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的西方社會,心理治療已是主流文化的一環。在美國,超過三分之一的成人曾經看過心理醫生或諮商師,大眾也普遍認為心理諮商對個人頗有幫助。但從九○年代起,人們對心理治療卻開始産生懷疑。不是因為它無效,而是更重要的問題:它可幫助這個社會變得更好嗎?
有一個明顯的例子,發生在美國知名導演伍迪‧艾倫和米亞‧法蘿對於孩子的監護權爭奪案。本案最大的爭議是,伍迪‧艾倫既然與法蘿十九歲的養女有祕密戀情,他是否還適閤擔任一位父親。在法庭上,以專傢證人身分齣席作證的所有治療師,都不願給予明確的答案,隻說:「伍迪‧艾倫『可能』有判斷上的錯誤」,並認為「這種情況是後現代傢庭的反映」。最後,法官實在受不瞭這些含糊的用語,生氣地問:「我們還是沒有談到跟孩子的姊姊上床這個重點。到底這種行為錶示什麼?」
法官想問的是,這樣的行為到底是「對」還是「錯」?這也是社會大眾想知道的。在道德多元而模糊的時代,大傢都希望有一個清晰的行為準繩,可用來判斷是非善惡。但這些備受敬重的心理醫師和婚姻治療師,卻努力不去碰觸道德問題,讓大眾深感失望。
本書作者竇赫提博士認為,自佛洛依德以來,治療師都太過強調自我,而太過忽略傢庭與社會責任。過去的社會較保守,人們深受傳統禮教的束縛,所以心理學鼓勵人們尋找自我,不要被社會規範綑綁。但時至今日,傳統道德已經式微,治療師應該重新考量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和相互責任,將道德責任和社會福祉的觀念放入治療之中。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討論當事人在生活中所麵對的道德問題,如承諾、忠誠、公平與正義、婚外情、欺瞞與背叛等。第二部分討論治療師應具備的道德特質:關心、勇氣,與審慎。竇赫提博士主張,如果碰到道德議題,治療師不需假裝中立,而應適時地引導當事人做齣道德的決定。例如在第二章中,當事人因為婚姻破裂而考慮放棄孩子時,作者就試著呼喚他的父愛,希望他善盡身為父親的責任。
治療師擁有一種特權,可以在當事人生命最艱難的時刻,陪伴在他身邊。竇赫提博士認為,完整的心理諮商,可以成為增進我們道德能力的深刻人性經驗。他從九四年開始成立諮商師的討論團體及論壇,鼓勵專業界共同思考道德及倫理議題,國內讀者可以從本書附錄中得到相關資訊。
作者簡介
威廉.竇赫提博士(William J. Doherty)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傢庭社會學院教授,婚姻與傢庭治療係主任。自1979年以來即積極投入傢庭醫學與醫療傢族治療領域,並且成立治療師道德團體,網羅不同學派的治療師,為促進更完善的治療品質而奔走。他是《傢庭‧係統‧健康》學術專刊的主編,也是傢庭健康閤作促進聯盟的共同理事。曾齣版《傢族治療與傢庭醫學》、《醫療傢族治療》、《愛的功課──治療師、病人及傢屬的故事》(心靈工坊齣版)與本書。
審閱者簡介
熊秉荃,颱大醫學院護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這本書真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對心理治療這個領域充滿好奇,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無法真正窺探其深層運作。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精準地打開瞭我內心的睏惑。作者並非空談理論,而是通過大量鮮活的案例,將抽象的倫理原則具象化,讓我看到瞭在真實的治療情境中,治療師是如何運用專業判斷來處理那些棘手的問題的。特彆是關於“保密性”和“界限”的探討,簡直是字字珠璣。書中舉例的那些看似微小的倫理考量,背後可能牽涉到當事人的尊嚴、信任甚至生命安全。我記得有個案例,治療師麵對一個可能對自己構成威脅的來訪者,如何在保護來訪者和保障自身安全之間找到平衡,那段描述的緊張感和智慧感讓我久久不能忘懷。這本書不僅僅是給從業者的指南,對於任何對心理治療抱有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都是一次寶貴的學習體驗。它讓我更加理解治療師所承擔的巨大責任,也讓我更加尊重這個需要高度專業素養和道德操守的職業。我之前總以為心理治療就是傾聽和安慰,讀完這本書纔意識到,背後是多麼復雜而精密的倫理考量和專業訓練。
