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苗族服饰文化的传统与发展

云南苗族服饰文化的传统与发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云南苗族
  • 苗族服饰
  • 服饰文化
  • 民族服饰
  • 传统文化
  • 文化传承
  • 少数民族
  • 云南民族
  • 苗族文化
  • 服饰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颜恩泉教授撰写的《云南苗族服饰的传统与变革》一书採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资料,系统地揭示出云南苗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特点,客观而真实地展示了服饰艺术的风貌和时代特色,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历史发展的视觉出发,从不同时期的美学出发,分析了同一民族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制作特点及其它艺品的时代性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使我们从服饰艺术中看到一个美的世界,看到了它以独特的民族美而闪烁在中国工艺文化之中。

  二是重视同一民族不同支系的服饰特点,详细介绍了各支系服饰文化的背景和艺术特色,它不仅使我们窥见了同一民族不同支系服饰艺术的全貌,从而使我们体会到勤劳的苗族人民是如此的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三是本书行文流畅,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由于作者有多年的实地调查资料,他走遍了云南苗区的山山水水,具有苗族服饰制作的实践经,所以本书具有知识性、学术性及适用性为一体的功能,是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专着,更是一本令人喜爱的读物。

苗韵千载:湘西土家族传统服饰的流变与当代演绎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究了湘西土家族( Tujia)传统服饰的物质载体、精神内核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湘西土家族,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服饰文化不仅是物质生活的直观体现,更是其宇宙观、社会结构、审美情趣和历史记忆的复合符号系统。本书立足于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结合民族学、人类学、艺术史学的理论视角,系统梳理了土家族服饰从清代至民国,再到当代社会变迁中的具体形态、工艺技术、色彩象征与纹饰寓意。 第一部分:物质的根脉——土家族传统服饰的结构与工艺 本部分侧重于对湘西土家族传统服饰的“物质性”进行细致的解剖。我们聚焦于服饰的构成要素,包括男装、女装、婚嫁盛装、丧葬服饰以及特定节庆服饰的形制差异。 一、 织物的选择与制作: 土家族服饰的基底离不开其特有的纺织技术。本书详细记录了传统“土布”——以棉、麻为主要原料,经手工纺纱、织布而成的面料的制作流程。重点分析了巴东、龙山、永顺等地在原料处理、染色技术上的地域性差异。湘西地区特有的蓝靛染色技术,其固色工艺的复杂性,以及利用植物染料实现“五色”的配比艺术,构成了服饰色彩的基石。 二、 核心工艺——刺绣的叙事性: 土家族刺绣是其服饰艺术的灵魂。本书将刺绣的地域风格分为“大花苗绣”与“小花苗绣”(注:此为当地对两种风格的民间称谓,而非指代苗族,特指湘西土家族的特定针法体系),并辅以大量的图例说明其针法区别,如锁绣、平绣、堆绣、盘金绣等技法的应用侧重。纹饰的选择并非随意,而是遵循严格的“图腾谱系”。我们对“白虎神”、“西兰卡普”(土家织锦)上的几何图案、自然物象(如蝙蝠、缠枝莲、万字纹)进行了符号学层面的解读,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祈福、避邪、繁衍的社会功能。 三、 银饰的地位与功能: 湘西土家族的银饰(包括头帕、鬓花、项圈、耳坠等)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社会身份和婚恋状态的标识。本书收录了湘西银匠的打制工艺流程,如錾花、镂空、烧蓝等复杂技法。特别是对湘西土家族“十不全”的银饰配置进行了记录,阐释了银饰在特定仪式中“趋吉避凶”的宗教意涵。 第二部分:社会的折射——服饰中的伦理与秩序 服饰是土家族社会结构、宗族关系和人生仪式的“可视化文本”。本部分旨在破解服饰背后所承载的社会规范与文化心理。 一、 年龄与身份的区隔: 从童年的“娃娃衣”到未婚少女的“梳妆打扮”,再到已婚妇人的“挽髻裹头”,服饰的细微变化精确地标记了个体在宗族中的成熟度与责任划分。我们对比了不同年龄段妇女在头饰、衣袖长度、衣襟开合方式上的差异,发现这是一种无声的社会教化。 二、 婚俗中的服饰密码: 土家族的嫁娶服饰是全套服饰体系中最复杂、最隆重的体现。书中详述了嫁妆中的“二十四件套”——从新娘的“凤冠”到陪嫁的织锦、鞋履,每件物品都承载着对新娘娘家的告别和对男方家庭的承诺。特别是对“唱嫁歌”时新娘所着盛装的现场记录,揭示了服饰在情感宣泄中的媒介作用。 三、 区域间的文化张力: 湘西土家族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如恩施、湘西自治州东部与西部在服饰风格上的互鉴与分化。本书通过对不同县域(如宣恩、来凤、保靖)服饰的并置分析,探讨了土家族在历史上与周边汉族、苗族文化交流互动中,如何保持自身主体性而又吸收外来元素的动态过程。 第三部分:转型的叙事——当代传承与文化再生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土家族传统服饰面临着功能性消亡和文化身份重塑的双重挑战。