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出生时,很自然的把一切焦点放在爱上面。我们的想像力丰富,发现这世界到处都充满了魅力与奇特的感觉。
可是,当我们接受了教育,当我们懂得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以后,再往四周看时,世界原来的那些魅力却都不见。因为我们所接受的讯息让我们以为成绩、竞争、金钱,以及正确的方式行事比爱还重要。而且为了要达到这些「标准」,因此我们每日都生活于患得患失的恐惧中。
这本书就是要帮助你找回天生具有的爱,让爱成为我们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让你更了解自;让你对这个世界重新抱着希望。
不论我们心理上的伤痛是在关系、健康、事业,或是任何地,爱都具有强大的力量;爱就是我们治癒一切的方法,也是唯一的答案。
前 言
简 介
第一篇 原则
Ⅰ地狱
Ⅱ上帝
Ⅲ你
Ⅳ交託
Ⅴ奇蹟
第二篇 学习
Ⅵ关系
Ⅶ工作
Ⅷ身体
Ⅸ天堂
在我们出生时,一切都已有了完美的计画。我们很自然地将焦点放在爱上面。我们的想像力丰富,充满着创意,而且我们也告道如何来应用这些想像力。我们以前所连结的世界,比起现在的这个世界要丰富得,那是一个到处充满了魅力与奇特感觉的世界。
可是,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再往四周看看时,来的那些魅力却都不见了?
因为我们接受的教育都要我们将焦点放在其他地方,要我们以不自的方式去思考。我们接受不了不正当哲学的教导:以一种与真实自我相互矛盾的观点来看待我们的世界。
我们被教导去思考诸如:竞争、搏斗、疾病、有限资源、限制、罪恶、不正当、死亡、不足,以及损失等等的问题。正因为我们开始思考这些事物,我们就认识了它们。我们所接受的教导让我们以为成绩、善良、金钱,以及正确的方式行事比爱还重要。我们认为自己跟其他人是分开的,我们必须竞争才能超越他人,以及我们目前的样子还不够好等等。我们被教导以也人看待这世界的方式来面对这世界,彷彿是我们一到这里,马上就有一颗安眠药送上来给我们吃,那些并非以爱为基础的俗世想法,马上就充斥了我们的耳朵。
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恐惧则是从个世界中学来的。所谓心灵的旅程就是释放──或忘却──恐惧,让爱重新回到心。爱是一种本质存在的事实,也是我们在地球上最终的现实与目的。意识到爱的存在,以及在自己与他人当中体验爱,则是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物质,而是在于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将价值加诸到爱以外的物质──诸如金钱、汽车、洋房、名誉等,则这些物质是无法回馈我们爱的。我们等于带无意义当中寻求意义。金钱本身什么也不是。物质本身也什么不是。我并不是说它们不好,而是它们不具有任何意义。我们出生于此的目的,就是要与上帝共同进行散播爱的工作。如果在生活当中,心存其他的念头,这生命就是虚无的,违反了我们的本质,而且终究会带来痛苦。就好像我们迷失在一个黑暗的宇宙中,在那里所有的物质都比人还受珍爱。我们都高估了肉体感官所认知的,而低估了我们的心所体认的真理。
爱不能用肉眼去,用耳朵去听。肉体的感官无法察觉爱,必须用另一种慧见才能察觉爱的存在。玄学家称这种慧见为第三只眼(the Third Eye),基督教徒又称之为圣灵的慧见(the vision of the Holy Spirit),其他人则称之为超我(Higher Self)。总之,不管它叫什么,爱就是需要异于平日我们所熟悉的另一种「看见」的能力──一种不同方式的认知或思考。爱是我们心中一种直觉式的知识。爱是一个大家都偷地渴望着的天上世。对爱所保有方古老记忆,不断地在我们的心中萦绕,唿唤着我们投回它的怀抱。
爱不是物质,也不是能源。它是对某个房间、某种情境,或某个人的感觉。金钱买不到,性也换不来。尽管爱跟这个实验的世界没什么关联,但它还是有办法表达。我们可以透过仁慈、付出、怜悯、同情、和平、欢乐、接纳、不论断、参与,以及亲密来体验爱。
恐惧是由于我们没有爱。恐惧就是我们个人或集体的地狱。恐惧彷彿是一个世界,从四面八方压迫着我们,不断地欺骗我们说:爱是无意义的。我们通常会透过愤怒、虐待、疾病、痛苦、贪婪、耽溺、自私、固执、腐败、暴力、战争等方式来看到恐惧的表达。
爱就在我们内心。爱不会毁坏,只会被隐藏。孩提时代所认知的那个世界,还深深地埋藏在我们心里。我曾读过一本很有趣的书,叫《阿法隆岛的迷雾》(The Mists of Avalon),这是一本关于亚瑟王的神话传奇故事。阿法隆是个神奇的小岛,藏在浓不可穿的迷雾后面,除非雾散开来,否则你是没有办法到达那个小岛的。但除非你先相信那座岛就在那,否则雾绝对不会散。
阿法隆就像征了平日我们肉眼所见的物质世界背后所隐藏的另一个世界。它代表了事物的奇蹟感,也代表了孩提时代深深吸引着我们的那个世界。我们赤子般的自我才是最层的本我。这才是我们真实而永远不会消失的自。真理不会因为我们的忽略而不成为真理。爱只是笼罩在云雾中,或是被内心的迷雾包围住了而已。
阿法隆岛的世界,就是我们还跟自己的温柔、纯真,以及灵魂有所连结的世界。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同样一个世界,只不过它充满了爱,是以希望、信心和惊奇柔和地加以诠释的世。这个世界很容易就能恢复,因为认知只是一个选择。只要我们相信阿法隆岛就在那里,迷雾终会散去。而这就是所谓的奇蹟:驱散迷雾,改变认知,发现真爱。
说实话,当初买这本书纯粹是看在它名字很有意思,以为会是那种轻松浪漫的小说,但读了几页之后,才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书里的一些观点,触及到了我一直以来在感情中回避或者不太愿意去面对的议题。例如,作者在探讨“自我价值”和“外部认可”之间的关系时,就让我反思了很多。我常常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情绪,或者在感情中过度在意对方的看法,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真爱”不仅仅是找到那个对的人,更是要先学会爱自己,建立稳固的内在价值体系。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虽然不是直接发生在台湾,但那种普适性很强,读起来总能让我联想到自己身边或者网络上的一些故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文字上那种不煽情却直击人心的力量,它不像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鸡汤文”,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觉察。有时候读到一个观点,会停下来想很久,甚至会拿出笔记本记录下来,怕自己以后忘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心灵的指南,它不直接告诉你“这样做”或者“那样做”,而是通过故事和分析,让你自己去找到答案。目前为止,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关于爱情,更是关于成长和自我接纳。