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美学

反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美国政治
  • 国际关系
  • 批判理论
  • 文化研究
  • 历史
  • 社会学
  • 意识形态
  • 冷战
  • 反霸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知道现在是什么时代吗?你知道后现代社会有什么特征吗?你想知道什么是后现代文化吗?你想知道后现代美学到底是啥名堂吗?处在世纪末焦虑与新世纪憧憬的夹缝中,我们在台湾看到复古成风、本土意识高涨与五花八门的未定论或不可知论,这是民粹冲动,还是有更深一层的文化意涵?

  我们该如何在世界文化版图为台湾当前的政治/社会解放效应定位?当今甚嚣尘上的名词,如解构、主/客体、女性主义等,到底是时装风潮一般的流行现象,还是脱胎换骨的前夕一叶知秋?对于这些问题,如果感到无助于衷,本书可以发微启明;如果无所适从,才书足以醍醐灌顶。

  本书多方面含括后现代人文论述的不同领域与面向,范围广被文化体制、意识形态、资讯传播、社会评论、文学与艺术批评等,理论与实践两不偏废,在光怪陆离的后工业社会破冰挺进,论述的方法遍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知识论、拉冈心理分析、马克思主义等。

  一卷在手,就近可以了解西方社会的现状与走向,切身则有助于亲照合江社会的面貌与前景。在贺尔.福斯特的编者序言引领之下,从哈伯玛斯检讨现代主义与前卫运动开始,直到萨依德对于知识分子的殷殷寄望。展阅本书无异于从事一趟惊心动魄而步步遐眺的美学经验。目标是:破解政治文化经纬网的千古魔咒。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 《中文版译序》反美学:翻出后现代美学,在台湾(吕健忠)
  • 《英文版序》后现代主义 贺尔.福斯特(Hal Foster)
  • 尤根.哈伯玛斯(Jurgen Habermas)
  • 现代性::一个不完整的方案
  • 肯尼斯.法兰屯(Kenneth Frampton)
  • 朝向批判性地区主义:抵制性建筑六大要点
  • 柯瑞格.欧因兹(Craig Owens)
  • 异类论述:女性主义者与后现代主义
  • 葛瑞格里.阿默(Gregory L. Ulmer)
  • 后批抨的客体
  • 弗雷德瑞克.詹明信(Fredric Jameson)
  • 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
  • 尚.布希亚(Jean Baudrillard)
  • 传播的超脱
  • 爱德华.萨依德(Edward W. Said)
  • 世俗批评与批判意识
  • 附录:专有词汇英汉对照

图书序言

《英文版序》后现代主义

贺尔‧福斯特(Hal Foster)

一、超越现代主义:编选本书的动机

  后现代主义:到底有没有这么一回事?如果有,后现代主义是什么意思?是一种概念,或是一种实践?所涉及的问题是局部性的风格,还是全面性的新时期或经济阶段?有些什么形式?有什么效用?如何定位?如何标定后现代主义的来临?我们真的超越了现代,真的身处(不妨称之为)后工业时代?

  本书收录的论文在探讨上述问题的同时,也旁及许多相关的问题。某些批评家,如罗瑟琳.克劳斯(RosalindKrauss)和道格拉斯.克林普(Douglas Crimp),把后现代主义定义为与现代主义的美学范畴分道扬镳。也有批评家,如葛瑞格里.阿默(GregoryUlmer)和爱德华.萨依德(EdwardSaid),把「后批评的客体」和当今的诠释政略结为一体。还有的,如弗雷德瑞克.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和尚.布希亚(Jean Baudrillard),视后现代的契机为一个新的、「精神分裂的」时空模式,加以抽丝剥茧。其他的,如何瑞格.欧因兹(Craig Owens)和肯尼斯.法兰屯(KennethFrampton),把崇尚进步与支配的现代神话之没落定为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虽然各有强调,尤根.哈伯玛斯(JurgenHabermas)以外所有的批评家都有一个共通的看法:现代性的方案如今是问题重重。

