下最无辜的牺牲品。她从一个纯真烂漫的少女,一步步走向疯癫,最终沉入冰冷的河水,她的命运令人唏嘘。她的遭遇让我看到了,在权力漩涡中,最柔软、最善良的生命往往最容易被碾碎。而哈姆雷特,他虽然是主角,但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他本身也身不由己,被卷入了无尽的泥沼。他想要拨乱反正,却发现自己也沾染了灰尘。
评分每次读《哈姆雷特》,都会对“真实”这个概念产生更深的思考。哈姆雷特在装疯卖傻的过程中,我们很难分清楚什么是他表演出来的,什么是他内心真实的情感。那种在真实与虚假之间游走的界限,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他用疯癫作为武器,来揭露那些虚伪的面具,但这同时也让他自己也难以抽身。他是否真的疯了?还是他只是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生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而剧中的其他人物,比如克劳狄斯,他的罪恶隐藏在王冠之下,他的伪装天衣无缝,直到被哈姆雷特一点点揭露。这种对“真实”的追问,在当今社会似乎也具有特别的意义,我们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看透人心的虚实,都是我们日常面对的挑战。
评分每次翻开《哈姆雷特》,都像踏入一个迷宫,里面充斥着权力、背叛、爱情与死亡的纠葛。我尤其被那个在复仇与犹豫之间挣扎的王子深深吸引。他不是那种冲动莽撞的英雄,而是充满了哲学思考,每一步都带着沉重的心理负担。他那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仿佛在问我,也在问我们每个人。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我们是不是也常常被各种选择逼到绝境?书里那些关于人性的探讨,关于真相的模糊,都让人忍不住去深思。尤其是在看到他为了复仇而披上疯狂的外衣时,那种表演与真实界限的模糊,让人不寒而栗,也更加佩服他演技的精湛。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他内心深处并不是真的想要复仇,而是在寻找一个让自己能够继续活下去的理由,一个能够支撑他面对这世间丑恶的信念。他的痛苦,他的孤独,他的绝望,都仿佛能穿透书页,直击我的心灵。每次读完,心里都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既有对他的怜悯,也有对他那份决绝的敬意。
评分《哈姆雷特》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更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拷问。哈姆雷特在面对父亲的冤屈和母亲的背叛时,所表现出的那种痛苦和挣扎,让我看到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他虽然身处黑暗,却从未放弃对正义的追寻,即使代价是自己的生命。他身上那种悲剧英雄的气质,既让人同情,又让人敬佩。我常常会想,如果我遇到类似的困境,我能否像他一样,即使身败名裂,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他最终的死亡,也并非毫无意义,他的牺牲,似乎为这个腐朽的宫廷带来了一丝洗礼,让新的秩序得以建立。这让我思考,有时候,生命的结束,也可能是一种新的开始,一种净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