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全球科技产业动态大预测

2005全球科技产业动态大预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技趋势
  • 产业预测
  • 全球经济
  • 未来科技
  • 科技发展
  • 市场分析
  • 技术创新
  • 2005年
  • 科技产业
  • 战略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总体产业面来看,拓墣产业研究所观察到:04年的资通讯产业,在大家高度乐观下,度过不如预期的一年。然而,05年仍是充满科技创新与市场活力的一年,例如3G行动通讯的窜起与燃料电池趋于商业化等,因此,05年发展前景将因产业别而异,厂商营收成长或衰退也会迳渭分明。更重要的是,iPod带动掀起科技流行时尚风潮,05年可望成为流行科技凌驾传统科技的一年。

  拓墣产业研究所为协助厂商掌握05年ICT产业发展新趋势,特地整合研究团队,对于05年展望的研究精华,汇集发行「2005全球科技产业动态大预测」专题报告,从总体产业面、半导体产业面、光电产业面、通讯产业面、NB与LCD TV产业面等构面分别深入探索。

2005全球科技产业动态大预测 内容提要: 本书深度剖析了2005年全球科技产业的宏观格局与微观动向,聚焦于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能源及先进制造等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市场格局变化、关键技术突破及其对全球经济社会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不仅涵盖了对主流科技巨头战略部署的解读,也关注了新兴技术和“隐形冠军”的崛起,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投资者、企业决策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一份全面、前瞻性的行业参考报告。 第一章:全球科技发展总览与宏观环境分析 (2005) 本章首先勾勒出2005年全球科技发展的总体面貌,审视了影响科技创新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全球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地缘政治对技术合作与竞争的影响,以及各国政府在研发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政策导向。重点分析了技术成熟度曲线(Gartner Hype Cycle)在新兴技术领域的最新位置,识别出哪些技术正处于“泡沫破裂的低谷期”,哪些已开始迈向“稳步爬升的生产力高原”。 技术投资热点转移: 探讨了风险投资(VC)从前一轮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谨慎转向,资本如何重新聚焦于具有清晰商业化路径的技术领域。 全球创新网络的重塑: 分析了亚洲(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在技术创新和外包服务中扮演角色的日益重要性,以及欧美传统创新中心的应对策略。 可持续发展与技术责任: 讨论了日益增长的环保意识如何推动“绿色科技”成为重要的产业驱动力,以及科技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挑战与机遇。 第二章: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化:互联网、移动与计算平台 进入21世纪中叶,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基础设施,而是深度融入社会经济的血液。本章详细考察了几个核心领域的演变。 2.1 宽带与连接的普及化: 预测了固定宽带(DSL/光纤)和移动通信(2.5G向3G的过渡)在全球范围内的渗透率,重点分析了3G技术标准之争的最终走向以及对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的催化作用。探讨了Wi-Fi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从企业级扩展到公共场所和家庭网络。 2.2 软件与服务模式的变革: 重点分析了“软件即服务”(SaaS)概念的初步萌芽,即通过互联网提供企业级应用的潜力。对比了传统本地部署软件与新型基于网络的中间件的市场份额争夺。同时,深入研究了开源软件运动(Open Source)对传统商业软件巨头构成的挑战和合作机会。 2.3 个人计算设备的演进: 审视了笔记本电脑市场的高速增长,以及其对台式机的替代效应。分析了数字媒体播放器(如iPod及其生态系统)对消费者电子产品设计理念的颠覆性影响,以及“多媒体中心”概念的形成。 第三章: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的突破与伦理边界 2005年前后,生命科学领域正处于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的“后基因组时代”的开端,技术正在从基础研究快速向临床应用转化。 基因测序与个体化医疗: 分析了下一代测序技术的潜在成本下降趋势,并预测了基于个体基因信息的药物研发(药物基因组学)的初期实践。 蛋白质组学与药物发现: 考察了蛋白质结构分析在加速新药靶点发现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与传统高通量筛选(HTS)的融合。 生物工程与农业: 深入探讨了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的争议与市场扩散,以及合成生物学这一新兴领域的早期学术进展和潜在应用前景。 医疗器械与远程监控: 探讨了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在植入式医疗设备中的应用,以及远程患者监护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能源转型与新材料的曙光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问题,2005年对替代能源技术的需求空前高涨。 4.1 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商业化: 评估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下降曲线,分析了各国政府(特别是德国和日本)的上网电价政策如何有效地推动了光伏产业的规模化生产。预测了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的潜力。 4.2 燃料电池与氢能战略: 考察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初期示范项目,分析了氢气制备、储存和加注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工程难题与投资方向。 4.3 先进材料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 聚焦于纳米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烯(早期概念)、以及用于提高电子元件性能的新型半导体材料。分析了这些材料如何影响航空航天、电子封装和涂层技术。 第五章:半导体与电子制造的竞争格局 半导体行业是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本章着重分析了摩尔定律在2005年前后的压力与应对。 制程微缩的瓶颈: 讨论了从90纳米向65纳米乃至45纳米过渡中遇到的物理限制(如漏电、良率问题),以及浸润式光刻等关键技术的作用。 “无晶圆厂”模式的成熟: 分析了台积电(TSMC)等纯晶圆代工厂(Foundry)的领导地位如何巩固,以及无厂半导体公司(Fabless)的崛起。 存储器技术的迭代: 比较了SRAM、DRAM与NAND/NOR闪存的市场地位,预测了固态存储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显示技术的角力: 深入对比了液晶显示(LCD)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性能差异、成本结构,以及它们在移动设备和高端电视市场中的市场份额争夺战。 第六章:政策、监管与未来风险预警 技术发展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本章从宏观监管和潜在风险角度进行审视。 知识产权与全球竞争: 探讨了主要经济体在专利制度上的差异如何影响跨国技术转移与合作,以及反垄断调查对科技巨头的影响。 网络安全与数据隐私的萌芽: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加深,首次系统性地分析了恶意软件(Worm/Virus)的专业化趋势,以及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在立法层面的初步探讨。 技术人才的全球流动: 分析了高技能人才的跨国迁移对各国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移民政策对科技产业供应链的潜在干扰。 结论:2005年科技产业的关键转折点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2005年作为技术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移动宽带的蓄势待发、生物科技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早期信号、以及能源技术开始获得大规模投资的趋势。这些动态预示着未来十年全球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后续科技浪潮的基础框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资通讯产业总体回顾与展望

