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青春期,定会有许多初体验:发觉孩提时的老道理不再管用,开始思索生命意义。不管有没有经验,开始意识到美妙的亲密关系与肉体欢愉,而面临生命中最大的诱惑。不管是生理或心理的,所有生命中的变化都让青春期对周遭事物更为敏感,而因为和那所感受到的经验非常切近,因此「灵性」非常强烈。无论青少年再如何隐藏自己的经验,再如何用书本、电视、电玩、乃至毒品来麻醉自己,这些试图自我隔绝的作为,都只是再再显示青少年的经验多么强而有力。
但对青春期的这些徬徨少年来说,佛法和他们有何干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佛陀的一生,看他长大成人,心中开始浮现自己是谁、自己要成为什么样人的疑问。他违抗父母的期望,拒绝走他们要他走的路,而离家出去(希望你们与父母的关系要比佛陀来得好),展开痛苦的自我追求。这故事听来是否有些熟悉?你们从这故事里一定会觉得心有戚戚焉。佛陀的道路与你们的道路相隔并不远,他的疑问就是你们的疑问。
但所有的佛教经典的说法对象又似乎不是青少年,因此,这是一本写给青少年的佛教指南(大人更该看,这样他们才可以走出自己的侷限认知,给孩子更宽广的空间,而不要造成伤害或阴影,年少时的一切会影响一个人一辈子,这大概是身为父母的人常常忘记的),指引青少年处理人生里那深奥的、重要的、灵性的,同时又似乎是普通的、日常的、乃至鄙琐的事物。
你或许会认为这本书谈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灵性层面,因为在佛教里只有心灵的才是真实的。事实上圣与俗没有隔阂,没有差别。幸福与圆满都存在于当下的生活,而这本书将帮你拥有它们。因此这是一本会谈及学校作业和性等事的心灵指南,佛教的智慧可以教你新的方式来观照自身和世界,进而帮你过得更快乐。我们特别从学校、身体外表、认同、性等切身的事物切入,因而你会了解採行佛法的观点相当简单。
这也是一本实用的佛教入门书,内容有佛陀的求道故事、佛法义理和简易的禅修方法,可以让你在聚会时向朋友露几句至理名言,可以对这有史以来最灵活、最实际的宗教有所了解,也可以自行练习基本的打坐技巧。但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读了这本书,可以把佛法的智慧融入你的日常生活之中。人生的道上,不免会有差错,但佛法不是教你逃避现实,而是要你走入现实,面对包括失望、痛苦等现实中的困顿。本书也会给你一些小建议,教你如何避开内在路障(如反抗心)和外在路障(如偏见)。
努力下去,你会发现,青春期的初体验就是人生的初体悟!
作者简介
佛朗兹.梅盖弗(Franz Metcalf)芝加哥大学博士,论文题目为「美国人为何要习禅?」
目前和促进心灵与社会变迁组织合作;担任美国宗教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的法人、文化和宗教团体指导委员会的共同主席;任教于洛杉矶社区大学;为全球佛教期刊(Journal of Global Buddhism)的编审。
着作:《佛陀会怎么做?》(What Would Buddha do?)和《佛陀在工作上会怎么做?》(What Would Buddha do at work?)
想多了解本书作者,请上www.buddhainyourbackpack.net
想和作者聊聊,请email:franz@buddhainyourbackpack.net
第一部 来瞧瞧佛陀与佛教
1.佛陀,哪一号人物?
原来他的名字不叫佛陀
他的父亲已决定好他的未来
摆脱童年的束缚
他也离家出走!
酷到最高点--他成佛了!
佛陀是偶像?
2.佛教有多酷?
无情的真理--我们所爱的,最终都会失去
搞煳涂了--你不是你,我也不是我
你要接受佛陀的邀舞吗?
跟得上佛陀的舞步吗?
哇!我们就是佛陀!
第二部 佛法可以怎么用?
3.我的家不美满幸福
我!我!我!
别再管我!
在家中扮演的角色
别怕在爸妈面前失败
爸妈闹离婚
伤你最深的是爸妈?
爸妈最疼的人不是我!
「放开」家人,他们没有掌控你!
