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全球科技産業動態大預測

2005全球科技産業動態大預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科技趨勢
  • 産業預測
  • 全球經濟
  • 未來科技
  • 科技發展
  • 市場分析
  • 技術創新
  • 2005年
  • 科技産業
  • 戰略規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總體産業麵來看,拓墣産業研究所觀察到:04年的資通訊産業,在大傢高度樂觀下,度過不如預期的一年。然而,05年仍是充滿科技創新與市場活力的一年,例如3G行動通訊的竄起與燃料電池趨於商業化等,因此,05年發展前景將因産業彆而異,廠商營收成長或衰退也會逕渭分明。更重要的是,iPod帶動掀起科技流行時尚風潮,05年可望成為流行科技淩駕傳統科技的一年。

  拓墣産業研究所為協助廠商掌握05年ICT産業發展新趨勢,特地整閤研究團隊,對於05年展望的研究精華,匯集發行「2005全球科技産業動態大預測」專題報告,從總體産業麵、半導體産業麵、光電産業麵、通訊産業麵、NB與LCD TV産業麵等構麵分彆深入探索。

2005全球科技産業動態大預測 內容提要: 本書深度剖析瞭2005年全球科技産業的宏觀格局與微觀動嚮,聚焦於信息技術、生物科技、新能源及先進製造等前沿領域的發展趨勢、市場格局變化、關鍵技術突破及其對全球經濟社會可能産生的深遠影響。全書不僅涵蓋瞭對主流科技巨頭戰略部署的解讀,也關注瞭新興技術和“隱形冠軍”的崛起,旨在為政策製定者、投資者、企業決策者及研究人員提供一份全麵、前瞻性的行業參考報告。 第一章:全球科技發展總覽與宏觀環境分析 (2005) 本章首先勾勒齣2005年全球科技發展的總體麵貌,審視瞭影響科技創新的宏觀經濟環境,包括全球經濟增長的差異性、地緣政治對技術閤作與競爭的影響,以及各國政府在研發投入和知識産權保護方麵的政策導嚮。重點分析瞭技術成熟度麯綫(Gartner Hype Cycle)在新興技術領域的最新位置,識彆齣哪些技術正處於“泡沫破裂的低榖期”,哪些已開始邁嚮“穩步爬升的生産力高原”。 技術投資熱點轉移: 探討瞭風險投資(VC)從前一輪互聯網泡沫破裂後的謹慎轉嚮,資本如何重新聚焦於具有清晰商業化路徑的技術領域。 全球創新網絡的重塑: 分析瞭亞洲(特彆是中國和印度)在技術創新和外包服務中扮演角色的日益重要性,以及歐美傳統創新中心的應對策略。 可持續發展與技術責任: 討論瞭日益增長的環保意識如何推動“綠色科技”成為重要的産業驅動力,以及科技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麵的挑戰與機遇。 第二章:信息技術革命的深化:互聯網、移動與計算平颱 進入21世紀中葉,信息技術不再僅僅是基礎設施,而是深度融入社會經濟的血液。本章詳細考察瞭幾個核心領域的演變。 2.1 寬帶與連接的普及化: 預測瞭固定寬帶(DSL/光縴)和移動通信(2.5G嚮3G的過渡)在全球範圍內的滲透率,重點分析瞭3G技術標準之爭的最終走嚮以及對移動互聯網應用場景的催化作用。探討瞭Wi-Fi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從企業級擴展到公共場所和傢庭網絡。 2.2 軟件與服務模式的變革: 重點分析瞭“軟件即服務”(SaaS)概念的初步萌芽,即通過互聯網提供企業級應用的潛力。對比瞭傳統本地部署軟件與新型基於網絡的中間件的市場份額爭奪。同時,深入研究瞭開源軟件運動(Open Source)對傳統商業軟件巨頭構成的挑戰和閤作機會。 2.3 個人計算設備的演進: 審視瞭筆記本電腦市場的高速增長,以及其對颱式機的替代效應。分析瞭數字媒體播放器(如iPod及其生態係統)對消費者電子産品設計理念的顛覆性影響,以及“多媒體中心”概念的形成。 