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嵩山
台湾澎湖人,现居台中;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所学士、硕士,英国牛津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候选人。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人类学副研究员、兼展示组主任。1987年的秋季起,分别在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等学校兼任教职。研究与教学的旨趣为:南岛语族的社会文化人类学、原住民知识体系、文化形式、博物馆民族志、博物馆学。
总序
序言与谢志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族群界线
第二节 空间、景观与自然资源的管理
第三节 物质文化、艺术与社会
第二章 集体记忆与历史
第一节 吴凤之死:荷、清时期的阿里山社会
第二节 日本人与阿里山邹族
第三节 国民政府时期
第四节 结语
第三章 作物、交换与市场
第一节 生产方式与作物的变迁
第二节 殖民政府与邹地新事业的展开
第三节 国家政策的延续与变迁
第四节 近代经济:市场与社区
第五节 结语
第四章 权威、象征与政治形式
第一节 传统的聚落组织与权威形态
第二节 政治人与社会实践
第三节 权力性质的延续与变化
第四节 结语
第五章 亲属、小米与家屋
第一节 亲属范畴与氏族组织
第二节 婚姻、家庭与社会
第三节 家屋的内与外
第四节 结语
第六章 禁忌、信仰与仪式实践
第一节 Pesia:做为因果之知识的禁忌
第二节 生与死的知识与仪式
第三节 小米仪式与家
第四节 战争仪式mayasvi与部落
第五节 邹人的转教与皈依
第六节 结语
第七章 社会文化变迁
第一节 中心与边陲:神话与历史之往覆
第二节 结构与时间
第三节 文化困局:界限及其超越
第四节 象征的与组织的:文化形式与邹的未来
参考书目
总序
三十年前,笔者开始投入台湾原住民社会文化的研究时,这几乎是没有人愿意或有兴趣的研究领域;三十年后的今天,它似乎又热得过头,各种有关的丛书或出版源源不绝地出现,然而内容却良莠不齐,甚至有不少明显的错误。做为长期从事台湾原住民社会文化研究的一员,我们深觉有义务回馈于台湾原住民社会以及台湾大社会。就专长而言,如何能将学界过去研究的成果,以最容易理解的语言介绍给社会大众,让生活在同一岛上的人们,对于我们生活周遭随时接触到之不同族群的人,都能有所了解,以建立对于异文化特点之欣赏与包容的态度,并进一步反思自己社会文化的问题,由此更能以宽广的视野与胸襟,来思考及勾勒台湾未来如何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都将是我们学术研究者所能从事的主要社会实践工作。为此,我们决定编辑出版这一系列的原住民丛书。
在台湾南岛民族本身的研究上,目前国内的研究相较于任何其他国家(包括日本在内),仍属首屈一指。只是,每一个族群或主题所累积的研究成果不尽相同,而每一位研究人员的生涯规划也各异其趣。因此,这丛书系列开始是以每一个「族群」为主要单位来介绍,而研究成果不足者(特别是平埔各族群),将暂时从缺,等到有足够成果及适当之撰书人选时,再行出版该族群的专书。同样地,以「主题」为设计的专书,如台湾原住民的艺术、音乐、建筑或舞蹈等等,原则上希望每一单行本均能涵盖到不同的族群,但现实上,目前还很难做到这要求,我们也仅能依照不同的课题,就其累积的各项成果以及是否有适当的人选,来考量并决定是否邀请学者来撰写。一旦有足够而成熟的条件,我们均将主动将其纳入这写作丛书的社会实践工作中。