4.我的学校很野蛮
伤人不难,但是值得吗?
和谁厮混,有那么重要吗?
做功课有那么无聊吗?
分数排名根本是狗屁?
5.我的身体怎么会这样?
苦闷啊!青春期
我的身材不完美!
永远觉得不够瘦!
该睡觉就去睡!
每天都在和心大作战?
脑袋瓜子可以怎么动?
6.那边的异性朋友,照过来吧!
就是要快乐!
好想找个人约会噢!
可以嘿咻嘿咻吗?
我有了,怎么办?
神啊!赐给我爱情吧!
7.你真的认识自己吗?
不敢跟朋友说「不」?
快乐丸真快乐吗?
当忧郁降临怎么办?
我想要那双最炫的鞋子!
8.我有大问题!
孰对孰错重要吗?
如何把伤害降到最低?
吃素有什么好?
所有的众生过去都当过我妈?
我到底在担心什么?
信不信教没关系!
不要因为是谁说的就相信!
第三部 我年轻,我学佛
9.佛教这条路
想学佛,可以不信教?
车子千百款,看你爱搭哪一辆!
喜欢不孤单,不喜欢不自由?
上高速公路的必要装备!
10.光说不练?禅修吧!
禅修,修什么啊?
要平静?先来点专注吧!
看清楚你的心怎么动!
11.禅修该从哪儿下手?
再简单不过了,就是随时随地注意唿吸!
找个不被干扰的地方!
12.这条路,想怎么走?
一路上有人相伴?
内有东西扯后腿!
外有流弹暗箭齐飞!
13.这些方法也不赖!
唱赞的力量
南无阿弥陀佛
唵嘛呢呗美吽
礼敬佛陀
用走路禅修
快走也可禅修(快速经行)
用餐前感恩啊!
吃饭也能禅修,能不试吗?
开车禅修,过瘾吧!
爱的基本练习--爱你自己
爱的初阶练习--让爱传出去
爱的进阶练习--爱你不认识的人
爱到最高点--爱你讨厌的人
改变心灵状态的嗑药和禅修有什么不同?
幻想也算禅修吗?
死亡的练习?
找个伴来禅修!
研究佛道就是研究自我,
研究自我就是忘掉自我,
忘掉自我也就是为万物所体现。
为万物所体现,则你的身心
和他人的身心尽皆抖落。
无一丝了悟留存,而且无限延伸。
CD道元禅师1
青少年阶段的确不好过︵和人生其他阶段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阶段,你必须扮演的是女儿或儿子的角色,是人家的姊姊妹妹或哥哥弟弟,是个孙子,是大家庭的一员,是个尚且不用尽义务的人,是饱受青春期困扰的青少年;你是学生,是公民,是工作者,是﹁未来领袖﹂,是生态系的一环,是精神性、心灵性的个体,是一个人。你集所有这些角色于一身,要扮演好每个角色并不容易,而这本书正好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做为一个青少年,要做的事多得不得了,这点你也知道,但这本书要告诉你的是,这时期的作为对你未来如何影响深刻,以及如何让这些作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青少年时期的经验是了解禅宗所谓﹁生死大事﹂的关键,能够完全了悟青少年的特质,就可以成为不折不扣的灵性之人。
《佛法带着走》可以是你的佛法指南,指引你处理人生中深奥的、重要的、精神层面的事情,同时也在一般的、日常的,乃至琐碎的事物上协助你。即使书中谈到家庭作业和性这两件事情时,它仍然是灵修指南。即使书中谈到了佛陀的证悟或禅修这等深入的事,它还是本实用的入门书。这本书会告诉你,生活处处有禅机,只要善用佛教的利器,自可时时悟得。
但是话说回来,为何要借助佛法?因为佛法完全针对个人来说法,针对你在当下这一刻的经验来说法。你是佛法观照的中心,佛法因为有你这个人,才有了真实的意义。佛法也可以让你活得真实。佛法是就生命的实况来说法,因为它本就源自佛陀这个真实的人的真实生活。佛陀指引世人如何找到深刻的幸福,这番道理至今仍然管用,对你也很适用。因此,世人为何对佛陀感兴趣、我为何要写这本书,以及这本书为何值得一读,原因就在这里。
