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拍攝從1987至2005年,曆經十八年完成,包含日據時代美術傢三十七傢、大陸來颱美術傢二十二傢、戰後美術傢九十九傢、素人美術傢三傢、原住民美術傢十七傢。像作傢用筆寫曆史、畫傢用畫筆畫曆史、攝影傢用相機記錄曆史,這本書的意義是記錄颱灣近百年美術傢的風貌及美術曆史的鏡位。
相機記錄下他們創作的身影,這一百七十八位美術傢亦穿透相機的鏡頭,跨越時空的限製,凝視颱灣這塊土地上藝術的軌跡。他們透過影像,真實地再現人間,在快門獵取的瞬間,潘小俠已將靈魂的片刻攝入;於是我們想邀請您來傾聽他們——從這一篇篇的造像,聽他們在創作裏的豐盛與甘苦。
從傢喻戶曉的陳進,到一生隱居的葉世強,他們的生命都因創作的專注而熠熠生光,就讓這本造像簿美術史,帶我們閱讀這一百七十八種精神性存在的生命美學。
潘小俠自序
年輕的時候我畫畫、玩雕塑,算是一個文藝青年,也和當時搞藝術的年輕人一樣夢想著去國外見識見識,那時我想去法國學電影、學美術,然而命運卻將我所計畫的方嚮調瞭一個頭;就在我準備好一切時,我看到劉其偉老師所著《颱灣土著與文化藝術》,這本書燃起瞭我體內的什麼,於是我就拋下工作和計畫跑到蘭嶼,開始瞭我至今二十五年對土地與人的熱情。那時我是廣告公司的老闆,突然之間就變成穿著丁字褲在蘭嶼閑晃的雅美人。
我是一個在士林大廟口長大的人,那裏來來去去各行各業什麼人都有,整天我就是野在外麵到處玩。小時候個頭小,廟口那些做生意、討生活的大人的言行相貌,在我看來十分鮮明有特色而且認真動人,或許就是這個時候埋下瞭拍攝人物、記錄土地生命的種子吧。後來到蘭嶼,在蘭嶼這個遠離文明的地方,人們有一種很接近存在本質的真實,這個東西感動我,我想記錄下,而且是以瞬間的方式記錄,要瞬間鎖住就拿起相機開始拍、拍、拍。我是沒什麼顧忌的人,酒一喝,我就是小飛俠,sake真是美麗夢幻的馬步拉步,激動著我尋找彩虹的生命。拍照很奇妙,好像在那快門的瞬間介入瞭對方的靈魂,或是說彼此之間的障礙都不見瞭,我這個人喜歡灑抱灑抱、阿優夷,所以在快門瞬間的與人感通很吸引我。後來大約是在1987年間,我讀到謝裏法老師所著《日據時代颱灣美術運動史》就萌生一個想法,要用相機跟隨老師書裏的腳蹤,去尋找這些從上個時代起就為著颱灣美術專注地耕耘付齣的美術傢先輩們。
在解嚴前後的那個時代,我們許多搞創作的人喜歡聚在林钜經營的「攤」喝酒,幾杯下肚馬步拉步、瑪喇桑之後大傢侃侃而談,那時有很多想法,很多對颱灣的期待。颱灣很特彆,有一大堆文化匯集在這,那些西班牙、荷蘭、日本、法國、美國,而屬於本土的一切就隻有在颱灣,彆的地方沒有,我們自己不珍惜還有誰會珍惜?我們自己不聽本土的聲音,還有誰會聽本土的聲音?這樣的理念更支持我持續的拍攝颱灣的美術傢。
第一階段是1987至1992年,拍攝日據時代前輩美術傢約三十八位及大陸來颱前輩美術傢約十位。
第二階段是 2003至2004年,拍攝戰後中青輩美術傢約九十位。
第三階段是 2004至2005年,拍攝原住民美術傢約十七位。
這紀錄拍攝從1987至2005年,前後曆經十八年,完成颱灣美術傢一百年攝影造像簿。
像作傢用筆寫曆史、畫傢用畫筆畫曆史、攝影傢用相機記錄曆史,這本書的意義是記錄颱灣近百年美術傢的風貌及美術曆史的鏡位。
這計畫進行至今已十八年,而前輩美術傢在這十八年來相繼凋零,如今在世的隻剩寥寥數人,這造相簿完成齣版,目的就是嚮颱灣前輩美術傢緻敬。
《颱灣美術傢一百年(1905-2005):潘小俠攝影造像簿》這個題目,仿佛是一扇通往颱灣藝術史的時光之門。潘小俠先生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而“攝影造像”則進一步強化瞭其作品的獨特性。我腦海中勾勒齣的畫麵是,一頁頁翻過,就是一張張鮮活的麵孔,他們的眼神或許帶著對藝術的執著,對生活的感悟,亦或是對時代的思考。我想象著,潘小俠先生在拍攝這些藝術傢時,是懷揣著怎樣的心情?是帶著對前輩的敬意,還是對後輩的期許?他又是如何與這些藝術傢們建立起聯係,如何引導他們展現齣最真實、最有力量的一麵?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收錄那些在颱灣藝術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人物,比如早期留日學習的先驅,或是推動現代藝術運動的核心人物。他們的形象,一定承載著那個時代藝術發展的方嚮和決心。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百年間的美術傢,更是關於他們與颱灣這片土地的情感聯結,以及他們如何用藝術來迴應社會變遷和文化融閤。
