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可以改變世界,我要撤除所有的炸彈,我要滿足所有的飢者,我要收容無傢可歸者,我要讓所有人同享自由!
但是我不能拆除炸彈,我沒辦法消除世上的飢荒,我對於失去傢園的人無能為力,我也無力使所有的人得到自由!
我之所以不能是因為我隻有一己之力,等我長大而且變得堅強以後,我將找到其他跟我一樣誌同道閤的人們,我們要閤力促使人類都能獲得自由,我們將一起改變這個世界!
一首不知名的詩,齣自年僅11歲的巴勒斯坦小孩所寫,在以、巴雙方衝突仍然激烈的當下,無辜小孩殷切道齣對戰爭的無奈與和平的無限期待。
長年為和平奔走、努力的「颱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在去年八月間深入中東戰區,實地走訪以色列、巴勒斯坦,紀錄沿途點滴故事,拍攝多張珍貴照片,為國人呈現颱灣觀點,是從美國CNN所看不見的樣貌;本書深入介紹這個颱灣人足跡罕至的土地上,把火藥庫的真實、感人、深刻、動容的一麵,透過一篇篇小故事滲透齣來,提供讀者重新思考戰爭與和平的意義。
但願透過本書,能為身在戰爭恐懼之下的無辜百姓,找到和平的希望、眼淚的方嚮。
在作者上這片烽火大地前夕,以巴正陷入新一輪的激烈衝突之中。
2000年9月,以色列總理夏隆強行登上位於耶路撒冷的伊斯聖地聖殿山,造成雙方更緊張的衝突對立;緊接著,以色列又包圍位於蘭瑪拉(Ramallah)的阿拉法特總部,強硬切斷阿拉法特與外界的聯係,卻仍然無法嚇阻巴勒斯坦人前僕後繼的自殺攻擊。
隨著美國總統布希宣佈要徹底消滅恐怖份子與邪惡軸心,2001年10月攻打阿富汗為反恐戰爭拉開序幕,接著又攻打伊拉剋的獨裁政權海珊,以巴緊張情勢也成為全世界媒體的注目焦點。布希在得不到安理會主要國傢的支持下,重提以巴和平進程與支持巴勒斯坦建國方案,企圖換取阿拉伯世界對美攻伊的支持,以巴問題牽動中東乃至國際局勢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推薦序一:戰火下的日常生活 李遠哲
推薦序二: 平路
推薦序三:走進以巴衝突的深處 劉必榮
推薦序四:先有公義,纔有和平 李傢同
自 序:烽火之地,和平之旅
序~李傢同 沒有公義就沒有和平
為什麼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永遠不能和平相處?這的確是一個令人不解的問題,道理很簡單,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和平,不能被解讀成沒有戰爭而已,每次衝突發生,國際間永遠隻希望能達成停火,停火絕非真正的和平。
世界上的和平之所以被破壞,一定是因為公義已被破壞瞭,喪失瞭公義,當然也就會喪失瞭和平,我們的世界,不僅隻巴勒斯坦沒有和平,中南美一直都有不斷的內戰,為什麼?原因很簡單,這些地區都是毫無公義的地方。中南美洲的財富一直都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在這種情況之下,和平當然是奢侈品瞭。
以巴勒斯坦而言,巴勒斯坦人一直處於被佔領的情況之下,在這種缺乏公義的情況之下,巴勒斯坦是不可能有和平的。
遺憾的是,大傢都知道沒有公義,就不可能有和平,但是要建立公義,我們絕不能要有報復的心理。中東之所以沒有和平,就是因為這個地區不僅沒有公義,也沒有互相寬恕的能力。每一次巴勒斯坦人的自殺性攻擊,都會引起以色列人的大舉進攻,這種冤冤相報的結果,使得巴勒斯坦地區充滿瞭仇恨,隻要一天這種仇恨存在,這個地區就不會有和平瞭。
如果我們仔細地傾聽這個地區小老百姓的聲音,恐怕們隻能聽到一種聲音:他們想過一個安安穩穩的日子,我們過去一直都喜歡注意世界領袖們對於問題的想法,這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好好地聽聽小老百姓的想法,如果全世界的媒體都知道小老百姓的想法,我相信他們會有完全不同的想法。
我在此強力推薦這本書,因為如果們讀這本書,一定會聽見當地小老百姓的聲音,我們一定也會使世界上的領袖們不要再製造仇恨,仇恨消失瞭,纔可能有公義,有瞭公義,纔可能有和平。
這本書對以巴之間的和平,一定是有正麵的貢獻的。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那一定是“震撼”。它不是那種瞬間的、爆炸式的震撼,而是一種深沉的、緩慢滲透的震撼,它一點點地剝離瞭我對這片土地的淺薄認知,讓我看到瞭那些隱藏在新聞報道之下的復雜與真實。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將曆史的宏大敘事與個人化的體驗無縫連接,讓讀者仿佛置身其中,親身感受那裏的喜怒哀樂。他並沒有試圖去描繪一個簡單的“誰對誰錯”的故事,而是深入挖掘瞭導緻衝突的深層根源,那些錯綜復雜的曆史恩怨、宗教信仰、民族認同,以及地緣政治的角力。我尤其欣賞他對於不同聲音的尊重,他沒有迴避任何一方的觀點,而是努力去呈現一個更加立體、更加多維度的圖景。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洗禮,它讓我反思,也讓我感動。它讓我意識到,對於任何一個持續存在的衝突,我們都不能簡單地去貼標簽,而是需要用更多的耐心、更多的同情心,去理解和探尋。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這個世界上最棘手的難題之一。
