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死亡即修行自由。
学会说再见,是教你看清死亡是日常生活的真实面相之一,和生、老、病一样都是人生的必然,重要的是如何以死亡为友,与死亡共处。作者不仅探索我们与临终者在所有的粗糙、爱与痛苦中简单的共处之道,也在学习如何看待死亡,包括自己的死亡。
当你愿意直视死亡,也就会与真正的生命经验接轨。
这就是一本教你如何面对死亡的入门书--如何开始禅修,如何将修行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有临终陪伴备忘口诀,以备我们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论正面对什么样的问题。作者依据佛法提出数种练习以加强我们对变化的觉知与认识;培养慈悲的修习;以及冥想的口诀与照顾临终者的指导方针,来帮助我们寻求更坦然与人无惧的生活方式。
其实,由出生开始到死亡的这段旅程,我们就不断地在跨越生死的界线,但真正面临到死亡的那一刻,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或理论却往往徒增我们的恐惧与困惑。想避免痛苦,却反而让我们饱受折磨。本书则是换个方式,仔细地检视自己对于死亡一些先入为主的成见,让读者明了培养对死亡的觉知同时也是培养对生命的觉知。
作者也曾在课堂上,教授同样的方法给医护人员、安宁疗护中心的志工以及其他对照顾临终者具丰富经验的人,也包括重病的病患。所以这不是一本空谈理论的书,而是一本经验老到的照顾者带领着生手走过那样一段旅程的经验,也是将佛法中的慈悲应用到病人的照顾上的最佳实践方式。
作者简介
茱蒂丝‧利弗
茱蒂丝.利弗在许多国家教授生死学以及正念--觉知训练的应用。她是禅修上师邱阳.创巴仁波切的高徒,并且是佛教与香巴拉传统的着名老师。她现在位于纽约州杨克斯市的慈爱日间健康中心(Maitri Day Heath Center in Yonkers,N.Y.)之宗教顾问,该中心早期为无家之爱滋病患者收容所。
关于书中的练习
前言
感谢
第一篇 地:培养个人对死亡的觉知
第一章 子弹出膛
第二章 骑在浪头上
第三章 门廊
第四章 死亡的那一刻
第五章 希望与恐惧的策略
第六章 疼痛与磨难
第七章 禅定修习
第八章 冥想死亡
第二篇 道:敞开心
第九章 简单
第十章 接受
第十一章 和善
第十二章 慈悲
第三篇 果:帮助临终者
第十三章 备忘口诀
第十四章 口诀一:从知识开始
第十五章 口诀二:施与受
第十六章 口诀三:注意细节
第十七章 口诀四:慢下来
第十八章 口诀五:绝不放弃
第十九章 口诀六:在场
第二十章 走进门
第二十一章 如何帮忙
第二十二章 放下
“学会说再见”,这几个字在我的脑海里回荡了很久。在我看来,告别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伴随着痛苦、不舍,甚至是绝望。我们习惯了拥有,习惯了亲近,一旦需要放手,那种撕裂感会让人难以承受。我记得我曾经因为一次不得不的告别而沉浸在痛苦中很久,感觉整个世界都崩塌了。我当时觉得,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那种空虚和遗憾会永远伴随着我。我曾一度认为,能够“说再见”的人,要么是内心足够强大,要么是足够冷漠。而我,显然不属于前者,也不想成为后者。所以,当我在书店偶然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目光就被吸引住了。我猜测,这本书可能是在探讨告别的艺术,或者说是如何以一种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式来面对离别。我希望它能够引导我走出过去的阴影,让我明白,告别并不意味着终结,它也可以是新的开始。它或许会教会我如何去安抚内心的伤痛,如何去珍惜当下,而不是沉湎于过去。
评分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触动。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地遇见,又不断地失去。那些曾经亲密无间的人,那些曾经熟悉的环境,那些曾经热爱的梦想,很多时候,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远去。而“说再见”,似乎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却又是我们最不愿意做的事情。我曾经尝试过很多方法来处理那些不舍和遗憾,比如试图将一切美好的回忆封存起来,不让它们被时间冲淡;或者,在面对即将的分别时,用各种借口来拖延,似乎只要不开口说出那句“再见”,一切就不会改变。但事与愿违,时间依然无情地向前,留下的只有越来越深的失落和无助。这本书的出现,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心中那些阴影的角落。我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告别”这个主题,是通过故事,还是通过哲思?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理解那些无法避免的失去,并从中找到重新出发的力量。它不仅仅是关于告别,更可能是关于如何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如何拥抱未来的未知。
评分我拿到这本《学会说再见》的时候,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念头是:天哪,这不正是我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却屡屡失败的事情吗?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刻,让我们不得不面对分别。有时候是朋友远行,有时候是工作变动,有时候甚至是我们内心的某个执念。每次到了不得不说“再见”的时候,我总会觉得喉咙发紧,心也跟着揪起来,仿佛下一秒就要失去全世界一样。我是一个很容易感性的人,对于那些我珍视的人和事,一旦要离开,我就会特别抓不住重点,只会沉浸在那种悲伤的情绪里,久久不能自拔。我尝试过很多方法来“克服”这种情绪,比如告诉自己“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或者“时间是最好的解药”,但似乎收效甚微。我真的很好奇,这本书会从哪个角度来解读“学会说再见”?它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还是更侧重于一种心境的转变?我期待着能从书里找到一些能够帮助我真正释怀,而不是仅仅压抑的方法,让我能够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告别。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色彩搭配沉静却不失温暖,仿佛置身于一个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封面上的文字“学会说再见”更是直击人心,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生活中那些艰难的告别时刻。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经历着一段有些低迷的时期,感觉整个人都被一种无力的情绪笼罩着,好像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里,又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沉甸甸地坠着。我并没有立刻打开阅读,而是把它放在床头柜上,每天睡前都会看一眼,心中默默地想,也许,这本书里会有我需要的答案。有时,我们会觉得,告别这件事,太过于沉重,太过于悲伤,以至于我们宁愿选择逃避,选择麻木,也不愿意去面对。然而,逃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内心的创伤越积越深。我想,这本书可能就是想告诉我们,告别,其实也是一种成长,是一种放手,是一种释怀。它或许并不容易,但却是我们向前走,迎接新生活必不可少的经历。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找到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离别,无论是人、事,还是那些曾经珍视过的时光。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瞬间联想到生活中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牵绊。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与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地方建立起深厚的联系,而当不得不分开时,那种不舍和失落感,常常会让我们无所适从。我曾经经历过几次深刻的告别,每一次都像是在心头划开一道口子,疼痛而漫长。我总是会问自己,为什么告别如此艰难?为什么我们不能平静地接受一些事情的结束?是对于过去的留恋,还是对于未来的恐惧?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从更深层次的心理学角度,或者结合一些人生哲理,来探讨“告别”这个主题。我特别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能够让我真正放下执念,拥抱新生的方法。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说出“再见”,更是关于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完整和力量。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学到如何以一种更加成熟和智慧的方式,去处理生活中的每一次离别,让每一次告别,都成为一次成长的契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