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的文化不同、语言不同。
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一分为二,是分析的;东方是合二为一,是综合的。
东方文化综合的思维之特点可用八个字形容:「普遍联系,整体概念」。从本体论面言,人和万物相互联系,宇宙和人都是整体。表现在语言文学上,中国诗歌与禅趣密切相系,予人感悟式、形象式的话语,予人整体概念和整体印象。
东西文化的变迁则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今,正是东西双方相互学习,促发展的世纪。
作者简介
季羡林
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人。着名东方学家、梵文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北京大学着名教授、国学大师。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学习了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奠定了在国际印度学界的地位。1946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主持东方语言文学系并兼任系主任长达四十年。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研究会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副主编、语言卷主编。从事东方学和印度学的研究逾半个多世纪,在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等学术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主要的着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罗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糖史》、《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说>译释》(英文版);主要译着有马克思着《论印度》,《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七卷)以及《沙恭达罗》、《优哩婆湿》、《五卷书》、《家庭中的泰戈尔》等;主编的着作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洲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
这本《禅与文化与文学》给我带来了完全出乎意料的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它的叙述方式比我想象的要生动得多,而且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在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禅宗元素时,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解读,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去体会那些看似高深的哲学概念。书中有一段关于《红楼梦》中人物命运与禅宗“无常”思想的联系,我读来感触良多。黛玉的悲剧,宝钗的隐忍,妙玉的孤高,在作者的笔下,仿佛都与佛教的因果轮回、色即是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一直对《红楼梦》中的悲剧感到扼腕叹息,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或许在作者的眼中,这并非全然的绝望,而是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一种对世事变幻的淡然。特别是作者对于“空”的阐释,不再是虚无缥缈,而是指向一种内心的澄澈与解脱。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那些执着于得失的烦恼,那些对未来的焦虑,是否也能在“放下”的智慧中找到答案。这本书不是简单地将文学作品套用禅宗理论,而是展现了禅宗思想如何自然而然地融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影响着他们的艺术表达。
评分《禅与文化与文学》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作者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力量,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字字珠玑,直抵人心。书中对于佛教“因缘”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让我对许多经典故事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作者分析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成长历程,并非简单的降妖伏魔,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因缘际会,最终修成正果的过程。这让我体会到,佛教中的“因缘”并非宿命论,而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宇宙观。每一个行为,每一次选择,都在编织着未来的因缘。这本书也让我对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些看似偶然的命运安排,其实都与人物自身的行为和业力息息相关。作者的解读,让我不再将这些故事仅仅视为娱乐,而是看作是人生哲理的隐喻,是关于如何理解生命、如何应对困境的智慧启示。这本书,就像一位慈悲的智者,引导我穿越迷雾,看清生命的本质。
评分我惊叹于《禅与文化与文学》所展现的广度和深度。作者不仅仅是将禅宗的理论机械地套用到文学作品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两者之间内在的共通之处,并且以一种极其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空寂”之美在宋词中的体现,令我受益匪浅。那些婉约的词风,寥寥数语却意境无穷,正是“空寂”之美的绝佳范例。作者的解读,让我明白了为何宋词能够如此打动人心,因为它捕捉到了生活中最细腻的情感,并用一种“无所得”的心态去观照,从而达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他甚至将这种“空寂”之美延伸到了中国画的意境之中,那些留白的处理,虚实结合的构图,都蕴含着禅宗的智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曾经只是“看过”的作品,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它不仅提升了我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开始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思考如何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评分阅读《禅与文化与文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其独特的笔触,将古老的禅宗哲学与辉煌的中国文化、精妙的文学艺术编织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宏大的精神画卷。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茶道与文学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将品茶的过程上升到了精神修行的层面,认为茶道中的“静”、“和”、“简”、“真”,正是禅宗追求的境界。那种在袅袅茶香中,专注于当下,感受生活之美的体验,与禅宗的“正念”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平时也喜欢喝茶,但从未想过其中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和哲学意义。书中对文人雅士品茶论道的场景描写,让我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宁静致远、超然物外的生活情趣。同时,作者也巧妙地将这种精神融入到对山水画、园林艺术的解读中,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如何体现禅宗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它不仅让我们欣赏美的形式,更能让我们体悟到隐藏在形式背后的精神内核。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仅体现在史书的记载中,更流淌在日常的点滴,以及艺术的细微之处。
评分初读《禅与文化与文学》,我便被其深邃的洞察力所吸引,作者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引路人,带领我在文字的海洋中探寻古老智慧的踪迹。书中对于禅宗美学如何渗透进中国古典诗词的分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那些看似不着痕迹的留白、言外之意,以及对个体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原来都源自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精髓。我曾一遍遍地咀嚼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总觉得其中蕴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禅意,这本书便为我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让我明白那不仅仅是景物描写,更是对“空”与“有”辩证关系的体悟,是对个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渴望。再如苏轼的词,看似豪放不羁,字里行间却又透露出一种豁达与超脱,这正是禅宗“放下”与“自在”的体现。作者通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实例,将抽象的禅理具象化,让我这些对禅宗原本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在文学的语境下,渐渐领略到禅的韵味。那些对诗歌意境的解读,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仿佛我置身于诗歌的画面之中,感受着诗人心中的那份宁静与智慧。它不只是关于书本知识,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观照世界的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