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禅师们最常这么说,但俗人活在忙碌的烟尘中,却很难理解。我们的生活中总有太多的游移,许多笔记本写了一半丢在那里,一堆很少穿的衣服,都显出我们的心头很不安定,好像不断追求着什么,心却空荡荡的。人好像只有年老的时候才安详,是不是因为行到暮年,才终于让我们看透什么、放下什么,而懂得品尝生命的滋味?
《生死无尽》是余德慧迈入中年心境的散文集。他说,年轻时迷信「科学」,对看不见的「精神」置若罔闻,当时研究的是「没有心的心理学」,那是一种没有血肉的知识游戏,拯救不了生命的烦忧。后来他慢慢转向,开始安静地看人,而这几年他更走进安宁病房去,看尽生死之间的各种故事,对生命、对死亡、对人的心灵状态,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本书以十七篇散文,串连出余德慧对生死的看法。他探询活着的滋味,也思索善终的真意。他谈童年记忆中的雨声、谈安宁病房中的原住民老人家、谈虚无洪流中的心灵之光、谈潜意识与梦境,他引用卡缪的小说、惠特曼的诗歌、泰戈尔的散文、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佛学及禅学经典…,借此告诉我们:生死之间没有界限,过去跟未来也都在此刻的瞬间。生命是以「我们」作为起点,而不是「我」。人的活着是跟其他人紧紧相依,人的死去,也是朝向更宽广世界的一种归依与返回。
生命宛若似水年华,它不断逝去,也不断迎上来。余德慧提醒我们,要像个美食家,懂得品味生命「当下的风华」:所有的快乐、悲伤、圆满、缺憾,以及瞬间与永恆。不需要刻意拥有什么,重要的是去品尝一切。《生死无尽》初版由「张老师文化」发行,二○○四年重新编排并增收三篇散文,转由「心灵工坊」再版。
作者简介
余德慧
台湾屏东人,一九五一年生。曾任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张老师文化公司总顾问,现任东华大学族群与文化关系研究所教授、谘商与辅导心理学系主任,教学内容包括:文化心理学、宗教人类学、文化谘询等。他也是心灵工坊文化公司谘询顾问总召集人。余德慧早年从事临床心理学,之后因觉人的世界跟文化、经济、生活等息息相关,在加州柏克莱大学开始埋首于心理、医疗人类学,同时也浸淫在诠释现象心理学、宗教与临终照顾等研究领域。着作有:《生死学十四讲》、《诠释现象心理学》、《生命史学》(心灵工坊出版)、《中国人的宽心之道》、《中国人的自我蜕变》、《中国人的生命转化》、《孤独其实是坏事》等(张老师文化出版)。
抹消生死的界线 余德慧
虽然我努力寻找宗教感(生命的皈依处),但是我却不曾从任何宗教的教义获得任何滋养。在我弟弟去世的「做七」里,我随着法师念地藏王经,却如同阅读一部佛教断史。我相信生命的真谛不在教义中,也不在宗教的活动当中,而是在最孤独的时刻。
最孤独的感觉是在我晚上睡不着的时候,起身看着我身旁熟睡的亲人。有一天,我们终将看不到彼此,亲爱的人终将不见,看着他们的脸孔,我感到无限的孤独。弟弟去世之后,我在老家的厅堂看着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与弟弟的照片,小小的堂屋的墙壁,挂满了我的亲人照片。他们的不在,我反而觉得不孤单。
真正孤独的感觉是在最快乐的时候。尤其当着自己最喜欢的人的眼前,一抹孤独的疑云在闪烁之间隐约浮现。我知道人生福华是生命的滋养,但是朝着凋谢的生命怎能永远巴望着滋养?我们总要准备着凋谢的心情。
为什么我总是在最亲密的人身上感到孤独?原本我们与最亲密的人说要一生一世在一起的,而这样的心愿恰好是一生最无法达成的心愿,就在这心愿的尽头,我们隐约看到一个转折,那里有个心愿所无法横越的巨大鸿沟,向我们显示这个心愿的虚软无力。
我们不愿意对生命说谎,所以我们必须用一种本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活着。最本真的态度是把「活着」当作问题,而不是理所当然。从一开始,任何个人的出现在地球上往往只是因缘际会的机缘,并不是必然有你这样一个人。从机缘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出现是在千亿的基因组合里,因缘际会的被组合出现。我们带着祖先的基因,可是并没有一个可以明白指认的祖先,我们的父祖辈也是在祖先的因缘际会暂时出现的。我们的去世,也只是把自己变成无名的祖先,成为子孙的先行者。因此,任何活着的人都是「返祖」的:返回到整个人类基因库的无名里头。
但是不要把「返祖」当作一个过渡,把此生当作瞬间。这是很粗糙的逻辑。此生对人类来说,依旧是缓慢的时序,我们度过的日夜与岁月,正是生命滋养自身,就好像植物在泥土里活着。意思说,时间就是活着。我们在时间里头,而不是在时间之外。自傲的错识让我们以为可以和时间竞赛,其实我们与时间俱生俱亡。于是,我们才会认识到一点:我有幸与一些人在同一个时间活着,我们见面、说话或在电视报纸读到他们的讯息。同时代的意思是:「我们彼此曾在此世的相同时间共处,我们有了同一时间的游戏。」这是很重要的感觉,否则我们会把人的生死看做「自家事物」,而把生命感闭锁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我沈溺或哀怨。
因此,生命是以「我们」做为起点,而不是「我」。我们相互取乐或结怨,我们互相滋养。我们建立起一个看得见的世界。我们在世界里,被事情豢养。这是世界的正面性。但是任何世界都不能保证这活着永远存在,我们其实随时死亡。因此,我们必须懂得在活着里的死亡。要有这样的认识很困难,因为我们习惯把活着当作生命的一切,而未曾把死亡当作活着的一部份。太热切于活着,最后总是被证明是一件蠢事。
因而我对活着提出「濒临」的想法。「濒临」的意思是把生死的界线抹消,在任何活着的瞬间都能够准确的捕捉到生死的同时存在。若喜,则生死同喜;若悲,则生死同悲。这样的训练就是我心中的宗教训练,也是生死学的入门。
对瞬间的濒临察觉,并不是来自冥想或宗教崇拜,而是来自心境。瞬间的心境是黄昏落日,夜里的星空与睡梦;瞬起瞬灭里,活着意味着瞬间生命现出与灭亡。生命表面上寂寂不动如恆,暗底里如潮汐,就好像坐飞机的表面安然,而下飞机的暗底的徼倖感。生命宗教最关键的修练,正是在于这个瞬间。
这本书是对生死学的探讨,指出活着的诸种相貌里的核心应在「濒临」。对生死学不了解的读者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想法。但这还只是粗浅的文章,还盼高明指点。本书的完成要谢谢石佳仪小姐,同时感谢张译心小姐的校读。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太抓人了,“生死无尽”,光听名字就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我一直很喜欢那些探讨生命、死亡,以及存在意义的哲学性作品,而“生死无尽”恰恰给了我这样的期待。虽然我还没开始阅读,但仅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邃与厚重。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各种可能的情节:也许是关于轮回转世的漫长旅程,也许是关于生命终结后,意识的延续或消散,亦或是对生命短暂与宇宙永恒之间巨大反差的哲学思考。我猜想作者在字里行间会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物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挣扎与感悟,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希望、他们的不甘,以及最终的释然。我期待着在书中能找到一些关于生命意义的解答,或者至少,能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类书往往能带来一种涤荡心灵的阅读体验,仿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迷茫中寻求指引。希望“生死无尽”能够给我带来这样的力量和启示,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生命,去理解那些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失去与获得。
