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内容分为三章,第一章为总论:台湾抽象雕塑的形式内涵,探讨战后台湾抽象雕塑的样貌,包含创作命题的趋向以及形式表现的类别。
在阅读总论之前,读者必须对书名的意义有所了解,所谓「抽象构成」乃是一般用言语,泛指以抽象形式表现之雕塑作品,而非专有名词。本书的书目拟订于作者应邀撰写之前,为了避免与「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混淆,特别在此提出说明,文中各雕塑家的作品与俄国构成主义雕塑流派无关(构成主义雕塑:廿世纪初流行于俄国的美术运动,由雕塑家塔特林(Vladimir Tatlin)和佩夫斯纳(Pevsner)推广。强调以非传统材料和工业技术焊造抽象造形,作品风格趋近机械结构美学,注重雕塑的动势而非量感,一九二○年后因为政治因素而消失)。
本书第二章内容为雕塑家论述,收录台湾雕塑家包括李再钤、郭清治、何恆雄、高灿兴、张子隆、黎志文、蔡怀国、陈振辉、郭少宗、赖纯纯、杨柏林等十一位。
基于台湾雕塑家养成教育和抽象思惟的特殊性,本书并不全然按照西方抽象理论的角度遴选艺术家,东方及地域抽象表现形式亦参考在内。作者认为:一位成熟的艺术家在某种研习阶段或许曾受西方论述的影响,但最后终须回归个人生命的独特见解,反映时代环境的根本价值。本书希望借由艺术家的创作经验,结论台湾抽象雕塑的自有面貌。
由于文字篇幅的限制,对雕塑家的论述以创作观念的解读为主,侧重阶段风格和重要作品的分析,并不着眼于艺术家学经历的说明。叙事角度力求客观,但不脱作者艺术评论的观点,希望针对当代的雕塑典型,提出深入的看法。
本书第三章为结论,试图推设台湾抽象雕塑的发展,并对论述艺术家和雕塑生态的相互影响,简略评估。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台湾当代艺术的爱好者,我一直对抽象雕塑在台湾的发展脉络充满好奇。这本书可以说是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探求。它系统的梳理了台湾现代美术史上抽象构成雕塑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萌芽到后来的蓬勃发展,再到如今多元化的呈现,都进行了深入的论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几位关键艺术家的深入剖析,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具有开创性,更在观念上深刻地影响了台湾雕塑界。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评论,使得论述更具学术严谨性,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视角来理解这些作品的意义。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收录了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包括一些已经消失的展览现场和雕塑装置,这对于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资料。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台湾抽象构成雕塑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它不仅是一本艺术史的记录,更是一部艺术家们用双手和思想塑造台湾艺术面貌的史诗。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阅读体验。它不像很多艺术书籍那样,充斥着华丽的辞藻和浮夸的解读,而是用一种朴实而真诚的语言,去探索抽象构成雕塑的精髓。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过程”的关注,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呈现最终的作品,而是试图去揭示作品诞生前的思考、探索和实践。书中穿插的艺术家访谈片段,让我有机会“听到”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创作时的困惑、灵感和突破。我特别喜欢一位艺术家在访谈中提到的,他如何与材料对话,如何让材料“自己说话”,这种人与材料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让我对雕塑的创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也探讨了抽象构成雕塑在公共空间的应用,以及它如何与环境互动,影响人们的生活。这让我意识到,抽象艺术并非只存在于美术馆的展柜里,它也可以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美。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抽象构成雕塑的生命力,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这本书带我进入了一个我一直以为遥不可及的艺术领域,却没想到它如此生动有趣。书中的图像质量非常高,每一件作品都仿佛触手可及,细节处也清晰可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艺术家创作理念的解读,它们不是生硬的学术说教,而是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能够理解抽象构成雕塑背后蕴含的情感和思考。其中有一位艺术家的作品,运用了大量天然材料,比如原木和石材,那种粗犷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质感,让我印象深刻。书中不仅展示了最终的作品,还穿插了一些创作过程的草图和模型,这让我对雕塑的诞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发现,原来一件看似随意的抽象雕塑,背后凝聚了艺术家多少次的尝试、修改和对材料的精妙运用。书中的一些小插画和图示也很有启发性,它们用更形象的方式解释了一些雕塑的结构和原理,让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非常适合对现代雕塑感兴趣的初学者,它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能够点燃我对艺术的热情,并引导我开始自己的探索之旅。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构成”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材料的堆砌,更是思想、情感和形式的精妙组合。书中对抽象构成雕塑的分析,着重于元素之间的关系、比例的协调、节奏的把握,以及由此产生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作品的细节拆解,比如一位艺术家如何利用线条的粗细、面的曲直来营造动感,另一位艺术家又如何通过材质的对比来强化作品的视觉张力。这些深入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和展现出的非凡才华。书中还涉及到一些西方抽象艺术理论在台湾的传播和本土化过程,这使得整个叙述更加立体和丰富。我发现,原来台湾的抽象构成雕塑,既吸收了国际前沿的艺术思潮,又融入了本土独特的文化韵味,形成了一种既有国际视野又不失东方哲思的独特风格。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和深刻的艺术世界。
评分我一直认为抽象艺术是衡量一个社会艺术成熟度的重要指标,而台湾现代美术在抽象构成雕塑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确实令人瞩目。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沉静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带领我审视了那些超越具象的形体和空间。书中的每一张图片都经过精心挑选,画面构图和光影效果都极佳,能够充分展现雕塑作品的立体感和材质美。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材质运用和处理方式的讨论,例如金属的冷峻、木材的温润、石材的沉稳,以及它们在抽象构成中的融合与碰撞。书中的文字部分,虽然篇幅不算特别长,但每一句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它们不直接告诉你“这是什么”,而是引导你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作品背后隐藏的哲学思考和对生命、宇宙的感悟。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段关于“留白”的论述,它强调了空间在雕塑构成中的重要性,这让我对“空”的艺术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并非枯燥的艺术史,而更像是一场与智慧的对话,一次对美的深度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