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拍摄从1987至2005年,历经十八年完成,包含日据时代美术家三十七家、大陆来台美术家二十二家、战后美术家九十九家、素人美术家三家、原住民美术家十七家。像作家用笔写历史、画家用画笔画历史、摄影家用相机记录历史,这本书的意义是记录台湾近百年美术家的风貌及美术历史的镜位。
相机记录下他们创作的身影,这一百七十八位美术家亦穿透相机的镜头,跨越时空的限制,凝视台湾这块土地上艺术的轨迹。他们透过影像,真实地再现人间,在快门猎取的瞬间,潘小侠已将灵魂的片刻摄入;于是我们想邀请您来倾听他们——从这一篇篇的造像,听他们在创作里的丰盛与甘苦。
从家喻户晓的陈进,到一生隐居的叶世强,他们的生命都因创作的专注而熠熠生光,就让这本造像簿美术史,带我们阅读这一百七十八种精神性存在的生命美学。
潘小侠自序
年轻的时候我画画、玩雕塑,算是一个文艺青年,也和当时搞艺术的年轻人一样梦想着去国外见识见识,那时我想去法国学电影、学美术,然而命运却将我所计画的方向调了一个头;就在我准备好一切时,我看到刘其伟老师所着《台湾土着与文化艺术》,这本书燃起了我体内的什么,于是我就抛下工作和计画跑到兰屿,开始了我至今二十五年对土地与人的热情。那时我是广告公司的老板,突然之间就变成穿着丁字裤在兰屿闲晃的雅美人。
我是一个在士林大庙口长大的人,那里来来去去各行各业什么人都有,整天我就是野在外面到处玩。小时候个头小,庙口那些做生意、讨生活的大人的言行相貌,在我看来十分鲜明有特色而且认真动人,或许就是这个时候埋下了拍摄人物、记录土地生命的种子吧。后来到兰屿,在兰屿这个远离文明的地方,人们有一种很接近存在本质的真实,这个东西感动我,我想记录下,而且是以瞬间的方式记录,要瞬间锁住就拿起相机开始拍、拍、拍。我是没什么顾忌的人,酒一喝,我就是小飞侠,sake真是美丽梦幻的马步拉步,激动着我寻找彩虹的生命。拍照很奇妙,好像在那快门的瞬间介入了对方的灵魂,或是说彼此之间的障碍都不见了,我这个人喜欢洒抱洒抱、阿优夷,所以在快门瞬间的与人感通很吸引我。后来大约是在1987年间,我读到谢里法老师所着《日据时代台湾美术运动史》就萌生一个想法,要用相机跟随老师书里的脚踪,去寻找这些从上个时代起就为着台湾美术专注地耕耘付出的美术家先辈们。
在解严前后的那个时代,我们许多搞创作的人喜欢聚在林鉅经营的「摊」喝酒,几杯下肚马步拉步、玛喇桑之后大家侃侃而谈,那时有很多想法,很多对台湾的期待。台湾很特别,有一大堆文化汇集在这,那些西班牙、荷兰、日本、法国、美国,而属于本土的一切就只有在台湾,别的地方没有,我们自己不珍惜还有谁会珍惜?我们自己不听本土的声音,还有谁会听本土的声音?这样的理念更支持我持续的拍摄台湾的美术家。
第一阶段是1987至1992年,拍摄日据时代前辈美术家约三十八位及大陆来台前辈美术家约十位。
第二阶段是 2003至2004年,拍摄战后中青辈美术家约九十位。
第三阶段是 2004至2005年,拍摄原住民美术家约十七位。
这纪录拍摄从1987至2005年,前后历经十八年,完成台湾美术家一百年摄影造像簿。
像作家用笔写历史、画家用画笔画历史、摄影家用相机记录历史,这本书的意义是记录台湾近百年美术家的风貌及美术历史的镜位。
这计画进行至今已十八年,而前辈美术家在这十八年来相继凋零,如今在世的只剩寥寥数人,这造相簿完成出版,目的就是向台湾前辈美术家致敬。
读到《台湾美术家一百年(1905-2005):潘小侠摄影造像簿》这个书名,我的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知欲。一百年的时间跨度,足以见证一个地方艺术的跌宕起伏与生生不息。潘小侠先生作为摄影师,其“造像”二字更是点睛之笔。我设想,这本书绝非简单的名录,而是一次深入人心的艺术心灵的对话。他镜头下的艺术家们,是否在静态的画面中流露出动态的生命力?是否在沉静的表情中暗藏着澎湃的创作激情?我期待看到潘小侠先生如何运用他的专业技巧,去捕捉每一位艺术家身上独有的气质与光芒。或许是某位水墨大师腕间的浓淡干湿,或许是某位抽象画家画室里斑斓的色彩,亦或是某位行为艺术家在表演瞬间的张力。每一个“造像”,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风格,一种精神。我尤其好奇,在那个从日据时代过渡到白色恐怖,再到民主化进程的复杂历史进程中,台湾的美术家们是如何坚持创作,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声音,又如何用艺术来表达他们的思考与情感。这本摄影集,一定是对这段艰难而辉煌的艺术史的一次珍贵注脚。