丛书一开始便以「族群」为单位来介绍,自然会涉及如何界定族群的根本问题。比如,日本殖民政府统治初期,便困惑于卑南族是一个族还是与排湾、鲁凯同属一个族群?而南庄事件之后才出现的「赛夏族」,与之前历史上有收养汉人习俗的南庄八社,是否为同一个族群?还是有其连续与断裂的历史发展结果?台湾东北海岸在历史上频频出现的马赛人,是一个族群?还是同一种生活方式的不同人群?太鲁阁族与泰雅族是属于一个族群?还是两个不同的族群?而日月潭的邵族与阿里山的邹族,是同一个族群?还是两个不同的群体?尤其政府已承认邵族为一个独立族群的情况下,我们又如何看待?鑑于人类学目前主要的观点趋于视族群为历史发展的结果,我们在此并不先预设到底有哪些族群存在,而是考量是否有足够的研究成果及适当的人选,以及台湾人类学目前的惯例,来做为取舍之依据。同时,也保留了可增加新族群的空间,以供未来增补之可能性。当然,在每一个族群的介绍中,作者也会尽可能交代具有争议性的议题。而为了保留及凸显原住民的观点,书中均以斜体字拼音来记录其字汇或观念,并与英文有所区辨。
最后,这个丛书系列能够顺利出版,自然必须先感谢这丛书的主体──台湾原住民,是他们在台湾这历史舞台上有过的努力,赋与了这丛书存在的价值与出版的积极意义。也感谢所有参与撰写本丛书之作者的鼎力相助,他们在繁忙的研究与教学事务之余,接下了这份额外的工作。而若非有同为研究所同事的编辑委员陈文德、黄宣卫、蒋斌,以及编辑助理王薇绮等的协助,这件事一开始可能即胎死腹中。此外李训详教授的穿针引线、三民书局董事长刘振强先生的热心于社会推广事业,更是这丛书诞生的临门一脚。在此,笔者谨代替读者谢谢上述所有的人。
主编 黄应贵 敬上
序言与谢志
自我从1981年4月开始认识邹族至今,倏忽二十余年。邹人绳绳继继,文化是复杂且变动的,历史不断地被创造。本书是多年来民族志工作的一个整理。物换星移,过去的资料遭遇不同的社会情境,尚能揭露多少邹人文化上的终极关怀?
2003年春天,达邦头目汪传发,因「强夺」汉人在邹地所採集的蜂蜜,遭扣押、保释后等待审判。一审有罪、但可缓刑。族群领导人被定罪,撼动邹族社会秩序。虽然头目身心俱疲、灵台清明的想要认命;不过,年轻人背水一战的期望,还是让头目点头、答应上诉。聪明的律师,充分地准备传统部落首长职分与权力的民族志资料,在法庭上剀切的结辩,相信司法将会还邹族的传统部落规范一个正义。不幸的是,族人盼到一个遗憾,二审依旧维持原判。显然,缓刑之举,已是身处司法系统的法官考量文化差异之后的「法外施仁」。
吴凤「成仁取义」的故事虽已从教科书撤除,但「阿里山忠王」终究是汉人的信仰所创造出来的存在。来自西方的汉人移民,需要神力无边的吴凤公之庇佑。他们在家里供奉着吴凤神像,吴凤庙越盖越多、越来越大。为了选票、也因信仰的驱动,汉人官员依旧争相赠匾、竞书颂德辞藻。诡谲的神像与硕大的庙宇,逼视着邹地。令人不安的异族信仰,夸张的安座大典、定期的圣诞千秋活动,滋长邹人的焦虑。2003年秋季,一座忠王庙前的白布条抗议举动,虽非草草了事、却安静得有点悲凉。撤除吴凤课文,已是尊重不同族群历史的极限。
邹人认为头目的正当行为,违犯了大社会的法律;汉人的好人与真神定义,在邹族社会却有完全相反的看法。史与事、钱与财、罪与罚、神与鬼、领域与庙宇、权威与权力、头目与总统、亲友与敌人,不但是社会文化的建构,更早已涵摄于更大的、细腻互动的脉络。要理解这些社会事实,如邹人会问的,本书的途径是不是一条好路呢?照见了多少真实的过去呢?