本部分探讨了当代背景下,土家族服饰文化如何进行适应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一、 传统工艺的活化与市场化探索: 介绍了当地手工艺人如何将复杂的传统纹样“简化”或“提炼”以适应现代审美需求。我们考察了少数服饰设计工作室,他们如何在保留关键符号(如虎头、西兰卡普的经纬线结构)的前提下,将传统面料和绣法运用于现代时装、家居用品中,并分析了这些产品在旅游市场中的接受度。 二、 节庆活动中的“复兴”与“重演”: “土家女儿会”等大型文化节庆已成为展示土家族服饰的重要平台。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这种“舞台化”的展示方式。一方面,它有效地提高了公众对服饰文化的认知度;另一方面,也存在过度符号化、失却日常语境的风险。我们探讨了如何在尊重历史原貌与满足当代展示需求之间寻求平衡。 三、 理论反思与未来展望: 总结了在保护民族服饰文化遗产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困境,以及如何通过教育体系将口头技艺和物质技艺完整地传递给下一代。本书呼吁,土家族服饰的未来发展,应立足于对其文化深层意涵的理解,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视觉模仿。 结语: 湘西土家族的服饰,是一部凝固的历史,一幅流动的民族史诗。它不仅关乎“穿什么”,更关乎“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本书旨在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人文关怀,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的、可感知的土家族服饰文化世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i
前言iii
第一章 族源、迁徙及分佈1
第一节 族源1
第二节 迁徙3
第三节 环境与人口15
第四节 语言及称谓18
第二章 服饰的起源21
第三章 苗族服饰文化的位置与内涵25
第一节 服饰文化的位置26
第二节 服饰文化的内涵29
第四章 苗族服饰的社会功能35
第一节 与自然环境相调适的顺应功能35
第二节 满足生存需要的保护功能36
第三节 伦理道德的规范性功能37
第四节 美化生活的审美功能38
第五节 苗族妇女的纺织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40
第五章 游耕时期云南苗族服饰及特点43
第一节 历史的回落与服饰的倒退43
第二节 树叶衣服在苗族生活中的再现44
第六章 定居时期的服饰及特点49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服饰——棕衣49
第二节 麻文化在苗族生活中的再现50
第三节 特殊的生存环境与内容丰富的服饰51
第七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云南苗族服饰(1949年-1980年)59
第一节 蜡染挑花百褶裙59
第二节 窄袖短衣60
第三节 不可缺少的附属装饰62
第八章 改革开放后的云南苗族服饰
——现代的服装风尚与时髦心理67
第一节 社会开放与文化交流68
第二节 民族、支系与服饰69
第三节 便装与盛装72
第九章 奇特多姿的头饰75
第十章 苗族服饰与苗族心理79
第一节 艳丽多姿的女装79
第二节 民族服饰与民族心理80
第三节 服饰与传说85
第四节 云南苗族服饰的变化88
第五节 云南苗族传统服饰的分类91
第十一章 云南苗族服饰的加工制作95
第一节 选地播种95
第二节 绩麻纺线96
第三节 煮线漂洗97
第四节 梳线织布98
第五节 洗布蜡染99
第六节 挑花、刺绣与缝纫103
第七节 「蚕」文化在苗区的兴衰107
第十二章 苗族服饰与生存环境109
第一节 苗族服饰与自然生态109
第二节 苗族服饰与历史传说112
第十三章 云南苗族服饰的社会规范117
第一节 服饰的审美意义117
第二节 服饰的民族性119
第三节 服饰的时代性122
第四节 服饰的流行性124
第五节 智慧的展示126
第六节 头饰的传统与变革134
第七节 耳、项、背不同部位的饰物136
第八节 臀饰139
第九节 佩饰140
第一节 冲破封闭146
第二节 超越传统,走向世界149
第十五章 服饰的传统与变革151
第一节 传统文化的时代性151
第二节 服饰的变革及其原因152
第三节 小结155
第十六章 苗族男性的服饰美159
第一节 祖先崇拜的民族意识在服饰文化中的体现159
参考书目165
注释16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云南苗族服饰文化的传统与发展》真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质朴而又充满民族风情的图案,仿佛已经预示着书中内容的精彩。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作者对云南苗族服饰的描绘,不仅仅是停留在对色彩、款式、刺绣技法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件服饰背后所承载的深厚历史、宗教信仰、社会习俗以及苗族人民的情感寄托。读到关于苗族姑娘出嫁时那一袭嫁衣的描述,我仿佛能看到她们在灯火阑 the下,一针一线地缝制,将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都倾注其中。还有那些不同支系苗族服饰的细微差别,作者都一一娓娓道来,让我惊叹于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样性。书中对服饰纹样的解读也十分到位,那些看似复杂的图案,原来都蕴含着苗族先民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这本书让我对苗族服饰的认知,从“好看”上升到了“有内涵”的层面,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评分