或许你已在某处得悉佛法的美妙,若是如此,想必你已知道佛法可以在你的生活中提供帮助,如果你知道如何应用它,就立刻身体力行。你说得没错,也或许这是你接触的第一本佛法书籍,你对佛法根本一无所知。你可能会想,这不过是本谈论两千五百年前某个印度人的书;你也可能认为,佛法和其他某些宗教一样,都在连篇累牍地谈论创教者本人,却无视你个人的需要。如果佛法真是这样,就与我毫不相干,我也不会为你写下这本书。但佛法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佛法带着走》探讨的是你和你的生活,也探讨佛陀、佛陀的生平和教法。书中有许多地方谈到佛陀和佛法,但都是对你有用的讯息。在这本书里,我们不用为佛陀太过担心,佛陀会照顾他自己。我们是要借助他的教法来帮助你。 这想必也为佛陀本人所乐见。佛法某部重要的佛教典籍里写道,佛陀在即将去世前,曾告诫诸位弟子:﹁我给予你们的教法和教规,在我死后,它们就是你们的导师。﹂两千五百年过去了,一切一如既往。
所以读这本书,可以了解佛陀这个不平凡的人,可以更深入知道当今全球文化的一大部分,可以让你在跟朋友聚会时露出几句至理名言,可以对这有史以来最灵活、最实际的宗教有所了解。这些都是你阅读这本书的绝佳理由,但最主要的理由还是在于,读了这本书,可以把佛法的智慧融入你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本书实在谈的是:日常生活的真相。你或许会以为,这本书谈的是日常生活的精神层面,因为在佛法里头,只有精神层次的才是真实的。事实上,神圣与凡俗并无隔阂,也没有差别。幸福与圆满都存在于当下,这本书将帮助你有所了解。或许曾有人告诉过你,以后当你蓦然回首时,你才会发觉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快乐的几年。别担心,没这回事!我发誓,我的青少年时期就不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当然,那时或许是有﹁几天﹂快乐的日子,但说到快乐的﹁几年﹂,根本不可能。青少年时,我需要这样的一本书,如今对我而言,这书有点来得太晚,但至少你们可以及时拥有它。
◎青春初体验
少年经历的最大挣扎,就是长成大人的身体、融入大人的社会,还要适应大人的生活。这些挣扎和求道者所面临的一模一样,都需要觉知、洞见和耐心才能克服。青少年时期,每一天的生活经验有时是不折不扣的灵性体验,因而你就是一位求道者。如果你觉得这似乎言过其实,那不妨想想看:此刻,你正在创造你自己,这是你将来会做的所有的事情中,最为重要的。你大可不必称之为﹁灵性的﹂,但是要尊重它就是了。
何谓宗教?何谓灵性?这两样东西向来难以解释清楚,但这里倒有个简洁的答案。﹁宗教﹂是由仪式、神话、教条、道德规范、社会与物质形态、神圣经验所共同构成的多面向体系。世上没有所谓的﹁正确的﹂宗教,只有数千个让人借以和圣者沟通、借以赋予人生意义和秩序的体系。
灵性是个人与神圣事物间的关系。这是种内在经验,因此因人而异,且差异的程度更甚于不同宗教之间。不过,灵性也必然永远来自某些不变的真理。有些人透过传统宗教发现灵性,有些人则透过自然、艺术、科学或爱而感受到灵性。
身为青少年的你,因为你所感受到的事物,因为你和那所感受到的经验非常切近,所以你的灵性非常强烈。无论你如何隐藏自己的经验,如何利用电视、书籍、电玩,乃至嗑药来麻醉自己,这些试图疏离自我隔绝的作为,都只是更加显示你的经验是多么地强而有力。在青少年时期,你会有许多初经验:
˙你开始有了道德自觉,必须自行做出道德判断,独立思考。你不想再听父母或学校那套规矩,有时
甚至还不甩国家法律。相反地,你寻找这些规矩背后的法则,然后评判这些法则是否言之有理。
一旦走上这条路,人生就是全然不同的风景。
˙你期盼以自己近来了解到的诚实和正义原则为基础,加入新的团体。这些团体通常源自宗教。你渴
望归属某个团体,享受那种休戚与共的感觉,只要这个团体的价值观与你完全契合,你便不在乎
