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的文化

流行音乐的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流行音乐
  • 音乐文化
  • 文化研究
  • 大众文化
  • 音乐社会学
  • 音乐史
  • 流行文化
  • 音乐产业
  • 文化现象
  • 社会影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X世代」是指谁?这个字眼是怎么出现的?
摇头丸、流行音乐及舞厅文化曾引发什么样的恐慌?
二次大战以来,青年文化与流行音乐之间的关系如何演变?
透过全球观点,我们又可以从这些现象当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本书从摇滚与迷幻流行等乐种开始,一路谈到叛客(庞克)与重金属,以及rap、rave与techno等各类曲风的起源,并透过活泼生动的文字,勾勒出战后流行音乐的文化、社会与历史概况。作者Andy Bennett不仅从社会学、媒体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更突破传统英美观点,大量引述德国、荷兰、瑞典、以色列、澳洲、纽西兰、墨西哥、日本、俄罗斯、匈牙利等地的实例及相关研究,让我们一览全球青年文化与流行音乐之间的文化关系。

作者简介
  Andy Bennett:任教于英国瑟瑞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主授社会学课程,先前亦曾投身于法兰克福摇滚车计画(Rockmobil project)。着有《流行音乐与青年文化:音乐、身份认同与地位》,同时也是《吉他文化》的作者之一。目前担任国际流行音乐研究协会(IASPM)的英国暨爱尔兰分会主席,以及英国社会学协会(BSA)青年研究组的共同召集人。

译者简介
  孙忆南: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美国蒙特瑞国际学院翻译硕士,现居加拿大温哥华,从事自由翻译。译有《美国天使》(Angels in America,时报出版)。