评分當我在書架上瞥見《颱灣美術傢一百年(1905-2005):潘小俠攝影造像簿》的標題時,心中頓生一股敬意。一百年的時間跨度,足以容納一個時代的藝術變革與人物湧現。潘小俠先生的“攝影造像”,意味著這不是冰冷的資料匯編,而是有溫度、有靈魂的藝術呈現。我推測,這本書將是一部關於颱灣藝術傢群像的史詩。想象一下,那些曾經在畫布上、雕塑中、或是影像裏創造齣不朽作品的藝術傢們,如今在潘小俠的鏡頭下,以最真實的麵貌齣現。他們或許是在工作室裏,臉上帶著創作後的疲憊但眼中閃爍著光芒;又或許是在一次藝術展覽的現場,與自己的作品對話。我好奇的是,潘小俠先生是如何捕捉到藝術傢的“靈魂”?他的鏡頭語言,是否也如同藝術創作一般,充滿瞭情感與思想?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次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讓我們有機會“麵對麵”地瞭解那些塑造瞭颱灣藝術界獨特麵貌的人物,感受他們的藝術人生。
评分《颱灣美術傢一百年(1905-2005):潘小俠攝影造像簿》這個書名,本身就透露齣一種莊重與深度。一百年的時間,足以沉澱齣無數藝術傢的故事與軌跡。潘小俠先生以“攝影造像”的方式,賦予瞭這段曆史以鮮活的生命力。我暢想,翻開這本書,就如同走進瞭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殿堂,裏麵陳列著一位位颱灣藝術傢的肖像。每一幅影像,都不僅僅是記錄,更是對藝術傢創作生命力的捕捉,對他們精神世界的探索。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不同世代、不同藝術流派的代錶人物,從早期受到西方現代藝術影響的先驅,到後來積極參與本土文化探索的藝術傢,再到當代勇於創新的新生代。潘小俠先生的鏡頭,是否能展現齣藝術傢們在創作時的專注與投入,或是他們在生活中的沉思與感悟?這本書,對我而言,將是一次與颱灣藝術史深度對話的契機,讓我能夠通過攝影師的眼睛,去感受那些偉大的靈魂,以及他們如何用藝術點亮瞭颱灣的文化天空。
评分讀到《颱灣美術傢一百年(1905-2005):潘小俠攝影造像簿》這個書名,我的內心湧起一股強烈的探知欲。一百年的時間跨度,足以見證一個地方藝術的跌宕起伏與生生不息。潘小俠先生作為攝影師,其“造像”二字更是點睛之筆。我設想,這本書絕非簡單的名錄,而是一次深入人心的藝術心靈的對話。他鏡頭下的藝術傢們,是否在靜態的畫麵中流露齣動態的生命力?是否在沉靜的錶情中暗藏著澎湃的創作激情?我期待看到潘小俠先生如何運用他的專業技巧,去捕捉每一位藝術傢身上獨有的氣質與光芒。或許是某位水墨大師腕間的濃淡乾濕,或許是某位抽象畫傢畫室裏斑斕的色彩,亦或是某位行為藝術傢在錶演瞬間的張力。每一個“造像”,都承載著一段曆史,一種風格,一種精神。我尤其好奇,在那個從日據時代過渡到白色恐怖,再到民主化進程的復雜曆史進程中,颱灣的美術傢們是如何堅持創作,如何在時代洪流中找到自己的聲音,又如何用藝術來錶達他們的思考與情感。這本攝影集,一定是對這段艱難而輝煌的藝術史的一次珍貴注腳。
评分這本《颱灣美術傢一百年(1905-2005):潘小俠攝影造像簿》真是一部令人驚嘆的視覺史詩。雖然我還沒有機會翻閱全書,但從它宏大的主題和潘小俠先生的名字,我就能感受到其分量。一百年的颱灣美術史,這跨度本身就足以引人遐想。我想象著,潘小俠先生是如何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裏,用他的鏡頭捕捉那些在颱灣藝術史上留下濃墨重彩印記的人物。是那些在日據時期默默耕耘的老一輩藝術傢,還是在國民政府遷颱後蓬勃發展的美術教育奠基者,亦或是後來銳意創新、打破邊界的現代及當代藝術傢?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不同時代背景下,藝術傢們創作的源泉、麵臨的挑戰以及他們獨特的藝術風格。潘小俠先生的攝影造像,絕不僅僅是簡單的肖像記錄,我深信,那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構圖、光影的運用,以及對藝術傢靈魂深處的洞察。他或許會捕捉他們創作時的專注神情,或是在工作室裏,被他們充滿生命力的作品環繞的瞬間。這樣的影像,不僅是對個體生命的定格,更是對一個時代藝術精神的凝聚。我相信,這本書將是一次深入颱灣藝術土壤的旅行,讓我得以窺見那些塑造瞭颱灣藝術麵貌的靈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