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叫做《发现真爱》,感觉很能引起共鸣,我最近刚好在经历一些感情上的困惑,所以毫不犹豫就下单了。收到书的时候,那个封面设计就很有质感,淡淡的颜色搭配简洁的字体,让人觉得很舒服,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我还没有读完,但光是读到前几章,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上的细腻和对情感的洞察。书里描写的场景,有时候会让我联想到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虽然书中的人物和我的生活轨迹可能不尽相同,但那种青涩的喜欢,那种面对未知感情的忐忑,那种因为一点小误会而产生的失落,都太真实了。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刻画人物内心活动时所使用的比喻,有时候寥寥几笔,就能把人物那种纠结、挣扎的心情描绘得入木三分,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作者进行一场心灵对话,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些问题,好像有人能够理解我,并且用温柔的笔触为我指引方向。我期待着后续的章节,希望能从书中找到一些让自己豁然开朗的启示,也许是关于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或者如何去经营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总之,这本书目前给我的感觉是温暖而充满希望的,就像在漆黑的夜里,找到了一颗闪烁的星,虽然遥远,却能给人带来力量。
评分拿到《发现真爱》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我有点犹豫。我平常看书的类型比较杂,但这种偏向情感探讨的书籍,我总是会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怕失望的心情。毕竟,“真爱”这个词,在现实生活中太多变,也太难以捉摸了。但这本书,从一开始就给了我一种很特别的体验。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流畅,读起来毫不费力,仿佛在听一个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它没有使用那些华丽辞藻或者刻意制造的悬念,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语言,讲述着关于爱、关于关系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里有一段关于“沟通的艺术”的描写,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以为只要把心里话说出来就是沟通,但作者的解释让我明白,有效的沟通需要倾听、理解和同理心,而不仅仅是表达。这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在很多关系中的不足。而且,这本书也不是那种只讲理论的书,它通过各种各样的人物经历,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读起来很有画面感。我有时候会一边读,一边脑补出书里人物的表情和场景,感觉自己也跟着他们一起经历了一次情感的旅程。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你“如何发现真爱”,更是在引导你“如何成为一个值得被爱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发现真爱》听起来很浪漫,但当我翻开阅读后,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更扎实,更具实践性。作者并没有直接灌输“什么是真爱”,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们自己去构建对“真爱”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了解自己”这个话题的侧重。很多时候,我们在感情中受挫,并不是因为找不到对的人,而是因为我们根本不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清楚自己的底线在哪里。书里的一些练习题或者思考题,虽然我在阅读的时候没有马上动手去做,但它们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促使我去反思自己的过往经历。而且,作者在处理“期望值”这个部分时,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常常会因为对爱情有过高的期待,而忽略了现实中的美好,或者因为达不到理想中的状态而感到失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的爱,往往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在细节里,需要我们去发现和珍惜。它提醒我,爱情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成长的过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是在给你答案,而是在给你地图,让你自己去探索属于你的那片“真爱”之地。
评分我通常不太会主动去读这类以“爱”为主题的书,总觉得它们可能会流于俗套,或者讲一些大道理。但《发现真爱》这本书,却意外地让我放下了惯性的评判,沉浸其中。作者的写作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选择用第一人称的叙述,也没有刻意去营造某种戏剧性。而是用一种相对客观却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剖析人在亲密关系中的各种心理。我特别喜欢他在描述“吸引力”这个概念时,没有将其简单归结于外貌或者条件,而是深入到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契合和价值观共鸣。这让我觉得自己读的不是一本简单的爱情小说,而更像是一本关于人性、关于情感连接的哲学读本。书中的一些观点,比如“独立人格是健康关系的基础”,对我来说是醍醐灌顶。我之前一直觉得,两个人在一起就是要互相依赖,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依靠,是建立在彼此独立的个体的基础之上的。它引导我去思考,如何在一个关系中保持自我,而不是失去自我。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有力量,虽然表面上平静,但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思考。我感觉自己正在被一种更成熟、更理性的视角所影响,这对我未来的情感之路,无疑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