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海崃两岸各出了一部莎士比亚全集,大陆出了以朱生豪为首翻译的全集,台湾出了梁实秋翻译的全集。两人俱为英文行家,其费尽心力迻译的莎翁全集也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不过,莎剧原作,特别是中、晚期的作品,约百分之九十的文字是用素体韵文(blank verse)所写,决不可把莎剧误解为散文的话剧;若将莎剧中的格律诗行译成散文,也只能说是欠理想的权宜之计,因此,尽管我们十分敬佩他们在艰困的翻译环境下所努力的成果,但「〔朱、梁〕这两部全集都是散文译笔,毕竟与原作风貌不尽符合。」我们绝不能,也不应该「放弃对于莎剧翻译的理想追求和愿望。我们应该有更符合原作风貌神韵、用格律韵文翻译的莎翁全集。」可是,即使有这样的要求,翻译莎士比亚诗剧仍然是一件艰困异常的事业,因为:「翻译莎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精通英、汉两种文字;二是要精通英、汉两种诗歌。两者缺一不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和莎剧的翻译,要求移植者对于原文和所译文字的造诣都异常高,译者不仅要能深入理解和摄取原作的形相和奥蕴,而且要善于挥洒自如地表达出来,导旨而传神,务使他能在他那按着原作的再一次创作的成果里充分体现原作的精神和风貌。」联经新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正是在孙大雨先生这样精鍊的中、英文涵养以及严格的自我要求下所呈现出来的作品。
联经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有两点重要特色。
第一、首创翻译学上的「音组」理论:
「新诗也必须有格律」,孙大雨先生坚决认为,诗的语言要制约在严谨的韵律里才成其为诗。他从西洋格律诗中的音步结构得到启发,构想出汉语白话文诗歌中的格律形式,创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诗的格律规范:音组理论。所谓「音组」,简单地说,也就是以二或三个汉字为常态而有各种相应变化的字音组合结构。莎剧原作为五音步素体韵文(梁实秋先生称「无韵诗」),这是指不押脚韵而有轻重音格律的五音步诗行,每行均为有规范的五个音步,对此,孙先生的译文结构便相应地呈现为每行五个音组,例如:
|不要,|不要,|不要,|不要。|来吧,|
|让我们|跑进|牢里去;|我们|父女俩,|
|要像|笼鸟|一般,|孤零零|唱着歌。|
自此之后,中文世界凡是尝试以新诗格律呈现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者,包括大陆着名诗人卞之琳先生以及台湾新一辈的莎翁学者吕健忠先生,几乎都曾经参酌或是融合孙先生的理论创见。
第二、丰富多样的解说:
莎翁诗剧距今已有数百年,不仅文字本身迻译艰难,内容深奥周典更成为理解上的障碍。联经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均为集註本,註解内容十分详细、广泛,不仅容纳了十七世纪以来到十九世纪八○年代世界各国数十位莎士比亚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将孙大雨先生自己的独到创见,以及历代名伶在重要剧景的肢体诠释含括在内。读者聆赏诗剧文字之美不过是其一,能体验到舞台表演者动作情感更是无比的享受。在中文世界,除孙大雨译本外,还见不到这样文学与戏剧兼顾的精彩说明。
我们企望所有对于莎士比亚陌生或不陌生的读者都能够透过联经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而进入莎士比亚诗剧宏大精奥的文学殿堂,进一步领略世界经典文学艺术之美。
不列颠国王李尔分封国土已定,却又突发奇想检视三个女儿对父亲之爱,有意据此重新调整分封比例。三女儿考黛莲不加修饰的回答引起李尔心中不快,最后竟寸土未得。国土重分配后的李尔遭受大女儿、二女儿冷酷对待,伤痛懊悔,转而投奔三女儿。三女儿不计前嫌诚恳以待,并试图为之复仇。却终致与败而双双身亡。全剧以慈爱与渴望为始,转化出自私、敏感与猜疑,终以罪恶战胜善良告终。情感细致,气势磅礡,诚为莎氏登峰造极之作。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三。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李尔王》给我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是“经历”了一个故事。我常常想象自己就站在剧场里,亲眼看着李尔王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衣衫褴褛地咆哮着,内心的悲伤和愤怒如潮水般将他吞噬。这个场景,我反复在脑海中回放,感受他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国王,沦落为一个被女儿抛弃、被命运戏弄的孤苦老人。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人心痛不已。书中对于人性黑暗面的揭露,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那些虚伪的奉承,那些被利益蒙蔽的双眼,那些最亲近的人身上流露出的冷酷无情,都让我感到一丝寒意。然而,也正是在这极致的黑暗中,我们才能看到微弱的光芒。那些看似平凡的角色,比如忠诚的肯特公爵,他们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道义和情谊,成为黑暗中的一抹亮色。我被这种对比所打动,也从中看到了即使在最绝望的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闪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国王的悲剧,更是关于所有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所展现出的不同侧面。
评分初次接触《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李尔王》,完全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我一直对古典文学充满兴趣,而莎士比亚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总觉得是那种高深莫测、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巨匠之作。这次抱着学习的心态,选择了《李尔王》,想着或许能从中窥见一些人性的深邃和命运的无常。翻开书页,那种古老而又充满力量的文字扑面而来,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我被卷入李尔王的宏大叙事中,他从一个权倾朝野的君王,一步步走向身败名裂、疯癫失落的境地,这其中的跌宕起伏、情感的撕裂,让我不时停下阅读,细细咀嚼。剧中人物的性格刻画也十分鲜明,尤其是李尔王身上那种固执、自负与最终的忏悔,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面对权力、亲情和背叛时,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痛苦。那些关于忠诚与背叛、爱与恨交织的描写,虽然语言有些古老,但其所蕴含的情感却是跨越时空的,让我深有感触。我发现,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如此深刻地洞察人心,并将人性的复杂性呈现在舞台之上,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
评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李尔王》带给我最直接的冲击,是它对“疯狂”的描绘。李尔王的疯癫,并非简单的智力退化,而是一种在经历了巨大的痛苦、背叛和失落后,精神世界彻底崩溃的写照。在疯癫的状态下,他反而说出了许多深刻的真理,看透了人世间的虚伪和冷漠。这种“疯中的清醒”,让我感到非常震撼。我开始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人戴着“理性”的面具,而内心却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痛苦和疯狂?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阴暗面,也映照出在极致的困境中,人是如何寻找自我的。同时,书中对于“愚蠢”的描绘也同样深刻,那些自以为聪明、工于心计的角色,最终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们的愚蠢,源于他们对人性的误判和对情感的漠视。我从他们的命运中看到了因果报应的警示,也更加体会到,真正的智慧,或许就藏在那些朴实无华的道理之中。
评分当我翻开《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李尔王》时,我期待的是一场关于权力、野心和命运的深刻探讨。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李尔王因为一时的冲动和错误的判断,将自己推入了万丈深渊。他的女儿们,那些曾经让他骄傲和信赖的孩子,却成了他悲剧的根源。这种亲情的背叛,比任何外部的敌人都要来得更加刺骨。我常常思考,是什么让曾经恩爱的亲人,变得如此冷漠无情?是权力的腐蚀,还是人性的扭曲?书中对这种复杂关系的描绘,让我不禁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家庭纠葛,虽然程度不同,但那种情感上的伤痛却是相似的。而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在混乱和悲剧中,一些普通人身上所闪耀的善良和忠诚。那些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愿意陪伴在李尔王身边,给予他一丝慰藉的人,他们的存在,让这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多了一丝温暖。这种对人性的多层次展现,是莎士比亚作品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故事,更引发了我对道德、伦理以及情感本质的深度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