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家族 梅兰芳:蜚声世界剧坛的艺术大师

百年家族 梅兰芳:蜚声世界剧坛的艺术大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秋……
尽取古来佳人珠啼玉笑之全神,
化为今日歌台梅郎兰芳之色身。
──摘录自清末民初诗人易顺鼎诗〈万古愁曲〉

  一代名伶的传奇史,一部跨时代的真实历史

  本书介绍中国京剧的翘楚──百年家族梅兰芳,全面描写梅兰芳以及与他相关的一切,叙述梅氏家族的京剧渊源,包括观众、演员、剧本、剧团、剧场,以及市井风情,社会变迁,透过详尽的史料追踪考证、后人与学者的访谈纪录,并附有多帧梅氏家族珍贵的纪录照片,资料考证翔实丰富,足称了解梅兰芳和他的时代最完整的书。

  每个时代自有其说故事的方式,而梅家的故事特别动听。因为台上虽常丝竹悠扬、水袖飘荡,台下却逢改朝换代、烽火动盪。京剧大师梅兰芳便是诞生于这样的时代,以其优异的戏曲天赋和忠贞的爱国情操,谱出一代名伶梅兰芳,跨越时代的传奇一生。

  百年家族的故事,诉说梅氏四代人台上、台下的身世流转。从「同光十三绝」的祖父梅巧玲肇始、到绽放短暂艺术生命的父亲梅竹芬,以至改革新戏、独创一派,来到肩负梅派承传大任的后人梅葆玖、梅葆玥与众多梨园子弟,共同在时代舞台上搬演一出史诗大戏。

  这一脉相承的路,梅家人走得格外艰辛。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在乱世中,梅兰芳的成就除了家传天赋外,绝大多数源于他对传统京剧的不惧革新和对艺术创作的开放胸襟,时与京剧同好、友人如齐如山、冯幼伟、吴震修、罗瘿公等人不断切磋,编新戏、改舞台,才能让梅派京剧在梨园中独树一帜、臻于巅峰。

  后梅派逐渐站稳在京剧界的地位,梅兰芳更名列京剧「四大名旦」之首,与尚小云、程砚秋及荀慧生并称。此后梅兰芳更致力于将中国的京剧艺术推向世界的舞台,筹办海外公演无数,遍迹日本、苏联、美国、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义大利、英国、奥地利、韩国等国家。西方媒体评论三○年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两位中国大使:一位是宋美龄,另一位即是梅兰芳。

  在梅兰芳致力于新京剧艺术的实践下,终使中国的的京剧与苏联的芭蕾舞剧、西方的戏剧并列世界戏剧三大体系的代表。而梅兰芳辉煌的京剧艺术成就,也传到后人梅葆玥、梅葆玖新一代优秀的梅派继承人手中,走过了文革浩劫、历经了西方文化冲击,等待重新被发现与延续。

作者简介

李仲明

  1950年生,祖籍山东省梁山县,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职工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编辑。多年从事中国近代文化和抗日战争史的研究、编辑工作。主要着作有:《梨园宗师──梅兰芳》、《李少春传略》等;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谭秀英

  1951年生,祖籍山东省掖县,先后毕业于沈阳教育学院中文系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系(研究生班)。好交菊坛文人,热爱京剧,对近代中国戏剧有深刻的研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杂志社副社长。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代序〉豪华落尽见真淳
〈前言〉

1梨园世家
生不逢辰
胡琴圣手
闻鸡起舞
蕙仙举火
剪掉辫子

2岁寒三友
广採博师
亦师亦友
武生宗师
戏剧奇才

3青衣翘楚
成名沪上
耳目一新
创排新戏
艺冠京华

4淳朴家风
热心公益
洁身自好
相敬如宾
伉俪情深

5国难岁月
巾帼精魂
避居香港
蓄髭明志
返沪拒敌
迎「春消息」

6德艺双馨
重登舞台
艺传弟子
养身之道
博採众长

7奼紫嫣红
梅家子女
人民演员
俭朴随和
杨门女将

8蜚声海外
艺满天涯
三度扶桑
赴美演出
四访苏联
再度「梅郎」

9故乡之路
万人空巷
悠悠乡情
精湛演出
珍贵合影
再访故乡
「四绝」纪念

10梅韵长存
爱戏如命
两代挚友
梅家后代
梅魂永驻

〈附录一〉梅兰芳家谱表
〈附录二〉梅兰芳年表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国难岁月
巾帼精魂


八载蓄髭罢歌舞,坚贞几辈出伶官。
轻裘典去休相虑,傲骨从来耐岁寒。

这是戏剧家田和于一九六一年梅兰芳逝世后,撰写的二十五首绝句诗的其中一首,歌颂了梅兰芳在抗日时期蓄髭明志,拒绝为日伪演出,表现了中国戏曲大师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为中国京剧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晚,梅兰芳在北平中和园演出《宇宙锋》,戏未开演,剧场内已坐满了观众。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张学良换伤寒症刚痊癒,也带着护士、警卫多人,从协和医院来到中和园看戏。

当演到《金殿装疯》一场时,张学良等人急匆匆地离开剧场,观众或侧目,或议论,场内一时有点乱。台上扮演赵艳容的梅兰芳也不觉一愣,随即又稳住神,接着演唱。散戏回到家里,梅兰芳左思右想,自己今天并未出错,张少帅何以离去?第二天一看报纸,才知道发生了大事,在大字标题「日本向我进兵矣!」下面,报导了九月十八日夜,日本关东军在沈阳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沟」路口,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并攻佔了东北军在沈阳的驻地北大营。

梅兰芳感到心头非常沈重,他幼时就亲身经历了八国联军侵佔、践踏北京城的惨事;他不愿意把两次赴日本友好访问的事同眼前日本侵略军的步步侵略联系起来,可现实又使他震惊、愤懑。翌年春,日军进攻山海关,觊觎华北;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我守军第十九陆军忍无可忍,奋勇抗敌,全国各界民众纷纷捐款捐物,支援淞沪抗战。梅兰芳在北平义演三天,为淞沪抗战受伤将士筹措医药费。

有一天,梅兰芳和友人、《申报》总经历史量才谈起形势,史量才说:「沈阳已经失守了,看来华北也是岌岌可危,很可能你要当『内廷供奉』。」梅兰芳知道,北平不能再待下去了。这年冬,他毅然离开从艺二十多年的北京城,举家南迁上海,先暂住在沧州饭店,后迁马斯南路一二一号。

梅兰芳后来回忆:

从那时起,我的心上压着一块石头,同时感到北京城上面笼罩着一片阴暗的黑云,我就决心离开北京,移家上海,跟着,卢沟桥「七七事变」、「八一三抗战」,我心上压着的石头越加沈重。这片黑云也越来越大,笼罩着全中国,大部分的人民都遭受着残杀、奴役,但是全国人民在者水深火热的环境中,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地和敌人做艰苦斗争,终于打败了敌人。这就证明真理战胜了侵略。
──《忆艺术大师梅兰芳》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