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1世纪商场上的竞争变成赢家通吃的局,精密计算各种投入,加以操作,并加强品管,以确保产出优异,傲视群芳,甚至独步全球,就成为各种产业努力的方向。在各项投入的资源中,人力和智慧愈来愈受重视,讲求的不仅是能单枪匹马发挥功能的强人,还必是能携手合作、共创佳绩的团队。换言之,理想人选必须又能领导,又能抬轿。如何培养这种人才呢?在教学互动历程中,最直接的示范是来自身教,即来自教师的协同教学。
协同教学特别能满足这种群体建构性质的思考,它以散播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为基础,焕发认知思考经社会互动所呈现的光辉。附带收获包括人际互动的操练,及形成共识后产生的实践效果。
由于目前国内教改措施致力于中央松绑,并将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下放,同时提倡实施九年一贯课程、学校本位课程、统整学习、全方位学习等等施教理念,中小学教师担负的课程与教学设计责任愈来愈重。因缘际会,协同教学在大学之外,亦成为中小学教师纾解困难、并创新教学的法门之一。
作者序
中译者序
校定者序
*第一部分 一般原则
Chapter1 什么是协同教学
人才库
同一个主题的变化
描述与界定
久远的过去与遥远的他乡
昨日
Chapter2 为什么进行协同教学
优势与不利--对教师而言
优势与不利--对学生而言
优势与不利--对行政人员而言
*第二部分 活动设计
Chapter3 如何设计协同教学计画
预备步骤
进行协同教学计画
Chapter4 对学生最适合的方法
影响学习的学生特质
大班群的协同教学
小班群的协同教学
班级外的协同教学
纪律
Chapter5 教学团队的选择与组成
教学团队的选择
必要条件
开始进行
Chapter6 协同教学团队的模式
权威导向型
自我导向型
混合型
Chapter7 协同教学的领域
单一学科的协同教学团队
科际整合的协同教学团队
校内校的协同教学小组
*第三部分 教学团队组成与功能
Chapter8 如何领导团队
领导的任务
领导的风格
领导的来源
社群的建立
选择一种领导风格
领导的特质
Chapter9 如何处理团体冲突
Chapter10 如何培训一个小组
教育的背景
在职教育
研讨会及其他训练
时间管理
讲课及讨论
道德
Chapter11 教学团队该如何做决定
做决定的风格
系统性分析法
客观性
主观性
*第四部分 评鑑与支持
Chapter12 如何评鑑团队
评鑑协同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评鑑协同教学对教学团队本身的影响
由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进行的评鑑
比较评鑑
Chapter13 如何改进教学团队
有系统的步骤
教室中的表现
在职方案
支援系统
Chapter14 如何支持教学团队
资金的支援
硬体设施
设备
时间
人事
Chapter15 难题以及潜力
潜力
难题
這本《協同教學》,我是在一個教育工作坊上聽老師推薦的,當下就覺得這個主題很有吸引力,所以就去把它買了下來。書裡最讓我驚豔的是,它打破了傳統教學中「老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的單向模式,而是強調「師生共同建構知識」的協作學習。書中舉了許多精彩的例子,展示了如何透過協同教學,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例如,在一個結合了「行動研究」的專題式學習中,老師們鼓勵學生分組,自主探究感興趣的主題。老師們則從旁引導、協助,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支持。學生們在合作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他們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培養了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和團隊合作的能力。書裡還探討了協同教學在「數位學習」中的應用。隨著科技的發展,數位學習已經成為教育的重要趨勢。協同教學,能夠讓老師們更有效地利用數位工具,與學生進行互動,例如線上討論、協作文件、虛擬實驗室等等。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協同教學在現代教育中的巨大潛力,它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更能培養他們成為具備未來競爭力的人才。
评分這本《協同教學》,我是在一位教育界的朋友那裡聽說的,他說這本書對他的教學啟發很大,所以我也特地去買來看看。讀完之後,我只能說,這本書真的太棒了!它完全顛覆了我對「協同」的刻板印象,讓我明白協同教學不只是簡單的「分工合作」,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教學共榮」。書中對於「教學共備」的探討,讓我非常驚艷。作者不僅分享了不同學校、不同科別的老師們如何進行協同備課,更是深入探討了備課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以及如何克服這些挑戰。例如,有一次,一位國小老師和另一位老師,他們為了共同設計一個關於「本土文化」的課程,花了很多時間一起研究教材、討論教學目標、設計活動。他們不僅分享了各自的專業知識,更互相啟發了新的教學靈感。這種「備課」的過程,就像是一場精彩的「教學創意馬拉松」,讓老師們在合作中不斷突破自我。書中還強調了「教學資源共享」的重要性。在台灣,很多學校的資源都不夠豐富,老師們往往需要「獨自打拼」。但透過協同教學,老師們可以將自己的教學資源、教案、學習單等等互相分享,這樣不僅能節省備課時間,更能讓大家都能享受到更優質的教學材料。這本書讓我深刻感受到,協同教學是一種能夠讓台灣教育現場變得更美好的力量。
