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大学前,对原住民并不很了解,虽然他就是原住民;直到读建国中学面临升学,身分议题让他开始思考身分的问题,本书就是作者找回原点的思考心得,这是一位原住民知青「找到回家道路」的心路。
作者本书最动人之处,他不断对自己身份进行回溯性的反思,在「自我」与「非自我」之间,找到动态的平衡介面,这不光是「我是谁」或「我不是谁」的二分法,而是不断寻找「我之所以是谁」或是「如何成为当下自我」的反思过程。
作者简介
希雅特.乌活(Siyat Ulon)
汉名:刘韶伟
学经历:
太鲁阁族人
台大医学系七年级
台湾原住民族政策协会理事
太鲁阁族正各促进会副总干事
第1章 寻求记忆的神木
1. 就叫它原点
2. 找到回家的路
第2章 找回失落的灵魂
1. 还我「太鲁阁族」之族别登记
2. 以在地观点出发的太鲁阁族正名运动
3. 太鲁阁族认同的生成与演变
4. 族名争议的反省与沉思
5. 太鲁阁族正名暨自治策略之分析
第3章 发现部落的彩虹
1. 国家公园法下的台湾原住民
2. 从国家公园共管制度看原住民自治
3. 根除贿选,部落提升
4. 原住民文化的商品化
5. 部落里的宁静革命
第4章 培植民族的希望
1. 太鲁阁族青年组织的成立与运作
2. 太鲁阁族学生青年会:过去、现在与未来
第5章 编织自决的梦想
1. 太鲁阁族自决之路
2. 作为族群和平发展的政治正义
3. 太鲁阁族基本法草案
自 序
对于长时间流浪在外的游子来说,闭上眼睛,就能想像部落里一切美好的事物。我能够体会那样的心情,因为自从我懂事以来,每当一人独处的夜里,我就会闭上眼睛,遥想,那让我魂牵梦萦的家乡。对于部落的思念,让我能够鼓起勇气面对生命里的许多挑战,再怎么失意沮丧,我都能够重新站起来,因为我相信,只有坚持走完这一连串的试炼,我才能重回故乡的怀抱,看见美丽的彩虹。
老实说,我从没有想过在医学系漫长的七年里,能够与原住民运动产生紧密的连结,我也没有想过我竟会在都市里找到对于太鲁阁族的认同,这一连串的巧合,回想起来却又是如此的自然。在这一段过程当中,我不断对自己的身份进行回溯性的反思,我必须在「自我」与「非自我」之间,找到动态的平衡界面,因为这不光是界定「我是谁」或是「我不是谁」的二分法,而是不断寻找「我之所以是谁」或是「如何成为当下自我」的反思过程。在这段过程当中,我也必须学习如何去界定所谓的「善」,这样的善不是绝对的对错之分,而是来自于所有成之于我这个人的一切经验与价值观,让我去判断「自我」与「善」之间的相对距离。这些隐藏于内心的思绪,也造就我对人性的好奇与关怀,并且投射到自身的族群身上。
真正开始下定写书的决心,是在太鲁阁族被认定为台湾原住民族第十二族之后,在一连串的努力有了初步的收获之后,完成阶段性任务的我也必须对历史做出交代。在推动正名运动的过程当中,我尝试跳脱人类学对于原住民设下所谓客观条件的侷限,援引政治学对于民族的概念,让原住民能够重新界定他们个人与民族集体之间的关系。未来原住民不再只是人类学家掌控的研究样本,而是活生生、具有民族主体性的政治共同体。
序言虽然被安置于一本书的最前头,但是写过书的人会知道,序言是作者完成其他作品之后,用尽剩余的心力刻化而成的点滴。通常这个时候作者的内心,只会充满对于天地万物的感谢,脑中也只剩下忙碌过后的茫然。无论如何,我仍要感谢过去七年里,曾经对我两肋插刀、鼎力相助的亲友,如果没有你们的协助与支持,我也很难在每个试炼当中全身而退。如果我能够有今日的成长与收获,我都得感谢我的师长、朋友与亲人。
在此我要感谢江宜桦教授,包容我旁听他开设的民族主义专题;也要感谢施正锋教授对于我出书,给予最大的支持协助与鼓励。另外要感谢林淑雅与赵中麒对于文章内容提出珍贵的建议与指教,也要感谢高顺益牧师对文章中太鲁阁族语的校订。
我也要感谢我的家人,虽然我的家人并不是很清楚为什么我念医学系,却能写出这一本跟医学无关的书,但是他们从小到大都很支持我的决定,这让我有足够的空间发展自己的兴趣。我也要特别感谢惠如父母对我的包容与关心,让我能够从他们的身教当中,感受对于族人温暖的关怀。最后,我要感谢惠如对我的支持,她容忍我容易对事情过度地投入,却因而常忽略对他的关心;也常由于我太关心族群的事务,而让她不知道该对谁吃醋。然而这本书是因为有她的提议,我才认真思考写作的可能性,也因为有她的支持,我才能如期在大学毕业之前完成这一本着作。对于我的亲人们,我只想说:谢谢你们,我爱你们。
《找回太鲁阁》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心灵的回归。它没有故弄玄虚的叙事,也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以一种朴实无华,却又饱含深情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更为广阔和深邃的世界。我从中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并非来自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源于最平凡的生活,源于那些在逆境中依然不屈不挠、努力生活的人们。他们的坚韧,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对土地的热爱,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书中关于“找回”的主题,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溯,更是一种对当下自我的审视和重塑。它让我思考,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找回的,是初心,是勇气,还是那份与自然、与人文相连接的纯粹情感?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引导我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太鲁阁”。