  虽然遭遇前现代主义、反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流派的夹击,现代主义的应用价值并不因此而稍减。恰恰相反:现代主义,起码就其为一传统而言,已经「赢了」。但是这一场胜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胜局之惨无异于败北,因为现代主义如今大体上是被收编了。现代主义始兴之时,原本秉持对立的态度,公然挑衅资产阶级的文化秩序及其历史的「错误的规范」 (哈伯玛斯用语),如今却成了官方文化。如詹明信说的,我们欣赏现代主义:一度恶名昭彰的现代主义作品,如今出现在大学里,在博物馆或美术馆,在街道。简言之,现代主义,连哈伯玛斯都这么写道,似乎「势大无比却气息不存」。

  实情如此,这意味着现代方案如果要加以挽救,势必要有所超越。这是现今许多生机蓬勃的艺术的当务之急,也是本论集的一个诱因。可是,怎样才能超越现代?怎样才能和视危机为转机的方案(现代主义)分道扬镳,或凌驾「进步」 (Progress)的时代(现代精神),或跨过瑜越常轨的意识形态(前卫主义)?任何人都可以和保罗.德曼(Paul deMan)隔空唿应,说:每一个时代都要忍受一段自觉其右一个时代的「现代」时刻,也就是危机或清算的时刻,不过这样观照现代是与历史不相干的,简直就是在从事分类的工作。诚然,「现代」这个字眼或许已经「失去了固定的历史指涉」 (哈伯玛斯),意识形态却不然:现代主义是奠基于特定条件的文化结构,有历史的侷限。这几篇论文的一个共同动机就是探查这个侷限,标记我们的变动。

  正如一位傅柯、一位贾克.德希达(Jacques Derrida)或一位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的重要性所证明的,没有欧洲大陆的理论,特别是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实在是难以想像。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业已引导我们去细加品味,把文化当作一套符码集成或神话大全(巴特)当作一组凭想像针对现实的种种矛盾所提出的系列解答(李维史陀[Claude Levi-Strauss])。从这样的观点来看,一首诗或一幅至不必然拥有特权,可以大量生产的工艺品也不太可能被视为现代主义所称的作品(work):独一无二、具有象征意义、表达深刻的洞识。倒是更有可能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所了解的文本(text):「已写就的、寓言性的、偶发性的。由于这样的文本模型,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策略霍然清晰:解构现代主义并不是为了把现代主义密封在它自身的形象中,而是为了把它拆开,重写;拆开其封闭系统(如博物馆或美术馆),以便接纳「种种文本的异质混合体」(克林普),以「综合矛盾」的观点(法兰屯)重写其共相技法。简言之,要和「异类论述」 (欧因兹)一起挑战现代主义的主叙事。但是,这种多样性可能有疑难,因为,如果现代主义含括这么多独一无二的模型(劳伦斯[D.H.Lawrence]、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那么「有过多少挡在路上的高级现代主义,就会有多少不同的后现代主义,因为后者起码在出发点上就是针对这些模型而进行特定、局部的反应」(詹明信)。结果是,这些不同的形式可能沦为无足轻重,不然就是后现代主义被斥为相对主义(就如同后结构主义被斥为「文本之外」什么都不存在的荒谬概念)。这样的异文融合(conflation),我想,是应该小心避免,因为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多元论 并不是认为文化与政治上所有的主张如今都是开放而且平等那种种言词德式仗义行侠的观念。这种任何事都行得通,「意识形态的终结」此其时矣的敌示信念,只不过是样样行不通,只不过是我们生活在没有希望施予矫正的一个「总体系统」之下的宿命信念的反面:正是厄尼斯特.曼德尔(Ernest Mandel)所称的「后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那种听天由命。

  显然,后现代主义之上或之内的每一个立场都被政治「结盟」 (萨依德)与历史议程给标走了。因此,我们如何构想后现代主义深深影响到我们如何呈现现在与过去,哪些方面受到强调,哪些方面受到压抑。那么,以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到分时期是什么意思?是要辩称我们的时代是个主体死亡的时代(布希亚),或是主叙事失落的时代(欧因兹)?是要宣称我们生活在一个难以产生对立的消费社会 (唐明信),或是人文学科被挤到边缘地位的庸俗社会(萨依德)?这些观念并不具有敌示(apocalyptic)意涵:它们志的是参差不齐的发展,而不是彻底的绝裂与全新的年代。这么说来,也许最好是把后现代主义想像成一场新旧模式的冲突,文化的与经济的,前者不尽然是自主性的,后者不完全是决定性的,与其中涉及的既得利益的冲突。这起码可以釐清本书的待决议题:使新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关系脱钩(詹明信),并辩明这么做的旨趣。

