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帧到底是什么?
你手中的这整本书的样子,就是经过装帧设计的结果!
封面是,封底也是,书衣是,书腰带当然也是。
装帧家在接到案子之后是怎样发想、设计的?装帧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装帧艺术的趣味在哪里,伤脑筋的地方又在那里?
擅长以设计趣味装帧为目标的南伸坊,从事装帧艺术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经手的案子数量十分惊人。对每一个案子,南伸坊都下过很大的功夫,当然有些作品还是会有不满意的地方,但有些作品却成了出乎意料之外的杰作!
南伸坊在本书中畅谈装帧设计的甘苦,举凡构思、技法、知识,以及工作心得都涵纳其中,而他与出版社编辑、作者的趣味互动纪录,更是精采!
本书共收119幅彩色装帧设计作品,绝对是爱书人书架上的必备书。
作者简介
南伸坊,一九四七年生于东京,师事赤濑川原平,身兼装帧设计师、插画家和散文作家。1973年担任漫画杂志《GAZO》总编辑,1980年开始从事插画及随笔写作。着有《脸》、《逗笑写真》、《逗笑科学》、《逗笑哲学》(以上为筑摩文库)、《历史上的当事人》、《门外汉的美术馆》(以上为朝日文库)、《仙人之壶》(新潮社)、《你脸上有饭粒》(晶文社)等书。
译者简介
孙玉珍,中国文化大学东语系日文组毕业,大学毕业后旋即前往日本于国立御茶水女子大学进修,返国后考入辅仁大学翻译学研究所就读。曾任电视台新闻编译、大学及研究所教师,因热爱阅读及翻译工作,目前为清心寡慾的专职译者。译有:《世界推理小说选Ⅰ》(小知堂文化)、《爱马仕之路》(时报文化)、《文人的饮食生活》(宜高文化)等书。
哇!看到《书.装帧》这个书名,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感觉它不单单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或者说,它打开了一个通往古老手艺和现代设计的奇妙世界的门。我一直对书籍的实体感很有兴趣,你知道,那种纸张的触感、油墨的香气,还有封面设计带来的视觉冲击,这些都会影响我阅读的体验,甚至会让我觉得和书中的内容产生了更深的联结。 台湾的书店里,有很多设计都很棒的书,但很少有书会专门去探讨“装帧”这件事情本身。装帧,对我来说,不只是把书包起来那么简单,它是书籍生命的第一层外衣,也是作者思想和编辑用心的一种体现。我很好奇,《书.装帧》这本书到底会讲些什么?是会介绍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书籍装帧风格吗?比如,那些古色古香的线装书,或者设计前卫的当代精装书,它们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我特别期待它能讲讲那些“看不见”的工艺。你知道,有时候一本平装书,它的折页、订装方式,虽然不起眼,但也会影响到翻阅的顺畅度。而精装书,那缝线、包角、压纹,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匠心。这本书会不会让我们了解到,这些装帧的细节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背后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或者坚持?我很好奇,一本有分量的书,到底是怎么“装”起来的? 而且,装帧绝对是书籍“内容”的外延,甚至是“再创作”。同一个故事,用不同的装帧方式呈现,给人的感觉就会完全不一样。我总觉得,《书.装帧》这本书,或许会探讨封面设计、字体选择、纸张材质、色彩搭配等等,这些元素是如何与书的内容相辅相成,甚至相互激发的。有时候,一本好看的书,光是摆在那里,就能让人心情愉悦,这就是装帧的力量吧。 我一直觉得,在数位阅读越来越普遍的时代,纸本书籍的“物性”就显得尤为珍贵。《书.装帧》这本书,会不会也触及到这个层面?它是否会让我们重新审视,为什么在这个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一本精心装帧的书?它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情感价值和文化意义?我非常期待,透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书籍本身,以及它承载的美学与智慧。
评分光是看到《书.装帧》这个书名,就让我心头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好像在召唤我进入一个既熟悉又充满惊喜的领域。我总觉得,一本书的灵魂,不只藏在文字里,更体现在它的“形”。在台湾,我们对书的感情是很深的,很多读者会花心思去挑选那些封面设计独特、排版精美的书。 我一直对书籍的“外在”很有研究的兴趣,你知道,那种纸张的触感、油墨的香气,还有封面设计带来的视觉冲击,这些都会影响我阅读的体验,甚至会让我觉得和书中的内容产生了更深的联结。这本书会不会带我深入了解,从古至今,各种书籍的“外衣”是如何演变的?像是那种充满历史感的线装书,还是现代工艺精湛的精装书,它们是如何在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方式来“穿上”自己的“衣服”的? 我尤其好奇,那些我们平时可能不会特别注意到的细节,比如书脊的处理、书页的边缘,甚至是勒口的设计,这些细微之处,在装帧大师的手中,是如何被赋予生命的?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个专业的导览,带领我们去认识这些“幕后英雄”,了解他们是如何用专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艺,让一本本书籍从“物”升华为“艺”的? 我总觉得,装帧不仅仅是“包装”那么简单,它更是书籍“内容”的延伸,甚至是一种“解读”。很多时候,一本装帧设计出色的书,它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能够在我们翻开之前,就传递出书的内容的氛围、主题,甚至作者的情感。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如何通过封面设计、色彩运用、字体选择,甚至纸张的肌理,来达到与书的内容“对话”的效果? 在现在这个电子书的时代,《书.装帧》这本书,会不会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一本“实体”的书,它到底有什么不可取代的魅力?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信息,还有一种触摸得到的美学,一种值得珍藏的情感。我迫切地想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去理解书籍作为一种“器物”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评分《书.装帧》这个书名,立刻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书籍实体形态的迷恋。在台湾,我们许多人对于纸本书籍的情感,是很难被数位化产品所取代的。我喜欢走进书店,用指尖去感受不同纸张的触感,用眼睛去捕捉封面设计中传递的巧思,甚至用鼻子去闻那淡淡的油墨香。 