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好知道,自己要什么,因为你可能会得到它,不论成败,不论遭逢多大的困难,你只要坚持:生而为人,是有价值的!」--克里斯多夫.李维2001年2月6日波特兰大座谈会
在这么多的梦想中,绝大多数都是无法实现的,但渐渐地,有些梦想似乎变得有些可能实现,只要我们具有坚定的意志,很快地,梦想必定会成真。现在的人类既然都能征服外太空了,我们一定也能够克服内心的无力感与怯弱。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这是克里斯多弗.李维最拿手的事。拥有最畅销自传「依然是我(Still me)」作家桂冠的克里斯多夫.李维,在他的新书「绝不妥协(Nothing is Impossible)」中,再度向大家证实,他有能力克服任何看来无法突破的障碍,他将生活中的小故事、演讲与受访内容重新整理,编辑成为本书的精华。
李维的书让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类了解到,瘫痪的人生虽然绝非自身所愿的抉择,没有人想过着自我怀疑与小心翼翼、冒不得任何风险的日子,但瘫痪者除了逆来顺受,别无他法。身为瘫痪者,李维以自身的经历中得知,要克服自己内心的无力感与怯弱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其间的过程更是十分痛苦,但他更了解,辛苦换来的成果才是最甜美的。他在书中不断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并非完全不可能达成,为什么事情看来如此困难?他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进入本书的世界,与读者分享他的反省与指引,而非一般市面励志书籍中常见的安抚言语。
这本书在李维55岁生日前出版,也正好是在他嵴髓损伤后的第八个年头,克里斯多夫.李维在「绝不妥协」一书中提醒我们,生活绝对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我们必须以热忱、好奇与感恩的态度面对每天的生活,这正是本者最想传递给读者的讯息,也是最能引起共鸣之处。
作者简介
克里斯多夫.李维(Christopher Reeve)
曾以电影「超人」一片成名的国际知名男演员克里斯多弗.李维,在1995年一场坠马意外,让他从此成为嵴髓损伤者,自此后并与轮椅为伍。
李维目前担任克里斯多弗.李维瘫痪者协会席,也是国家失能者组织的副主席,他并极力倡议医疗保健制度改革,并为瘫痪研究积极募款。李维是畅销书「依然是我(Still me)」的作者,现在与妻子黛娜与孩子们一同居住在纽约上城区。
您可以连上克里斯多弗.李维瘫痪者协会的网站www.christopherreeve.org,或是到瘫痪资源研究中心网站上www.paralysis.org,即可得到更多资讯。
译者简介
周俐玲
【推荐序一】若不放弃,就不会失去
【推荐序二】真实世界中的真正超人
【自序】心中烛火永不止息
【谢辞】致上最诚挚的谢意
【出版缘起】热诚与感恩地迎接每一天
一、冲出逆境
直到受伤两年后,黛娜极力劝阻我不要自我了断的说法,终于让我打从心底接受,我可以说:我很高兴自己还活着,活着不仅是义务,而是生命确有其价值。
二、幽默是喜乐的良方
事情到了糟得不能再糟的地步,你只能大笑以对。我们利用幽默感释放紧张情绪和应付生活中那些变幻无常、甚至荒诞不经的事情,幽默能处理嫉妒、偏见与无法忍受的事物,甚至可以凝聚共识。
三、心灵挣脱躯体禁锢
如果我们相信身心之间的确互有关联,心理情况不佳会对生理状况造成严重影响与伤害,反推回去,如果心理情况再好也不过了,自然会有治癒生理问题的能力。
四、珍爱上天恩赐的礼物
受伤后,让我下定决心面对生活的主要动力,就是我的三个宝贝。他们与黛娜给予我的爱,让我得以克服对他们的愧疚感与身体的残缺,在他们的支持下,我才能成为一位比以前表现更好的父亲。
五、内心深处的唿唤
与精神教派之间的缘份结束,却开启了我追寻生命与灵性意义之门,耗费数年精力,其间曾因方向错误而迷失,但到了最后,在历经这场几乎致命的坠马事件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六、倾力为瘫痪者请命
当我回到现实,开始新的一天,我回复理性与满怀希望,全神贯注在能实现的目标上:透过教育,我们能改变民众对于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抗拒之心,甚至能扭转强烈反对此案的政治人物的立场。
七、昂首阔步犹可期
幸运的是,我在运动功能测试获得的分数从十一上升至二十,轻微碰触的分数也从五十七扬升至七十八,尖端测试也从原本的二十二升高到五十六。对于慢性嵴髓损伤的患者而言,各项活动相关的训练与复健,有助于身体运动机能的恢复。
八、探寻人生的真谛我开始相信灵性依照我们的生活方式存在着,意味我们必须花时间为人着想。我们不必知道超能力是如何形成的,或以何种形式存在,只要对于这些超能力给予崇敬之心,并试着与它共存,就足够了。
九、航向未来
如果在一九九八年首个人类胚胎干细胞被分离出来时,国家卫生组织立即获准鼓励或提供有关胚胎干细胞研究,现在我很可能已经站起来,庆祝我的五十岁生日了,而人类许多无药可救的疾病,也可能因而找到治癒的希望与机会。
文/克里斯多夫.李维
我的感谢
蓝灯书屋的安.高卓夫(Ann Godoff)是我的大帮手,在她的协助与亲自编辑下,本书才得以如期完成。阳光.鲁卡斯(Sunshine Lucas)是安与我之间的最佳联络人,她好似从来不会感到疲惫,就如同她的名字—阳光一般,以最愉快的心情处理着所有细节。珍妮佛.华许(Jennifer Walsh)是我在威廉.莫里斯出版社的作家经纪人,她以专业与正直的态度,代表着我本人与出版社处理着本书的所有事宜。
其实,我们原本只想把我在1995到2002年间的演说与访谈集结成册,我更要感谢莎拉.休顿(Sarah Houghton)、黛安娜.迪罗莎(Diana De Rosa)、梅姬.吉伯格(Maggie Goldberg)与雪莉.格林伯格(Shyrlee Greenberg)四位,他们耗费了无数个小时,把我的演说转化为文字,透过她们的生花妙笔,让这本书更具可读性。我发现我九成以上的演说内容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文字,是她们在无数场演说记录中收集、归纳,转化为这一页页的文字内容。
还要感谢的是瑞秋.史德非(Rachel Strife)、凯伦.吉温(Karen Gerwin)、莉莎.柯恩(Liza Cohen),特别要感谢的还有郡恩.福克斯(June Fox)与我的助理罗拉.霍金斯(Laurie Hawkins),他们花费了相当多时间坐在我身边的电脑前,静待我说出下一个句子,更谢谢他们提出的价值非凡的建议与评论。