《城市脉动:战后美国大众文化的变迁与重塑》 一、 导言:从战后废墟到消费主义的崛起 本书聚焦于1945年至1970年代初期,美国社会在经历二战的巨大创伤后,如何迅速重建并演化为全球消费文化的核心引擎。我们不探讨音乐产业的内部结构或音乐流派的演变,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塑造了战后美国人日常经验、价值观和空间布局的宏大叙事。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战后的繁荣并非均匀分布,它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郊区化浪潮以及大众传媒的爆炸性增长,构建了一种新的“常态”。这种常态,在表面上是关于家庭美满和经济稳定的承诺,其内在却潜藏着深刻的阶级、种族和性别张力。我们将考察这些张力如何通过物质文化、城市规划和公共话语被处理、被掩盖或被激化。 我们关注的“流行文化”是广义上的——它涵盖了电视机里播放的广告语,超市里琳琅满目的新奇商品,购物中心作为新“公共广场”的出现,以及汽车工业如何重新定义了个人自由的含义。音乐只是这些文化现象中的一个元素,而非中心。 二、 郊区化的神话与中产阶级的构建 二战结束后,联邦住房管理局(FHA)的政策和退伍军人法案(G.I. Bill)极大地推动了郊区住房的建设。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详细分析“铁皮盒子”(Levittown式的标准化住宅)如何成为美国梦的物质载体。 我们深入研究郊区环境对家庭生活和性别角色的塑造。电视中充斥着对完美中产家庭的描绘,这套模板强调了母亲在家庭内部的消费决策权,以及父亲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的责任。然而,本书通过对当时室内设计杂志、食谱以及“家庭管理”手册的细致解读,揭示了这种表面的和谐下,隐藏的对异质性的排斥和对消费主义的无休止需求。郊区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一种严格的社会筛选机制。 我们会考察郊区化对城市中心地带(Inner City)的长期影响——那些未能搭上经济增长快车的社区,是如何被系统性地边缘化,成为消费主义盛宴的被遗忘的背景。 三、 大众传媒与符号的生产:电视时代的降临 本书第三部分的核心是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如何取代了早期报纸和广播在文化塑造中的地位。我们不关注具体节目的内容,而是分析电视作为一种媒介本身所携带的意识形态。 电视机不仅仅是娱乐工具,它是一种新的家庭仪式,它统一了观众的感知,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着关于“什么是美国人”的规范。我们将分析广告如何巧妙地将对物质的渴望与个人幸福感直接挂钩。比如,新式电器(从搅拌机到洗碗机)被包装成解放女性的工具,但实际上,它们往往只是提高了家务劳动的标准和速度。 我们还将考察“冷战”叙事如何渗透到日常的文化产品中。对“斯普特尼克”的恐慌、对“赤化”的担忧,都在家居装修、儿童玩具设计乃至汽车外观的迭代中留下了无形的印记,塑造了一种既追求享乐又保持警惕的国民心态。 四、 消费的战场:购物中心与符号交换 随着汽车的普及和郊区的发展,传统的市中心商业街开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封闭式、气候受控的购物中心(Malls)。本书的第四部分将购物中心视为后战时期最重要的文化空间之一。 购物中心不仅仅是零售场所,它是一种高度策划的环境,旨在最大化停留时间并鼓励无目的的消费。我们分析了购物中心的设计哲学——从自动扶梯的位置到背景音乐的选择,它们共同营造了一种对外部世界隔离的、永恒的“现在进行时”的氛围。在这些空间里,身份不再由血统或职业决定,而是通过你购买的品牌和穿着的服饰来即时展示。 我们考察了美国制造业如何在满足国内空前需求的同时,开始向海外转移,以及这种转变如何在本土消费文化中留下痕迹——比如对“异国情调”的短暂迷恋,以及对质量与数量之间关系的日益模糊。 五、 基础设施、速度与景观的重构 战后美国大规模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建设(Interstate Highway System)重塑了地理和时间的概念。本书第五部分着眼于“流动性”如何成为新的社会资本。 我们探讨了汽车文化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转变,更是心理上的解放与束缚。汽车既是逃离城市拥挤的工具,也是郊区生活的必需品。高速公路的开辟如何割裂了原有的社区结构,并催生了一种“景观消费”——人们在快速移动中对沿途的风景进行片刻的、符号化的捕捉。路边餐馆、汽车旅馆和加油站构成了新的、流动的美国景观,它们是标准化、可预测的消费体验的延伸。 我们对比了不同阶层对这种流动性的体验——富裕家庭可能享受跨州旅行的自由,而低收入群体则可能发现他们的社区被一条无法跨越的水泥屏障所包围。 六、 总结:一个充满矛盾的黄金时代 本书总结部分,我们回到最初的张力点。战后的繁荣为一代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富足和闲暇时间,但这种富足是以对非主流文化和非郊区生活方式的系统性排斥为代价的。城市景观、媒体叙事和家庭结构被统一在消费主义的单一愿景之下。 《城市脉动》旨在提供一个不被音乐光环所迷惑的视角,去审视那个时代美国社会是如何通过建筑、规划、产品和屏幕,构建了一个看似坚不可摧的文化堡垒,并最终为后来的文化反思和挑战埋下了伏笔。我们关注的是那些被高保真音响声所掩盖的,关于空间、阶层和身份认同的更深沉的对话。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中文版序─寻觅流行音乐的「文化声音」4

英文版序 6

导言 13

1. 战后时期的年与摇滚乐 21

战后年轻族群市场的发展 23
技滚乐的文化冲击 26
摇滚乐寻找偶像 29
做为「全球」音乐的摇滚乐 32
战后青年文化与CCCS 35
结语 41
延伸阅读 41

2. 六○年代摇滚、政治与反文化 43

反文化 45
音乐、迷幻药与反文化 49
反越战活动 54
民权运动 56
反文化意识型态与非西方年轻族群 59
结语 63
延伸阅读 64

3. 重金属 67

重金属的起源 68
重金属与性别 74
极端金属、青年与后工业社会 79
重金属、撒旦崇拜与青少年自杀 81
结语 86
延伸阅读 86

4. 叛客(庞克)与庞克摇滚 89

叛客(庞克)的起源 90
英国无政府 93
叛客(庞克)风格 95
全球脉络下的叛客(庞克) 102
结语 108
延伸阅读 109

5. 雷鬼与拉斯达文化 111

雷鬼的起源 112
雷鬼乐与拉斯达教 114
雷鬼乐在英国 118
英国白人青年与雷鬼乐 122
雷鬼乐与澳洲原住民青年 126
结语 127
延伸阅读 128

6. 饶舌与嘻哈文化 131

饶舌与嘻哈的起源 132
嘻哈与非洲民族的离散 136
做为全球资源的嘻哈 138
嘻哈在西欧 139
日本与大洋洲的嘻哈 146
结语 148
延伸阅读 149

