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是依人们的生活环境来区分章节,所有在都市和近郊可以发现蝴蝶踪影的地点,例如:居家花园、阳台、社区造景、公园、校园、行道树、花台、闲置荒地、菜圃、沟渠边、河边湖边、湿地、海边、近郊小山,都一一列举出常见的蝶种。
全书55种蝴蝶的成蝶特征、幼期特征、寄主植物、生态习性、和近似种的区别,都有清楚的介绍,并附精采图片,让读者能够轻松辨识生活週遭的常见蝴蝶。
另外,作者并于书中阐述了赏蝶须知、蝴蝶的构造特征、蝶与蛾的差异、蝴蝶的食物等重要知识,帮助所有爱蝶人更全面的认识蝴蝶。
作者序
爱蝶人的小故事 许多认识我的朋友都晓得我是个蝶痴,可是,我却是个在台北都会长大的孩子,与蝴蝶的邂逅可以追溯到我小学三年级时。 当时,我已经对动植物产生了不小的兴趣,这主要和我有位在小学教自然科的姑姑有关。犹记得最初我是在小学一年级时喜欢上贝壳,爱牠们的多采多姿的造形及花纹。只是由于家住台北市市区,以民国六、七○年代的经济水准,家里难得有机会能去海边玩耍,而那个年代国内的自然观察风气未开,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很少,两三年下来,我收集到的贝壳和知道的相关知识都少得可怜。有一天,我那位教自然科的姑姑看不下去了,于是对我说:「世界上种类最繁多的生物是昆虫,你看蝴蝶不也很有趣吗?昆虫到处都有,就算在你家附近都能够作许多观察呵!」一语惊醒梦中人,从此我便开始注意昆虫。
而与蝴蝶结上不解之缘,就在那之后不久。 有一次,父母服务的公家单位举辨了「自强活动」,去的地方是台北近邻的一处小山,具体到底是哪一座小山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深印脑海的则是在那回郊游的山路旁不意间发现了一枚金光四射的小东西,悬挂在一片干树叶下。当我把那个小东西拿在手上把玩时,竟然见到自己的脸庞映在上面,只是那枚东西圆滚滚的,使得脸庞变形,彷彿一个小哈哈镜。我兴奋地把那枚怪东西带回家,立即拨电话给姑姑,姑姑不厌其烦地听我形容这项发现,然后便答应要去帮我查那是什么东西。
她慎重地把我这个厚脸皮的小鬼的无理请求当一回事,真的去请教当时国内最有名的蝴蝶专家陈维寿先生。不久后,我便得到了答案:「那是一枚紫斑蝶的蛹!」就在那一刻我中了魔法,整天就想着能不能再看见其他的蝴蝶蛹。 不久后,我随着家人回老家苗栗过年,老家的许多亲戚在院子里种着蔬菜,对蝴蝶生态没什么了解的我,凭着一点好运,在一堵院子边的墙上见到了一个灰噗噗、造型奇特的东西,心底盼望着牠也是枚蝴蝶蛹,结果心想事成,牠真的羽化成一只优雅的白粉蝶。从那之后,我便完全被奇妙的蝴蝶世界征服了,一心一意想成为一名研究蝴蝶的爱蝶人。现在的我,幸运地有一份能让我继续作梦的工作。然而从打定主意以研究蝴蝶为职志,一直到大学时代进研究室帮忙执行研究计划而得以造访名山大泽之前的十多年之间,我主要观察蝴蝶的场所不外是离家不远的公园、校园、荒地、小山丘等都市内及近郊地区,这些地方其实处处有蝴蝶的形迹,只要用心留意观察,每个人都能时常拥有惊喜的发现与陶醉。
日前承「联经」黄惠铃小姐热情邀约,希望我能写一本有关蝴蝶的科普小书,内容则希望以都市及近郊容易接近、观察的种类为主。想了一下,觉得让我钟情一世的蝴蝶的背后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何妨借这个机会来和所有喜爱蝴蝶的朋友分享?因此便答应了下来。 写这样一本小书有几个主要的难题,一是限于篇幅,内容不可能包括台湾地区近郊所有见得到的蝴蝶种类,地处亚热带的台湾宝岛,蝴蝶种类繁多,光是台北都会及近郊可以发现的种类便轻易能超过一百种,而中南部又有许多北部没有的种类,要把这些种类全部放进去,便不是短短几个月能完成的任务。因此种类的取舍成了第一项难题。如果读者诸君觉得有些都市及近郊可以见到的种类本书没有提及,请别见怪,因为那便是本书的「遗珠」了,而因为篇幅的限制,这些「遗珠」数目可着实不少。 第二项难题是在章节的分配,基于本书主题的需要,书的内容是依人们生活环境来区分章节的,可是自由来去的蝴蝶并不会受这样的人为划分的限制,人类经营的都市的确因为环境条件受到人们改造,使得能在都市内生活的种类有限,而都市内的特殊条件有时候可以使一些在野外少见的种类在都市内的特定环境变得数量很多。然而,一般而言能生活在都市内的蝴蝶,多半也能栖息在郊区,而都市内许多不同的场所对蝴蝶的生存需求来说,差异并不是那么大,因此往往在某一特定的场所出现的种类,在另一类场所也见得到,这便造成了章节分配上的难题。配合分章节的需要,我仍然主观地选取一些种类放在特定的章节之中,但请读者诸君注意,其实每一章节中的种类都有可能在其他章节的环境见到,只是数量多寡或有出入罢了。
本书的作成,除了首要感谢「联经」黄惠铃小姐的辛勤构思之外,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杨滢娟同学以其令人击节的天赋绘制的手绘图令本书增色不少,另外,陈建仁同学也在成稿上帮了不少忙。特于此处致上我十二万分的谢意。
说实话,这本书的节奏有点慢,一开始我差点就看不下去了。那种铺陈,那种细节的描写,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点拖沓。但是,当我坚持读下去之后,我才发现,正是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细节,构成了整个故事的基底,也塑造了人物的性格。作者的文字很有力量,很有画面感,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近郊那种潮湿、沉闷的空气,能听到风吹过草丛发出的沙沙声。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它们不仅仅是背景,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投射。当角色感到压抑的时候,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当他们有一丝希望的时候,阳光又会透过云层洒落。这种手法,虽然不算特别新颖,但作者的运用非常娴熟,让整个故事更加立体,也更加引人入胜。
评分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大概花了三天的时间,这对于我来说已经算是很快的了。我被书中那种特有的压抑气氛所吸引,也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感到担忧。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将现实生活的琐碎和人物内心的挣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描写,却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烘托出故事的氛围。我脑海中时不时会闪过书中的一些场景,比如那个破旧的游乐场,还有那个被遗忘的角落。它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评分这本书,我拖拖拉拉看了好一阵子,不是不好看,而是太沉重了,总觉得需要找个喘息的空档才能继续翻下一页。书里那些关于“近郊”的描绘,一开始我还以为会是那种悠闲的田园风光,结果呢,却是像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笼罩在字里行间。我特别在意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那种压抑、迷茫,以及在日常琐碎中无声的呐喊,都让我看得心惊肉跳。有几个情节,我反复读了好几遍,试图去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为什么会走向那个地步?是环境的胁迫,还是性格的使然?我感觉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留下了一片巨大的空白,让我们这些读者自己去填补,去揣摩。这种做法,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很过瘾,像是解谜一样,但有时候又会觉得无力,因为很多情感的根源,似乎是那么的深,那么的难以触及。
