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也是我国文学的根源、文化的瑰宝,其中不少佳言妙句已成人们琅琅上口的成语,温柔敦厚的诗旨,一唱三叹的余韵,更使人感动。
台大中文系吴宏一教授以深邃的学养,优美的文藻,深入浅出的笔调,将诗经歌谣化,《白话诗经》将引导读者一窥经典的殿堂,共同品味《诗三百》的芳馥。
作者简介
吴宏一
1943年生于台湾高雄。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现任香港城市大学中文讲座教授。曾任台大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筹备处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曾获美国学术交流基金会资助,赴美访问一年,并曾担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华文顾问;曾获台湾国科会杰出研究奖、国家文艺奖(文学理论类)、香港研究资助局多次研究资助;曾主编国立编译馆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并担任台、港、大陆等地多种学术期刊之编辑顾问。
着有《清代诗学初探》、《清代词学四论》、《清代文学批评论集》、《诗经与楚辞》、《仪礼乡饮酒礼仪节简释》、《先秦文学导读》、《中国文学鑑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品)》等专书二十余种,学术论文近百篇。除研究中国文学及古代文献外,也从事文艺创作,作品曾被选入台湾、韩国、马来西亚等地的语文教科书中。
我曾尝试阅读过几个版本的《诗经》译本,但总觉得差了点意思,要么过于拘谨,要么就显得过于自由发挥,脱离了原诗的韵味。《白话诗经(一)》的优点在于,它在保证“白话”的前提下,极力还原了诗歌的“神韵”。它不仅仅是在翻译字面意思,更是在捕捉诗歌所传达的情绪和氛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意象时,所展现出的细腻。比如,在描绘爱情的诗句中,那些“采采”、“灼灼”的形容词,在作者的笔下,不仅仅是简单的“美丽”,而是带着一种青春的活力和初见的羞涩。甚至对于一些象征性的意象,作者也能给出非常贴切的解读,让我能感受到古人观察自然的智慧,以及他们如何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巧妙地结合。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诗经》作为“诗”的艺术性,而不仅仅是作为“史”的文献价值。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在解读《诗经》时,视角相当独特。我之前读过的很多诗经解读,要么过于学术,要么流于表面,都未能让我真正领略到其精髓。但《白话诗经(一)》却做得恰到好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意译”,更像是一种“情境重塑”。作者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将诗歌发生的具体场景、人物的心境,都细致地描绘出来,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比如,在解读《伐檀》时,它没有停留在字面上的“砍伐檀木”,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当时社会背景下,贵族与平民的矛盾,诗中“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的节奏感,在作者的笔下,也变成了劳动者辛勤付出的生动写照。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在理解诗歌本身的同时,也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形态、民生疾苦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像某些解读那样,一味地拔高和神化,而是将《诗经》拉回了人间烟火,让其充满了生命力。
评分坦白讲,我当初买这本书,是因为我对《诗经》一直有个情结,总觉得它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但又望而却步。拿到《白话诗经(一)》之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亲和力”。它没有像某些版本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晦涩的文言文,而是用一种非常现代、流畅的语言,将诗歌的原文和解读穿插在一起。阅读过程就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朋友,一边念着老歌,一边给你讲这首歌背后的故事和含义。那些古老的韵律,在白话的解释下,重新焕发了生机。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会在解读中加入一些现代生活中的类比,这让我更容易理解诗中人物的情感和处境。比如,当读到思念亲人的诗句时,作者会将这种情感与现代人离家打拼的思乡之情联系起来,瞬间拉近了距离。这种“接地气”的解读方式,彻底打消了我之前对《诗经》的畏惧感,让我觉得,原来经典离我们并不遥远。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白话诗经(一)》,就有一种亲切感扑面而来。我并非古典文学科班出身,对《诗经》的印象也仅限于课本上的几首名篇,总觉得古文晦涩难懂,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感。然而,这本书却像一位温和的引路人,用现代汉语的通俗易懂,将那些古老的情感和画面重新呈现在我眼前。它没有生硬地堆砌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解读每一首诗的背景、词义以及蕴含的情感。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能看到周朝人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听到他们喜悦或忧愁的歌唱。那些曾经陌生的名字,如“关关雎鸠”、“昔我往矣”,在“白话”的注释下,都变得鲜活生动,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关于爱情、友谊、思乡的篇章,即便跨越千年,依然能引起我内心深处的共鸣。我惊喜地发现,《诗经》并非只有阳春白雪,也有许多朴实真挚的日常情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跨越时空的连接,原来古人的喜怒哀乐,与我们今人并无二致。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也颇具匠心,它不仅仅是将诗歌和解读放在一起,而是进行了一种“结构化”的呈现。我注意到,书中会针对同一主题或情感的诗歌,进行一些集中的梳理和对比,这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诗经》的理解维度。比如,在讲述关于农事或征战的诗歌时,它会将相关的篇章串联起来,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表达。这种“脉络化”的解读,比零散地阅读单篇诗歌,更能让我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此外,书中还会在适当的时候,加入一些与诗歌相关的古代习俗或历史事件的简要介绍,这就像是在阅读一本生动的“图说诗经”。它让我不仅仅是在读诗,更是在“读懂”诗背后的那个时代,那种文化。这种多角度的解读方式,让这本书具有了很高的“耐读性”,每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