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齣版、1998年全新改版之【觀光心理學】一書分成兩大部份。第一部份名為《個彆觀光客》(the individual tourist),共有五章,分彆說明影響觀光客行為有關之動機、性格、態度、環境等概念;第二部份名為《觀光活動的社會與組織意涵》(the societal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s of Tourism),也有五章,內容包括:觀光目的地之意象、人力資源管理與觀光/餐旅産業、觀光設施的評價、觀光活動所産生之社會影響、觀光客行為之概要模式。
本書作者Glenn F. Ross目前任教於澳洲北昆士蘭詹姆士庫剋大學(James Cook University of North Queensland),他將心理學之主要概念和研究成果與觀光作瞭很好的連結,同時將心理學可應用於觀光産業及觀光客行為方麵也作瞭很詳盡之陳述,並且列舉瞭許多案例進一步分析驗證;針對未來之問題、挑戰及研究方嚮亦作瞭中肯的建議。 本書由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前管理學院院長、觀光管理係主任劉修祥博士所翻譯審核,2003年6月發行
二版序
譯者序
第一部分 個彆觀光客
第一章 觀光與心理學:緒言
觀光的相關概念
觀光活動的模式
觀光簡史
觀光與心理學
研究休閑與觀光客體驗的現象
觀光學科
本章概要
本章之討論主題
第二章 動機與觀光客
觀光與工作的關係
有關動機的一般性理論
觀光動機:準心理學上的理論
動機和非旅行者
社會福利與旅遊動機
旅遊境遇
動機與期望之形成
本章概要
本章之討論主題
第三章 性格與觀光客
性格—心理學上的構念
心理描述與觀光
觀光/餐旅職業誌願與性格
性格與觀光服務倫理
團體觀光客之渡假決策
本章概要
本章之討論主題
第四章 態度與觀光客
態度
態度與觀光
態度與老年人的旅遊決策
聲望名氣態度與觀光
價值觀和觀光客行為
本章概要
本章之討論主題
第五章 環境與觀光客
環境意象與觀光
認知圖和觀光客的體驗
觀光客的排隊等候
溝通的進行和環境解說
生態觀光的適法性
本章概要
本章之討論主題
第二部分 觀光活動的社會與組織情境
第六章 觀光目的地之意象
意象之價值
目的地意象的各種嚮度
研究方法上的相關議題
目的地之評價與自助旅行區隔市場
溼熱帶目的地之意象
目的地選擇的覺察和熟悉感
目的地意象中圖畫所扮演的角色
本章概要
本章之討論主題
第七章 人力資源管理與觀光∕餐旅産業
工作動機
莫瑞的需求壓力論
期望—價值與人員之任用
價值觀
工作價值觀與滿意感
性格需求與觀光/餐旅業之人員任用
英國—希臘對觀光事業前程的知覺
本章概要
本章之討論主題
第八章 觀光設施的評價
評價研究
有關評價在概念上的相關議題
博物館研究
環境的評價
研究方法上的相關議題
博物館的行程安排
遊客的愉悅感與博物館的參訪
本章概要
本章之討論主題
第九章 觀光活動所産生之社會影響
各種社會影響的背景脈絡
各種社區機能模式
影響的種類
接待社區的壓力
研究方法上的相關議題
相關影響與社區所提供之服務
塞普魯斯之觀光發展—居民的態度
本章概要
本章之討論主題
第十章 觀光客行為之概要模式
社會網絡觀點
本章概要
本章之討論主題
參考書目
序
觀光心理學如今已成為一重要的研究領域。本書的齣版是觀光和心理學兩者在研究與實務上之相互關聯性不斷增加的一個例子。雖然本書是將各國間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所得到之最新發現予以呈現,但每一章都是以應用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成果為重點,因其讓觀光和心理學兩者之對話有瞭最新的進展。因此,本書之撰寫乃是希望能有助於瞭解世界觀光及研究學者在此領域所扮演的角色。
最近迷上瞭“旅行的意義”這個話題,想從更深層次挖掘一下,於是翻到瞭這本《觀光心理學》。雖說書名聽起來有點學術,但作為一名深度旅行愛好者,我一直覺得每一次齣遊,都是一次與自我的對話。尤其是在陌生的環境中,平日裏那些習以為常的反應、情緒波動,都會被放大,或者變得截然不同。這本書,在我看來,就是試圖揭示我們為什麼會被某些風景吸引,為什麼在旅途中會産生奇妙的共鳴,甚至有時會經曆意想不到的心理轉變。我尤其好奇,那些看似平凡的景點,究竟是如何通過設計、敘事,或者僅僅是當地人的氣質,觸動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讓我們産生“不虛此行”的滿足感。這本書會不會探討,我們作為“觀光客”的身份,本身就帶有一種怎樣的心理預設?又或者,它會分析,現代社會節奏之快,如何讓我們對“逃離”和“放鬆”産生更迫切的需求,而旅行恰恰滿足瞭這一點?我猜想,它應該會從認知、情感、行為等多個維度,來剖析我們與旅行目的地之間的復雜關係,幫助我們理解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旅行選擇背後,可能隱藏著多麼深刻的心理驅動。希望它能為我接下來的旅程,提供一些新的視角,讓我不再僅僅是走馬觀花,而是能更深刻地去感受、去體驗。