序文合理化写书的目的,谢志则提醒作者:着书是一种集体事业。本书得以出版,应该要感谢丛书主编、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黄应贵教授的邀请与督促。匿名审稿人的意见与王薇绮小姐细心的编辑,显然不只是技术性的指导。
对于多年来在文化思考上指导的朋友们,我深致谢忱。特别是:汪传发先生、汪念月先生、庄有铁先生、汤春樱女士、陈明利先生、张德仙女士、浦少光先生、汪幸时先生、汪明辉教授、浦忠成教授、浦忠勇校长、高德生先生、郑信得牧师、安高民先生、桂先玲女士、汤保富乡长、汪枝美女士、汤进贤议员、高英杰教导、高英明先生、孙大川教授、关华山教授、陈计尧博士、何传坤教授、周文豪教授、吴晓珞女士、陈丽如女士、罗永清先生。本书许多资料与观念,受教于他们的慷慨贡献。
最后的但绝非最少的谢意,涌向支持我的妻世莹,子以明、以行。
这册书,献给尊敬的达邦社与特富野社的头目:汪传发先生、汪念月先生。
王嵩山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人类学组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构建的世界。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氛围的营造。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远方的呼唤,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的古老的气息。作者的笔触非常有画面感,能够轻易地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鲜活的场景。我仿佛看到那些古老的故事在眼前上演,那些人物鲜活地出现在我面前,他们的对话,他们的眼神,都充满了力量。我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所牵引,为他们的经历而感动,为他们的选择而思考。这本书让我有机会跳出日常的喧嚣,去感受一种更为纯粹、更为深刻的情感。它让我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那些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遗忘的传统和价值观。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些故事会把我带向何方。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爬一座未知的山。一开始,我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充满了好奇与期待。随着深入,我开始遇到一些陡峭的悬崖和蜿蜒的小径,需要我更加集中注意力去理解和品味。作者的叙述风格时而如涓涓细流,细腻地描绘着每一个场景的细节,让我身临其境;时而又如磅礴大雨,用一种更宏大的视角展现出历史的洪流和文化的变迁。我尤其喜欢那些看似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细节的捕捉,比如微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或是某个特定节日里人们脸上的表情。这些细节如同散落在路途中的宝石,点缀着整个旅程,让我的感受更加丰富和立体。有时候,我也会感到一丝迷茫,仿佛置身于一片茂密的森林中,找不到方向。但正是这种探索的乐趣,让我更加享受阅读的过程。我相信,每一次的困惑,都会在后续的章节中找到解答,并且带来更深刻的领悟。
评分这本书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那带着一丝古朴气息的书名给吸引了。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韵味,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遥远的群山、缭绕的薄雾,以及那些世代流传下来的古老歌谣。翻开第一页,文字的排版就有一种让人沉静下来的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质朴的生命力在其中涌动。我迫不及待地想要 dive into 这个世界,去感受作者想要传递的那些故事和情感。想象中,这会是一场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人与自然之间深刻联结的探索之旅。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是这个故事的核心,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轨迹,都将是串联起整本书的线索。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了解一种独特的文化,感受它独特的魅力,以及它在时代变迁中所面临的挑战和传承。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承载着厚重的底蕴,等待着我去发掘。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从一开始的期待,到现在的深深着迷,它的魅力是循序渐进的。我喜欢作者的勇气,去触碰那些可能被忽视的角落,去讲述那些可能被遗忘的故事。书中的一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甚至颠覆了我之前的某些认知。我喜欢这种能够挑战我思维的书籍,它能够激发我的思考,让我看到更多不同的可能性。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投入到这个故事之中,仿佛自己也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故事的结局,但同时又有些不舍,不希望这场阅读的旅程就这样结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字的无限可能,它能够承载着历史、文化、情感,甚至是一种精神。我将带着这本书的感悟,继续前行。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的书。它没有那种快节奏的刺激,也没有过于复杂的情节,但它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深深地吸引住我。我喜欢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仿佛一位长者在向我讲述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智慧和感悟。书中的一些段落,我需要反复阅读几遍,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留在我的脑海中,引发我长久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刻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描写,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它让我看到了文字的力量,它能够跨越时空,连接人心。我希望能够在这个故事中找到一些共鸣,一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东西。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的醇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