7. 邦加拉与现代南亚舞曲 151

邦加拉的起源与发展 152
邦加拉节拍与南亚裔青年 154
后邦加拉的南亚舞曲 156
新的南亚裔青年身份认同 160
结语 166
延伸阅读 167

8. 当代舞曲与舞厅文化 169

当代舞曲的起源 170
舞曲、科技以及DJ的角色 172
新的卫道恐慌 175
「舞厅文化」与「新部族」 177
舞曲与新社会运动 185
舞曲与性别 187
结语 190
延伸阅读 190

9. 青年与音乐创作 193

青年、音乐创作与摇滚乐 194
组成乐团 196
音乐创作与身份认同 199
女性与音乐创作 203
音乐创作与教育 208
结语 211
延伸阅读 212

10.谁的世代?青年、音乐与怀旧 213

谁的世代? 214
青年的「黄金时代」 218
X世代 219
结语 225
延伸阅读 226

名词解释 231

引用资料 245

图书序言

中文版序

寻觅流行音乐的「文化声音」

  以流行音乐作为社会常的研究主题,正如英国学者Simon Frith 所言,是「上帝的恩赐」:因为既可「享受」音乐,与他人分享你的音乐品味,又可将个人的聆听经验拉高到抽象思考的层次。但是,一般相信,有主见; 耳朵挑剔的乐迷是不太需要社会学这门学问的,反倒是社会学者或乐评人该好好训练他们的耳朵;站在会学者的角度,倒过来批评好像也成立。这样的对峙源自于一个不容易处理的问题:音乐的美学感知力与当代流行文化形塑间的关联性。对研究者或乐评者而言,这是个严肃的议题,对于一般的乐迷亦是如此,不管你偏爱特定音乐类型或是个音乐杂食者,当你与他人争论或评判音乐的好与坏时,不也是严肃待之吗?

  本书作者不直接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反之,他以读者熟悉的音乐类型演变做为起点,从历史座标中整理出这个关联性。做为社会学式的教科书,本书的优点是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线性时间流中,去寻找社会─文化的作用力,并以描绘其塑造流行音乐文化的立体图像。作者的初衷,是要读者从个人的音乐品味中,去感受并思索「集体性」的文化与社会意义。以「集体性」就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的青年流行文化的群体感。

  自二十世纪初起,英美流行音乐的感染力便无远弗届。它总是带着「现代化」的启印,伴随着世界各地都会消费文化的发展而流窜着。由于它所带领的消费风潮以及被当地音乐创作傚仿与挪用的乐风,诚如作者所言,使得英美流行音乐可以「有效地在非英美」的环境中『本土化』」,因此作者也相当尽买地论及非英美地区的音乐概况。对于台湾的读者及乐迷而言,书中论及的脉络,从战后五○年代猫王的rock and roll,六○年代的rock,及至于重金属、庞克、雷鬼,一直到晚近各式各样的电子舞曲与嘻哈音乐类型,应该不会感到生疏才对。由于音乐载体的科技发展,使得这些音乐类型得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脱离既有的社会脉络而在新的脉络中流传,创新。以本书第六章谈论的饶舌乐为例,绕舌音乐既承接了美国黑人流行音乐文化,而在新的都会生活的社会经济与数位科技的创新利用下,形成了新的类型。这是一普遍化的趋势,亦即,每一种音乐类型的崛起与被接受,必然是从既有的音乐传统,科技中介(乐器使用、音乐录制与阅听人接受方式)与音乐的社会属性中产生。但另一方面,音乐又是一个非常易变、流窜的媒体,所以作者在每章中不忘提醒读者,音乐与形塑文化消费、社会集体性意义的生产之间的关系是因地制宜的,并借此将嚽读者的视野拉到音乐作为社会性酵媒这个特质。

  本书有意突破传统英美观点,亦不乏世界各地实例,有兴趣的读者在阅读之余,不妨进一步探索非洲裔的英美国人与流行音乐的文化关联,以及创作领域的社会分析。总的来说,这是一般读者入门英美流行音乐相当有用的工具书,也是一本介绍流行音乐中的台湾乐迷,本书论及雷鬼、饶舌及邦加拉音乐的篇章更是深化音乐视野的养分。