评分《台湾美术家一百年(1905-2005):潘小侠摄影造像簿》这个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庄重与深度。一百年的时间,足以沉淀出无数艺术家的故事与轨迹。潘小侠先生以“摄影造像”的方式,赋予了这段历史以鲜活的生命力。我畅想,翻开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殿堂,里面陈列着一位位台湾艺术家的肖像。每一幅影像,都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对艺术家创作生命力的捕捉,对他们精神世界的探索。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不同世代、不同艺术流派的代表人物,从早期受到西方现代艺术影响的先驱,到后来积极参与本土文化探索的艺术家,再到当代勇于创新的新生代。潘小侠先生的镜头,是否能展现出艺术家们在创作时的专注与投入,或是他们在生活中的沉思与感悟?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与台湾艺术史深度对话的契机,让我能够通过摄影师的眼睛,去感受那些伟大的灵魂,以及他们如何用艺术点亮了台湾的文化天空。
评分当我在书架上瞥见《台湾美术家一百年(1905-2005):潘小侠摄影造像簿》的标题时,心中顿生一股敬意。一百年的时间跨度,足以容纳一个时代的艺术变革与人物涌现。潘小侠先生的“摄影造像”,意味着这不是冰冷的资料汇编,而是有温度、有灵魂的艺术呈现。我推测,这本书将是一部关于台湾艺术家群像的史诗。想象一下,那些曾经在画布上、雕塑中、或是影像里创造出不朽作品的艺术家们,如今在潘小侠的镜头下,以最真实的面貌出现。他们或许是在工作室里,脸上带着创作后的疲惫但眼中闪烁着光芒;又或许是在一次艺术展览的现场,与自己的作品对话。我好奇的是,潘小侠先生是如何捕捉到艺术家的“灵魂”?他的镜头语言,是否也如同艺术创作一般,充满了情感与思想?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让我们有机会“面对面”地了解那些塑造了台湾艺术界独特面貌的人物,感受他们的艺术人生。
评分这本《台湾美术家一百年(1905-2005):潘小侠摄影造像簿》真是一部令人惊叹的视觉史诗。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翻阅全书,但从它宏大的主题和潘小侠先生的名字,我就能感受到其分量。一百年的台湾美术史,这跨度本身就足以引人遐想。我想象着,潘小侠先生是如何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用他的镜头捕捉那些在台湾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是那些在日据时期默默耕耘的老一辈艺术家,还是在国民政府迁台后蓬勃发展的美术教育奠基者,亦或是后来锐意创新、打破边界的现代及当代艺术家?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不同时代背景下,艺术家们创作的源泉、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潘小侠先生的摄影造像,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肖像记录,我深信,那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构图、光影的运用,以及对艺术家灵魂深处的洞察。他或许会捕捉他们创作时的专注神情,或是在工作室里,被他们充满生命力的作品环绕的瞬间。这样的影像,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定格,更是对一个时代艺术精神的凝聚。我相信,这本书将是一次深入台湾艺术土壤的旅行,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塑造了台湾艺术面貌的灵魂。
评分《台湾美术家一百年(1905-2005):潘小侠摄影造像簿》这个题目,仿佛是一扇通往台湾艺术史的时光之门。潘小侠先生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摄影造像”则进一步强化了其作品的独特性。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一页页翻过,就是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他们的眼神或许带着对艺术的执着,对生活的感悟,亦或是对时代的思考。我想象着,潘小侠先生在拍摄这些艺术家时,是怀揣着怎样的心情?是带着对前辈的敬意,还是对后辈的期许?他又是如何与这些艺术家们建立起联系,如何引导他们展现出最真实、最有力量的一面?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收录那些在台湾艺术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人物,比如早期留日学习的先驱,或是推动现代艺术运动的核心人物。他们的形象,一定承载着那个时代艺术发展的方向和决心。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百年间的美术家,更是关于他们与台湾这片土地的情感联结,以及他们如何用艺术来回应社会变迁和文化融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