后现代主义的两种形态

  当然啦,即使在目前,对后现代主义採取本位立场还是有的:有人支持后现代主义,可能是把它看作民粹运动,据以抨击现代主义的育英取向;或者,反过来说,有人支持现代主义的育英取向,视其为文化本身,据以抨击后现代主义,认为那只是庸俗。这类观点反映一件事:后现代主义被大众视为(面对后现代建筑是毫无疑问的)走向「传统」必须转的一个弯路。因此,我要简略描述一种相反的后现代主义,就是构成本书内容的那一种后现代主义。

  当今的文化版图中,根本的对立存在于两种后现代主义:一种是试固解构现代主义,同时抵制现状,另一种是驳斥现代主义,据以称颂现状;前者是抵制型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of resistance),后者是反动型(of reaction)后现代主义。本选集的论文大部分属于前一种,其心愿在于改变客体界(the object)及其社会脉络。反动型后现代主义远比抵制型后现代主义更广为人知,虽然还没到独霸一方的程度,驳斥现代主义却是当仁不让。这种驳斥,最刺耳的声音或许发自新保守主义者,却处处听得到回响,是战略的运用:如哈伯玛斯一针见血指出的,新保守主义者一刀两断切开文化与社会,然后为了一方的弊病(现代化)而怪罪另一方的实践(现代主义)。因果就这样给混淆了,随之而来的是,「反方」文化(”adversary .culture)遭受公开的指责,即使经济与政治现状受到肯定,确实,一种新的「肯定性」文化给提出来了。

  这么说来,文化仍旧是一股势力,不过大致上是在社会控制之下,是用来掩盖表面功夫的累赘形象(法兰屯)。这一种[反动型]后现代主义就是这样以矫正,别说是美容,的观点设想出来的,以回归传统大道(在艺术、家庭、宗教…)。现代主义被化约成一种风格(譬如「形式主义」或国际风格),备受非议,不然就是被切割得四分五裂,成为一种文化上的错误。于是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要素东拼西凑,就这样把人文传统保留下来。但是,如果不是在现代主义的背景上使失落了的传统起死回生,如果不是有一个主计委绾结异质混合的现在,回归到底是什么?

  所以,抵制型后现代主义以反向实践(counter-practice)的姿态应势而兴,不只是针对现代主义的官方文化,而且也针对反动型后现代主义「错误的规范」。对比之下(不过不只是对比),抵制型后现代主义所关注的是,对传统进行精细的解构,不是通俗或伪(pseudo)历史形式的工具性袭仿(instrumental pastiche),为的是批判源头,不是为了回归。简言之,就是要质疑而不是要利用文化符码,要探究而不是要隐匿社会与政治结盟。

  后续的论文,内容各有千秋。讨论的主题虽多(建筑、雕塑、绘画、摄影、音乐、电影…‥),清一色是转型之后的实践,而不是无关乎历史发展的类别。论述的方法也是各有千秋(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拉冈[lacanian)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却是以之为对比的模型,而不是什锦「法门」。

  尤根.哈伯玛斯提出的是从启蒙运动一脉相承的一个文化的基本议题:现代主义与前卫运动,一种进步型现代性(progressive modernity)与一种反动型后现代性。他肯定现代把「规范」列为拒绝往来户,却也提出警告,应该慎防「错误的否定」;同时他还揭发(新保守主义)反现代主义的其面目,斥其为反动。极力反对反抗与反动之余,他唿籁以披沙拣金的态度重拾现代方案。

  然而,就某一意义而言,这种批判态度模煳了危机所在,正是肯尼斯.法兰屯面对现代建筑所观察到的危机。启蒙运动所隐含与现代主义所规划的乌托邦主义已经带来浩劫,非西方文化的肌理无一不是分崩离析,西方世界的都市沦为超大都会。后现代建筑师倾向于在表面上作出回应,诸如民粹主义的「护面(masking)」,风格化的「前卫主义」,或不足为外人道的符码。法兰屯唿吁改弦更张,主张详思细考现代文明与地方文化的形式,共相技术与本土风双管齐下互相解构。