  何东洪

  佛光人文社会学院社会系助理教授、乐评人,专长为流行音乐产业研究,曾任「水晶唱片」与「公视」记录片制作企划。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都非常吸引人。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流行音乐的历史长河,时而轻松幽默,时而又带着深刻的洞察。我一直以为音乐史的书籍会比较枯燥,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历史年代,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用一种非常流畅、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音乐理论和文化现象解读得通俗易懂。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故事和细节,让我能够“看到”那些音乐诞生的场景,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绪。比如,书中对猫王崛起的描述,不仅仅是音乐的创新,更是一种社会心理的爆发,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还有对披头士乐队现象的解读,不仅仅是音乐的魅力,更是青年文化的反叛和全球化的缩影。最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对一些看似“边缘”的音乐流派的关注,比如电子音乐的早期发展,它如何与科技进步紧密相连,最终改变了我们聆听音乐的方式。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流行音乐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种听觉享受,更是一种社会连接、文化表达和情感共鸣的载体。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流行音乐的理解上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作者并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流行音乐百科全书”,而是通过一个个深入的案例分析,引导读者去思考流行音乐在文化中的角色和意义。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流行音乐的比较研究。它让我看到了流行音乐在全球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本土化和再创造,以及不同文化如何以独特的方式解读和吸收流行音乐。比如,书中对亚洲流行音乐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它如何借鉴西方元素,又如何发展出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流行音乐不仅仅是年轻人的玩意儿,它贯穿于我们人生的各个阶段,承载着我们的回忆、情感和身份认同。从学生时代的摇滚梦想,到成年后的生活陪伴,再到老年时的怀旧情结,流行音乐始终与我们同行。作者的写作充满了智慧和人文关怀,让我感受到他对流行音乐的热爱,也让我对这种充满活力的文化现象有了更深切的共鸣。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关心当代文化的人去阅读。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的独到见解所折服。他并没有满足于讲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了“为什么会发生”。比如,在分析某些音乐风格的兴衰时,他会从经济结构、技术革新、媒介传播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让我看到了流行音乐背后复杂而精密的运作机制。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流行”这个概念的辩证解读。它不是一个静态的、永恒的定义,而是随着时代、文化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作者探讨了主流媒体如何塑造“流行”,以及大众如何通过消费和参与来反过来影响“流行”。书中关于音乐产业的商业化进程的分析,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它们背后往往是精心策划的市场策略和商业运作。同时,作者也强调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它能够在资本的缝隙中找到生存和表达的空间。这本书让我更加批判性地看待我们所接触到的流行音乐,不再盲目追随,而是能够审视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和价值导向。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文化研究略有涉猎的读者,我一直对流行文化是如何形成和传播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新的启发和视角。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音乐流派或代表人物,而是深入剖析了流行音乐在不同社会语境下的功能和影响。例如,书中关于身份认同的部分,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亚文化如何围绕音乐风格而形成,以及音乐如何成为个体表达自我、寻找归属感的重要途径。我尤其被关于嘻哈音乐的讨论所吸引,作者阐述了嘻哈如何从街头文化成长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它所承载的社会批判、阶层叙事以及对主流话语的挑战,都让我看到了流行音乐强大的生命力和改造力。书中还涉及了许多有趣的案例,比如某些歌曲如何成为社会运动的“主题曲”,或者音乐产业的商业运作如何塑造了我们对“流行”的认知。这种将微观的音乐现象与宏观的社会变迁联系起来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音乐鉴赏,更是一部关于现代社会文化演变的精彩解读。它让我更加警惕那些被过度商业化和“去政治化”的流行文化,也让我更加欣赏那些真正能够触及人心、引发思考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流行音乐世界的一扇新大门,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流行乐还算了解,但读完这本书才发现,原来那些耳熟能详的旋律和歌词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义。作者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梳理了流行音乐如何从一种单纯的娱乐形式,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塑造身份认同、传递价值观、甚至引发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书中对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流行音乐的演变,都有着细致的分析,比如那些曾经风靡全球的摇滚乐,不仅仅是嘶吼和吉他solo,更是那个年代青年们反叛精神的呐喊;而迪斯科的兴盛,则折射出社会解放和消费主义的崛起。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音乐本身,而是将音乐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背景下去解读,让我看到了音乐与时尚、电影、广告,乃至每一次技术革新之间的复杂互动。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每翻开一页,都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回响,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共鸣。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曾经被我视为“背景音乐”的流行歌曲,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和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