评分作為一個對社會現象和人類行為有著敏銳洞察力的讀者,《觀光心理學》這個書名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覺得,我們所處的時代,旅遊已經不僅僅是一種休閑方式,它更像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背後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學原理。人們為什麼熱衷於“打卡”式的旅行?“網紅景點”的吸引力究竟來自哪裏?這種集體性的追逐背後,是否摺射齣我們社會某些共同的心理需求?我又在想,這本書是否會探討,旅遊在構建個人身份認同中的作用?比如,通過展示自己在某個著名地點的照片,是否是在嚮外界傳遞某種信息,或者是在滿足自己某種內在的渴望?而且,我很好奇,它是否會觸及到,現代科技,比如社交媒體,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觀光體驗,又是如何重塑我們對“美”和“價值”的判斷標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當下旅遊熱潮背後,更深層次的心理學解釋,幫助我理解這種普遍現象的成因和影響。
评分作為一個對人類行為學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偶然間翻到瞭《觀光心理學》。我一直覺得,我們選擇去哪裏旅行,以及在旅途中我們如何錶現,都並非是隨機的。總有一些潛意識的驅動力在影響著我們的決定。這本書,我推測,應該是在嘗試解構這些驅動力。比如,為什麼有些人對古跡情有獨鍾,而另一些人則熱衷於探險式的體驗?這背後是否與我們童年經曆、成長環境,甚至是我們社會文化背景下的價值取嚮有關?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解釋我們在麵對壯麗自然風光時的敬畏感,或者是在充滿異域風情的市集裏感受到的新奇與興奮。它會不會探討,我們作為一個“觀光客”,在旅途中扮演的角色,是否會讓我們更容易放下日常的束縛,嘗試不同的行為模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那些我們看似偶然的旅行選擇,其實是如何被我們的內心世界所塑造,又是如何反過來,豐富和改變我們的內心世界。或許,通過這本書,我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身邊那些同樣熱愛旅行的人們。
评分最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我們如此渴望逃離日常,投身於遠方的風景之中。《觀光心理學》這本書,似乎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答案。我總覺得,每一次的旅行,都是一次對固有模式的打破,一次對自我邊界的拓展。我們放下熟悉的軌道,去擁抱未知,去體驗新鮮。這本書,我猜測,應該會深入剖析這種“逃離”的心理動因。它會解釋,為什麼當身處異域,我們更容易放下戒備,也更容易敞開心扉去接納不同;為什麼平凡的風景在旅途中會變得格外動人;又或者,為什麼有時候,一次意外的邂逅,就能成為旅途中最深刻的記憶。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描述,我們作為“觀光者”的心態,是如何影響我們對旅行目的地的感知和解讀的。是否它會揭示,那些隱藏在每一次旅行選擇背後的,對自由、對意義、對某種超越日常體驗的深層渴望?我希望,讀完這本書,我能更深刻地理解,旅行對我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以及它如何在潛移默化中重塑我的人生。
评分最近剛結束一場漫長的旅行,內心有很多感慨,卻又不知從何說起,偶然間看到《觀光心理學》這本書,名字就深深吸引瞭我。旅行對我來說,從來不隻是物理空間的移動,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探索和洗禮。我總覺得,每一次踏足新的土地,都會遇到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風景,經曆不同的事情,這些經曆都會或多或少地觸動我們的內心,改變我們看世界的角度。我猜這本書大概會深入探討,我們為什麼會被某些地方吸引,為什麼會對某些文化産生好奇,又或者,為什麼在旅途中我們會經曆一些齣乎意料的情感起伏。它會不會分析,我們對“遠方”的嚮往,究竟源於一種什麼樣的心理需求?是逃避現實的壓力,還是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又或者是,對自我身份認同的探尋?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解答,那些在旅行中我曾經睏惑過、感動過、甚至迷失過的心緒,能夠幫助我更清晰地理解,旅行是如何在我們心中留下深刻印記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