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洛.卜伦讨论了二十六位正典作者的作品,借此一探西方文学传统。他驳斥文学批评里的意识形态:他哀悼智识与美学标准的沦亡:他悲叹多元文化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新保守主义、非洲中心主义、新历史主义正引领风骚。
坚持「美学自主权」的卜伦将莎士比亚置于西方正典的核心,在他之前和之后的所有作家,不管是剧作家、诗人,抑或小说家全都是以莎士比亚为依归。卜伦强调,在人物的创造上,莎士比亚可说是前无古人,而来者无一不受到他的影响。米尔顿、约翰生博士、歌德、易卜生、乔哀思、贝克特全都受惠于他:托尔斯泰和弗洛依德反叛他:而但丁、渥兹华斯、奥斯汀、狄更斯、惠特曼、狄津土、普鲁斯特以及波赫土、聂鲁达、裴索等现代西葡语系作家都告诉了我们:正典作品源于传统与原创的巧妙融合。
在这部耸动、尖刻之作的最后,卜伦罗列出重要作家与作品的完整清单,此即他所见之正典。而《西方正典》不只是必读书单而已,其中包含了对学识的喜爱,威势十足地护卫一个统整连贯的书写文化,对文学的政治化不假辞色,为世世代代以来的作品和重要的作家,也就是「西方正典」提供引导。哈洛.卜伦的书在《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和《每週娱乐》(Entertainment Weekly)等种种性质互异的刊物上广受讨论与赞赏,学识与热情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给。在未来的年岁里,它将引领我们重新拾回西方文学传统所给予我们的阅读之乐。
尤利西斯与碧翠思
巴斯妇人,卖赎罪券者,莎士比亚的角色
戏耍世界
真理之飘忽虚渺
反正典诗作
空白‧出神‧黑暗者
狄更斯的《萧斋》,乔治‧艾略特的《米多马齐》
北欧精灵和陀罗和《培尔‧甘特》
莎士比亚的解读
性的嫉妒是真正的坚持
以阅读之变呈现的女性主义
正典耐性与「无可毁灭性」
拉丁美洲西班牙语系和葡萄牙的惠特曼
期待多元的世界文学经典论集
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 彭镜禧
吾人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想要博览古今浩瀚的典籍,总得有所挑选检择吧?《西方正典》(The Western Canon: The Books and School of the Ages, 1994)一书是美国着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HarOld BlOOm)针对这个问题而提出的答案。
卜伦曾任哈佛大学讲座教授,现任耶鲁大学及纽约大学讲座教授、获得麦克阿瑟奖,又是美国学术院院士,学术声望崇隆,影飨力极大。一九五0年代「新批评」理论鼎盛时期,卜伦在该学派的大本营耶鲁大学接受洗礼。但是这位曾经以「影响的焦虑」(the anxiety Of iMhe)解释文坛递嬗原理的大师,本人似乎也难免同样的焦虑,经常跟他的师长唱反调:在英国浪漫文学方面,他高举雪莱便是一例。卜伦的文学理论及批评鲜少跟着潮流走:他对文学的评价一贯以知性与美学为标准。这本《西方正典》也不例外。
正典者,历代「公认」的经典着作是也。这原本似乎天经地义的观念,近年受到学术界严格的质疑和批判。因为经典的形成,有太多政治、种族、性别、权力等因素介入。反对者认为,所谓西方的经典只能代表历史上白种欧洲男人的偏见:所谓美学,不过是特定阶层人士的喜好。然而,对传统的挑战,其实正说明了传统的根深蒂固,以及它在文化演进发展中的关键地位。想要真正了解一种文化,认识其重要思想或人文特色,阅读他们的经典着作、分辨其背景脉络,仍旧是不二法门。
卜伦这本将近六百页(原文)的大作力排众议,坚持经典的价值。他甚至点名批判多元文化论者和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拉冈学派、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符号学派等六种学说,统称之为「憎恨学派」,认为它们会置文学于绝境。本书首篇题为《正典輓歌》,末篇题为《最后的輓歌》,足见上伦深知自己的不符时尚、违反潮流,却也同时显示出他知其不可而为的勇气,展现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学术良知。
正典的选择是一大难题。西洋文学从古代希腊算起,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其间希腊文、拉丁文曾经是欧洲学术的共同的语言:文艺复兴之后国别文学兴起,作家开始大量使用本国语文创作,各国各代都有辉煌的成就,重要作家与作品不知凡几。卜伦从其中选择了二十六家。撇开难以避免的个人偏见不提,这本《西方正典》作家作品的挑选,显然深受语言的影响。其中英语作家佔了十二席;非以英文写作的作家,必须先有好的英文翻译,才有可能对英语世界产生影响。令人费解的是希腊罗马西方文化文学的源头居然没有代表;弗洛依德摇身一变而为文学大师也颇出人意表。
这本书旗帜鲜明,出版以来贬褒不一。褒扬者赞叹卜伦的勇气与博识之余,也有人指出,它的出现更加凸显提倡西方以外文学经典的必要,西方人固然应该了解他自己的文学传统,也许更应该祛除自大与无知,进而了解世界上其他的重要传统。而这也正是本书翻译成中文的重大意义,《西方正典》是一块很好的敲门砖,可以让我们透过经典作品的讨论,一窥西方文学堂奥。虽然跟多半的书籍一样,这本书也是「一人之见﹂,但卜伦的意见绝对值得重视,值得用心思考。
阅读这本书,也使我们反思,大量的中国文学经典,是否该有人来整理出类似的导读或评论?其他的文学传统,近如日本、韩国,稍远如印度、伊斯兰,我们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心思,认真研究、介绍?还是说,我们以翻译西方为满足?(而就连西方,我们翻译的质与量也还远远不及理想!)仅仅列出五十大或一百大书目是不够的:我们要有详尽的评论。选材的公平反而不必太在意,因为绝无可能尽如人意。
希望《西方正典》的中译本,不但可以引起中文读者对西洋文学传统的兴趣,也可以加速我们学术界对自己,以及对其他文学传统的研究与反省。然则志仁学弟翻译这本学术巨着的艰辛:就有了最大的报偿了。
民国八十七年七月五日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这本书的名字叫《西方正典(上、下)》,我一直对西方文学和思想史很感兴趣,所以毫不犹豫地入手了。拿到书的时候,就觉得分量十足,光是封面设计就很有艺术感,泛黄的纸张和古朴的字体,仿佛能闻到历史的味道。迫不及待地翻开上册,就被作者扎实的学识和严谨的逻辑折服了。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将那些伟大的著作置于历史的宏大背景之下,细致地梳理了它们诞生的社会土壤、思想渊源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辨,到罗马帝国的法律精神,再到基督教文化的塑造,每一个章节都像一条清晰的脉络,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让我对西方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书中对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论述,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哲学概念,感觉自己像是穿越了时空,亲临了他们的思想现场。而且,作者的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即使是艰深的哲学理论,在他的笔下也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我常常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些历史画面,仿佛置身于雅典的市集,或者罗马的广场,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读书报告,它更像是一次思想的启蒙之旅,让我对西方文化有了全新的认知和感悟,实在是受益匪浅。