评分這本《協同教學》,我是在一本教育類的雜誌上看到推薦的,就順手買了下來。打開書頁,映入眼簾的不是生硬的學術理論,而是許多充滿溫度、真實的教育故事。書裡探討的協同教學,不只是形式上的「兩人成行」,而是更強調一種「夥伴關係」的建立。作者透過許多來自台灣不同學校、不同年級的老師們的真實經驗,展現了協同教學如何在真實的教學現場中運作。我特別喜歡書裡關於「跨校協同」的討論。在台灣,學校之間的資源分配往往不均,老師們也比較少有機會跨出自己的學校去交流。但書裡卻介紹了一些學校,他們如何打破藩籬,跨校合作,例如共同開發教材、共享教學資源,甚至聯合舉辦教師研習營。這種「團結力量大」的精神,真的非常令人振奮。書中還探討了協同教學中「信任」的重要性。老師之間要能夠坦誠地分享自己的教學困境,並且願意接納對方的建議,這需要建立在深厚的信任基礎之上。作者也提供了一些方法,來幫助老師們建立這種信任感,例如定期的非正式交流、共同參與教學研究、以及共同承擔教學的責任等等。讀完這本書,我深刻體會到,協同教學不僅能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更能為學生創造更優質的學習環境。它讓我們知道,原來在追求教育理想的道路上,我們不是孤單的,有許多同行者,我們可以一起努力,一起成長。
评分我是一位正在努力提升教學品質的國中老師,最近在尋找一些關於教學創新的書籍,偶然間在書局看到了《協同教學》這本書。當我翻開書頁,立刻被書中豐富的內容和生動的案例所吸引。這本書不只是理論的堆砌,而是充滿了來自台灣教育現場的實際經驗。書裡最讓我感動的是,它強調協同教學不只是老師之間的合作,更重要的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作者透過實際案例,展示了當老師們能夠有效地協同合作時,他們能為學生設計出更具啟發性的學習活動,例如分組討論、同儕互助、專題研究等等,這些都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成效。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反思社群」的討論。它鼓勵老師們定期聚在一起,分享教學經驗,討論遇到的問題,並且一起尋找解決方案。這種持續性的反思和交流,能夠讓老師們不斷成長,並且保持教學的熱情。書裡還提到了許多關於「差異化教學」的實踐方法,這對於我們國中老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班級裡的學生程度差異很大,如何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找到自己的成就感,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協同教學,正是一種能夠有效實現差異化教學的途徑。總的來說,這本書為我提供了一個非常清晰且實用的協同教學藍圖,讓我對如何提升教學品質、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了更具體的想法和行動方向。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發現了《協同教學》這本書。當時我對協同教學這個概念還不是很熟悉,但書名吸引了我,於是就借了回來。回家後,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內容真的非常豐富且實用。作者在書中深入淺出地探討了協同教學的意義、目的、實踐策略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戰。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書中詳細地介紹了協同教學在不同教學情境下的應用,例如跨領域教學、差異化教學、專題式學習等等。書中舉了許多來自台灣本土的真實案例,這些案例讓我覺得協同教學並非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在我們的教育現場真正落實的。例如,書裡提到有一群國小老師,他們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組成了一個閱讀教學的協作團隊,他們定期聚在一起討論閱讀教材、分享教學策略、共同設計閱讀活動,結果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了顯著的提升。這種具體而微的改變,讓我看到了協同教學的巨大潛力。此外,書中也探討了協同教學對老師專業發展的影響。當老師們能夠互相觀摩、交流、學習時,他們的教學技巧會不斷精進,對教學的熱情也會越來越高。書中還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工具和表格,可以幫助老師們在進行協同教學時,更有系統地規劃和執行。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協同教學世界的大門,讓我對如何提升教學品質、促進學生學習,有了全新的思考方向。
评分我是一位熱愛閱讀的家庭主婦,也是一位關心孩子教育的母親。偶然間在圖書館發現了《協同教學》這本書,書名引起了我的好奇,於是借回家細細品讀。這本書讓我對「協同教學」有了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老師們的專業合作,更是一種能夠促進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教育的模式。書裡有一個章節,探討了「家校協同」,這讓我非常有感觸。作者透過許多感人的案例,展示了當老師和家長們能夠有效溝通、合作時,孩子們在學習上會獲得多大的幫助。例如,一位老師和一位學生的家長,他們發現孩子在數學學習上遇到了困難,於是老師和家長定期交流,家長也在家裡加強輔導,老師在學校也會多加關注。這種「家校一體」的合作模式,讓孩子感受到了來自家庭和學校的雙重支持,學習的信心也大大提升。書中還強調了「社區資源的運用」。作者鼓勵老師們將社區的資源融入教學中,例如邀請社區達人來分享經驗、組織學生參訪社區企業、利用社區圖書館等等。這種「走出去」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更貼近生活,更了解社會,也更能培養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協同教學的廣泛意義,它不僅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更能為整個社會的教育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评分坦白說,我對教育類書籍的閱讀量不算特別多,但《協同教學》這本書,卻讓我讀得非常入迷。書名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台灣這樣一個強調個人貢獻的社會氛圍下,探討「協同」這個概念,顯得格外有意義。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協同教學「動機」的闡述。