评分我是一位社會工作者,雖然工作內容與心理治療有所不同,但在倫理責任的承擔上,我們有著共通之處。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寶貴的參照係。書中關於“知情同意”的細緻闡述,讓我反思瞭我們在麵對弱勢群體時,如何纔能真正做到讓他們理解並自主做齣選擇,而不是僅僅走形式。特彆是關於“能力不足者”的知情同意,作者提齣的“代理同意”和“間接同意”等概念,為我們處理類似個案提供瞭新的思路。此外,書中關於“保密義務”的邊界處理,比如在涉及“自傷”或“他傷”的風險評估時,治療師如何在保密與保護生命安全之間進行艱難的權衡,讓我看到瞭倫理睏境的復雜性,以及如何在原則性和靈活性之間找到最佳點。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無論在哪個助人領域,倫理責任都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承諾,是對服務對象的尊重和關懷的體現。它提醒我們在每一次與人互動時,都要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符閤專業倫理,是否真正以服務對象的最佳利益為齣發點。
评分作為一名長期接受心理治療的來訪者,我一直對治療師的職業道德充滿敬意,但也曾有過一些模糊的疑問。這本書,雖然是寫給專業人士看的,卻意外地解答瞭我許多心中的睏惑,讓我從另一個角度審視瞭我的治療經曆。作者在描述治療師如何處理“雙重關係”時,讓我深刻體會到治療師的邊界感是多麼重要。之前我曾隱約覺得,在某些時刻,治療師似乎對我的生活有瞭超齣專業範圍的瞭解,但這本書讓我明白,這些“界限”的存在是為瞭保護我,是為瞭確保我能夠在一個安全、專業、不被乾擾的環境中進行自我探索。書中關於“文化敏感性”的討論也讓我受益匪淺。我意識到,一個優秀的治療師,不僅要理解個體,更要理解個體所處的文化背景,避免將自己的文化偏見強加給來訪者。我曾有過一位治療師,他對我的某些文化習俗錶現齣不理解,導緻我一度感到疏遠。這本書讓我明白,這或許是治療師在倫理責任上的一處疏漏。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對心理治療師這個職業有瞭更深的理解和信任,也讓我更加珍視每一次治療機會,因為它背後凝聚瞭如此多的專業智慧和道德承諾。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隻有一個感覺:敬畏。心理治療師所承擔的道德責任,遠比我想象的要沉重得多。書中對“專業能力”的定義,不僅僅局限於知識的掌握,更強調瞭治療師自我成長的持續性,以及如何處理技術層麵的局限性。作者用生動的案例說明瞭,當治療師遇到自己無法勝任的個案時,如何誠實地承認並尋求轉介,這本身就是一種深刻的倫理實踐。我特彆被書中關於“治療師的自我照顧”的章節所打動。它揭示瞭治療師在麵對高強度的情感投入和倫理壓力時,如何通過專業的督導、個人體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來維持自身的心理健康,從而更好地為來訪者服務。這讓我明白,一個負責任的治療師,不僅要關注來訪者的福祉,也要珍視自己的專業生命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心理治療領域背後巨大的專業深度和道德嚴謹性,它讓我對這個職業充滿瞭由衷的尊重。它讓我明白,每一個成功的治療,背後都凝聚著治療師無數次的自我反思、專業學習和道德堅守。
评分我是一名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正處於實習階段,對臨床實踐中的倫理問題感到一絲忐忑。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我迷茫時期的燈塔。它沒有用枯燥的條文來堆砌,而是選取瞭極具代錶性的臨床情境,深入剖析瞭治療師在其中麵臨的倫理睏境以及如何做齣負責任的決策。例如,書中關於“告知同意”的章節,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需要告知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強調瞭如何在溝通過程中確保來訪者真正理解並做齣自主選擇,特彆是當來訪者在信息接受能力或自主性方麵存在障礙時,治療師如何巧妙地引導和尊重。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治療關係中的權力不對等”這一問題時的細膩之處。他沒有簡單地將治療師定位為絕對的權威,而是強調治療師需要時刻警惕自身權力對來訪者的潛在影響,並主動采取措施來保護來訪者的自主性。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倫理責任並非一種僵化的規則,而是一種動態的、需要不斷反思和實踐的過程。它要求治療師不僅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更要有高度的道德敏感性和人文關懷。這本書讓我對接下來的臨床實踐充滿瞭期待,也讓我對如何成為一名閤格的心理治療師有瞭更清晰的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