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陶天麟,1973年生于台南市,国立嘉义农专二专部畜产科毕业。1995年起,先后任职中兴大学昆虫学系、民享环境生态调查有限公司、中山大学生物系、师范大学生物系、台湾大学生物系,目前任职彰化师范大学生物系。
自幼即热爱充满生命活力、野趣的荒野及自然生态,喜爱探险,曾至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等地进行生物採集。1999年参与玉山国家公园「台湾黑熊生态习性、族群数量」研究计画,深入中央山脉,2003年参与雪霸国家公园「樱花钩吻鲑族群监测与生态调查」,潜入七家湾溪,以相机及画笔记录这片大地上最真实、自然的一面。
赏鱼知识入门
淡水鱼类的定义与分类特征、不同地形与海拔高度分布鱼种导览。
各河川水系鱼种的分布导览
介绍台湾本岛24个县市之所有河川水系与水库湖泊的分布鱼种。
100种溪流鱼种观赏图鑑
借由学名、俗名及各种特性,提供百余种常见或已濒临绝种之珍贵淡水鱼类的基本知识、各式钓鱼方式。
水族馆巡礼
推荐台湾各地大型水族馆,告知营业时间及票价资讯,提供读者休闲时的赏鱼好去处。
常见溪流水域生态介绍
介绍观察鱼类常接触的水域生态,如:两栖类、爬行类、甲壳类、昆虫、水鸟,或常见植物,进而发现更丰富的生物世界。
《台湾淡水鱼地图》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份珍贵的“寻鱼宝典”。我一直以来都对我们台湾的自然风貌充满着热爱,尤其喜欢在周末的时候,到各个地方的溪流、湖泊进行一些简单的生态观察。然而,很多时候,我只能看到那些在水中游弋的鱼,却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更不知道它们的来历。这本书的出现,恰恰解决了我的这个困扰。它以“地图”的形式,将台湾的淡水鱼世界展现在我眼前,让我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在不同的水域,生活着怎样的鱼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一种鱼的详细介绍,它不仅仅是描述了鱼的外形特征,更是深入挖掘了它们的生态习性、繁殖方式,以及它们对水质和水流的偏好。比如,我读到关于某个特定溪流中特有的一种小型鱼类的章节,书中详细描述了它们如何适应当地湍急的水流,如何利用岩石缝隙作为栖身之所,以及它们在不同季节的活动规律。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这些鱼的生活,也更加敬畏它们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亲切,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科学报告的感觉,反而充满了对自然的探索热情和生活气息。我常常会一边翻阅,一边在脑海里勾勒出那些鱼儿在水中的姿态,想象着它们在自己的家园里,自由自在地游弋。这本书不仅仅让我认识了更多的鱼,更让我对台湾的淡水生态系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喜爱。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就像是寻宝图找到了失落的宝藏。从小我就对家乡的溪流、河川充满了好奇,总想知道那些在水里游弋的鱼儿究竟叫什么名字,它们有着怎样的习性。以前,想了解这些,只能零散地在一些自然杂志、地方志或者网路上搜寻,信息碎片化不说,很多时候还难以核实。这份《台湾淡水鱼地图》的出版,无疑是填补了这一巨大的空白。它不像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接地气的方式,将台湾的淡水鱼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每一种鱼的时候,都会附上详细的分布图,这对于我们这些身处不同地区、想要在自家附近寻访特定鱼种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例如,我住在台北,一直对磺溪里的某些鱼类很感兴趣,但苦于找不到详细的区域性资料,常常只能凭运气。有了这本书,我可以对照着地图,看看我想找的鱼类在我的家乡附近有没有出现,然后再根据书上提供的栖息地描述,去更容易找到它们的踪迹。这种“地图”的呈现方式,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仿佛一场身临其境的探险。而且,书中对鱼类的生态习性、生活环境的描写也相当到位,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科学术语,而是用很容易理解的语言,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掌握。比如,它会告诉你某种鱼喜欢在水流湍急的溪哥,还是喜欢在静水深潭的鲤鱼,甚至会提到它们在不同季节的活动规律。这些信息对于想要进行野外观察或者亲子生态游的家庭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迫不及待地想带着这本书,去探索我熟悉的溪流,去认识那些曾经擦肩而过却不知道名字的生命。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个打开台湾水域宝藏的钥匙,让我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和喜爱我脚下的这片土地。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得以窥见台湾淡水生态系统中那些我曾经只能模糊感知,却无法真正认识的生命。我从小就对家乡的河流、池塘充满了童趣般的探索,但很多时候,那些在水中游弋的身影,对于我来说,都只是一个模糊的“鱼”的概念。直到我接触到《台湾淡水鱼地图》,我才真正地开始认识它们,了解它们。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地图”视角。它不仅仅是罗列鱼的名字和特征,更是将每一种鱼在台湾各个水域的分布情况,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这让我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在我所居住的区域,或者我经常去进行户外活动的地点,究竟有哪些淡水鱼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一种鱼的生活史、繁殖习性和栖息环境的详细描绘。它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科学描述,而是充满了生动的细节,让我能够想象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比如,书中对某个地方特有的某种小型鱼类的介绍,让我了解到它们如何巧妙地利用岸边的植物作为掩护,如何躲避天敌,以及它们对水流速度的精准把握。这些细致的描写,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些鱼类生活的环境之中,与它们一同感受着水域的脉动。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亲切,没有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学术术语,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自然观察者在娓娓道来。这让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也能够轻松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知识。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一边对照着书中的插图,一边回忆着自己曾经在溪边、湖边看到的那些鱼,尝试着去给它们“正名”,去认识它们真正的身份。