评分“生死无尽”,这个书名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了我内心层层涟漪的思考。我非常着迷于那些能够触及人类最根本存在性问题的作品。生命是什么?死亡又意味着什么?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界限?“生死无尽”似乎在预示着一种超越生死界限的宏大叙事,或者是一种对生命循环往复的深刻洞察。我猜想,作者可能通过极其精妙的笔触,描绘出人物在面对死亡时的恐惧、绝望,以及在绝望中寻找一丝生机的勇气。又或者,故事的视角会更加宏大,从宇宙的宏观尺度,去审视一个个渺小的生命,在无尽的时间长河中,留下的痕迹。我一直认为,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提供娱乐,更应该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一种思想的启迪。“生死无尽”这个名字,已经足够吸引我,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带给我一场震撼心灵的阅读旅程,让我对生命和死亡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生死无尽”,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和超越感,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强烈的好奇。我喜欢那些能够触及人类最深层情感和哲学思考的作品,而“生死无尽”显然属于这一类。我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思各种可能的故事情节:或许是一部关于转世轮回的史诗,跨越无数个世纪;或许是一个关于个体在面对死亡时,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又或许是一场关于生命与宇宙之间宏大叙事的哲学辩论。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精妙的笔触,描绘出人物在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时的内心挣扎、恐惧、希望以及最终的顿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震撼心灵的阅读体验,让我对生命和死亡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够引发我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的名字已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踏入其中,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评分当我第一眼看到“生死无尽”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里就涌现出无数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个哲学命题,一个关于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我一直在寻找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作品,而“生死无尽”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类书籍的期待。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画面:可能是关于漫长而轮回的生命旅程,可能是关于个体在面对死亡时的挣扎与超脱,也可能是关于宇宙的恒常与生命的短暂所产生的巨大反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踏上一场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探索之旅,去理解那些最根本的存在性问题,去感受那些最深刻的人类情感。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蕴含着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并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或深刻的哲学思考,与读者进行一场关于生命终极奥秘的对话。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感受它所带来的震撼和启迪。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一种沉甸甸的仪式感油然而生。封面设计简洁却充满力量,字体和配色都透着一股神秘和庄严。“生死无尽”这个名字,本身就像一个宇宙的终极命题,引人遐想。我不禁开始想象,这本书究竟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或是探讨怎样的哲学命题。它或许会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跨越时空,讲述无数生命的故事;又或许是细致入微的内心独白,描绘一个人在生命尽头对过往的回溯与审视。我个人的阅读偏好是那些能够挑战我固有认知、拓展我思维边界的作品。我相信“生死无尽”会是一本这样的书,它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情节,而是会深入人心的肌理,挖掘出那些隐藏在生命表象之下的深刻情感和哲学思考。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与作者进行一场思想的对话,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所牵引,与他们一同经历喜怒哀乐,一同面对生死的考验。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神圣与脆弱,以及在无限的轮回与终结之中,那抹永不熄灭的希望之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