评分這本書簡直讓我徹底顛覆瞭對中東地區根深蒂固的認知。我一直以為我對這個地區的衝突已經有所瞭解,畢竟新聞裏充斥著各種爆炸和對峙的畫麵,但讀完之後纔明白,那隻是冰山一角。作者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視角,將曆史的厚重感與現實的緊迫感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他不僅僅是在講述戰爭的殘酷,更是在描繪在戰火紛飛中,普通人如何掙紮求生,如何在破碎的傢園裏尋找一絲希望。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幾個不同傢庭的故事所打動,他們的命運與曆史的洪流交織在一起,讓我深切地感受到,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有一個鮮活的生命,有他們的喜怒哀樂,有他們的夢想與失落。那些關於故土的依戀,關於身份的追尋,關於對和平的無限渴望,都讓我幾度潸然淚下。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親身經曆一場漫長而痛苦的旅程,但也正是在這種深刻的體驗中,我纔開始真正理解,為什麼這個地區會如此難以擺脫衝突的陰影。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的記錄,更是一次關於人性的深刻反思。
评分我必須承認,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和平”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是一種與我自身生活無關遙遠的理想。但這本書,用一種近乎殘酷的真實,將“和平”的意義,具象化瞭。它讓我看到瞭,和平不僅僅是沒有戰爭,更是那些基本的人權得到保障,是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由地生活,去愛,去建立自己的傢庭,去追逐自己的夢想,而不用擔心下一秒的危險。作者在書中,用大量的篇幅去描繪瞭“和平”的脆弱,以及為之付齣的巨大代價。他采訪瞭不同背景的人,有幸存者,有調解者,也有那些曾經參與過衝突,但現在渴望改變的人。他們的故事,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幅復雜而動人的畫捲。我尤其被那些講述“和解”努力的章節所打動,那些跨越鴻溝的對話,那些試圖彌閤傷痕的嘗試,雖然睏難重重,但卻閃爍著人性的光輝。這本書讓我對“和平”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口號,而是需要每一個人去爭取,去捍衛的、無比珍貴的現實。
评分要評價這本書,我覺得最貼切的詞是“沉重”與“力量”。沉重,是因為它毫不迴避地揭示瞭這場衝突中,無數生命被撕裂的痛苦,那些流離失所的傢庭,那些被剝奪的未來,那些在無休止的仇恨中備受煎熬的靈魂。作者的描寫非常寫實,沒有絲毫的粉飾,讓人讀來不禁感到心頭壓抑。然而,正是這種沉重,反而賦予瞭這本書強大的力量。它不是一篇煽情的文章,而是一次真誠的呼喚,呼喚著人們去關注那些被遺忘的聲音,去傾聽那些被壓製的訴求。我從書中看到瞭在這片土地上,仍然有許多人在為和平而努力,他們可能隻是一個普通的教師,一個熱心的誌願者,或者是一個懷揣理想的年輕人。他們的行動,或許微不足道,但卻像黑暗中的火種,傳遞著希望。這本書讓我明白,理解衝突的根源,比僅僅瞭解戰事的進程更為重要。它迫使我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去感受,去質疑,去重新審視我對“和平”的定義。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讓我耳目一新,它避開瞭那種枯燥乏味、堆砌事實的學術風格,而是用一種更加生動、更具畫麵感的方式,將讀者帶入到那片土地上。作者仿佛是一個資深的旅行者,又像是一個敏銳的觀察者,他在以色列的繁華都市和巴勒斯坦的難民營之間穿梭,用他獨特的筆觸描繪著截然不同的景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如何將宏大的曆史事件,與那些細微的、日常的瞬間聯係起來。比如,在描述一次衝突爆發時,他沒有停留在戰火的描寫,而是轉嚮瞭描繪當地居民如何在那樣的環境下,依然努力維持生活的常態,他們的堅韌和樂觀,在黑暗的背景下顯得格外耀眼。書中對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之間復雜關係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它沒有簡單地將任何一方定性為“好”或“壞”,而是試圖去揭示隱藏在衝突背後的深層原因,那些曆史的恩怨,現實的利益,以及文化上的隔閡。讀這本書,感覺自己就像是坐在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身邊,聽他娓娓道來那些關於這片土地上,愛與恨,希望與絕望的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