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怎样的一个国度?在那里的人,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又是什么人?新加坡在19世纪之前,本是一个200人不到的小渔村。随着英国殖民的开始,引进大量的移民,从1836年以后,华人就超过马来人,成为新加坡人口的多数地位。虽然华人佔多数,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同质性的社群;在华人当中,又可区分成福建人、广东人、潮州人、客家人与海南人等方言群,以及一批受英文教育的华人社群。一直到1965年新加坡独立,我群观脱离对原先母国依附,开始建构一个多种族、多语群的「单一民族国家」,并开始积极打造新的社会基础与社会网络。80年代以后,新加坡面对新生世代的西化与全球化趋势,开始操弄族群符号作为国家文化建构的基础。
书名:《新加坡华人游移变异的我群观:语群、国家社群与族群》 读完《新加坡华人游移变异的我群观:语群、国家社群与族群》这本书,我真的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尤其是在思考“我群”这个概念时。在台湾,我们同样经历着各种身份认同的拉扯,特别是随着两岸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新移民的涌入,我们对于“我们是谁”、“我们属于哪里”的疑问也从未停止。这本书以新加坡华人为例,探讨了他们如何在多元语群、国家社群和族群这三重交织的影响下,不断重塑着“我群”的定义。作者深刻地指出,这种“我群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游移变异”的,这让我联想到在台湾,我们对于“中华文化”、“本土文化”、“台湾主体性”的讨论,何尝不是一种动态的、在不同语境下发生变异的“我群观”。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语言在塑造社群认同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的分析,这让我想起台湾不同族群,例如闽南人、客家人、原住民,以及近年来新住民的语言使用,如何影响着他们与主流社会的互动,以及内部的凝聚力。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社群如何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通过对“我群”的感知和定义,来维系自身的存在感并寻求发展。它不只是对新加坡华人的个案研究,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身处其中的台湾社群,在面对相似的挑战时,可能出现的种种面向。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核心的启发,在于它对于“我群观”的“游移变异”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阐释。我读的时候,脑海里不断闪过台湾社会中关于身份认同的各种讨论,特别是“我们”与“他们”之间的模糊地带,以及这种界限如何不断被重塑。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把新加坡华人描绘成铁板一块,而是强调了他们“我群观”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这让我深感共鸣。在台湾,我们时常感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认同拉扯:一方面是作为中华民族一部分的集体记忆,另一方面是日益增长的台湾主体意识,再加上全球化带来的外来文化影响。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我们的“我群观”也同样处于一种“游移变异”的状态。书中对于语群、国家社群和族群这三个维度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我群观”的分析,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这种复杂性的有力工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这些敏感议题时展现出的细致和中肯,它避免了简单的标签化,而是深入到个体经验和社群动态的层面。这本书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身份认同不是一次性的完成,而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尤其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中。
评分《新加坡华人游移变异的我群观:语群、国家社群与族群》这本书,在关于“国家社群”与“族群”关系的处理上,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它让我理解到,“族群”身份并非完全独立于“国家”之外,尤其是在新加坡这样一个拥有强有力国家建构意志的社会。作者细腻地展现了新加坡政府如何通过各种政策,试图构建一种“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而这种认同又如何与原有的族群划分产生互动,甚至在某些层面予以重塑。这让我联想到台湾在不同时期,关于“国家认同”的讨论,以及不同族群在历史叙事和政治实践上所表现出的差异。书中对于“我群观”的“游移变异”的描述,尤为关键,它揭示了在这种国家与族群的张力中,华人社群的“我群”概念是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根据对国家忠诚度、文化归属感等不同标准,而发生弹性调整的。我原本以为族群的认同会是一种更固定的存在,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尤其是在现代国家框架下,族群认同本身就处在不断协商和重构的过程中。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在追求国家团结与维护族群特色的双重目标下,社群的身份认同是如何被塑造和演变的。
评分《新加坡华人游移变异的我群观:语群、国家社群与族群》这本书,尤其是在探讨“语群”对“我群”认同的影响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觉得,语言是身份认同的基石,但书中展现的,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在新加坡,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的并存,以及各种方言的活力,形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语言生态。作者细致地分析了不同语群在新加坡华人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区分“我们”和“他们”的潜在界线,但同时,英语的崛起又成为一种新的粘合剂,模糊了原有的界限。这让我联想到台湾社会中,国语、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语以及近些年英语的普及,这种语言多样性对我们的“我群观”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对于“说国语”的普遍性,以及对闽南语、客家语等本土语言的态度,都折射出我们对于自身群体身份的认知。书中对于“游移变异”的强调,让我意识到,语群的地位和影响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社会变迁、政策导向而发生变化,就像我们在台湾,也会看到不同世代对母语的态度有所差异。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精妙的框架,去理解语言如何在一个多元社会中,既是分裂的工具,又是连接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着实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在理解“国家社群”和“族群”这两个概念的互动关系时。我一直以为族群的认同是相对固定的,但作者在书中层层剥茧,揭示了在新加坡这个特殊的政治和历史背景下,华人社群的国家认同是如何被塑造,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族群的内部凝聚。读到书中关于政府政策如何积极地引导和“管理”族群认同,我感触颇深。这让我想到台湾在不同时期,对于“国民身份”的强调,以及不同族群在集体记忆和历史叙事上的差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新加坡华人视为一个同质化的群体,而是细致地描绘了他们内部的差异性,以及在不同“我群”视角下的张力。比如,那些更强调自身是“新加坡人”的华人,与那些依然保留浓厚“中华文化”根源的华人,他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所表现出的细微差别,这本书都给了我非常生动的解读。这让我开始反思,在台湾,我们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分化,而这些分化是否被我们过于简化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群体的“我群观”,必须将其置于其独特的社会、政治和历史脉络中去考察,才能真正把握其复杂性和动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