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我非常有幸地与许多中国人建立了友谊,并常受惠于此,也深深了解了中国人不同于日本人的独特人际交往方式,这种独特性既源自风俗习惯的因素,更主要还是因为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原因。如果可以将我结交中国朋友的方法称为某种「秘诀」的话,我愿借此机会透露给读者。这次我在写这本结交中国人的「交友录」时,毫不犹豫地想到这首诗「要娶太太,才华横溢、端庄秀丽、情意深;要交朋友,好学多记、侠气仗义、火热心」,主要的是觉得没有比「好学多记、侠气仗义、火热心」更能确切描写中国人特点的形容词了,这是我与中国人交往三十余年发自心底的感受。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南方人和北方人之间、东边人和西边人之间,从性格到饮食甚至体态都各不相同,只取其中一部而论全局,容易犯了瞎子摸象的错误,一味高谈阔论却又流于泛泛。因此我将给读者的是一个个小故事,如果读者能凭借这些片断,拼出一幅中国及中国人的实像图来,我将不胜荣幸。总之,本书的中心目的,是为了理解中国人(包括大陆,也包括东南亚、香港、台湾)提供一把钥匙。
作者简介
篠原令一九五O年出生于东京,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专业,曾留学于新加坡南洋大学和韩国汉城大学。担任过涩泽荣一之孙涩泽正一的秘书、美国人寿保险公司亚洲担当,后在美国硅谷从事风险企业相关业务。八O年代后期,重心转移到中国,设立了北京第一家独资公司--阿斯克,并着手建立中国第一个控股公司--中国西科姆(Secom)。之后,作为日本各大企业进军中国的谘询顾问持续至今。在此期间,促成了推进中国绿化事业的「百亿日元小渊基金」,广泛参与「日中绿化推进议员连盟会」的设立、安徽省巢湖水质净化工程及东京中华学校的设立筹备委员会等多个专案。着有《娶太太,还是韩国人为好!?》、《交朋友,还是中国人为好!?》。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九年,担任日本经济新闻社《日经产业新闻》的星期一专栏《亚洲之奥妙》之主笔。娶韩国人为妻,育有二女。
译者简介
宫薇(中原夏海)出生于中国辽宁,一九八三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现在的大连理工大学)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学士),留校任教;一九八九年毕业于同校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专业(硕士),之后仍为同校教师,兼任该校高等教育改革谘询组秘书和大连市高校教材协会秘书长。一九九三年旅日后,历任《时报》编辑、《联合新报》记者、《日本侨报》特约记者。同时,作为中文广告词撰稿人,多次为日本朝日啤酒、京瓷、东芝、日立等企业和土耳其国家旅游局撰写以中国人为对象的宣传广告。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同行,在陌生的中国社交环境中,我不再感到迷茫。我以前总觉得,和外国人打交道,需要掌握一套固定的“规则”,生怕自己言行不当而得罪人。但这本书却告诉我,最重要的“规则”其实是真诚。书中通过一系列鲜活的例子,展示了中国人是如何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来表达友谊的,比如,在困难时刻给予无私的帮助,在分享快乐时毫不吝啬。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互相帮忙”的章节,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人那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互助精神。它让我明白,成为一个好朋友,不仅仅是分享时光,更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成为对方坚实的后盾。书中还提到了如何处理误会和分歧,以及如何修复受损的关系,这些都让我感到非常实用。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跨越文化的交流,也同样需要耐心、理解和包容。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框架,让我能够更自信、更从容地去与我的中国朋友们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去体验那份独特而珍贵的友谊。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对我过去对中国朋友的许多固有印象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刷新”。我一直觉得,中国人可能在交往中会比较保守,或者说,在表达情感上会比较内敛。但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图景:中国人对朋友的热情、真诚以及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是如此的令人动容。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关于“请客吃饭”的描写所吸引,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饮食,更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交流方式,一种对客人的尊重和重视。书中的描述,让我仿佛身临其境,闻到了那诱人的菜香,听到了那热闹的谈笑声。它告诉我,要真正走进中国朋友的心里,需要学会分享,学会付出,学会用中国的方式去表达你的善意。书中那些关于如何融入家庭聚会、如何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的章节,也让我感到非常实用。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了解它的人民,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用最温暖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人最真实、最动人的情感世界,让我对即将到来的中国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与中国人交朋友,可以如此充满趣味和智慧。书中并没有给我灌输什么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观察,让我看到了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独特之处。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面子”和“人情”的讨论,这似乎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但又常常让外国人感到困惑。书中通过具体的例子,解释了这些概念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以及如何在不引起误会的情况下,恰当地处理这些微妙的关系。我感觉作者像是我的一个中国老朋友,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给我讲述着关于“懂事”和“圆滑”之间的区别,以及如何在保持自己个性的同时,融入中国人的社交圈。书中的一些建议,比如如何观察中国人的肢体语言,如何理解那些含蓄的表达方式,都让我受益匪浅。我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些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去尝试着和我的中国同事、朋友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去感受那种由心而发的温暖和连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跨文化交流并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去了解和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在我看来,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社交世界的大门。长期以来,我一直渴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和融入中国文化,但现实的距离和语言的隔阂总像一道无形的墙,让我望而却步。我尝试过各种方法,从学习中文到阅读大量的文化书籍,但总感觉隔靴搔痒,缺少一种直接、真实的体验。当我偶然看到这本书名时,一种强烈的预感涌上心头——这或许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敲门砖”。它并非直接教授所谓的“技巧”或“方法”,而是以一种温和、友好的姿态,邀请我去探索那些在跨文化交流中最具魅力的部分。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打破初识的尴尬、如何建立真诚友谊的鲜活案例,以及那些中国人特有的、蕴含着深厚人情味的小细节。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去倾听,如何去理解,如何在尊重彼此差异的基础上,搭建起一座跨越文化鸿沟的桥梁。毕竟,真正的友谊,往往建立在最朴素的相互理解和真心实意之上,而不是那些花哨的技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予我这份信心和指引,让我不再畏惧挑战,而是充满期待地迎接每一次与中国朋友的相遇,去感受那份独特的东方魅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在于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我们拥有相同的背景,而是因为我们拥有一颗愿意靠近的心。我一直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曾尝试过一些方法来了解它,但总感觉隔着一层纱,无法真正触碰到它的灵魂。而这本书,恰恰像一把钥匙,轻轻地帮我拨开了迷雾。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礼尚往来”的解读,它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为了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书中那些关于送礼的细节,如何选择恰当的礼物,以及送礼时的注意事项,都让我觉得非常贴心和实用。它让我明白,在中国,一份精心挑选的礼物,往往承载着比物质本身更深厚的情谊。我也从书中学习到了如何更自然地与中国人进行对话,如何去理解那些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的话语。这本书让我不再害怕犯错,而是鼓励我勇敢地去尝试,去表达,去建立属于自己的中国友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