那是帮派或是教会。过了不久,你可能会发现那个团体的伪善,于是感到理想破灭。因此,青少
年是最容易从某个教派或宗教,跳到另一个教派或宗教的人。但也基于这个原因,青少年一旦找
到某个新的宗教,可能就会热切拥抱。
˙你学到了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这是一种理解思考活动本身的能力,于是你得以察觉到自己的觉
知。这可说是无上美妙的体验,因为它打开了你的意识,使之不再为脑袋瓜子所限制。你全然向
神圣事物敞开,所有一切对你而言都如此神圣。相同地,这个经验也会整个改变你的世界。
˙你感受到自己身体的变化,也看到到父母日渐老去。从这个证据和你个人新的自觉,你的结论是,
生老病死为人生必然的过程,自己也逃不过。这突如其来的感悟,冲击颇大,令你怅然若失。
˙你或许开始拚命追索,想在这终归死灭的生命中,寻找到某种生命的意义。如果人世间的答案都无
法超脱死亡,那么你只好向天地求索。如果你是在某种宗教环境下长大的,你可能会一无反顾地
投向该宗教的怀抱。人活着不能没有意义。大部分的青少年发觉,孩提时代所想的那些人生意义
不再管用。对有些青少年来说,一定要找到新的生命意义,否则活着就没意思。你需要生命的意
义来面对死亡。
˙你开始懂得男女之间的事,不论你是否有过真正的性经验。因此,你面对了人生中最美妙的肉体的欢愉、亲昵,以及诱惑。性是极关乎灵性的事情,只有认为肉体不圣洁的宗教,才会认为性与灵性不搭轧。佛教︵至少就我所习得的佛教︶就不是这样的宗教。性的力量或许危险,但绝对是灵性层面的。
˙你开始与他人产生爱情,发展关系,你发觉自己的生命重心在于那由肉体、情绪、超然物外的感
觉交织而成的爱。即使是惊鸿一瞥引发的迷恋,都让你神魂颠倒,让你体会到真爱的那种无言的
极乐,而这正是佛教的目标AB至乐。
看出自己是个有灵性的个体了吗。如果还没有,可能是因为你不喜欢﹁灵性﹂这个字眼。我很希
望有个更贴切的字眼,可惜找不到。佛陀几乎不曾用过这个字眼,他不用这些字眼来教人。佛陀总
是要人回到自身,从个人的日常经验出发。他们快乐吗?或者他们紧抓着某些渴望或音法,一点也
快乐不起来?答案往往是后者。于是他就帮助他们,从带来痛苦的渴望与音法中得到解脱,带他们
走向平静EF走向正见EF走向涅槃2!
佛陀以肯定个人日常的生活经验,包括内在和外在的经验,来帮助大家。他总是指引人们反求
本心,要他们觉察自己那瞬息万变的心理状态。所以他总是以非常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面对人们的状
况,包括内在和外在的状况。他劝人专注于当下这一刻,这对你也是完全适用的一项法门。佛陀讲
究实际,不唱高调,不故弄玄虚。这本书也是一样。别担心什么﹁灵性的﹂或﹁非灵性的﹂,你是
否要视自己为一个有灵性的个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真诚地面对自己。
你正在经历改变,而且会不断地改变下去。诚如佛陀所示,没有不变的﹁你﹂,因此,﹁你﹂
也就没有单一而最终的本体。我们居住在真实的世界里,要在这个世界活得舒适自得,就需要一个
不断变迁的本体。我们一生都致力于此,只不过在青少年时期,我们更是全然投注其中。
所以你正走在一个神圣的旅程上,如果你能意识到的话,你的青春和你通过这时期的路径其实
是一条神圣的道路。这本书正要让你有这样的体悟。
◎书包里有宝贝
开始,我们会先检视佛陀的一生。我们看着他长大成人,心中开始产生种种疑惑:自己是谁?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接着,他违抗父母的期望,拒绝走他们要他走的路。他离家出走,展开痛苦的自我追寻。这故事听起来是否有些熟悉?我希望你跟父母的关系要比佛陀跟他父母之间来得好,但我很肯定,你们对这个故事必然感到心有戚戚焉。佛陀走的道路与你们要走的道路相隔不远,他的疑问就是你的疑问。