评分从我一个在台湾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台湾淡水鱼地图》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次关于“回家”的旅程。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跟在大人身后,提着小网篓在田边沟渠里摸鱼捉虾。那时候,我只知道它们是“鱼”,是“虾”,有着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却从来不知道它们的名字,也不知道它们属于哪个大家族。长大后,虽然离开了乡下,但那种对水边生物的好奇心一直没有减退。然而,要系统地去了解,往往是一件令人却步的事情。市面上能找到的书,要么过于学术,要么信息零散。直到我看到了《台湾淡水鱼地图》,我感觉我的童年回忆,以及我对家乡水域的探索欲,终于有了一个完美的归宿。这本书的“地图”设计,真的是点睛之笔。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标注,更像是为每一种鱼类绘制了它们的“生命足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一种鱼的“故事”解读,比如它的学名由来,或者在民间传说中扮演的角色。这让鱼不再只是一个生物学的名词,而是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鲜活生命。我记得书中提到某个地区特有的某个鱼种,它在那里生活了多久,和当地居民有着怎样的互动。这种将生物学知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写法,让我感到无比亲切,也更加珍惜这些属于我们台湾的宝贵遗产。而且,我发现书中对鱼类形态的描绘,无论是插图还是文字描述,都非常细致,能够捕捉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微差别。例如,不同种类的鲴鱼,它们鱼鳞的排列、鱼鳍的形状,书里都给出了清晰的对比。这对于我这种想要进行初步辨识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极大的帮助。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而耐心的向导,带领我重新认识我从小生活的这片土地,让我发现原来我身边的溪流、湖泊,隐藏着如此丰富而迷人的生命世界。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台湾淡水世界的神奇大门。作为一名长居台湾的读者,我对我们这片土地的自然环境一直有着浓厚的情感,但对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淡水鱼类,我却一直停留在“知道有鱼”的层面。直到我翻开了《台湾淡水鱼地图》,我才真正地开始认识它们,了解它们。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莫过于它以“地图”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文介绍,更是将每一种淡水鱼的分布范围,以一种极其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这让我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在我常去的溪流、湖泊,究竟隐藏着哪些美丽的生命。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每一种鱼的深入解析,它不仅仅停留在“这是什么鱼”的层面,更是详细地阐述了它们的生态习性、繁殖行为,以及它们对特定水域环境的依赖。比如,书中对某种生活在山间溪流的小型鱼类的介绍,让我了解到它们为何能够如此适应高山上的严酷环境,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以及它们如何躲避天敌。这些细致的描写,让我对这些小生命充满了敬意,也更加理解了保护它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性。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流畅,没有那种生硬的学术腔调,反而充满了探索的热情和对自然的敬畏。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一边对照着书中的插图,一边在脑海里构思着下一次的户外考察计划,想着要去哪些地方,去亲眼见证书中描绘的那些生命。
评分作为一个对大自然有着强烈探索欲的台湾读者,我必须说,《台湾淡水鱼地图》这本书的出现,是我近几年来阅读中最令我兴奋的一本。我一直对我们这片土地上的生物多样性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淡水鱼类,它们是我们水域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过去关于淡水鱼的资料,要么过于零散,要么内容过于学术化,很难让一个普通读者真正地走进它们的世界。这本书的“地图”设计,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体验。它不再是简单罗列文字和图片,而是通过一种地理可视化的方式,将每一种鱼的分布情况一目了然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知道,在我常去的溪流、湖泊,究竟生活着哪些鱼类,它们的“家”在哪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每一种鱼的生态习性、行为模式的深入介绍。它不仅仅告诉你它们吃什么,还会告诉你它们为什么吃,如何捕食,以及它们在一天中或者一年中的活动规律。比如,书中对溪哥鱼的描述,让我了解到它们喜欢在水流稍快的区域活动,并且对水质的要求很高,这让我更能理解为什么在一些被污染的河段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这种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态环境相联系的描写,让我对这些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体会到保护水域环境的重要性。而且,书中对鱼类形态的描绘也十分细致,无论是插图还是文字描述,都能够准确地捕捉到每一种鱼的特征,这对于想要进行野外观察或者初步鉴定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贵的参考。我常常会一边翻阅,一边对照着我曾经去过的地方,去想象着那些隐藏在水下的生命。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方的生物多样性,是了解这个地方文化和生态的钥匙之一。而《台湾淡水鱼地图》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把能够打开我心中台湾淡水生态宝库的万能钥匙。我不是生物学家,也不是专业的钓鱼爱好者,但我对我们这片土地上独特的生命有着天然的好奇。以前,想要了解台湾的淡水鱼,我可能会翻阅一些介绍性的书籍,但总觉得它们不够系统,不够直观。这本书的“地图”概念,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它把抽象的生物学知识,通过地理信息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哪些鱼生活在哪里,它们的分布范围是怎样的。这对我这种喜欢“实地考察”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一种鱼的生活习性的描写,不仅仅是简单的食物链描述,而是深入到它们的繁殖场所、活动时间,甚至是对水流和水温的偏好。