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大台湾的美援(1949~1957)

保卫大台湾的美援(1949~195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美援
  • 台湾历史
  • 冷战
  • 中美关系
  • 政治史
  • 经济史
  • 1949-1957
  • 国民政府
  • 台湾安全
  • 援助计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用文字与写真来呈现狄卜赛在台湾所走过的无数脚印,但本书无法将所有脚印列出,仅能就少数作者所熟悉领域来品味狄卜赛的脚印,脚印不会被风沙所埋没,狄卜赛的脚印也不可能被人取走。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在拿起《保卫大台湾的美援(1949~1957)》这本书之前,我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多半来自于零碎的片段和口耳相传的说法。这本书的出版,则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真实图景。作者以一种沉静而客观的笔调,为我们勾勒出1949年至1957年间,台湾与美国之间那段复杂而关键的互动关系。书中对于美援的“附加条件”的阐述,让我更加理解了国际政治的现实。美国之所以愿意伸出援手,并非完全出于同情,更多的是基于其在冷战中的战略布局。然而,即便如此,美援对于当时台湾的生存与发展,依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被书中关于美援在农业领域发挥的作用所深深打动。书中详细描述了美援如何帮助台湾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改良农作物新品种,从而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当时严峻的粮食危机。这种具体的、贴近民生的叙述,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奉献的农业科学家和农民心生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美援”本身,更是关于台湾如何在特殊时期,在外部援助的背景下,努力寻找自身发展道路的生动写照。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自力更生”与“外援合作”之间的微妙平衡。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台湾近代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对于《保卫大台湾的美援(1949~1957)》一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充满了惊喜与启迪。作者以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却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将那段复杂的历史娓娓道来。本书最为突出的优点在于其资料的丰富性和分析的深度。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美国解密档案、台湾官方文献以及当时的报刊杂志,使得论述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美援分配机制的剖析,它揭示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内部的权力运作,以及美方如何通过经济援助来施加其政治影响力。读到书中关于“反共”政策如何成为美援的首要条件时,我不禁感慨,历史的洪流之下,个体命运往往身不由己。然而,书中也展现了台湾人民在逆境中求生的智慧。例如,书中提到美援资金被用于改善基层医疗体系,这对于当时医疗资源匮乏的台湾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这种“小处着眼”的叙述,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温度,也让我对当时普通民众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美援”本身的总结,更是对那个时代台湾社会变迁、人民生活状态的一次全面透视,其洞察力之深,令人叹服。

评分

这本《保卫大台湾的美援(1949~1957)》着实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重新审视了那段充满变数却又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翻开书页,仿佛时光倒流,我又回到了戒严年代,耳边响起了防空警报,心中充斥着对未来的忐忑。书中对1949年国民政府播迁来台后,美国如何伸出援手,从军事、经济、技术等多个层面给予援助,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梳理。我一直以为,国共内战的结束,只是简单的政权更迭,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那背后牵涉着更为复杂的国际博弈和地缘政治考量。美国当时对台湾的援助,并非出于纯粹的善意,更多的是基于冷战格局下围堵共产主义扩张的战略。然而,无论动机如何,这份援助无疑为当时风雨飘摇的台湾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帮助我们稳定了局势,开始了经济建设的初步探索。书中那些关于军事物资的细节,关于经济援助项目的介绍,甚至关于美军顾问团的日常生活片段,都描绘得活灵活现,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艰辛与希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经济合作总署”的运作有着深刻的印象,它如何在短期内改善了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又如何在长期内奠定了台湾经济发展的基石,这其中的许多政策和影响,至今仍能感受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研究,更在于它引发了我对“台湾身份”和“历史定位”的深刻思考。

评分

《保卫大台湾的美援(1949~1957)》这本书,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我们所处的这片土地。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关于“美援”的叙述,常常被简化为“美国人的帮助”,却很少有人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认知空白。作者在书中不仅详细阐述了美援的规模、形式,更深入地分析了其对台湾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战略的影响。我被书中关于美援如何帮助台湾稳定金融秩序,抑制恶性通货膨胀的论述所吸引。在那个经济动荡的年代,能够通过外援实现经济的初步稳定,对于重建民众的信心,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美援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比如对台湾本土产业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依附型经济”的担忧。这些反思,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台湾经济发展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科技转移”的探讨,美援不仅带来了物资,更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为台湾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历史的真相,更在于它引导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评分

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阅读了《保卫大台湾的美援(1949~1957)》这本书。在我成长的年代,关于“美援”的说法,总带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感谢,也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抵触。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束光,照亮了这段历史的阴影,让我得以用一种更客观、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作者对于美国援助背后的政治意图,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分析,都显得鞭辟入里。书中没有回避美援的局限性和潜在的负面影响,例如对台湾经济发展模式的塑造,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然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通过大量一手资料,展现了台湾人民在接受美援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韧性和创造力。我们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施舍,而是在资源的帮助下,积极地建设自己的家园。书中对当时台湾各行各业的发展,从农业生产的改善到工业的起步,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美援贷款”如何支持了早期纺织业发展的论述,让我联想到我家乡那些老一辈的纺织工人,他们当年辛勤劳作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段历史,更是在诉说我们父辈祖辈如何在一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努力求生存、谋发展的感人故事。它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进程,是无数个体的努力与时代的洪流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