评分拿到《西方正典(上、下)》这本书,我当初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总觉得“正典”二字带有一种权威感和厚重感,期待着能借此一窥西方文明的精髓。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却发现这本书远不止“权威”和“厚重”这么简单。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并没有采用线性叙述的枯燥模式,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加注重思想的关联性和演进性的方式。你可以看到,某个看似不经意的哲学观点,如何在历史长河中被不断地继承、发展,甚至被颠覆,最终汇聚成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西方思想的洪流。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思想家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在西方思想的迷宫中穿梭,指点迷津,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卢梭的“自然状态”如何呼应了霍布斯的“丛林法则”,而康德的“绝对命令”又在多大程度上为现代伦理学奠定了基石。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回想自己之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然后会惊奇地发现,《西方正典》为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更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让我意识到,西方文明的博大精深,确实需要如此详实而富有智慧的解读。
评分说实话,当初拿到《西方正典(上、下)》的时候,我其实是有点忐忑的。毕竟“西方正典”听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啃的骨头,我担心自己会看不懂,或者读起来会觉得枯燥乏味。但实际翻开之后,我的顾虑完全被一扫而空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于那些经典作品的解读,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介绍,而是充满了个人化的理解和深刻的剖析。他能够抓住每一个时代、每一位思想家最核心的贡献,并且用非常清晰、甚至带点文学性的语言呈现出来。比如,在谈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时候,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当时的艺术成就,更深入地挖掘了那个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觉醒,以及这种觉醒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文化格局。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宗教改革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他不仅仅是讲述了马丁·路德的勇气和信念,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宗教改革如何与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相互作用,最终引发了整个欧洲的变革。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关于西方思想的书,更像是在体验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本书的文笔流畅,论证严谨,同时又不失趣味性,让我能够沉浸其中,乐在其中。
评分在我众多购书的经历中,《西方正典(上、下)》绝对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只是觉得作为一名对西方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应该读一读这样的“基础读物”。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将那些看似庞杂的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元素,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宏大的西方文明图景。我特别欣赏他对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思想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入剖析,这使得那些伟大的作品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历史的脉搏紧密相连。书中对于不同文化思潮的碰撞与融合,例如东方哲学对西方思想的影响,或者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文化的“复兴”与“创新”,都给予了非常深刻的解读。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联系起来,突然间,许多一直困扰我的问题都有了答案,许多曾经模糊的观念也变得清晰起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让我能够以更加批判和辩证的眼光去审视西方文明,以及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
评分《西方正典(上、下)》这本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阅读材料,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我一直以来都对西方历史和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往往因为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我的知识体系显得零散而碎片化。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遗憾。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将西方文明从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到中世纪的信仰王国,再到近代科学的崛起,以及启蒙运动的思想光辉,都做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阐释。我特别赞赏作者对于各个思想流派之间内在联系的挖掘,他能够清晰地展示出,前人的思想是如何为后人的创新提供土壤,而新的思想又如何挑战和重塑既有的体系。书中的论述,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更触及了深层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每一次阅读,都仿佛是一次与伟大灵魂的对话,让我不断反思自身,审视所处的世界。我常常在阅读中感到一种震撼,那是源于对人类智慧的敬畏,也是源于对历史进程的惊叹。《西方正典》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它更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更广阔思想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去认识西方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演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