接着,我们会探讨佛陀教法的根本理念,以及随之而起的佛教。经过两千五百多年,佛教已经有所成长与改变,如今改变的幅度更甚于以往。不过,不管如何改变,佛教仍牢牢根植于佛陀的证悟。
在第二部里,我们将检视青少年时期常见的各种状况和问题,运用佛法的智慧,进而学会改变。佛法的智慧可以教你新的方式,来观照自身和这个世界,帮助你过得更快乐。我们特别关注在几个要项上,从学校、外表、认同、性等切身相关的事物切入,你会了解到,採用佛法的观点相当简单AB是不容易,但是很简单。这的确需要费上一番心力EF好吧!老实跟你说,得付出一辈子的努力才行。但是,嘿!眼下不需要你做任何承诺,只要踏出最初的几步,就可以让你在短期内看到显着成果。
第三部是﹁我年轻,我学佛﹂。佛陀视人生为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没有尽头,真正重要的就是迈开步伐走下去,本书列出了几个基本步骤。在路途上,包括内在和外在,都难免会有差错。很抱歉,佛法不会教你逃避现实,而是要你﹁奔向﹂现实,去面对失望和痛苦等现实中的困顿。走在这条路上时,我会给你一些小建议,教你避开内在的路障︵例如反抗心︶以及外在的路障︵例如偏见︶。
第三部还会告诉你如何开始禅修,这是佛教传统的修行方式之一。事实证明,禅修对个人身心都有助益,不管你信仰哪种宗教,都可以练习。教过一些基本的禅坐技巧后,会再告诉你一整套可以自行修练的禅修法门。这些法门不需要老师在一旁指导,你所需要的入门指引,全部都在这本书里。这些练习提醒我们,好好去探索自己和这个世界真正关心的是什么。看看哪个修行方式对你有用。如果你决定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这些指引有助于你将佛法的基本修行融进日常生活之中。
本书提供一种新颖的方式,让你观照自己的生命,以及生命中所有繁琐︵但十分要紧︶的事情。这本书的目的不在于让你成为一名佛教徒,老实说,我认为是不是佛教徒一点也不重要。可能有些佛教徒听到我这句话大感震惊,但至少有一个人同意我的观点,那就是藏传佛教的最高权威暨当今之世最着名、最受敬重的佛教领袖AB达赖喇嘛。他说这个世界上已经有许多佛教徒,不需要更多了。人们应该继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管现在的角色是什么。
达赖喇嘛说,人活着就应该快乐。生活的目标就是快乐,只要是能带给你强烈而持续感到快乐的道路,就是你应该遵循的道路。这条道路不是非要佛教不可,它可以是你真心诚意相信的道路,事实上,它可以是许多条不同的道路。
不管你选择哪一条道路,这本书都对你有所助益。它可以开启你的眼界,让你认识自己那不平凡的生命和种种机会。它将会帮助你用佛教的理念,来让自己过得更快乐。而且,若是你想要有更多发现,它会告诉向何处找寻。但是切记,要相信什么、要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完全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如果有人要剥夺你在信仰上的抉择自由,那个人绝对不会放心让你为自己做选择。但无论他们如何处心积虑地阻止你,终归是徒劳无功,因为那种种的选择,绝对无法真正被他人剥夺,一切完全操之在你。佛法和这本书都将提升你做抉择的自由。所以摆脱一切束缚,替自己创造幸福吧!
※注释
1道元禅师(Dogen,1200~1253):日本曹洞禅之开祖。讳希玄。日本佛教史上最富哲理的思想家,提倡「只管打坐」的法门,后人称其禅风为「默照禅」。着有《正法眼藏》等。
2涅槃:佛教修行者的终极理想。指灭除贪、瞋、痴的境界。因为所有的烦恼都已灭绝,所以永不再轮回生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