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对书籍“内在灵魂”之外的“外在美”的一次深度挖掘。我一直很好奇,一本看似简单的书,它背后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工艺和美学考量?是不是会介绍不同流派的书籍设计风格,比如从古典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这些装帧的演变背后,都蕴含着怎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设计理念? 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那些关于“细节”的叙述。比如说,纸张的种类选择,是宣纸的雅致,还是铜版纸的光泽,它们会对阅读体验产生怎样的影响?还有,缝线的工艺,是传统的锁线胶装,还是手工的活页,这些都会直接关系到书的翻阅舒适度和收藏价值。我很好奇,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技术,是如何被赋予生命力的? 在我看来,装帧绝对是书籍“内容”的一种“翻译”和“升华”。有时候,一本精彩的书,它的装帧就像是为内容量身打造的“华服”,能极大地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对内容的理解。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封面设计、字体选择、色彩搭配,这些元素是如何与书的主题、风格,甚至是作者的创作意图,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 我觉得,在电子书如此便捷的当下,《书.装帧》这本书,可能也是在为纸本书籍的存在,赋予一种新的意义。它会不会让我们重新认识,为什么一本实体书,特别是经过精心装帧的书,依然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的价值?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一个更广阔的书籍美学世界。
评分《书.装帧》这书名,就像一声古老而悠扬的呼唤,直抵我心中对于书籍实体美学的热爱。在台湾,我们对书的感情,总带着一丝属于“收藏家”的审慎与珍视。我喜欢在书店里,细细端详每一本书,感受它独特的“气息”,就像在品味一件雕塑。 我非常好奇,《书.装帧》这本书,是否会引领我踏上一段关于书籍“外衣”的探索之旅?它是否会像一位博学的历史学家,娓娓道来,从古代那些用丝帛、竹简装裱的书籍,到现代那些设计精良、工艺考究的精装本,这些装帧的演变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人类智慧和审美趋势?那些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书籍,又分别呈现出哪些独具匠心的装帧特色?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工艺”的细致描绘。你知道,一本经典的线装书,它的订口、包角、函套,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手工的温度;而一本现代的精装书,它可能用了特殊的纸张,采用了烫金、压凹等工艺,这些细节又是如何让书籍的质感得到升华的?我很好奇,这些“看不见”的技艺,是如何被传承和创新的? 在我看来,书籍的装帧,不只是“美化”,更是对“内容”的“二次创作”。一本好的装帧,它本身就是一扇门,能让读者在还未深入文字之前,就能感受到书本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氛围。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分析,封面设计、字体选择、版式排布,以及色彩的运用,是如何与书的内容,实现一种“共鸣”?例如,一本写历史的书,会选用怎样的字体才能显得厚重?一本写诗的书,又会如何通过版式来营造意境? 我认为,《书.装帧》这本书,可能也是在为实体书在这个数位时代,赋予一种更深刻的价值。它是否会让我们重新思考,为什么我们依然会对一本“有温度”的书籍,怀有如此深厚的情感?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人文的关怀,一种艺术的熏陶,一种值得细细品味的生活美学。我热切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书籍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丰富内涵。
评分《书.装帧》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有一种被直接击中的感觉。在台湾,我们对书籍的“颜值”和“手感”有着特别的讲究,总觉得一本好书,不光要有好内容,还得有配得上内容的“好外表”。 我一直对书籍的“装扮”很有研究的兴趣,你知道,那种纸张的触感、油墨的香气,还有封面设计带来的视觉冲击,这些都会影响我阅读的体验,甚至会让我觉得和书中的内容产生了更深的联结。这本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图书鉴赏家”,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探索书籍装帧的历史变迁吗?例如,那些古朴典雅的线装书,或是设计前卫的当代精装书,它们是如何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独特的风采的? 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会不会深入讲解那些“幕后”的工艺和技术。比如,一块看似普通的封面,它背后的设计灵感从何而来?它使用的纸张种类,例如是带有纹理的特种纸,还是光滑的道林纸,又或者是什么样的印刷工艺,才能呈现出如此特别的效果?还有,书的装订方式,是精美的蝴蝶装,还是实用的骑马钉,这些细微之处,又包含了多少匠心和巧思? 在我看来,书籍的装帧,就是它“内容的代言人”。有时候,一本装帧设计出色的书,它本身就具备了“不读而可知”的魔力,能够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并提前预告书本的内容。这本书会不会深入解析,封面插画、字体选择、色彩运用,甚至书的整体版式设计,是如何与书的核心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甚至作者的写作风格,达到一种“心有灵犀”的契合? 我觉得,《书.装帧》这本书,可能也是在为实体书在数位时代的存在,提供了一种坚实的理由。它会不会让我们重新审视,为什么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依然会对一本“有形有体”的书籍,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依恋?它带给我们的,又岂止是知识,更是一种收藏的价值,一种艺术的享受,一种文化传承的触感?我非常期待,透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书籍作为一件“艺术品”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