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台湾复合艺术的发展;五○年代,欧美现代主义的文艺思潮挟势涌入,填补了台湾文化发展的裂隙空虚,非具象的绘画实验中出现了报纸拼贴及异类素材的肌理表现。六○年代,艺术家在颓废、虚无的时代氛围下,出现了反形式、反体制的反艺术及回归文化母体的美学企图。七○年代,艺术家在跨领域的创作实践中重新省思「现代」的社会意义及美学形式。八○年代,艺术上的个人主义大盛其道,无论是创作素材、媒体的综合运用或是空间实验的装置艺术,均展现了百家齐放、万家争鸣的丰沛活力。九○年代开始,超越时空、无远弗届的媒体艺术为复合艺术增添更多元丰富的样貌,艺术的思考模式及美学价值亦产生了激剧的变化。
以「复合艺术」的观点来检阅台湾前卫美术发展的利基有四:其一是艺术家乃为一精神、思考、情感独立的自主体,各种类项、媒材、技法及美学均为其自由意志之个人创作的必要抉择,以复合多元的检索角度来讨论,将有益于对艺术家整体精神一全貌通盘的认识。其二是复合艺术在廿世纪艺术中是一种反传统的实验表现,艺术家的抉择揭示其对传统的颠覆及检省态度,是为前卫艺术的一个重要的质素。其三是复合艺术首重观念的沟通展现,作品超越学院及商业的运作机制,挑战既有的文化成规,展现艺术高度的纯粹性及真实性。其四则是艺术家从事跨领域的创作及整合,自由游走且落实于不同的科际范畴,解放了封闭的体系与秩序,成为社会美学革新的重要潜流。
复合艺术的创作者,超越媒材的侷限及美学规范,标举着一种艺术的态度及信仰,是为省察台湾前卫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也为研究台湾美术及文化自主发展的珍贵观点。本书介绍的十一位艺术家包括:刘钟珣、顾福生、黄华成、李朝进、萧丽虹、粘碧华、黄步青、卢明德、连德诚、梅丁衍、陈建北。
作为一名对艺术理论和实践都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更看重这本书在学术深度上的表现。我希望它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作品的罗列和介绍,而是能够深入探讨复合媒体艺术在理论层面的创新和发展。比如,它是否能回应一些关于媒介本质、技术伦理、观众参与等议题,并结合台湾的艺术实践给出独特的见解。如果书中能呈现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观点,探讨复合媒体艺术未来的发展趋势,那将是一次非常令人兴奋的阅读体验。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刚开始接触复合媒体艺术的读者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梳理和引导。我不太希望它上来就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能够循序渐进地解释复合媒体艺术的核心概念,比如不同媒介之间的相互作用、融合的意义,以及它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独特性。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对重要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的介绍,并分析他们是如何在复合媒体艺术领域取得突破的,这将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这个复杂的艺术门类,并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我一直对台湾的当代艺术发展历程充满好奇,尤其是在各种媒介融合的趋势下,艺术家们是如何突破传统的创作界限的。这本书的书名就直击了我的兴趣点,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入手了。我期待它能够深入探讨台湾艺术家在复合媒体艺术领域的探索,比如他们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甚至是跨领域的合作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案例分析,详细介绍具体作品的创作背景、技术手段以及艺术家的创作理念,那将是极大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和设计相当吸引人,封面选择了具有冲击力的抽象艺术作品,色彩大胆而富有张力,瞬间就能抓住我的眼球。翻开第一页,纸质的质感也很好,印刷清晰,色彩还原度很高,这对于一本关于视觉艺术的书籍来说非常重要。我特别喜欢它在装帧上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装订方式,感觉很牢固,也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有分量,这让人感觉它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
评分我关注到这本书的出版机构,他们过往的出版物在艺术类图书领域有着不错的口碑,所以对这本书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抱有较高的期望。我希望它能够提供关于台湾复合媒体艺术发展脉络的系统性研究,包括历史的梳理、重要的转折点,以及在这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群体。如果书中还能探讨复合媒体艺术在台湾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特殊性,以及它与国际艺术潮流的互动关系,那这本书的价值将更加凸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