第三章: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的突破與倫理邊界 2005年前後,生命科學領域正處於基因組計劃完成後的“後基因組時代”的開端,技術正在從基礎研究快速嚮臨床應用轉化。 基因測序與個體化醫療: 分析瞭下一代測序技術的潛在成本下降趨勢,並預測瞭基於個體基因信息的藥物研發(藥物基因組學)的初期實踐。 蛋白質組學與藥物發現: 考察瞭蛋白質結構分析在加速新藥靶點發現中的關鍵作用,以及與傳統高通量篩選(HTS)的融閤。 生物工程與農業: 深入探討瞭轉基因作物在全球範圍內的爭議與市場擴散,以及閤成生物學這一新興領域的早期學術進展和潛在應用前景。 醫療器械與遠程監控: 探討瞭微機電係統(MEMS)技術在植入式醫療設備中的應用,以及遠程患者監護係統的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能源轉型與新材料的曙光 麵對日益嚴峻的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問題,2005年對替代能源技術的需求空前高漲。 4.1 太陽能光伏技術的商業化: 評估瞭晶體矽太陽能電池的製造成本下降麯綫,分析瞭各國政府(特彆是德國和日本)的上網電價政策如何有效地推動瞭光伏産業的規模化生産。預測瞭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的潛力。 4.2 燃料電池與氫能戰略: 考察瞭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在交通運輸領域的初期示範項目,分析瞭氫氣製備、儲存和加注基礎設施建設麵臨的工程難題與投資方嚮。 4.3 先進材料在産業升級中的作用: 聚焦於納米技術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包括碳納米管、石墨烯(早期概念)、以及用於提高電子元件性能的新型半導體材料。分析瞭這些材料如何影響航空航天、電子封裝和塗層技術。 第五章:半導體與電子製造的競爭格局 半導體行業是全球科技競爭的焦點。本章著重分析瞭摩爾定律在2005年前後的壓力與應對。 製程微縮的瓶頸: 討論瞭從90納米嚮65納米乃至45納米過渡中遇到的物理限製(如漏電、良率問題),以及浸潤式光刻等關鍵技術的作用。 “無晶圓廠”模式的成熟: 分析瞭颱積電(TSMC)等純晶圓代工廠(Foundry)的領導地位如何鞏固,以及無廠半導體公司(Fabless)的崛起。 存儲器技術的迭代: 比較瞭SRAM、DRAM與NAND/NOR閃存的市場地位,預測瞭固態存儲在嵌入式係統中的應用前景。 顯示技術的角力: 深入對比瞭液晶顯示(LCD)與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的性能差異、成本結構,以及它們在移動設備和高端電視市場中的市場份額爭奪戰。 第六章:政策、監管與未來風險預警 技術發展並非總是一帆風順,本章從宏觀監管和潛在風險角度進行審視。 知識産權與全球競爭: 探討瞭主要經濟體在專利製度上的差異如何影響跨國技術轉移與閤作,以及反壟斷調查對科技巨頭的影響。 網絡安全與數據隱私的萌芽: 隨著互聯網應用的加深,首次係統性地分析瞭惡意軟件(Worm/Virus)的專業化趨勢,以及數據安全和用戶隱私保護在立法層麵的初步探討。 技術人纔的全球流動: 分析瞭高技能人纔的跨國遷移對各國創新能力的影響,以及移民政策對科技産業供應鏈的潛在乾擾。 結論:2005年科技産業的關鍵轉摺點 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瞭2005年作為技術發展史上的關鍵節點:移動寬帶的蓄勢待發、生物科技從實驗室走嚮臨床的早期信號、以及能源技術開始獲得大規模投資的趨勢。這些動態預示著未來十年全球産業結構的深刻變革,為讀者提供瞭理解後續科技浪潮的基礎框架。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資通訊産業總體迴顧與展望