《云南苗族服饰文化的传统与发展》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仿佛置身于云南的苗寨之中,亲眼目睹了那五彩斑斓的服饰文化。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诗意,对苗族服饰的描述,与其说是文字,不如说是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我尤其被那些关于祭祀、节日庆典等场合的服饰细节所打动。书中描绘的银饰,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苗族人民身份、地位、甚至情感的载体。那些精美绝伦的头饰,在阳光下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仿佛诉说着古老的传说。而那些繁复精巧的刺绣,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女性的智慧和辛劳,也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传承。作者在分析服饰的象征意义时,也充分结合了苗族的信仰体系和宇宙观,让我对苗族人民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更加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这本书《云南苗族服饰文化的传统与发展》就像一本穿越时空的画卷,让我沉浸在云南苗族那令人惊叹的服饰世界里。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感染力,他不仅仅是在介绍服饰,更是在讲述服饰背后的故事,讲述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服饰工艺的详细介绍,那些精湛的挑花、蜡染、剪纸技艺,简直就是一种视觉的盛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工艺仅仅作为一种技术来描述,而是揭示了它们在苗族社会中的功能,比如如何通过不同的图案和颜色来区分不同的年龄、婚否、甚至是社会地位。此外,书中关于服饰在不同节日和庆典中的应用,也让我大开眼界,感受到了服饰在凝聚社会、传承文化方面的独特作用。这本书让我对苗族文化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更多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探索的兴趣。

评分

坦白说,《云南苗族服饰文化的传统与发展》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其对“发展”二字的深入探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传统文化似乎都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而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积极的视角。作者通过详实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云南苗族服饰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年轻一代苗族人如何看待和传承传统服饰的部分。他们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而是开始主动学习、创新,甚至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这让我看到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新希望。书中还提及了旅游业对苗族服饰文化带来的双重影响,既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可能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和商业化。作者对此的分析非常客观,也引发了我对如何平衡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服饰,更是关于一种文化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未来。

评分

初读《云南苗族服饰文化的传统与发展》,我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其对苗族传统服饰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部分。我一直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好触及了这一点。作者并没有将苗族服饰仅仅束之高阁,而是探讨了如何在当代社会语境下,让这些古老而美丽的服饰重新焕发生机。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设计师如何将苗族传统元素融入现代时装的案例分析,比如如何巧妙运用苗族服饰的色彩搭配、廓形剪裁,以及那些极具代表性的苗绣工艺,但又避免了生搬硬套,而是做到了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穿着习惯。书中还提到了苗族服饰在旅游产业、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一些苗族社群在保护和推广传统服饰方面所做的努力。这让我看到了希望,觉得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在于不断被理解、被欣赏、被实践。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枷锁,而是可以成为创新的源泉,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