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美术家一百年(1905-2005):潘小侠摄影造像簿

台湾美术家一百年(1905-2005):潘小侠摄影造像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美术
  • 台湾艺术
  • 美术史
  • 摄影
  • 造像
  • 潘小侠
  • 艺术史
  • 文化研究
  • 台湾文化
  • 20世纪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本书的拍摄从1987至2005年,历经十八年完成,包含日据时代美术家三十七家、大陆来台美术家二十二家、战后美术家九十九家、素人美术家三家、原住民美术家十七家。像作家用笔写历史、画家用画笔画历史、摄影家用相机记录历史,这本书的意义是记录台湾近百年美术家的风貌及美术历史的镜位。

  相机记录下他们创作的身影,这一百七十八位美术家亦穿透相机的镜头,跨越时空的限制,凝视台湾这块土地上艺术的轨迹。他们透过影像,真实地再现人间,在快门猎取的瞬间,潘小侠已将灵魂的片刻摄入;于是我们想邀请您来倾听他们——从这一篇篇的造像,听他们在创作里的丰盛与甘苦。

  从家喻户晓的陈进,到一生隐居的叶世强,他们的生命都因创作的专注而熠熠生光,就让这本造像簿美术史,带我们阅读这一百七十八种精神性存在的生命美学。

跨越时空的凝视:台湾美术史的群像速写(1905-2005)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艺术家的摄影记录或个人的肖像集锦,而是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精微的视角,审视二十世纪,特别是1905年至2005年间,台湾美术场域的生成、蜕变与复杂面貌。 这是一部梳理了台湾艺术生态变迁的编年史与思想史的交叉文本,它深入剖析了在此百年间,塑造台湾视觉文化风貌的多元力量、关键转折点,以及不同世代艺术家所承载的时代重量。 本书的结构基于对台湾美术史关键断代的深入挖掘,而非对个体形象的罗列。 我们将重点探讨以下几个核心领域,以期勾勒出一部扎实、有力的台湾现代艺术史骨架: --- 第一部:殖民遗产与现代性的萌芽(约1905-1945) 本部分将细致考察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如何以“移植”和“在地化”的方式进入台湾。重点研究对象是: 1. “西洋画”的引入与本土化路径: 探讨初期台湾青年如何通过日本帝国的美术教育体系接触到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欧洲艺术观念,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将这些外来语汇应用于描绘台湾的自然景观与社会风貌。这不仅仅是技法的学习,更是身份认同初次被视觉媒介挑战的历程。 2. 美术展览制度的建立与规训: 详细分析“台湾美术展览会”等官方和半官方展览体制的运作逻辑。这些制度是如何筛选、定义“合格的”艺术,以及它如何无意中催生了第一批具有公共影响力的台湾本土画家。 3. 早期艺术社群的形成: 关注如“春阳画会”等早期艺术团体的形成背景、核心成员的艺术主张(例如对台湾风土的独特表达),以及他们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如何进行艺术交流和自我教育。本书将侧重于这些社群的集体行动和宣言,而非单个成员的作品分析。 --- 第二部:战后重建与宏大叙事的构建(约1945-1970) 随着国民政府迁台,艺术生态面临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压力,本书将着重于此阶段艺术如何成为时代精神的载体或反思的工具: 1. “反共复兴”美学与现实主义的张力: 分析战后初期,官方推崇的写实主义和“爱国主题”创作的扩散机制。我们探讨艺术家如何在意识形态的要求下,调整其创作主题与表现手法,以及这种要求对艺术表达自由产生的潜在压抑。 2. 传统水墨的革新运动: 聚焦于以“中国水墨现代化”为核心议题的论战。本书将详细梳理诸如“六十年代水墨画会”等团体如何试图在保留传统笔墨精神的同时,融入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结构与激情。这部分关注的是理论辩论、艺术纲领的差异,以及不同流派对“国画”定义的争夺。 3. 抽象艺术的先行者与被边缘化: 考察那些在五六十年代便开始探索纯粹形式与色彩的艺术家群体。他们的作品如何在当时保守的社会环境中艰难存续,以及他们对后来的抽象艺术运动所埋下的种子。本书关注的是抽象探索的“方法论”和“时代孤立性”。 --- 第三部:现代性的反思与“台湾本土意识”的觉醒(约1970-1987) 解严前夕的社会思潮剧变,深刻影响了台湾艺术的面貌。本部分聚焦于艺术如何从精英化的形式探索转向对社会议题的介入: 1. “现代主义”的终结与“批判性艺术”的兴起: 探讨“五月画会”等早期现代主义团体在后期如何因其形式上的疏离感而受到挑战。继而深入分析“中生代”艺术家群体,如何转向对乡土、社会阶层、传统价值观流失等议题的关注。 2. 视觉艺术中的“本土化”建构: 考察艺术家如何主动地从台湾的民间信仰、庶民生活、地方景观中汲取元素,建构一种去“中国中心”化的视觉叙事。重点分析“民间工艺”、“民俗图像”如何被提升到严肃艺术的殿堂,并成为一种文化抵抗的语言。 3. 艺术批评的专业化与权力结构: 分析此阶段新锐评论家群体的崛起,他们如何构建新的评价标准,挑战既有的学院派或官方艺术机构的权威。本书关注的是评论话语的形成过程、术语的运用,以及批判话语如何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方向。 --- 第四部:全球化冲击与多元身份的探索(约1987-2005) 随着政治环境的开放和全球艺术市场的介入,台湾艺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与复杂阶段。 1. 装置艺术与新媒介的爆发: 探讨录像、大地艺术、行为艺术等非传统媒介在台湾的兴起,以及它们如何有效地表达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解构。这部分关注的是媒介的“观念性”如何取代传统的“再现性”。 2. 性别议题与身体政治的介入: 深入分析女性主义艺术家及酷儿艺术家的出现,他们如何利用身体作为场域,挑战传统的性别规范、父权结构以及对女性形象的刻板描绘。 3. 艺术史学的重写与视野的拓展: 考察进入新世纪后,学界如何重新审视殖民时期、战后初期那些被主流史观忽略的艺术群体(例如女性艺术家、非主流社群的艺术实践)。本书将总结这一百年间,台湾美术从模仿到对话,再到主动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复杂历程。 --- 总结而言,本书是一部聚焦于“场域结构”、“思潮碰撞”和“制度变迁”的台湾美术史研究。它关注的是艺术生态的宏观运作、思想的交锋,以及艺术表达如何成为时代精神的反射镜。 它并非一本图录,也非一份个人传记汇编,而是致力于呈现一个百年间台湾艺术界在面对政治、社会、文化冲击时,所展现出的复杂、矛盾而富有生命力的“集体行动图景”。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潘小侠自序

