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大学的查尔斯河畔,一方面透过反刍咀嚼这些我已经一读再读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则借由左派优良传统的协助疏理,我在每天落下去的夕晖里,看一个愈来愈清楚的台湾社会图像。这样的过程,让我不至于与恶劣的现实面而相觑后因失望挫败而犬儒化,因为我曾经在文学里看到过那些值得终身存留记取的戏剧化、情绪化与理想化的人间光影。
自序
台湾战后五十年文学评评小史
在惘惘的威胁中
-张爱玲与上海殖民都会
透过张爱玲看人间
-七○、八○年代之交台湾小说的浪漫转向
「失语震撼」后的挣扎、寻觅
-论叶石涛的文学观
半世纪磨难浇不熄的发言慾望
-叶石涛的文学生涯
「抱着爱与信念而枯萎的人」
-记钟理和
「现代化」的多重边缘经验
-论王祯和的小说
梦与灰烬
-序《人生不值得活的-杨泽诗选》
衰败与颓废
-舞鹤的文学世界
「本土现代主义」的展现
-阅读舞鹤
从「乡土写实」到「超越写实」
-八○年代的台湾小说
启蒙的惊憷与伤痕
-当代台湾成长小说中的悲剧倾向
跨越时代的爱情
-台湾通俗罗曼史小说中的变与不变
文化的交会与交错
-台湾的原住民文学与人类学研究
这本《梦与灰烬-战后文学史散论二集》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气息,暗哑的色调仿佛承载着历史的重量,细碎的纹理又像是时间的印记。我一直对战后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及其孕育出的文学作品抱有浓厚的兴趣,那是一个充满创伤、反思、重塑与新生的时代,文学自然也成为了最直接的载体,去承载和表达那个时代复杂而深刻的情感。 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那个时期作家们心灵世界的窗户。战后的日本,经历了经济的迅速腾飞,也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变迁和个体精神的迷茫,文学作品中往往充斥着对战争的反思,对个体存在的追问,以及对未来方向的探索。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不同作家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例如,那些关于“灰烬”的比喻,是否仅仅是战争的物质遗留,还是更深层次的关于希望的破灭,或是对过去的告别?而“梦”又代表着什么?是虚幻的慰藉,还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那些在文学史上被誉为经典的战后作品,它们是如何在艺术形式上进行创新,又如何在内容上触及那个时代最敏感的神经。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丰富而醇厚的滋味。我迫不及待地想 dive into 它,去感受那些文字背后的情感洪流,去理解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翻开这《梦与灰烬-战后文学史散论二集》的书页,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但不同于枯燥的理论堆砌,它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邀请。战后,一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时期,被战争的阴影笼罩,也被重建的希望点亮。文学,作为时代的镜子,自然也折射出那个时期人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图景。 我猜想,本书的作者定是对那个时期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从书名“散论”二字,可以窥见其并非拘泥于某个固定的文学流派或作家,而是更倾向于一种跳跃式的、富有启发性的探讨。 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为我梳理出战后日本文学发展脉络中那些关键性的转折点。是什么样的社会思潮和文化背景,促使了某些特定主题的涌现?又是什么样的艺术探索,让战后文学摆脱了过去的束缚,走向了新的可能性? 我设想,书中或许会涉及一些我曾经读过但未曾深入理解的作品,通过作者的解读,我希望能获得更清晰的认识,发现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我非常看重作者的论证方式,希望它既有严谨的学术根基,又不失文学的温度。毕竟,文学史的探讨,终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理解那个时代的人。
评分《梦与灰烬-战后文学史散论二集》这个书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充满了象征意义。战后,一个充满复杂情感的时期,既有对过去的沉痛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憧憬与探索。文学,作为那个时代的忠实记录者,必然承载了无数个“梦”与“灰烬”。 我猜想,这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以一种更为个人化、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去探讨战后文学的魅力。作者可能以自己作为读者的视角,分享他对那些作品的阅读感受和深刻体会。 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创作相结合的。战后日本的社会思潮、政治变革、经济发展,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到作家的创作灵感和作品主题的? 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我熟悉的战后文学代表人物及其作品,通过作者独到的解读,让我能够重新认识它们,发掘出我之前未曾留意到的深度。 “梦与灰烬”,这两个词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对比和张力,我想作者一定会在这些意象的剖析中,揭示出战后文学中那些关于希望、失落、反抗与重生的多重面向。 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进入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年代,去感受文学的温度,去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
评分《梦与灰烬-战后文学史散论二集》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一种在创伤中孕育希望,在沉寂后爆发力量的叙事。战后,一个充满破碎与重塑的时代,文学在这个时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记录了时代的伤痕,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探索。 我推测,这本书的作者并非仅仅罗列事实,而是带着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和解读战后文学的独特之处。作者可能着重于分析那些在文学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挖掘其深层的主题和艺术创新。 我非常好奇,本书会如何处理“梦”与“灰烬”这两个概念的辩证关系。它们是否代表着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抑或是过去的回响与未来的召唤? 我期待作者能够为我揭示,战后文学是如何回应那个时代特殊的历史语境的。例如,在经济复苏与社会变革的大潮中,作家们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又是如何将这些变化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战后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讨论。那些作品是如何跨越国界,引发共鸣的?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次穿越历史的旅程,去感受那些文字背后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考。
评分这本《梦与灰烬-战后文学史散论二集》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意味。我一看到它,就联想到那个饱经沧桑、满目疮痍却又孕育着无限生机的时代。战后,不仅仅是战争的结束,更是新生的开始,是人们在废墟之上重新审视自我、重建家园的精神洗礼。 我猜测,本书的作者一定对战后文学有着极为细腻的观察和独到的体悟。从“散论”的提法来看,它可能不是一本按时间顺序或作家流派进行系统梳理的文学史,而更像是一系列针对战后文学现象的独立思考和深入剖析。 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对战后日本社会结构变迁与文学创作之间关系的解读。社会在重塑,个体在适应,这种宏大的时代背景是如何渗透到文学作品中的?那些文学人物的命运,又在多大程度上折射出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 我尤其好奇书中对“梦”与“灰烬”这两个意象的解读。它们或许是战后文学中普遍存在的母题,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追忆、对现实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那些在战后文学长河中闪耀的作品,发现它们超越时代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