终其一生,我更要时时刻刻将以下人士或企业感念在心,他们包括提供ERGYS 2电动车的复建联盟公司(Therapeutic Alliances, Inc.);提供LTV压力支援抽痰器、提供血氧浓度测试监视器、电脑化的二氧化碳测量仪的供应商;以及提供FES肌肉紧缩机具的生化规格公司(Bioflex, Inc.)。以上这些设备让我与其他病患能够维持健康,并且离开医院重返社会。
负责照顾我的护理与助理人员经常都是超时工作,我与全家人都对他们的全力奉献与专业照顾技术深感敬佩。我要特别感谢陶莉.艾罗(Dolly Arro)、伊莲.亚当斯(Eileen Adams)、比尔.柏翰(Bill Bernhey)、苏.席达瑞拉(Sue Citarella)、梅姬.蔡(Maggie Choa)、亨利.瑞恩(Henry Ryan)、马娄.山凯兹(Marlou Sanchez) 、雪莉.格瑞辛格(Shelley Griesinger) 、派屈克.柯纳斯(Patrick Connors) 、克里斯.芬提尼(Chris Fantini)、罗伯.克拉克(Rob Clarke)、吉姆.海提根(Jim Hartigan)、吉格.柯立(Greg Coyle)、马克.鲍莱克(Mark Pawelec) 、法兰克.巴尔莫(Frank Palmer)与麦克.瑞奇(Mike Ricci)。
在我返家休养后,赫林.温伯格博士(Dr. Harlen Weinberg)与史帝文.吉许伯安博士(Dr. Steven Kirshblum)两位医师经常接到我的电话?扰,处理我返家后遇到的医疗问题。由北威斯却斯特医院(Northern Westchester Hospital)提供的X光与超音波机器更是棒呆了,但我还是希望未来见到这些医疗人员的次数能够与日递减。对于那些曾经医治过我的医生,包括豪尔.莱文(Howard Levin)、欧文.卡恩(Oren Kahn)、史帝文.柏恩史汀(Steven Bernstein)、大卫.班克(David Bank) 、艾瑞克.强森(Eric Johnson)、艾里.亚伯梅耶(Eli Abemeyer),华盛顿大学的约翰.麦当劳博士( Dr. John McDonaled)与他的助理们,更将他们的力量发挥到极致,针对我的情况进行研究。对于我目前的恢复状况,琳达.史卡兹博士(Dr. Linda Schultz)与其助理群更是功不可没。
对于克里斯多弗.李维瘫痪者协会及李维与黛娜瘫痪资源研究中心内的所有成员,在此我亦要致上最诚挚的谢意,他们总是全心全意地为瘫痪人士奉献心力,并协助他们。协会的公关人员威斯.康恩斯(Wes Combs)成绩更是卓越,他成功地将这些讯息传递给一般大众知道。对于来自于政府部门的协助,尤其是麦可.曼吉尼罗(Michael Manganiello)的协助,也令我深深感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所有亲戚朋友的支持与鼓励,亦是支撑我勇敢面对余生的最大动力,包括所有的李维家族成员、强森家族、皮特尼家族与莫里辛家族们成员。我的妻子黛娜一向是我的良师益友,文字的篇幅限制,让我无法一一列明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所有人士,也无法胪列出我的三个宝贝马修、亚历珊卓与威尔带给我的支持。我诚挚地盼望,本书能够带给您些许新的想法与思考,也让您更深入了解这些人士赋予我生命的重大意义。
这部作品的结构安排着实令人惊艳,它跳出了传统小说固有的窠臼,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段落,都像是经过巧妙的编排,相互呼应,层层递进。读到后面,你会发现,前面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竟然在后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手法,简直是神来之笔。我通常会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构建出故事的脉络,试图去预测接下来的发展,但往往会被作者出人意料的转折所折服。这种阅读的惊喜感,是在其他很多书中难以找到的。而且,书中人物的塑造也十分立体,他们不是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而是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有着复杂的情感和动机,这使得他们更加真实,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我甚至会在读到某个角色面临困境时,为他们捏一把汗,在他们取得成功时,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作者在处理人物关系时,也显得游刃有余,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命运的交织,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思考人性的复杂性。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且每一次都会有新发现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线性叙事,而是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由无数个细微的笔触构成,每一个笔触都充满了情感和张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刻画人物心理时的手法,他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人物在想什么,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甚至是对周围环境的细微感知,来不动声色地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留白”的处理,反而让读者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去揣摩人物的动机,去感受他们的情感起伏。我常常会在阅读时,脑海中浮现出书中的场景,仿佛自己就置身其中,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例如,书中有一段对某个特定场景的描写,通过对光影、声音、气味的细致刻画,瞬间将我拉入那个氛围,我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某种味道,听到远处传来的微弱声响。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书都无法给予的。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十分考究,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意,读起来有一种温润如玉的感觉,不刺激,却能长久地留在心底。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老友,在静静地与你分享他的人生感悟,没有说教,只有真诚的交流,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力量和启迪。