  年轻的时候我画画、玩雕塑,算是一个文艺青年,也和当时搞艺术的年轻人一样梦想着去国外见识见识,那时我想去法国学电影、学美术,然而命运却将我所计画的方向调了一个头;就在我准备好一切时,我看到刘其伟老师所着《台湾土着与文化艺术》,这本书燃起了我体内的什么,于是我就抛下工作和计画跑到兰屿,开始了我至今二十五年对土地与人的热情。那时我是广告公司的老板,突然之间就变成穿着丁字裤在兰屿闲晃的雅美人。

  我是一个在士林大庙口长大的人,那里来来去去各行各业什么人都有,整天我就是野在外面到处玩。小时候个头小,庙口那些做生意、讨生活的大人的言行相貌,在我看来十分鲜明有特色而且认真动人,或许就是这个时候埋下了拍摄人物、记录土地生命的种子吧。后来到兰屿,在兰屿这个远离文明的地方,人们有一种很接近存在本质的真实,这个东西感动我,我想记录下,而且是以瞬间的方式记录,要瞬间锁住就拿起相机开始拍、拍、拍。我是没什么顾忌的人,酒一喝,我就是小飞侠,sake真是美丽梦幻的马步拉步,激动着我寻找彩虹的生命。拍照很奇妙,好像在那快门的瞬间介入了对方的灵魂,或是说彼此之间的障碍都不见了,我这个人喜欢洒抱洒抱、阿优夷,所以在快门瞬间的与人感通很吸引我。后来大约是在1987年间,我读到谢里法老师所着《日据时代台湾美术运动史》就萌生一个想法,要用相机跟随老师书里的脚踪,去寻找这些从上个时代起就为着台湾美术专注地耕耘付出的美术家先辈们。

  在解严前后的那个时代,我们许多搞创作的人喜欢聚在林鉅经营的「摊」喝酒,几杯下肚马步拉步、玛喇桑之后大家侃侃而谈,那时有很多想法,很多对台湾的期待。台湾很特别,有一大堆文化汇集在这,那些西班牙、荷兰、日本、法国、美国,而属于本土的一切就只有在台湾,别的地方没有,我们自己不珍惜还有谁会珍惜?我们自己不听本土的声音,还有谁会听本土的声音?这样的理念更支持我持续的拍摄台湾的美术家。

