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洛.卜伦讨论了二十六位正典作者的作品,借此一探西方文学传统。他驳斥文学批评里的意识形态:他哀悼智识与美学标准的沦亡:他悲叹多元文化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新保守主义、非洲中心主义、新历史主义正引领风骚。
坚持「美学自主权」的卜伦将莎士比亚置于西方正典的核心,在他之前和之后的所有作家,不管是剧作家、诗人,抑或小说家全都是以莎士比亚为依归。卜伦强调,在人物的创造上,莎士比亚可说是前无古人,而来者无一不受到他的影响。米尔顿、约翰生博士、歌德、易卜生、乔哀思、贝克特全都受惠于他:托尔斯泰和弗洛依德反叛他:而但丁、渥兹华斯、奥斯汀、狄更斯、惠特曼、狄津土、普鲁斯特以及波赫土、聂鲁达、裴索等现代西葡语系作家都告诉了我们:正典作品源于传统与原创的巧妙融合。
在这部耸动、尖刻之作的最后,卜伦罗列出重要作家与作品的完整清单,此即他所见之正典。而《西方正典》不只是必读书单而已,其中包含了对学识的喜爱,威势十足地护卫一个统整连贯的书写文化,对文学的政治化不假辞色,为世世代代以来的作品和重要的作家,也就是「西方正典」提供引导。哈洛.卜伦的书在《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和《每週娱乐》(Entertainment Weekly)等种种性质互异的刊物上广受讨论与赞赏,学识与热情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给。在未来的年岁里,它将引领我们重新拾回西方文学传统所给予我们的阅读之乐。
尤利西斯与碧翠思
巴斯妇人,卖赎罪券者,莎士比亚的角色
戏耍世界
真理之飘忽虚渺
反正典诗作
空白‧出神‧黑暗者
狄更斯的《萧斋》,乔治‧艾略特的《米多马齐》
北欧精灵和陀罗和《培尔‧甘特》
莎士比亚的解读
性的嫉妒是真正的坚持
以阅读之变呈现的女性主义
正典耐性与「无可毁灭性」
拉丁美洲西班牙语系和葡萄牙的惠特曼
期待多元的世界文学经典论集
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 彭镜禧
吾人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想要博览古今浩瀚的典籍,总得有所挑选检择吧?《西方正典》(The Western Canon: The Books and School of the Ages, 1994)一书是美国着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HarOld BlOOm)针对这个问题而提出的答案。
卜伦曾任哈佛大学讲座教授,现任耶鲁大学及纽约大学讲座教授、获得麦克阿瑟奖,又是美国学术院院士,学术声望崇隆,影飨力极大。一九五0年代「新批评」理论鼎盛时期,卜伦在该学派的大本营耶鲁大学接受洗礼。但是这位曾经以「影响的焦虑」(the anxiety Of iMhe)解释文坛递嬗原理的大师,本人似乎也难免同样的焦虑,经常跟他的师长唱反调:在英国浪漫文学方面,他高举雪莱便是一例。卜伦的文学理论及批评鲜少跟着潮流走:他对文学的评价一贯以知性与美学为标准。这本《西方正典》也不例外。
正典者,历代「公认」的经典着作是也。这原本似乎天经地义的观念,近年受到学术界严格的质疑和批判。因为经典的形成,有太多政治、种族、性别、权力等因素介入。反对者认为,所谓西方的经典只能代表历史上白种欧洲男人的偏见:所谓美学,不过是特定阶层人士的喜好。然而,对传统的挑战,其实正说明了传统的根深蒂固,以及它在文化演进发展中的关键地位。想要真正了解一种文化,认识其重要思想或人文特色,阅读他们的经典着作、分辨其背景脉络,仍旧是不二法门。
卜伦这本将近六百页(原文)的大作力排众议,坚持经典的价值。他甚至点名批判多元文化论者和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拉冈学派、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符号学派等六种学说,统称之为「憎恨学派」,认为它们会置文学于绝境。本书首篇题为《正典輓歌》,末篇题为《最后的輓歌》,足见上伦深知自己的不符时尚、违反潮流,却也同时显示出他知其不可而为的勇气,展现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学术良知。
正典的选择是一大难题。西洋文学从古代希腊算起,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其间希腊文、拉丁文曾经是欧洲学术的共同的语言:文艺复兴之后国别文学兴起,作家开始大量使用本国语文创作,各国各代都有辉煌的成就,重要作家与作品不知凡几。卜伦从其中选择了二十六家。撇开难以避免的个人偏见不提,这本《西方正典》作家作品的挑选,显然深受语言的影响。其中英语作家佔了十二席;非以英文写作的作家,必须先有好的英文翻译,才有可能对英语世界产生影响。令人费解的是希腊罗马西方文化文学的源头居然没有代表;弗洛依德摇身一变而为文学大师也颇出人意表。
这本书旗帜鲜明,出版以来贬褒不一。褒扬者赞叹卜伦的勇气与博识之余,也有人指出,它的出现更加凸显提倡西方以外文学经典的必要,西方人固然应该了解他自己的文学传统,也许更应该祛除自大与无知,进而了解世界上其他的重要传统。而这也正是本书翻译成中文的重大意义,《西方正典》是一块很好的敲门砖,可以让我们透过经典作品的讨论,一窥西方文学堂奥。虽然跟多半的书籍一样,这本书也是「一人之见﹂,但卜伦的意见绝对值得重视,值得用心思考。
阅读这本书,也使我们反思,大量的中国文学经典,是否该有人来整理出类似的导读或评论?其他的文学传统,近如日本、韩国,稍远如印度、伊斯兰,我们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心思,认真研究、介绍?还是说,我们以翻译西方为满足?(而就连西方,我们翻译的质与量也还远远不及理想!)仅仅列出五十大或一百大书目是不够的:我们要有详尽的评论。选材的公平反而不必太在意,因为绝无可能尽如人意。
希望《西方正典》的中译本,不但可以引起中文读者对西洋文学传统的兴趣,也可以加速我们学术界对自己,以及对其他文学传统的研究与反省。然则志仁学弟翻译这本学术巨着的艰辛:就有了最大的报偿了。
民国八十七年七月五日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