评分这本著作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在于故事本身,更在于它所传递出的那种深刻的思考。作者并没有刻意地去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情节,将那些关于生活、关于人生、关于人性本质的哲理,不动声色地融入其中。我常常会在读完一个章节后,陷入沉思,去回味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那种感觉,就像是在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每一步都充满了发现和惊喜。书中的一些观点,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们挑战了我一直以来固有的认知,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我发现,作者的洞察力非常敏锐,他能够轻易地捕捉到生活中那些常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并将它们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选择”的探讨,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的人生,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所构成的,而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这种对选择的深入剖析,让我更加审慎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决定。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去思考,去反省,去成长的书,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次精神的旅程。
评分拿起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作者的想象力是如此的丰富,构建出的世界观宏大而又细致,让人叹为观止。我常常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书中所描绘的场景,那些奇特的景物,那些令人惊艳的设定,都仿佛触手可及。作者的叙事节奏也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紧张刺激,让人心跳加速,时而又舒缓细腻,让人沉醉其中。我很少有能一口气读完一本书的经历,但这本绝对是例外。我甚至会为了能多读几页,而牺牲睡眠时间。书中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他们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特点,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我甚至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了故事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经历着冒险,一起分享着喜悦,一起承受着痛苦。作者在细节的描绘上,也做得非常出色,无论是人物的服装、道具,还是场景的布置,都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带你逃离现实,进入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的书,它能让你忘记时间的流逝,沉浸在精彩的故事中,获得前所未有的阅读乐趣。
评分终于下定决心,捧起了这本书,一开始就被那封面设计吸引住了,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力量仿佛透过纸页扑面而来。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书香混杂着一丝墨香,让人感到无比的安宁。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静谧的深夜,独自一人在书房里,点一盏台灯,周围是无边的黑暗,只有书页上跳跃的文字,构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遣词造句精确而富有张力,没有丝毫的冗余,每一句话都像经过千锤百炼,直击人心。我常常在阅读某一段时,会不自觉地停顿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那种感觉,就像在茫茫大海中,突然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礁石,让人有可以依靠的踏实感。有时候,又像是在迷雾森林中,看到了一束穿透云层的光,指引着前行的方向。书中的一些描写,尤其是在描绘人物内心挣扎的时候,细腻得令人发指,仿佛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一切,将那些复杂的情感梳理得清清楚楚,让你感同身受,甚至潸然泪下。读到一些振聋发聩的观点时,更是会让人在原地久久不能平静,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认知和判断。整本书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不张扬,不喧哗,却能深深地触动灵魂最柔软的部分,让人在阅读后,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坚定的信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