  第一阶段是1987至1992年,拍摄日据时代前辈美术家约三十八位及大陆来台前辈美术家约十位。

  第二阶段是 2003至2004年,拍摄战后中青辈美术家约九十位。

  第三阶段是 2004至2005年,拍摄原住民美术家约十七位。

  这纪录拍摄从1987至2005年,前后历经十八年,完成台湾美术家一百年摄影造像簿。

  像作家用笔写历史、画家用画笔画历史、摄影家用相机记录历史,这本书的意义是记录台湾近百年美术家的风貌及美术历史的镜位。

  这计画进行至今已十八年,而前辈美术家在这十八年来相继凋零,如今在世的只剩寥寥数人,这造相簿完成出版,目的就是向台湾前辈美术家致敬。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台湾美术家一百年(1905-2005):潘小侠摄影造像簿》这个书名,我的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知欲。一百年的时间跨度,足以见证一个地方艺术的跌宕起伏与生生不息。潘小侠先生作为摄影师,其“造像”二字更是点睛之笔。我设想,这本书绝非简单的名录,而是一次深入人心的艺术心灵的对话。他镜头下的艺术家们,是否在静态的画面中流露出动态的生命力?是否在沉静的表情中暗藏着澎湃的创作激情?我期待看到潘小侠先生如何运用他的专业技巧,去捕捉每一位艺术家身上独有的气质与光芒。或许是某位水墨大师腕间的浓淡干湿,或许是某位抽象画家画室里斑斓的色彩,亦或是某位行为艺术家在表演瞬间的张力。每一个“造像”,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风格,一种精神。我尤其好奇,在那个从日据时代过渡到白色恐怖,再到民主化进程的复杂历史进程中,台湾的美术家们是如何坚持创作,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声音,又如何用艺术来表达他们的思考与情感。这本摄影集,一定是对这段艰难而辉煌的艺术史的一次珍贵注脚。

评分

《台湾美术家一百年(1905-2005):潘小侠摄影造像簿》这个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庄重与深度。一百年的时间,足以沉淀出无数艺术家的故事与轨迹。潘小侠先生以“摄影造像”的方式,赋予了这段历史以鲜活的生命力。我畅想,翻开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殿堂,里面陈列着一位位台湾艺术家的肖像。每一幅影像,都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对艺术家创作生命力的捕捉,对他们精神世界的探索。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不同世代、不同艺术流派的代表人物,从早期受到西方现代艺术影响的先驱,到后来积极参与本土文化探索的艺术家,再到当代勇于创新的新生代。潘小侠先生的镜头,是否能展现出艺术家们在创作时的专注与投入,或是他们在生活中的沉思与感悟?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与台湾艺术史深度对话的契机,让我能够通过摄影师的眼睛,去感受那些伟大的灵魂,以及他们如何用艺术点亮了台湾的文化天空。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瞥见《台湾美术家一百年(1905-2005):潘小侠摄影造像簿》的标题时,心中顿生一股敬意。一百年的时间跨度,足以容纳一个时代的艺术变革与人物涌现。潘小侠先生的“摄影造像”,意味着这不是冰冷的资料汇编,而是有温度、有灵魂的艺术呈现。我推测,这本书将是一部关于台湾艺术家群像的史诗。想象一下,那些曾经在画布上、雕塑中、或是影像里创造出不朽作品的艺术家们,如今在潘小侠的镜头下,以最真实的面貌出现。他们或许是在工作室里,脸上带着创作后的疲惫但眼中闪烁着光芒;又或许是在一次艺术展览的现场,与自己的作品对话。我好奇的是,潘小侠先生是如何捕捉到艺术家的“灵魂”?他的镜头语言,是否也如同艺术创作一般,充满了情感与思想?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让我们有机会“面对面”地了解那些塑造了台湾艺术界独特面貌的人物,感受他们的艺术人生。

评分

这本《台湾美术家一百年(1905-2005):潘小侠摄影造像簿》真是一部令人惊叹的视觉史诗。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翻阅全书,但从它宏大的主题和潘小侠先生的名字,我就能感受到其分量。一百年的台湾美术史,这跨度本身就足以引人遐想。我想象着,潘小侠先生是如何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用他的镜头捕捉那些在台湾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是那些在日据时期默默耕耘的老一辈艺术家,还是在国民政府迁台后蓬勃发展的美术教育奠基者,亦或是后来锐意创新、打破边界的现代及当代艺术家?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不同时代背景下,艺术家们创作的源泉、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潘小侠先生的摄影造像,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肖像记录,我深信,那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构图、光影的运用,以及对艺术家灵魂深处的洞察。他或许会捕捉他们创作时的专注神情,或是在工作室里,被他们充满生命力的作品环绕的瞬间。这样的影像,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定格,更是对一个时代艺术精神的凝聚。我相信,这本书将是一次深入台湾艺术土壤的旅行,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塑造了台湾艺术面貌的灵魂。

评分

《台湾美术家一百年(1905-2005):潘小侠摄影造像簿》这个题目,仿佛是一扇通往台湾艺术史的时光之门。潘小侠先生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摄影造像”则进一步强化了其作品的独特性。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一页页翻过,就是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他们的眼神或许带着对艺术的执着,对生活的感悟,亦或是对时代的思考。我想象着,潘小侠先生在拍摄这些艺术家时,是怀揣着怎样的心情?是带着对前辈的敬意,还是对后辈的期许?他又是如何与这些艺术家们建立起联系,如何引导他们展现出最真实、最有力量的一面?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收录那些在台湾艺术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人物,比如早期留日学习的先驱,或是推动现代艺术运动的核心人物。他们的形象,一定承载着那个时代艺术发展的方向和决心。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百年间的美术家,更是关于他们与台湾这片土地的情感联结,以及他们如何用艺术来回应社会变迁和文化融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