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出版、1998年全新改版之【观光心理学】一书分成两大部份。第一部份名为《个别观光客》(the individual tourist),共有五章,分别说明影响观光客行为有关之动机、性格、态度、环境等概念;第二部份名为《观光活动的社会与组织意涵》(the societal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s of Tourism),也有五章,内容包括:观光目的地之意象、人力资源管理与观光/餐旅产业、观光设施的评价、观光活动所产生之社会影响、观光客行为之概要模式。
本书作者Glenn F. Ross目前任教于澳洲北昆士兰詹姆士库克大学(James Cook University of North Queensland),他将心理学之主要概念和研究成果与观光作了很好的连结,同时将心理学可应用于观光产业及观光客行为方面也作了很详尽之陈述,并且列举了许多案例进一步分析验证;针对未来之问题、挑战及研究方向亦作了中肯的建议。 本书由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前管理学院院长、观光管理系主任刘修祥博士所翻译审核,2003年6月发行
二版序
译者序
第一部分 个别观光客
第一章 观光与心理学:绪言
观光的相关概念
观光活动的模式
观光简史
观光与心理学
研究休闲与观光客体验的现象
观光学科
本章概要
本章之讨论主题
第二章 动机与观光客
观光与工作的关系
有关动机的一般性理论
观光动机:准心理学上的理论
动机和非旅行者
社会福利与旅游动机
旅游境遇
动机与期望之形成
本章概要
本章之讨论主题
第三章 性格与观光客
性格—心理学上的构念
心理描述与观光
观光/餐旅职业志愿与性格
性格与观光服务伦理
团体观光客之渡假决策
本章概要
本章之讨论主题
第四章 态度与观光客
态度
态度与观光
态度与老年人的旅游决策
声望名气态度与观光
价值观和观光客行为
本章概要
本章之讨论主题
第五章 环境与观光客
环境意象与观光
认知图和观光客的体验
观光客的排队等候
沟通的进行和环境解说
生态观光的适法性
本章概要
本章之讨论主题
第二部分 观光活动的社会与组织情境
第六章 观光目的地之意象
意象之价值
目的地意象的各种向度
研究方法上的相关议题
目的地之评价与自助旅行区隔市场
溼热带目的地之意象
目的地选择的觉察和熟悉感
目的地意象中图画所扮演的角色
本章概要
本章之讨论主题
第七章 人力资源管理与观光∕餐旅产业
工作动机
莫瑞的需求压力论
期望—价值与人员之任用
价值观
工作价值观与满意感
性格需求与观光/餐旅业之人员任用
英国—希腊对观光事业前程的知觉
本章概要
本章之讨论主题
第八章 观光设施的评价
评价研究
有关评价在概念上的相关议题
博物馆研究
环境的评价
研究方法上的相关议题
博物馆的行程安排
游客的愉悦感与博物馆的参访
本章概要
本章之讨论主题
第九章 观光活动所产生之社会影响
各种社会影响的背景脉络
各种社区机能模式
影响的种类
接待社区的压力
研究方法上的相关议题
相关影响与社区所提供之服务
塞普鲁斯之观光发展—居民的态度
本章概要
本章之讨论主题
第十章 观光客行为之概要模式
社会网络观点
本章概要
本章之讨论主题
参考书目
序
观光心理学如今已成为一重要的研究领域。本书的出版是观光和心理学两者在研究与实务上之相互关联性不断增加的一个例子。虽然本书是将各国间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所得到之最新发现予以呈现,但每一章都是以应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为重点,因其让观光和心理学两者之对话有了最新的进展。因此,本书之撰写乃是希望能有助于了解世界观光及研究学者在此领域所扮演的角色。
最近迷上了“旅行的意义”这个话题,想从更深层次挖掘一下,于是翻到了这本《观光心理学》。虽说书名听起来有点学术,但作为一名深度旅行爱好者,我一直觉得每一次出游,都是一次与自我的对话。尤其是在陌生的环境中,平日里那些习以为常的反应、情绪波动,都会被放大,或者变得截然不同。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试图揭示我们为什么会被某些风景吸引,为什么在旅途中会产生奇妙的共鸣,甚至有时会经历意想不到的心理转变。我尤其好奇,那些看似平凡的景点,究竟是如何通过设计、叙事,或者仅仅是当地人的气质,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们产生“不虚此行”的满足感。这本书会不会探讨,我们作为“观光客”的身份,本身就带有一种怎样的心理预设?又或者,它会分析,现代社会节奏之快,如何让我们对“逃离”和“放松”产生更迫切的需求,而旅行恰恰满足了这一点?我猜想,它应该会从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维度,来剖析我们与旅行目的地之间的复杂关系,帮助我们理解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旅行选择背后,可能隐藏着多么深刻的心理驱动。希望它能为我接下来的旅程,提供一些新的视角,让我不再仅仅是走马观花,而是能更深刻地去感受、去体验。