比如,我读到关于石斑鱼的章节,书中详细描述了它们如何在岩石缝隙中筑巢,如何利用水流捕食小鱼小虾。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我对这些鱼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更能想象它们在野外的生活状态。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完全停留在生物学层面,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一些关于这些鱼类的文化意义或者濒危状况的讨论。比如,书中会提到某些鱼类在当地的食用价值,或者因为环境变化而面临的生存危机。这让我意识到,了解这些鱼,不仅仅是认识一种生物,更是了解它们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它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科学报告的感觉,而是充满了一种探索的热情和对自然的敬畏。我常常会一边看,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着自己置身于那些被描绘的水域,去寻找那些传说中的鱼儿。
评分我必须说,《台湾淡水鱼地图》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真的颠覆了我对传统科普读物的认知。我一直以来都对台湾的生物多样性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淡水鱼类,它们是这片土地生命力的最直接体现。然而,过去想要系统地了解这些鱼,往往会遇到内容晦涩难懂、图片模糊不清、或者信息更新缓慢的问题。这本书的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些痛点。首先,它的“地图”概念就非常吸引人。每一页都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插画,一边是生动的鱼类写照,另一边则清晰地标注了它们在台湾各地水域的分布情况。这种直观的呈现方式,对于我这种“视觉型”的学习者来说,简直太友好了。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一种鱼时,会提及它在不同地区的一些细微差异,比如一些亚种的形态特征或者在特定区域的种群数量。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同一种鱼,在不同的环境下也会展现出不同的生命姿态,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有趣的研究角度。而且,书中对鱼类的介绍,并没有停留在“这是什么鱼”的层面,而是深入到它们的食性、繁殖方式、以及对水质的要求等等。比如,我读到关于苦花鱼的章节,书中详细描述了它们喜欢栖息在水质清澈、有落差的溪段,这让我明白,为什么我在一些污染严重的河川下游就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这种对生态环境的关联性描写,让我不仅认识了鱼,更认识了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更加理解了保护水域的重要性。这本书的语言也十分流畅,没有那种生硬的学术腔调,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钓鱼老翁在跟你分享他的见闻,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热情。我常常会一边翻阅,一边脑海里勾勒出那些鱼儿在山间溪流中畅游的画面,感觉自己也融入了那片宁静而生机勃勃的水域之中。
评分读完《台湾淡水鱼地图》,我感觉自己对台湾的溪流、河川,甚至是每一处小小的水洼,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方的生物,是了解它的灵魂的方式之一。而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台湾淡水生命世界的“地图”。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关于探索和发现的旅程。我最欣赏的是它将“地图”的概念融入到对鱼类的介绍中。这让我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我身边的水域,究竟生活着哪些“居民”,它们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这对于我这种喜欢走到户外,亲身去观察大自然的人来说,简直是太有价值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一种鱼的详细描写,它不仅仅关注外形,更深入探讨了它们的生存之道。比如,书中对某种喜欢生活在静水区的鱼类的介绍,让我了解到它们是如何利用水草作为掩护,如何悄无声息地捕食小虫。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鱼类生活的环境中,感受着水下的脉搏。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它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报告的感觉,而是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探索精神。我常常会一边翻阅,一边在脑海里勾勒出那些鱼儿在水中的倩影,想象着它们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畅游。这本书让我更加热爱我的家乡,也更加渴望去探索它未知的角落,去发现更多隐藏在水下的生命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这个对台湾本土生物充满好奇心的读者,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地方的自然生态,是了解它的根基和灵魂的关键。而淡水鱼,无疑是我们台湾水域中最具代表性的生命之一。然而,过去想要系统地了解它们,往往会遇到信息不全、难以查证的问题。这本书的“地图”概念,简直是太有创意了!它不仅仅是列出鱼的名字,更是将它们在台湾各地的分布情况,用直观的地图形式展现出来。这意味着,我不仅能知道有哪些鱼,更能知道它们“住在”哪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每一种鱼的细致描述,它不仅仅局限于形态特征,更深入地探讨了它们的生态习性、繁殖策略,以及它们所处的生存环境。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区域特有的某种鲤科鱼类的介绍,让我了解到它之所以能在那个地方繁衍,是因为那里有它喜爱的食物来源,以及适合它产卵的水域条件。这种将生物特性与地理环境紧密结合的描写,让我对这些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能体会到保护它们栖息地的重要性。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流畅,没有那种生硬的学术腔调,反而充满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探索的热情。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一边对照着书中的插图,一边在脑海里构思着下一次的户外考察计划,想着要去哪些地方,去寻找书中介绍的那些鱼儿。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份邀请,邀请我去亲身感受台湾淡水世界的奇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