评分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读这本书的,一开始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我以为会是那种比较普通的都市情感故事,结果却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画面感极强,我仿佛亲身经历着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环境的描写,那种近郊特有的那种混杂着工业气息和自然野趣的氛围,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的人物,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秘密和困境,但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放大,而是将它们融入日常的生活之中,显得更加真实。我最感动的是,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书中人物也总能找到一丝微弱的希望,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首低沉而悠扬的慢歌,虽然没有激昂的旋律,但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将那些平凡的生活细节,描绘得充满诗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那些压抑的、克制的、却又无法掩饰的情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读的时候,常常会不自觉地代入,去感受人物的痛苦,去体会他们的无奈。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审视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角落,也审视了那些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有一种在迷雾中前行的感觉。有时候,我能看清前方的路,但更多的时候,我只能感受到周围的湿气和模糊的轮廓。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捕捉到人物内心最细微的情感变化,并将其转化为生动的文字。我尤其佩服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洞察力,他能够精准地描绘出那些复杂、矛盾的情感,让我读得感同身受。书中的一些情节,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但却能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我常常会在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思考着书中的人物,思考着他们的命运,也思考着自己的生活。
评分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比较乐观的人,但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内心的某些角落被深深触动了,甚至有点被压垮的感觉。尤其是书中那些关于家庭关系的描写,简直是太写实了,写实到让人有点害怕。那些不经意间的疏远,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误会,最后却能累积成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自己家里的场景,会否也存在着这样隐匿的裂痕?作者的处理方式很细腻,没有大张旗鼓的冲突,更多的是一种静默的张力,一种看不见的暗流。有时候,我觉得比大吵大闹更可怕的,是那种长久的冷漠和疏离。书中的角色,他们似乎都在努力地生活,但生活却像一张巨大的网,将他们牢牢困住,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我读的时候,常常会停下来,去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我有没有勇气去打破现状?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那种无力感。不是那种戏剧化的绝望,而是一种日常的、逐渐侵蚀人心的无力感。生活就像一条河流,我们被裹挟其中,想要挣扎,却发现力量微弱。书中的角色,他们有的选择麻木,有的选择逃避,有的则在细微之处反抗,但最终似乎都无法摆脱命运的羁绊。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内心挣扎的描写,那种在矛盾中摇摆不定,那种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徘徊的状态,写得非常真实。我有时候会觉得,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或许都住着一个“近郊”的角落,那里充满了不确定和迷茫。
评分我是在一个雨天的下午开始读这本书的,那种天气和书里的氛围非常契合,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尤其对书中的一些意象感到着迷,比如那片废弃的工厂,还有那条蜿蜒的小溪。它们似乎都承载着某种象征意义,但我一时半会儿又无法完全理解。这让我有一种想要深入挖掘的冲动,想要去探究作者到底想要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什么。书中的人物,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孤独感,即使身处人群,也仿佛隔着一层透明的屏障。我常常会思考,这种孤独感究竟从何而来?是社会问题,还是个体的心灵困境?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只是将问题抛给了我们。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段落我看得有些吃力,甚至需要停下来缓一缓。它不像那种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或者说,是一次直面内心阴暗面的探险。我最欣赏作者的,是那种不动声色的叙事方式。没有煽情,没有刻意制造的戏剧冲突,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却又那么触动人心。我反复思考书中那些关于“选择”的段落,那些看似微小的选择,却能导向截然不同的命运。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一些选择,是不是也曾经因为恐惧、因为顾虑,而错失了某些重要的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