  早在一九五0年代末勺一九六0年代初,有识之士就已深切感受到现代性的危机;那一个时机通常被引为后现代主义的发轫,而当时爆发的意识形态冲突迄今(虽然威力大减)余波仍在。此一危机固然是由于外来文化的群起反抗而搬上台面,我们却也不能忽视文化内部的决裂,即使是在比较冷门的领域,譬如雕塑。罗瑟琳.克劳斯梳理现代雕塑的逻辑如何从六十年代导向它自身的解构,以及以启蒙运动明确又自主的学科秩序为基础的现代艺术秩序的解构。时至今日,她辩称,「雕塑」只是在形式上的「扩展场域(expanded field)」以一个名词的姿态存在,一切都是从结构发展出来的;艺术得从结构去理解,不是从媒介,是以「文化条件」为导向的。

  道格拉斯.克林普也断定现代主义发生决裂,特别是发生在对于呈现的界定。在罗伯.罗逊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等人的作品,再也看不到现代主义绘画「自然的」、一致的表相,取而代之的是,经由摄影程序产生的,彻头彻尾的后现代主义图片的文化、文本场所。克林普指出,此一美学的决裂或许意味着现代知识的「目录」或「档案」所发生的知识论方面的决裂。循道一条线索,他直接探讨现代的美术馆体制,其权威端赖一种呈现的巧喻(representationalconceit),不堪深究的关于创作源起的一门「科学」。因此,他宣称,美术馆里头同质的作品系列所面临的威胁,在后现代主义,乃是来自文本的异质性。 柯瑞格.欧因兹同样视后现代主义为西方的呈现及其权威的地位与放诸四海皆准的主张的一个危机,由迄今仍属边缘且仍受压抑的论述当众佈达的一个危机,那些论述当中最受瞩目的是女性主义。批判现代人的主叙事(master nar-ratives)向来不假辞色的女性主义,欧因兹辩称,是兼具政治与知识论双重意义的大事件,在政治方面,女性主义挑战父权社会的秩序;在知识论方面,女性主义质疑其呈现的结构。他指出此一批判的火力集中在许多妇女艺术家的当代实,挑出其中的八位加以讨论。

  对于呈现的批判当然离不开后结构主义的理论,本书收录葛瑞格里.阿默的文章即是着眼于此。阿默辩称当今的批评,其呈现的成规(conventions),脱胎换骨有如艺术在现代主义发轫之所经历的。他梳理脱胎换付之后的批评形态,一一列举其实践之道,包括拼贴与蒙太奇(与现代主义的种种流派有关)、解构(特别是对于模拟与符号的批判,与贾克.德希达有舢)以及寓言(关注思想在历史上的具能性质的一种体裁,与瓦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有关)。这些实践方法,阿默辩称,已经导致新的文化形式,实例可见于罗兰.巴特的书写和约翰.凯吉(John Cage)的作曲。

  弗雷德瑞克.詹明信比较不热中于符号的崩解与呈现的失落。举例而言,他注意到袭仿已经成为我们放眼随处可见的模式(尤其是在电影),其中所透露的不只是我们漂浮在私人语言的大海,而且是我们盼望被召唤回到不像现在那样问题丛生的时代。这样的心态必然导致的结果是,不愿意和现时(the present)打交道,或不愿意从事具有历史意义的思考,这在詹明信看来就是消费社会「精神分裂」的特征。

  尚.布希亚也在思索我们这个时代公共时间与空间的沦丧。在一个拟象(simulation)的世界,他说,因果律不复可寻:客体不再能够发挥主体之镜像的作用,而且不再有「场景(scene)」可言,不论是私人的或公共的,有的只是「淫/隐景(ob-scene)」资讯。事实上,自我成了一个「分裂体(schizo)」,一个「纯萤幕….开放给一切有影响力的网路」。