  • 1-1拓墣2005年資通訊産業十大預測
  • 1-2重點資訊産業2004年迴顧與2005年展望

    第二章 2005年半導體産業展望

  • 2-1半導體景氣於2005年下滑築底後,靜待2007年迴升
  • 2-22005年DRAM供給的剖析
  • 2-32005年DRAM需求成長率下滑
  • 2-4DRAM封測2005年仍為賣方市場

    第三章 2005年光電産業展望

  • 3-12005年TFT-LCD産業展望
  • 3-22005年大尺寸麵闆背光模組産業展望
  • 3-32004年~2005年彩色濾光片供需
  • 3-42004年~2005年偏光闆産業供需

    第四章 2005年通訊産業展望

  • 4-1保守看待2005年全球手機市場成長
  • 4-2Smartphone與3G分佔上下半年産業焦點
  • 4-32005年3G發展環境逐漸成熟
  • 4-4由VoIP商機看寬頻設備産業的新增長點
  • 4-5從2005年全球WLAN景氣看颱灣廠商的機會與挑戰

    第五章 2005年NB與LCD TV産業展望

  • 5-12005年颱灣NB産業機會點
  •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對這本《2005全球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的看法,著重在它能否展現齣當時科技發展的「潛在影響力」。2005年,很多現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科技,可能還處於實驗階段,或是剛開始進入市場。這本書能否捕捉到這些「種子」,並且預見它們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我想到的是,當時的電子商務,是不是已經進入瞭高速發展的時期?像是Amazon,是不是已經建立瞭完善的物流係統,並且開始拓展更多元的商品種類?又或是,當時的「行動支付」概念,是不是已經有人在探討,並預測它將如何顛覆傳統的消費模式?更重要的是,書中會不會探討,當時的科技發展,對「勞動市場」和「教育體係」可能產生的影響?例如,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是否會讓人們開始擔心失業的問題?而網路學習、線上教育,是否已經被預見為未來重要的學習管道?我非常期待書裡能提供一些具有啟發性的觀點,讓我們思考,當時的科技發展,是如何為我們今天的世界打下基礎。而且,我還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探討一些「負麵」的預測?像是資訊安全的問題、或是科技發展可能帶來的倫理爭議,當時的人們,是否已經開始警覺,並提齣相應的解決方案?這些更為全麵性的考量,纔是一本優秀的「大預測」書籍應該包含的。

    评分

    我對於這本《2005全球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最期待的部分,絕對是它關於「未來趨勢」的剖析。2005年,這是一個距離我們不算太遙遠,但又足夠讓科技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間點。當時的人們,對於未來的科技發展,究竟抱持著怎樣的想像?是滿腦子的「飛行汽車」、「機器人管傢」?還是說,已經齣現瞭一些更為務實、更貼近我們現在生活的預測?我個人對當時的通訊技術和資訊傳播方式的發展非常感興趣。像是3G網路的普及程度,或是當時的社群媒體,像是Facebook,是不是已經開始展露頭角,預示著一個全新的社交時代的來臨?又或者,在這個「大預測」的書裡,會不會提到當時對「數位內容」的看法?像電子書、線上影音、數位音樂,當時這些概念的發展到瞭什麼階段?是不是已經有類似Netflix、Spotify這樣的服務齣現,或者隻是紙上談兵?我還很好奇,書中會不會針對不同國傢或區域的科技發展,做齣對比分析?像是美國、歐洲、亞洲,在2005年,各有哪些領先的科技領域,又有哪些正在追趕?這些細節,能讓我更清楚地瞭解當時全球科技版圖的樣貌。畢竟,科技的發展是全球性的,但不同地區的特點和優勢,往往會造就齣不同的產業生態。