它不只是為了滿足某種行政要求,而是源於老師們對提升教學品質、促進學生學習的共同渴望。書裡真實的案例,更是讓我印象深刻。例如,有一位老師在書中分享,她和另一位老師搭檔,共同設計了一個結合STEAM教育的專題課程。他們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融入其中,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學習。這種跨領域的結合,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他們的解決問題能力。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樣的協同備課,兩位老師都從彼此身上學到了很多,也對教學有了更深的體悟。書中還探討了協同教學中「衝突管理」的重要性。畢竟,不同老師可能有不同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摩擦和衝突在所難免。作者提供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教導老師們如何透過有效的溝通和協商,將衝突轉化為合作的契機。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協同教學的多元面貌,它不僅是一種教學策略,更是一種教學文化,一種讓老師們在相互支持中不斷成長的文化。
评分老實說,一開始看到《協同教學》這個書名,我還以為它會是那種比較學術、比較理論的書,畢竟「協同」兩個字聽起來就很有學術研究的味道,所以我本來沒有抱太大的期待。但出乎意料的是,這本書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充滿了生命力。作者用非常貼近我們台灣教學現場的語言,來講述協同教學的概念。書裡有很多老師的真實故事,他們在實踐協同教學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這些故事非常打動人。我尤其記得書裡有一個案例,是關於一位新手老師和一位資深老師搭檔,新手老師充滿了活力和創意,但缺乏經驗;資深老師則經驗豐富,但有時候會有些刻板。他們透過協同教學,互相學習,新手老師從資深老師那裡學到了管理班級的技巧,資深老師則從新手老師那裡重新找回了教學的熱情。這種「教學相長」的過程,真的非常令人感動。而且,書裡也探討了協同教學對學生的影響,當老師們能夠有效合作時,學生也能感受到老師們的用心,學習的動機也會更強。書裡還提到了一些協同教學的實務技巧,像是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觀察、如何給予建設性的回饋、以及如何規劃協同備課的時間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實用的內容,對於想嘗試協同教學的老師來說,非常有參考價值。這本書讓我明白,協同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模式,更是一種教學文化,一種讓老師們不再孤軍奮戰,而是能夠互相支持、共同成長的文化。
评分我是一個對教育充滿熱情,但有時候會感到迷茫的國小老師。《協同教學》這本書,就像是在我迷茫的時候,為我點亮了一盞燈。書裡最吸引我的,是它對「同儕支持」的細膩描寫。在台灣的教育現場,老師們常常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有時候真的會感到孤單無助。但協同教學,提供了一個讓老師們能夠互相支持、互相鼓勵的平台。書中許多案例都讓我印象深刻。例如,一位老師在書中分享,她和另外兩位同事組成了「班級經營」的協作小組。她們定期聚在一起,討論班級裡遇到的各種問題,例如學生之間的衝突、學生的學習困難、甚至是家長的溝通問題。她們互相給予建議、分享經驗,並且共同尋找解決方案。這種「有難同當、有樂分享」的氛圍,讓老師們不再感到孤單,也更有信心去面對教學中的挑戰。書裡還探討了協同教學對「老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性。當老師們能夠互相觀摩、學習、交流時,他們的教學技巧就會不斷進步,對教學的熱情也會越來越高。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協同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模式,更是一種能夠讓老師們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攜手前行的溫暖力量。
评分这本书,我前陣子在書店隨手翻到,名字叫做《協同教學》,當下就覺得這主題挺有意思的,畢竟在台灣的教育現場,老師們常常都是一個人顧一個班,有時候真的會覺得有點孤單,而且教學上的困境也很難找到人一起討論。拿到書回家後,我花了好幾個晚上慢慢看,邊看邊做筆記,發現書裡探討的協同教學,不只是表面上的「兩個老師一起上課」,而是更深層次的,關於如何打破單打獨鬥的模式,建立一個互助合作的教學社群。書裡舉了很多實際的例子,讓我對協同教學的運作有了更具體的想像。例如,書中有提到一位老師和另一位老師如何共同設計一個跨領域的課程,一個負責科學,一個負責語文,然後把學生的學習成果做整合,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同一個主題,也能減輕老師們單獨備課的壓力,而且老師們在討論和合作的過程中,也能激盪出更多創新的教學方法。另外,書中也探討了協同教學中可能遇到的挑戰,像是老師之間的溝通問題、時間的分配、甚至是教學理念的差異,這些都是很實際的問題,作者並沒有迴避,而是提出了許多可行的解決方案,讓人覺得這本書是真的從老師們的日常出發,而不是空談理論。我特別喜歡書裡探討的「同儕互評」機制,老師們可以互相觀摩教學,然後給予建設性的回饋,這對於老師的專業成長非常有幫助。這種學習的氛圍,能夠讓老師們不斷進步,也更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整體來說,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啟發,也讓我對協同教學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我覺得這本書對於台灣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好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