  在前文所描述的这样一个世界,存心抵制似乎显得荒谬:这种认命的心态正是爱德华.萨依德所反对的。资讯或批评,道理是相通的,的立场很难保持中立的:什么人从中得利?借着这个问题,他把那些文本搁浅在现时的脉络,即「雷根时代」。在萨依德看来,后现代越界是大势所趋,虽然「专家」的风尚、「学门」的权威仍然不愿松手。诚然,「不干涉主义」被奉为心照不宣的信条,「人文学科」与「政治」因此高高在上各据一方。可是这样的行为徒然隔绝一方而放纵另一方,接下来就是双方血滚于水的关系无迹可寻。结果则是,人文学科只有两条路可以走:对于不合人文主义的资讯运作文过饰非,以及「呈现人文关怀的边缘地位」。于是,我们绕了一整圈,又回到源头:启蒙运动,现代性的学术方案,如今陷入五里雾中,造就的是许多「宗教的后援会」,而不是「世俗的共同体」,这无异于怂恿国家权力。对萨依德而言(一如对义大利的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欧.葛兰西[Antonio Gramsci]),这种权力也表现在公民(civil)体制,威力之大不下于政治与军事两个体制。因此,和詹明信一样,萨依德驱策我们认清文化文本的「霸权」面貌,并且倡议积极干涉的反向实践。在这节骨眼(和法兰屯、欧因兹、阿默.….等人有志一同),他援引下述的策略:批判官方的呈现,採用资讯模式(如摄影)的替代效用,复原异己族类的(历史)真相。

三、「反美学」的意义:本书的旨趣

  这几篇论文虽然各有千秋,却有共同的关怀:对西方的(种种)呈现与现代的「超级大虚构(suprem fictions)」进行批判;渴望面对差异永保推己及人之心(承认差异而不採取对立,包容异质而不划分阶层);对于文化的自主「领域」或专家各自为政的「学门」坚守怀疑主义的立场;以超越形式上(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亲嗣关系,进而追踪社会上的结盟关系(世间文本的体制「密度」)为最高指导原则。简言之,一股意志贯穿这些论文:掌握现时的文化与政治连结网,主张抗拒学院派现代主义与政治反动的实践之道。

  本书以「反美学」为标题,就是为了表明上述的种种关怀,而不是在林林总总对于艺术或呈现本身的否定声中添一蛇足。现代主义之所以醒人耳目,就是由于这一类的「否定」,高举「否定」的大纛,心系目中无人的「解放效应」,或梦想乌托邦式的一段亲历其境的时间、一个超越表象的空间。本书绝非如此:出现在这儿的批评家一致认定,我们永远无法自外于表象,或者,更具体地说,永远无法自外于呈现的攻略。因此本书所称的「反美学」,标帜的不是现代的虚无主义,那种虚无主义因为一再违法犯纪反而证实法纪之不可废,而是一种批判,是为了重新铭写表象的秩序而不惜将之解构的一种批判。

  「反美学」一词也表明了,美学的概念,即美学的观念网路,在本书中受到质疑。有道是美学经验遗世孤立,没有 「目标」,完全超越历史的限制;或宣称艺术如今能够造就一个(互为)主观([inter]subjective)、具体与共相兼而有之,象征意义上的总体性的世界:这样的美学观正是本书质疑的对象。因此.「反美学」,一如「后现代主义」,标帜的是立足于现时的文化立场:美学界所提供的分类是否仍有宜效?(举例而言,主观品味的模型难道不是面临大众口味的威胁?共相洞识[universal vision]的模型面对异类文化的兴起不也是一样?)缩小范围来说,「反美学」也标识一种实践之道,本质上就是学科越界(cross disciplinary)的实践,对于涉及到政略(譬如女性主义艺术)或植根于本土的文化形式,亦即拒绝特权美学领域的文化形式,保持敏锐的触角。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反美学》的体验,对我来说,是一种颠覆和惊喜的结合。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个书名有点抗拒,总觉得“反”这个字,可能意味着某种激进的、挑战一切的论调,我担心会读起来很辛苦,或者是一些过于脱离现实的空谈。但是,作者的写作方式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没有使用那些我们熟悉的、可能让人望而却步的艺术史术语,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甚至有点像是分享日常观察的口吻,来展开他的论述。他会从一些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比如老旧的招牌、斑驳的墙面、甚至是一些被大家视为“老土”的设计,然后通过深入的剖析,让我们看到这些事物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意义和独特美学。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台湾本土文化符号的解读,比如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庙宇建筑、传统市场里热闹的景象,甚至是那些只有在地人才懂的俗语。作者没有去刻意地拔高这些事物,而是去揭示它们为何能够长久地存在,并且在人们心中留下印记。这种“反”传统审美的态度,并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是为了提醒我们,审美的定义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包含更多元的视角和更宽广的包容度。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美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视那些在我们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