  • 1-1拓墣2005年资通讯产业十大预测
  • 1-2重点资讯产业2004年回顾与2005年展望

    第二章 2005年半导体产业展望

  • 2-1半导体景气于2005年下滑筑底后,静待2007年回升
  • 2-22005年DRAM供给的剖析
  • 2-32005年DRAM需求成长率下滑
  • 2-4DRAM封测2005年仍为卖方市场

    第三章 2005年光电产业展望

  • 3-12005年TFT-LCD产业展望
  • 3-22005年大尺寸面板背光模组产业展望
  • 3-32004年~2005年彩色泸光片供需
  • 3-42004年~2005年偏光板产业供需

    第四章 2005年通讯产业展望

  • 4-1保守看待2005年全球手机市场成长
  • 4-2Smartphone与3G分佔上下半年产业焦点
  • 4-32005年3G发展环境逐渐成熟
  • 4-4由VoIP商机看宽频设备产业的新增长点
  • 4-5从2005年全球WLAN景气看台湾厂商的机会与挑战

    第五章 2005年NB与LCD TV产业展望

  • 5-12005年台湾NB产业机会点
  •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2005全球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我拿到手的第一感覺就是:厚實!光是看封面設計,就有一種沉穩、專業的感覺,不是那種輕飄飄、隨便說說的「預測」。我特別喜歡書裡大概率會有的那種深度分析。你知道嗎,很多時候我們看科技新聞,都是片段式的,只看到表面上的產品發布或是公司併購。但這本書,從它的書名就可以推斷,它應該會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去解析整個科技產業的脈絡。比如說,當時的半導體產業,是不是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像是製程技術的突破,或是新材料的應用?又或者是,軟體業的生態圈,當時的開放原始碼運動是不是已經開始發酵,對後來的軟體開發模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非常期待書裡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數據和案例,來支持它的論點。不是那種籠統的「科技在進步」,而是具體到「某個技術的普及率預計會達到多少」、「某個產業的市場規模預計會成長多少」,甚至是一些預測的準確度分析,回頭看來會不會很有趣?我記得2005年左右,網路泡沫破滅的陰影可能還沒完全散去,但新的機會又不斷湧現。這本書會不會探討這種「危機與轉機」的辯證關係?探討當時的創業者們,是如何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尋找突破點?這些都是我非常想從這本書中挖掘到的寶藏。

