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教导学生「如何思考」,这正是科技教育最重要的精神所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是全世界顶尖的科技大学之一,也可说是专门生产「创意」的工厂。对全球有志研习科技学门的学子来说,这是一所梦幻般的高等学府。你知道在MIT念书会是什么样的情景?身边同学个个都是天纵英才,身在其中有何体会?而这里的教育方式又有何种特殊之处?
作者怀特彷彿作梦一般,有机会进入MIT修读机械工程硕士学位,一圆梦想。然而身处于这个挤满优秀人才的地方,竞争压力之大令人难以想像,生活其中并不如表面那样风光,而是过着极端寂寞、与人疏离、严重焦虑、为求成功必须背负庞大压力的日子。然而,这段日子也让怀特得到终生受用的学习经验,他以日记体裁写下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记录了MIT研究所的学习生活,既生动爆笑又异常深刻,读来让人笑中带泪。
在这个教授和学生全都是聪明人的世界,怀特遇到的第一个教授告诉他,在MIT,最重要的不在于学到什么内容,而是要教导学生「如何思考」。因此,这本书除了描述作者满头大汗地做习题、被教授骂到自信全无泪流满面、绝顶聪明的好友选择自杀等有笑有泪的故事之外,最重要的是让大家知道,「学习思考」,正是科技教育最重要的精神所在。
作者简介
派帕.怀特(Pepper White)1979年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环境工程系,1981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1984年取得机械工程硕士学位。现于麻州开设一家能源顾问公司。
译者简介
吴程远,美国Gustavus Adolphus College大学毕,主修物理和数学。后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修得物理硕士(故可说是篮球之神Michael Jordan的校友)。曾任台湾大学物理系助教、《牛顿杂志》科学主编、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研发主编、《天下杂志》出版社编辑总监;现任远流出版公司「财经企管」与「科学丛书」总编辑兼《科学人》杂志编辑总监。
前往美国念大学之前,曾经在飞利浦辖下的电子公司当学徒,四年期间在电子工程部、机械工程部、生产线、工业工程部、金工部、木工部、仓库、印刷电路部、仪器维修部等部门工作过。当时没想过,这些经验后来对翻译工作大有帮助(特别是你手上拿着的这一本)。
译作有:《实现创业的梦想》(与齐若兰合译)、《别闹了,费曼先生》、《物理之美》(与陈芊蓉合译)、《神经外科的黑色喜剧》、《这个不科学的年代!》(以上均为天下文化出版)以及《现代科技大百科——物理篇》(与杨玉龄、林荣崧、李传楷合译,牛顿出版)。
这本《创意工厂MIT:学习如何思考》真是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书名就激起了我无限的遐想。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充满奇思妙想、能够颠覆传统思维的创新方式非常着迷,而“麻省理工”这个标签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神秘的光环。我设想,这本书一定不仅仅是关于理论的堆砌,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案例,或许会带领我走进麻省理工那些顶尖的实验室,感受那些学生和教授们如何将一个个看似天马行空的创意,一步步变为现实。我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他们独特的思考模式,那种不拘泥于现有框架,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我尤其好奇,书中会不会揭示一些MIT在培养创造力方面独有的方法论,比如他们如何鼓励跨学科的碰撞,如何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又如何教会他们从失败中学习并不断迭代。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无限可能的大门,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看看这个“创意工厂”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又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帮助我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也能孕育出更多的创意火花。
评分当我在书店里看到《创意工厂MIT:学习如何思考》这本书时,一种莫名的好奇心驱使我停下了脚步。我对麻省理工的“光环”一直充满敬畏,总觉得那里聚集着世界上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人。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它或许能揭示出MIT是如何培养出如此多杰出的创新人才的。我猜测,书中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MIT的著名实验室、学生项目,甚至是那些改变世界的发明背后的小故事,来展现MIT的创新文化是如何深入人心的。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思考”这件事情,它可能不仅仅是逻辑推理,更包含了想象力、联想力,以及将看似不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的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睿智的导师,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向我展示如何打破思维定势,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并且勇于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我甚至想象,书中可能会有一些互动性的练习,或者一些可以立即尝试的思维游戏,让我能够立刻感受到MIT的“思维魔力”。
评分读到《创意工厂MIT:学习如何思考》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一群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世界顶尖的学术殿堂里,围坐在一起,激烈的讨论着各种新奇的点子,时不时地爆发出智慧的火花。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是一个深入探究麻省理工学院(MIT)创新精神内核的窗口,它可能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做出某个具体发明”,而是会带你领略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从根本上激发创造力的哲学。我想象书中会充当一个引导者,通过剖析MIT独特的教学理念、科研环境以及师生互动模式,来揭示其“创意工厂”称号的由来。我期待着它能够打破我们对于“天才”的刻板印象,告诉我们创造力是可以被培养和系统化训练的。这本书可能会挑战我以往的一些固有认知,让我意识到那些突破性的想法,往往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源于一种开放的心态、对问题的深刻洞察以及不懈的实践。我好奇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鲜活的、具有代表性的MIT项目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来具象化其创新过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书中传达的理念。
评分《创意工厂MIT:学习如何思考》——仅仅是听到这个书名,就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吸引力,仿佛里面蕴藏着某种神秘的密码,能够解锁我内心深处的创造潜能。虽然我还没有翻开它,但我已经对它充满了期待。我想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创新方法”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带领读者深入MIT的“精神漫游指南”。它可能会讲述那些在MIT校园里孕育出的无数改变世界的点子,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师生故事,以及支撑这一切的独特文化土壤。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MIT在鼓励学生“失败中学习”方面的机制,以及他们如何将这种看似负面的经历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我推测,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非常生动、甚至带点“黑客精神”的方式来展现MIT的创新魅力,打破我们对于学术殿堂的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自由、开放、充满活力的创造空间。我渴望从中汲取到那种敢于挑战不可能、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力量,为我的生活和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评分《创意工厂MIT:学习如何思考》这个书名,如同一个闪亮的招牌,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对“创意”这个词一直有着特别的偏爱,而“麻省理工”的加入,则让它在我心中增添了无限的重量和神秘感。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不是一本简单告诉你“如何模仿”的指南,而更像是一次深入MIT内部的“思维探险”。我期待它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充满活力的课堂,那些奇思妙想碰撞的实验室,去感受那种鼓励大胆尝试、不惧失败的独特氛围。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揭示MIT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方面的独特方法,以及他们如何鼓励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我设想,这本书会通过生动的故事、鲜活的案例,甚至是一些意想不到的视角,来打破我对“创造力”的固有认知,让我明白创造力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的。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在这个“创意工厂”里,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驱动着那些伟大的想法诞生,又是什么样的智慧,将它们化为改变世界的现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