评分

翻到《反美学》这本书,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什么很前卫、很挑战传统审美的学术论著,毕竟“反美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叛逆和颠覆的味道。但读进去之后,我才惊喜地发现,它不像我想象的那么高冷,反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我们台湾在地生活经验的方式,来探讨“美”这个议题。作者好像很有观察力,他提到的很多例子,我一看就觉得“对!就是这样!”,仿佛作者就坐在我身边,跟我一起在台北的巷弄里穿梭,一起在夜市里品味,一起在老街上怀旧。他没有用那些复杂的理论名词来堆砌,而是把焦点放在我们生活中那些“不完美”的角落,那些可能在别人眼中“不上相”的景致,甚至是我们觉得有些“土气”的东西,却能唤起内心深处某种莫名的情感。我特别喜欢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地方特色、传统工艺,甚至是旧建筑的部分。作者不是去赞美它们有多么精致华丽,而是去挖掘它们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人情味。他让我们看到,原来那些看似“丑陋”或“粗糙”的事物,也能散发出独特的光芒,也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审视方式,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对自己过去对美的认知产生疑问,也重新认识到,美,原来是如此多元和包容的。

评分

《反美学》这本书,我一开始真的没抱太大的期望,总觉得“反美学”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点故弄玄虚,像是为了标新立异而取的名字。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才发现它竟然是如此的引人入胜,甚至让我重新思考了许多关于“美”的定义。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但又不会让人觉得艰涩难懂,反而像是在跟一位博学的朋友聊天,他会娓娓道来,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例子,来阐述他对于“反美学”的理解。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台湾民间信仰、传统节庆,甚至是庶民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作者并没有把这些东西描绘得多么神圣或者高雅,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甚至带点戏谑的笔触,去展现它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他鼓励我们去欣赏那些不被主流审美所推崇的东西,去发现它们身上隐藏的价值和美感。这种视角,我觉得在当下的台湾社会,是一种非常需要的声音。我们太多时候被所谓的“高级感”、“国际范”所裹挟,反而忽略了身边那些最真实、最动人的东西。《反美学》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这些被忽视的美的感知,让我觉得,原来生活本身,就是一门最深刻的美学课。

评分

《反美学》这本书,单看书名,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摸不着头脑,甚至会产生一些距离感,好像是要讲一些很高深、很学术的东西。然而,我真正翻开阅读后,才发现它是一本充满惊喜和启发的读物。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并没有选择那些传统意义上的“美”作为切入点,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我们生活中那些被大家普遍认为是“不美”或者“丑陋”的事物。他用一种非常独特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去解读这些事物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台湾一些老街区、传统建筑,甚至是日常用品的描绘。作者不是简单地赞美它们的历史价值,而是深入挖掘它们如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那种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充满生命力的“粗糙”之美。他让我们看到,原来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甚至是被嫌弃的角落,都可能隐藏着令人动容的故事和独特的韵味。这种“反”传统审美的叙事方式,并不是一种否定,而是一种拓展,它鼓励我们用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审视世界,去发现潜藏在“不美”中的“美”。这本书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愿意去关注和欣赏那些不那么主流,但却同样迷人的事物。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反美学》,老实说,一开始我看到这个名字,心里就咯噔一下,觉得是不是又要来一些枯燥、晦涩的理论轰炸,光是想到那些长篇大论的术语,就有点头皮发麻。毕竟,美学这东西,听起来就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点远,好像是艺术家、评论家们才该玩的东西。但是,出于我对一些台湾本土创作的期待,我还是翻开了它。读下去之后,我才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特别,它没有从高高在上的视角去定义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而是把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甚至是被认为“不美”的东西,比如老旧的招牌、斑驳的墙壁、甚至是一些被遗弃的物件,都提了出来,并且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它不像一些书那样,只会告诉你“这个地方很有美感”,而是会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这些东西会让我们产生某些感受,这些感受的根源又在哪里。我觉得作者在这方面做得特别棒,他用很生活化的语言,把很多抽象的概念讲得深入浅出,让你觉得原来美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就藏在我们的身边,甚至就体现在那些你可能从来没留意过的地方。这真的打破了我之前对“美学”的刻板印象,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