    评分

    我對於這本《2005全球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最期待的部分,絕對是它關於「未來趨勢」的剖析。2005年,這是一個距離我們不算太遙遠,但又足夠讓科技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間點。當時的人們,對於未來的科技發展,究竟抱持著怎樣的想像?是滿腦子的「飛行汽車」、「機器人管家」?還是說,已經出現了一些更為務實、更貼近我們現在生活的預測?我個人對當時的通訊技術和資訊傳播方式的發展非常感興趣。像是3G網路的普及程度,或是當時的社群媒體,像是Facebook,是不是已經開始展露頭角,預示著一個全新的社交時代的來臨?又或者,在這個「大預測」的書裡,會不會提到當時對「數位內容」的看法?像電子書、線上影音、數位音樂,當時這些概念的發展到了什麼階段?是不是已經有類似Netflix、Spotify這樣的服務出現,或者只是紙上談兵?我還很好奇,書中會不會針對不同國家或區域的科技發展,做出對比分析?像是美國、歐洲、亞洲,在2005年,各有哪些領先的科技領域,又有哪些正在追趕?這些細節,能讓我更清楚地了解當時全球科技版圖的樣貌。畢竟,科技的發展是全球性的,但不同地區的特點和優勢,往往會造就出不同的產業生態。

    评分

    我對這本《2005全球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的看法,著重在它能否展現出當時科技發展的「潛在影響力」。2005年,很多現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科技,可能還處於實驗階段,或是剛開始進入市場。這本書能否捕捉到這些「種子」,並且預見它們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我想到的是,當時的電子商務,是不是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期?像是Amazon,是不是已經建立了完善的物流系統,並且開始拓展更多元的商品種類?又或是,當時的「行動支付」概念,是不是已經有人在探討,並預測它將如何顛覆傳統的消費模式?更重要的是,書中會不會探討,當時的科技發展,對「勞動市場」和「教育體系」可能產生的影響?例如,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是否會讓人們開始擔心失業的問題?而網路學習、線上教育,是否已經被預見為未來重要的學習管道?我非常期待書裡能提供一些具有啟發性的觀點,讓我們思考,當時的科技發展,是如何為我們今天的世界打下基礎。而且,我還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探討一些「負面」的預測?像是資訊安全的問題、或是科技發展可能帶來的倫理爭議,當時的人們,是否已經開始警覺,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這些更為全面性的考量,才是一本優秀的「大預測」書籍應該包含的。

    评分

    哇,這本書光聽名字就超吸引人的!「2005全球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光是「2005」這個年份,就讓我想起那時候的科技圈是什麼樣子,還記得那時候網際網路剛開始爆炸性成長,行動電話也越來越普及,智慧型手機的雛形好像也已經出現了。當時大家都在討論什麼?是軟體平台的競爭?還是新興的網路服務?還是說,那時候已經有人開始預言雲端運算的到來?我對這本書最期待的就是,它能不能精準地抓到當時的氛圍,並且把那些影響深遠的技術趨勢,用一種讓人一聽就懂、甚至有點「原來如此」的感覺呈現出來。畢竟,預測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而能把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回頭看來是如此清晰的預測,那更是高招。我特別好奇,書裡會不會提到當時一些還在萌芽、但後來卻改變世界的公司或產品?像是Google當時是不是已經是科技巨頭了?還是說,那時候還有其他我們現在已經遺忘、但當年風光一時的公司?從書名來看,應該不只是單純的技術列表,而是會深入分析產業動態,也許還會探討當時的經濟環境、政策影響,甚至是一些地緣政治的因素,是如何形塑了科技產業的發展方向。我對這些更深層次的連結很有興趣,因為科技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它總是與社會、經濟、政治緊密相連。總之,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希望它能帶我回到那個充滿變革的2005年,重新感受那股科技浪潮的澎湃。

    评分

    這本《2005全球科技產業動態大預測》,我個人最看重的是它能不能勾勒出「產業鏈的演進」。2005年,那是一個充滿了整合、併購、以及新興商業模式誕生的時代。我好奇的是,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當時的「產業整合」趨勢?例如,傳統製造業與資訊科技的結合,是否已經是產業發展的主流?又或者,軟體公司之間的競爭,是如何推動了技術的快速迭代和產品的創新?我特別想了解,當時的「供應鏈管理」是如何在科技的加持下,變得更加高效和智能的。像是物聯網的雛形,是否已經在當時的預測中出現?對「物料追蹤」、「庫存優化」等方面,有哪些前瞻性的思考?而且,書裡會不會提到,當時的「風險投資」和「創業生態」又是什麼樣的景象?哪些領域吸引了大量的資金,又有哪些創業家,在當時就展現出了非凡的遠見和魄力?我對這些「產業細節」的描寫非常有興趣,因為這能讓我更真實地感受到,當時的科技產業是如何運作,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而且,我也想看看,這本書會不會在書中,提出一些當時預測,但後來卻「完全沒有發生」的項目?這會非常有意思,讓我們看到預測的侷限性,以及市場變化的不可測性。總之,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場關於2005年科技產業的深度導覽,從宏觀趨勢到具體細節,都能讓我有所收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