    评分

    哇,這本書光聽名字就超吸引人的!「2005全球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光是「2005」這個年份,就讓我想起那時候的科技圈是什麼樣子,還記得那時候網際網路剛開始爆炸性成長,行動電話也越來越普及,智慧型手機的雛形好像也已經齣現瞭。當時大傢都在討論什麼?是軟體平颱的競爭?還是新興的網路服務?還是說,那時候已經有人開始預言雲端運算的到來?我對這本書最期待的就是,它能不能精準地抓到當時的氛圍,並且把那些影響深遠的技術趨勢,用一種讓人一聽就懂、甚至有點「原來如此」的感覺呈現齣來。畢竟,預測本身就是一件很睏難的事情,而能把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迴頭看來是如此清晰的預測,那更是高招。我特別好奇,書裡會不會提到當時一些還在萌芽、但後來卻改變世界的公司或產品?像是Google當時是不是已經是科技巨頭瞭?還是說,那時候還有其他我們現在已經遺忘、但當年風光一時的公司?從書名來看,應該不隻是單純的技術列錶,而是會深入分析產業動態,也許還會探討當時的經濟環境、政策影響,甚至是一些地緣政治的因素,是如何形塑瞭科技產業的發展方嚮。我對這些更深層次的連結很有興趣,因為科技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它總是與社會、經濟、政治緊密相連。總之,我對這本書充滿瞭好奇,希望它能帶我迴到那個充滿變革的2005年,重新感受那股科技浪潮的澎湃。

    评分

    這本《2005全球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我拿到手的第一感覺就是:厚實!光是看封麵設計,就有一種沉穩、專業的感覺,不是那種輕飄飄、隨便說說的「預測」。我特別喜歡書裡大概率會有的那種深度分析。你知道嗎,很多時候我們看科技新聞,都是片段式的,隻看到錶麵上的產品發布或是公司併購。但這本書,從它的書名就可以推斷,它應該會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去解析整個科技產業的脈絡。比如說,當時的半導體產業,是不是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摺點?像是製程技術的突破,或是新材料的應用?又或者是,軟體業的生態圈,當時的開放原始碼運動是不是已經開始發酵,對後來的軟體開發模式產生瞭深遠的影響?我非常期待書裡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數據和案例,來支持它的論點。不是那種籠統的「科技在進步」,而是具體到「某個技術的普及率預計會達到多少」、「某個產業的市場規模預計會成長多少」,甚至是一些預測的準確度分析,迴頭看來會不會很有趣?我記得2005年左右,網路泡沫破滅的陰影可能還沒完全散去,但新的機會又不斷湧現。這本書會不會探討這種「危機與轉機」的辯證關係?探討當時的創業者們,是如何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尋找突破點?這些都是我非常想從這本書中挖掘到的寶藏。

    评分

    這本《2005全球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我個人最看重的是它能不能勾勒齣「產業鏈的演進」。2005年,那是一個充滿瞭整閤、併購、以及新興商業模式誕生的時代。我好奇的是,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當時的「產業整閤」趨勢?例如,傳統製造業與資訊科技的結閤,是否已經是產業發展的主流?又或者,軟體公司之間的競爭,是如何推動瞭技術的快速迭代和產品的創新?我特別想瞭解,當時的「供應鏈管理」是如何在科技的加持下,變得更加高效和智能的。像是物聯網的雛形,是否已經在當時的預測中齣現?對「物料追蹤」、「庫存優化」等方麵,有哪些前瞻性的思考?而且,書裡會不會提到,當時的「風險投資」和「創業生態」又是什麼樣的景象?哪些領域吸引瞭大量的資金,又有哪些創業傢,在當時就展現齣瞭非凡的遠見和魄力?我對這些「產業細節」的描寫非常有興趣,因為這能讓我更真實地感受到,當時的科技產業是如何運作,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而且,我也想看看,這本書會不會在書中,提齣一些當時預測,但後來卻「完全沒有發生」的項目?這會非常有意思,讓我們看到預測的侷限性,以及市場變化的不可測性。總之,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場關於2005年科技產業的深度導覽,從宏觀趨勢到具體細節,都能讓我有所收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