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摧毁了20世纪工作至上的迷思,颠覆当今世界对「闲暇」的观念
「伟大的哲学家以激发人们思考的方式传达观念,并展现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犹如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断激盪我们的心灵,尤瑟夫‧毕柏正是这种风格的思想家。」
闲暇是一种灵魂的状态,
也是一种心灵的态度,
我们得以培养出洞悉现实世界的眼力。
尽管《闲暇:文化的基础》(Leisure:The Basis of Culture)一书出版于五十年前,但此书在今日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比五十年前犹有过之。
本书于1947年初版德文版,1952年第一次翻译成英文,旋即引起英语世界媒体与学界的热烈反应,诗人T. S. 艾略特并撰写专文评论。1998年为纪念德文版五十週年,再重新翻译重出新版,新版中收录了一篇由着名英国哲学家史克鲁顿(Roger Scruton)执笔的新导论,以及一篇回顾文章,概述此书第一个英译本(1952年)出版后的各种书评反应。中文版根据德文原版翻译,并收录英译本相关书评与两篇导读。
闲暇是一种心灵的态度,也是灵魂的一种状态,可以培养一个人对世界的观照能力。作者引用了一系列哲学、宗教和历史上例证,去证明无论是古希腊人还是中世纪的欧洲人,都深知闲暇的重要性,并深为珍惜。他指出,宗教只能产生在闲暇之中:因为只有身在闲暇之中,我们才会有时间去沉思上帝的本质。闲暇曾经是任何文化的首要基础,过去是如此,未来也是如此。
当今中产阶级世界的「工作至上」观念已经使「闲暇」的理念湮灭不彰。本书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警告:除非我们能重拾宁静与洞见,培养无为的能力,能够以真正的闲暇取代我们那些狂乱的娱乐,否则我们终将毁灭我们的文化,乃至我们自身。
本书对劳动与闲暇的观念,截然有别于时下实用主义和清教徒主义的主流。毕柏预言,如果我们不能改弦易辙,继续把「工作」视之为神明膜拜,终将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这本书的标题《闲暇:文化的基础》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生活方式指南”,而是带着一种学术性的探讨,直指“闲暇”的核心价值——“文化的基础”。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随意、放松的“闲暇”时光,究竟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构建起一个社会的文化形态的?我猜想,作者会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出发,去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去挖掘“闲暇”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比如,古代文明中哲学家、艺术家们得以沉思和创作,是否就离不开当时社会结构所赋予他们的“闲暇”?或者,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的闲暇时间是如何被碎片化、商品化,又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冲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帮助我理解为何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反而感到精神的贫瘠,是否与我们正在失去真正的“闲暇”有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重新认识“闲暇”的意义,以及它对于我们个体和整个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工作的瓶颈期,感到身心俱疲,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我当时的想法是,也许我需要一些“精神食粮”,来帮助我跳出思维的定势。这本书的名字,特别是“闲暇”,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关于闲暇的画面:午后阳光下的阅读,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或者只是和朋友们无拘无束地聊天。但我同时又感到疑惑,这些看似放松的活动,如何能成为“文化的基础”?这似乎是一个比较宏大的命题,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枯燥或学术化。不过,当我翻开目录,看到了一些诸如“闲暇与创造力的共振”、“失落的仪式:现代社会中的闲暇真空”、“公民闲暇与公共精神的复苏”之类的章节时,我的兴趣又被重新点燃了。我开始设想,作者或许会引用大量的案例研究,从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化现象中,去印证闲暇对于艺术、科学、哲学乃至社会制度的影响。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和拥抱真正有意义的闲暇的实践性建议,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一种淡雅的米白色为主色调,配上烫金的“闲暇”二字,以及下方写意的笔触勾勒出的几片落叶,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富有思考的气质。我一直认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似乎越来越少地去享受真正的“闲暇”,似乎时间都被各种任务、社交媒体和无尽的待办事项所填满。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它究竟会如何阐释“闲暇”作为“文化的基础”?我期待它能探讨闲暇不仅仅是休息,而是一种能够滋养创造力、深刻思考、人际连接,甚至是我们文化认同形成的土壤。我猜想书中可能会从历史、哲学、社会学的角度去剖析闲暇的演变,以及它在我们不同文明中的体现。例如,古希腊哲学家对闲暇的重视,以及它与公民责任的关联;又或者,工业革命后,闲暇时间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和商业化的。我特别好奇它会如何论述“基础”这个词,闲暇究竟是如何支撑起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当我们失去了闲暇,文化又会面临怎样的危机。这本书让我感到,或许重新审视并找回属于自己的闲暇,就是找回更深层次的文化根源和自我。
评分一看到“闲暇:文化的基础”这个书名,我立刻就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共鸣。我一直觉得,在当下这个强调效率和产出的时代,真正的“闲暇”似乎变得越来越稀缺,甚至是有些“罪恶”的。我们被教导要不断进步,不断学习,仿佛停下来就是一种浪费。但这本书的名字却旗帜鲜明地将“闲暇”定义为“文化的基础”,这让我觉得非常振奋。我立刻设想,这本书一定不是简单地教你如何放松,而是会深入探讨“闲暇”作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根源。我猜想,作者可能会从历史的长河中,去追溯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对“闲暇”的理解和实践,比如古代的宴饮、宗教仪式,或者中世纪的节日庆典,它们是如何在提供人们放松的同时,也构建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和文化认同。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论证“基础”这个概念,闲暇究竟是如何滋养了艺术、科学、哲学,甚至我们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这本书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次对我们现代生活方式的有力反思,也可能是一次对被遗忘的文化基因的重新发掘。
评分说实话,我对“闲暇”这个概念一直有些模糊的认知,总觉得它是一种奢侈品,是为那些有钱有闲的人准备的。但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文化的基础”这一部分,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感和好奇。它似乎在挑战我原有的观念,暗示着闲暇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构成我们整个文化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脑子里立刻联想到一些我喜欢的艺术家、作家,他们的很多作品都充满了生活中的观察和感悟,这些感悟是否就源于他们特殊的“闲暇”时光?或许作者会从人类学或社会学的角度,去探讨不同社会群体如何理解和实践闲暇,以及这种实践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文化特质。我很想知道,当我们谈论“文化”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艺术、哲学、宗教、节日、社交礼仪,这些背后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支撑点,而这个支撑点,恰恰就是“闲暇”?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可能会揭示出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被忽视的,却至关重要的动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