评分最近刚结束一场漫长的旅行,内心有很多感慨,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偶然间看到《观光心理学》这本书,名字就深深吸引了我。旅行对我来说,从来不只是物理空间的移动,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探索和洗礼。我总觉得,每一次踏足新的土地,都会遇到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风景,经历不同的事情,这些经历都会或多或少地触动我们的内心,改变我们看世界的角度。我猜这本书大概会深入探讨,我们为什么会被某些地方吸引,为什么会对某些文化产生好奇,又或者,为什么在旅途中我们会经历一些出乎意料的情感起伏。它会不会分析,我们对“远方”的向往,究竟源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需求?是逃避现实的压力,还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又或者是,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探寻?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解答,那些在旅行中我曾经困惑过、感动过、甚至迷失过的心绪,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旅行是如何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记的。
评分作为一个对人类行为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偶然间翻到了《观光心理学》。我一直觉得,我们选择去哪里旅行,以及在旅途中我们如何表现,都并非是随机的。总有一些潜意识的驱动力在影响着我们的决定。这本书,我推测,应该是在尝试解构这些驱动力。比如,为什么有些人对古迹情有独钟,而另一些人则热衷于探险式的体验?这背后是否与我们童年经历、成长环境,甚至是我们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取向有关?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释我们在面对壮丽自然风光时的敬畏感,或者是在充满异域风情的市集里感受到的新奇与兴奋。它会不会探讨,我们作为一个“观光客”,在旅途中扮演的角色,是否会让我们更容易放下日常的束缚,尝试不同的行为模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那些我们看似偶然的旅行选择,其实是如何被我们的内心世界所塑造,又是如何反过来,丰富和改变我们的内心世界。或许,通过这本书,我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身边那些同样热爱旅行的人们。
评分最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如此渴望逃离日常,投身于远方的风景之中。《观光心理学》这本书,似乎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我总觉得,每一次的旅行,都是一次对固有模式的打破,一次对自我边界的拓展。我们放下熟悉的轨道,去拥抱未知,去体验新鲜。这本书,我猜测,应该会深入剖析这种“逃离”的心理动因。它会解释,为什么当身处异域,我们更容易放下戒备,也更容易敞开心扉去接纳不同;为什么平凡的风景在旅途中会变得格外动人;又或者,为什么有时候,一次意外的邂逅,就能成为旅途中最深刻的记忆。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描述,我们作为“观光者”的心态,是如何影响我们对旅行目的地的感知和解读的。是否它会揭示,那些隐藏在每一次旅行选择背后的,对自由、对意义、对某种超越日常体验的深层渴望?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更深刻地理解,旅行对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它如何在潜移默化中重塑我的人生。
评分作为一个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有着敏锐洞察力的读者,《观光心理学》这个书名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觉得,我们所处的时代,旅游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休闲方式,它更像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原理。人们为什么热衷于“打卡”式的旅行?“网红景点”的吸引力究竟来自哪里?这种集体性的追逐背后,是否折射出我们社会某些共同的心理需求?我又在想,这本书是否会探讨,旅游在构建个人身份认同中的作用?比如,通过展示自己在某个著名地点的照片,是否是在向外界传递某种信息,或者是在满足自己某种内在的渴望?而且,我很好奇,它是否会触及到,现代科技,比如社交媒体,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观光体验,又是如何重塑我们对“美”和“价值”的判断标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当下旅游热潮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学解释,帮助我理解这种普遍现象的成因和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