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印第安人的誦歌》為正題,但是也有一副題:《美洲與亞洲的文化關聯》,這也就展現瞭作者對人類文化理解的深刻與廣闊,他一方麵刻畫瞭拿瓦侯人文化的深層意涵,另外一方麵又能體認人類文化的共通性,而將這種深層文化意涵與其他文化作關聯性的探討,令人讀來免不瞭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本書全書的安排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美洲與亞洲的文化關聯」,企圖說明美洲印第安人與他們遷入美洲之前亞洲原居地文化關聯的種種蹤跡,即從文化深層的意涵去追尋人類文化的共通性與傳播性。第二部分「拿瓦侯傳統的延續」是喬健先生博士論文的主體部分(The 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 in Navajo Society),從中可更精細地瞭解這個屬於拿德內(Na-dene)印第安語族的拿瓦侯人的文化傳承。
隻有對一個文化的深入分析研究纔是摩登的不二法門。本書作者沒有忘瞭人類學傢的職責是既要樹也要林,對單一文化作深入的研究調查固然重要,但也要有人類整體文化的視野,所以他先以他寬廣豐富的跨文化經驗提齣他對美亞遠古文化關聯的論題,然後再以他對拿瓦侯單一文化深入理解的資料作為補充支持,可以說是林與樹都兼顧的安排,這也是本書最大的特點。--摘自李亦園院士序
作者簡介
喬健
1936年齣生,祖籍山西介休。颱灣大學考古人類學係學士(1958)、碩士(1961)、美國康乃爾大學人類學哲學博士(1969),曾任教美國印第安那大學(1966-1976)、香港中文大學(1976-1995),並創建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係(1995)、香港人類學會(1978)、國際瑤族研究協會(1986)、山西大學華北文化研究中心、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1997)、原住民民族學院(2001)等。另獲頒中央民族大學名譽教授(1994)、山西大學名譽教授(1994)、東華大學榮譽教授(2004)。
喬健先生長期緻力於異文化(other cultures)的研究,曾在多個族群與文化中做田野調查,包颱灣的卑南族、印第安人中的拿瓦侯族、中國西南的瑤族、山西的「樂戶」、華北底邊階級,目前正著手颱灣底邊階級及底邊社會的研究。撰寫及編輯專書二十餘冊,包括《拿瓦侯傳統的延續》、《飄泊中的永恆:人類學田野調查筆記》、《山西樂戶研究》、《東南亞社會研究》、《印第安人的誦歌》等,學術論文五十餘篇。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神秘的吸引力,深邃的藍色背景上,印第安部落的圖騰若隱若現,仿佛在低語著古老的傳說。我一直對美洲原住民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閱讀瞭許多關於他們的神話、習俗和曆史的資料後,總覺得他們的精神世界有著某種超越時空的共鳴。這本書的書名,"印第安人的誦歌-美洲與亞洲的文化關聯",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目光。它不僅僅是對印第安文化的單一聚焦,更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地理視野,暗示著一種跨越大陸的文化交流與影響。這種角度本身就充滿瞭探索的價值,讓人好奇印第安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是否真的與遙遠的亞洲大陸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這些關聯的具體證據,例如語言學上的相似性、考古發現的文物對比,抑或是神話故事中反復齣現的母題。如果這本書能夠為這些看似獨立的文化提供一個令人信服的連接點,那將是對我理解人類文明早期遷徙和交流的一次重大啓迪。它就像一扇門,通往一段未被充分揭示的曆史,充滿瞭未知與驚喜,讓人迫不及待地想推開它,一探究竟。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進行一場精神上的考古發掘。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論證和豐富的史料,引導讀者一步步地接近真相。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印第安人獨特宇宙觀的解讀,那種將人與自然、人與神靈融為一體的觀念,與許多東方哲學中的“天人閤一”的思想有著異麯同工之妙。這種相似性,並非偶然,而是本書的核心論點之一。書中通過對兩者在宇宙構成、生命輪迴、道德倫理等方麵的比較,揭示瞭在遙遠的地理距離之外,是否存在著某種深層的精神連接。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更多具體的例證,例如在儀式、藝術、口述傳統等方麵,如何體現齣這種潛在的關聯。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相似點,而是試圖去理解這些相似點背後的文化邏輯和人類共通的心理需求。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與古老的靈魂對話,感受著跨越時空的智慧,也更加珍視我們所處的這個多元而又互聯的世界。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時而如同清澈的溪流,娓娓道來,時而又如同奔騰的河流,充滿瞭力量。作者在描繪印第安人的神秘文化時,充滿瞭敬畏之情,仿佛在觸摸一塊神聖的遺物。而當他將目光投嚮亞洲文明時,又展現齣一種博學而深刻的洞察力。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神話的傳承”部分的描述印象深刻。印第安神話中那些關於創世、英雄和自然力量的故事,與亞洲許多古老的神話傳說,在結構、主題甚至某些細節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本書通過細緻的對比和分析,試圖找齣這些相似性背後的根源,是偶然的巧閤,還是曆史的必然?它不僅僅是在講述故事,更是在解構故事,尋找隱藏在故事背後的文化密碼。這種解構的過程,充滿瞭智慧的閃光,也讓我們對人類文明的起源和傳播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它鼓勵我們跳齣狹隘的地域限製,以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人類的過去,去發現那些曾經被忽略的聯係,去理解那些跨越時空的共鳴。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探討的文化關聯,更在於它所提供的一種全新的視角。在過去,我們習慣於將美洲文明和亞洲文明視為相對獨立的存在,它們各自發展,各自演變。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卻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宏大敘事的窗口。它挑戰瞭我們固有的認知,迫使我們去思考:人類文明的傳播和融閤,是否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復雜和廣泛?書中對印第安人和亞洲古代文明之間可能存在的聯係的探討,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對大量考古證據、人類學研究和文化符號學的深入分析之上。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這些證據,例如在亞洲某些遺址中發現的與印第安文化相似的器物,或者在印第安神話中齣現的一些與亞洲古代神祇相呼應的形象。這種跨越大陸的文化基因的探索,本身就充滿瞭科學的嚴謹性和曆史的魅力。它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人類遷徙的曆史,重新理解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我們作為地球村的一份子,是多麼地息息相關。
评分當我翻開這本書,撲麵而來的不是枯燥的學術論證,而是一種充滿詩意的敘述。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旅行者,帶領我們穿越時空的迷霧,去感受那些早已消逝的文明的氣息。書中對於印第安人精神世界的描繪,充滿瞭對自然萬物的敬畏與熱愛。從他們與大地母親的對話,到與星辰大海的溝通,每一個字句都流淌著一種深邃而淳樸的智慧。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大地之歌”的描述所打動,它不僅僅是對自然現象的觀察,更是將自然視為一個有生命的整體,與之建立起瞭一種平等而和諧的關係。這種理念在現代社會中,尤其是在我們越來越傾嚮於徵服和改造自然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而書中將這種“大地之歌”與亞洲文化中的某些哲學思想進行對比,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想象著,或許在遙遠的過去,不同種族的人們,雖然生活在不同的土地上,卻共享著對生命和宇宙的某種樸素的理解。這種共鳴,或許正是人類共通的情感和精神根源的體現。這本書的文字,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喚醒,一種對古老智慧的追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