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鲁西迪继《魔鬼诗篇》之后第一部长篇小说,描绘南印度一个从事香料贸易家族四代人的故事,叙述者是第四代子孙之一『摩尔』──他是由完全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父母所生,他成长的速度是正常人的两倍,因此为自己的社会所排斥─『摩尔』正式印度的缩影,他的矛盾与痛古亦即印度的矛盾与痛苦。
作者以优美的文字呈现了印度社会宗教、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完成了一幅印度历史的炫丽织锦。
本书获颁以惠特布莱德(whitbread)奖为首的多项1995年度最佳小说讲和欧洲文学奖,是鲁西迪近期代表作。
作者简介
萨尔曼‧鲁西迪(Salman Rushdie)
1947年出生于孟买、在回教中产阶级家庭中成长。十四岁移居英国读书。因于1989年出版的《魔鬼诗篇》(The Satanic Verses,获惠特布莱德最佳长篇小说奖,以及德国年度作者奖)而遭前伊朗领袖科梅尼下达追杀令,继而引发一连串声援作家创作自由的行动。
其他着作有:长篇小说《格里茅斯》(Grimus)、《午夜之子》(Midnight’s Children,获布克奖和詹姆斯‧泰特‧布拉克奖)、《羞耻》(Shame,法国年度最佳外语书籍奖)、《哈乐与故事之海》(Haroun and the Sea of Stories,获作家协会奖)、《她脚下的土地》(The Ground Beneath Her Feet)、和愤怒(Fury);短篇小说集《东方,西方》(East, West);报告文学《美洲豹的微笑:尼加拉瓜之旅》(The Jaguar Smile: A Nicaraguan Journey);随笔集《想像的家园》(Imaginary Homelands)和电影评论《绿野仙踪》。
其着作已被译成三十余种语言。
译者简介
黄斐娟
何振盛
怎么说呢,我看到《摩尔人的最后叹息》这个书名的时候,脑中闪过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不是一本轻松的书,它背后肯定承载着很多沉甸甸的故事。在台湾,我们经历过好几次巨大的社会变迁,所以对于“最后”这个词,总会带着一种特别的敏感。可能是一段关系的结束,可能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也可能是一个族群的消失。我想象着,书里会不会讲述一个民族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那种面对无可避免的命运时的悲壮。我记得小时候看的一些历史故事,里面总有一些英雄人物,他们试图力挽狂澜,但最终还是抵不过时代的巨轮。《摩尔人的最后叹息》听起来就像是这样的故事,它不是那种简单的叙述,而是要触及人心深处的情感,那种遗憾、那种不甘,以及最终的释然。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份“叹息”,是激昂的呐喊,还是无声的泪水?这本书给我一种非常强的画面感,让我想去感受那种历史的厚度,以及人性的复杂。
评分我平常不怎么看历史小说,但《摩尔人的最后叹息》这个书名,真的非常特别,有点像是电影的预告片,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我之前在YouTube上看到一些关于西班牙和北非历史的纪录片,对那里古代的文明,尤其是摩尔人留下的痕迹,印象很深刻。那些精美的瓷砖、拱门、庭院,都充满了异域风情,让人忍不住想去了解更多。书名中的“最后叹息”,更是让我觉得,这背后一定是一个关于告别、关于失落的故事。也许是某位摩尔人最后的守望,也许是某种文化传统的消亡,也许是他们在那片土地上统治的终结。我猜想,这本书会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去描绘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台湾,我们也非常推崇那种能够深入挖掘人性、探讨历史真相的作品,尤其是能够引发读者共鸣的。我想象着,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可能会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喜怒哀乐,去感受历史的温度,而不是枯燥的年代记。
评分这本书的光是书名就让我脑补了一堆画面,感觉像是要带我去一个遥远的国度,经历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我最近刚好在读一些关于地中海历史的入门书籍,对摩尔人这个词汇有所耳闻,但了解并不深入,所以当看到《摩尔人的最后叹息》这个书名时,就像是接收到了一个神秘的邀请函。我想象着,书里会不会描绘当年摩尔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辉煌的文化,那些宏伟的建筑、先进的科学,以及他们与基督教世界之间复杂的纠葛。台湾虽然离那里遥远,但我们对于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有着浓厚的兴趣,从早期闽南移民带来的建筑风格,到现代社会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都习以为常并从中汲取养分。这本书会不会就像是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失落文明的窗口,让我们看见曾经的繁华,以及最终走向衰败的命运?我猜想,那种“最后”的叹息,可能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某种精神的消逝,这种厚重的历史感,正是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这《摩尔人的最后叹息》啊,光听这个名字,就感觉背后有一股浓浓的史诗感,还有点莫名的忧伤。在台湾,我们其实对历史的细节,尤其是那些被忽略的、不为人知的角落,特别感兴趣。我们总觉得,每一段历史背后,都藏着无数个人的故事,而《摩尔人的最后叹息》听起来就像是这样的故事的集合。我一直在想,这个“摩尔人”到底是谁,他们又为何会发出“最后”的叹息?是某个王朝的覆灭?是某个文明的消亡?还是某种生活方式的终结?这种模糊的指代,反倒勾起了我更强的好奇心,让我想要去探究故事的真相。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而是需要慢慢品味,去感受那种历史的沉淀和人物的命运。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思考、让我有所感悟的书,而《摩尔人的最后叹息》从书名上就传达出了这种深度,让我期待着它能带我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去体验一段不一样的过去。
评分啊,这本《摩尔人的最后叹息》喔,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这个名字给吸引住了,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历史的厚重感,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拿到书后,第一件事就是翻看封面设计,那种带着异域风情又显出几分沧桑的插画,立刻就勾起了我想要深入了解故事的欲望。在台湾,我们其实对历史的洪流有着特别的敏感,无论是近代的国民政府迁台,还是更久远的原住民历史,都让我们体会到“最后的叹息”可能包含的深刻含义。我一直在想,书名中的“摩尔人”到底是指哪一段历史,又是什么让他们发出“最后”的叹息?是失落的文明,还是被遗忘的族群?这种模糊的指向,反而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台湾的读者,特别喜欢那种能够引人深思、能够打开新视野的书籍,而《摩尔人的最后叹息》光从书名就传递出一种这样引人入胜的气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探寻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摩尔人”,以及他们背后不为人知的过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