评分读完《找回太鲁阁》,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洗礼,心灵被某种深刻的情感所涤荡。书中的描绘,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风景介绍,而是真正将情感融入山川河流之中,让人仿佛能听到风在峡谷中呼啸,感受到雨滴落在岩石上的清凉,甚至能闻到泥土的芬芳。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令人惊叹,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更让我动容的是,在这些壮丽的自然景观之下,涌动着一股浓烈的人文情怀。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韧与乐观,都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这段名为“太鲁阁”的篇章。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的汗水,听到了他们的歌声,感受到了他们与这片土地密不可分的羁绊。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地方,更是在讲述一种精神,一种在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够生生不息、顽强绽放的生命力。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找回”的意义,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溯,更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种肯定和珍视。
评分《找回太鲁阁》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门后是一个充满神秘与传奇的世界。书中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一味地追求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地渲染悲情,而是用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方式,缓缓地将读者带入故事的核心。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精髓的探索。它可能涉及到了某段被遗忘的历史,或是某个鲜为人知的族群,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信仰,他们的智慧,都在作者的笔下得以鲜活地再现。这种不落俗套的叙事,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仿佛在阅读一本真正属于这片土地的史诗。它让我思考,在我们所熟知的世界之外,还隐藏着多少未被发现的宝藏,多少值得我们去倾听和铭记的故事。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珍贵的馈赠,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时光深处的珍贵片段。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有一种引人入胜的力量,仿佛在低语着一段失落的往事,一段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却未曾被遗忘的记忆。当我翻开《找回太鲁阁》的扉页,一股莫名的期待便油然而生。书中的世界,它究竟描绘了怎样一幅山河画卷?是壮丽的峡谷,鬼斧神工的地貌,还是其中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传说与故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片土地的灵魂捕捉并呈现出来的,是细腻入微的笔触,还是宏大磅礴的气势?或许,它会带领我们踏上一段探寻的旅程,去追寻那些被岁月埋没的痕迹,去挖掘那些关于“太鲁阁”的深层含义。它可能是一段关于地理的探索,也可能是一次人文的寻根,甚至可能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在自然的壮美中找寻内心的平静与力量。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片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又将发生什么,而“找回”这两个字,又承载了怎样的重量和意义。这本书,在我心中,早已不再仅仅是一本书名,而是一个充满未知与可能的入口,通往一个我渴望深入了解的世界。
评分初读《找回太鲁阁》,我被一种强烈的画面感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家,用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色彩斑斓、层次分明的画卷。无论是高耸入云的山峦,还是奔腾不息的河流,亦或是山间静谧的村落,都跃然纸上,让人心驰神往。然而,这本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寓言。在作者的笔下,山林不再是冷冰冰的地理名词,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生灵;河流也不再是简单的水文现象,而是承载着故事和情感的脉络。我看到了书中人物与自然的对话,他们的敬畏,他们的依赖,他们的守护,都构成了人与环境之间一种深刻而美好的联系。这种对于生命本源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它提醒着我们,在现代社会的洪流中,不应忘记与自然连接的重要性,不应忘记那些最原始、最真挚的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