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色
现代公民必须同时面对两种环境变迁:媒介社会与消费社会,也就是公民必然同时扮演阅听人与消费者的角色。由于传播媒介的发展与消费资本主义之间具有密切关联,因而凡欲了解现代社会的人,都必须将它们同时纳入观察与探讨的范围。
本书主要说明媒介与消费社会的关系,包括介绍重要的消费理论、日常生活的特性、家庭关系以及家庭与外在社会的联系、认同与自我、家庭中的科技消费、阅听人的权力、公共领域及社会参与等等。借由说明它们与媒介消费之间的关系,本书试图为阅听人在当前社会中的角色与可能发展提供一个观察与思考的背景。
序 i
哎呀,最近在書店晃的時候,偶然翻到這本《媒介消費-閱聽人與社會》,一翻開就被那標題吸引了。想說,現代人誰不是一天到晚手機不離手,電視、網路、社群媒體,每天接收的資訊量爆炸,到底什麼才是在「消費」?什麼又是我們這些「閱聽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很有意思,勾起了我強烈的好奇心。我平常就對大眾傳播、文化研究這些比較有興趣,常常覺得為什麼同樣一則新聞,不同的人看了會有這麼大的反應?為什麼有些廣告會讓人印象深刻,有些卻一點記憶點都沒有?這本書會不會就在探討這些關於我們如何被資訊轟炸、又如何回應的奧秘呢?尤其是在台灣這個資訊來源多元,意見非常活躍的環境下,理解媒介消費的模式,對於我們如何在這個社會中定位自己,甚至是如何看待周遭發生的事情,一定非常有幫助。不知道裡頭會不會舉很多我們熟悉的生活例子,像是網紅現象、或是特定節慶的廣告攻勢,還是台灣特有的「鄉民文化」是怎麼形成的?光是想像就覺得很期待,希望它能給我一些新的啟發,讓我對我每天都在做的「媒介消費」這件事,有更深入的理解,不再只是被動的接收者,而是能更清醒地去分析和判斷。
评分這本《媒介消費-閱聽人與社會》絕對是近期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著作了。我平常就對文化理論和社會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探討現代社會中各種現象的深層原因。而「媒介消費」這個主題,無疑是當代社會最核心的議題之一。我們每天的生活,幾乎都離不開各式各樣的媒介,從早晨醒來滑開手機看新聞,到晚上睡前追劇,中間穿插著無數次的社群媒體互動。這本書似乎就是試圖剖析,我們在這樣一個被媒介包圍的環境中,是如何進行「消費」的。這裡的「消費」可能不單單指金錢上的購買,更包含我們時間、注意力、情感的投入,以及我們透過媒介所建構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而「閱聽人」的角色,更是讓我感到著迷。它提醒我們,我們不是被動的接收者,而是具有能動性的主體,會根據自身的社會背景、個人經驗、文化偏好來選擇、詮釋和使用媒介。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讓我對「媒介」和「社會」的關係有了全新的認識,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在這個龐大的媒介消費網絡中的位置。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拿起這本《媒介消費-閱聽人與社會》是因為我最近正在做一個關於社群媒體影響力的報告,想找些學術性的東西來參考,順便豐富一下我的研究資料庫。聽說這本書在學術界評價不錯,我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去圖書館借了。讀起來,我發現它確實不是那種隨便翻翻就能懂的書,裡頭有很多理論架構和概念,需要花點時間去消化。不過,越讀越覺得它的價值所在,特別是關於「閱聽人」的部分,它不把我們看成是被動的、傻傻接收訊息的對象,而是強調我們的主動性,以及我們如何透過自身的經驗、文化背景、甚至社會位置,來解讀和使用這些媒介。這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觀點轉變。以往我比較關注媒介本身的力量,而這本書則將焦點拉回到我們這些使用者身上,分析我們為什麼會選擇某些媒介、如何解讀其中的訊息、又如何在自己的生活脈絡中實踐這些訊息。這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在接觸新聞、追蹤社群帳號時,是不是也受到了這些潛在的「消費」模式的影響?它也讓我對「社會」這個詞有了更深的連結,因為媒介消費並非孤立的個人行為,而是深深地鑲嵌在社會結構之中,反映著、也影響著社會的權力關係和文化價值。
评分說實話,我本來對這種比較學術的書有點抗拒,總覺得會很枯燥乏味,充滿了看不懂的術語。但意外的是,當我翻開《媒介消費-閱聽人與社會》這本書時,卻覺得它意外地貼近我們的生活。書名中的「媒介消費」聽起來就很有畫面感,我馬上聯想到現在大家人手一台手機,各種APP、影音平台、新聞App,一天下來,我們到底在「消費」些什麼?是資訊?是娛樂?還是某種生活方式的投射?而「閱聽人」這個詞,讓我思考到,我們在接收這些「消費」來的東西時,其實並不是像吸塵器一樣什麼都吸進去,而是會篩選、會比較、會被某些東西吸引,被某些東西忽略。這本書的切入點,我覺得非常巧妙,它把我們這些身處在資訊洪流中的「人」作為出發點,去探討我們如何跟媒介互動,以及這些互動又如何形塑了我們的社會。尤其是在台灣,各種意見領袖、網紅、社群論壇非常活躍,我覺得這本書可能會提供一個很好的框架,讓我們去理解為什麼某些聲音會被放大,為什麼某些話題會引起廣泛討論,甚至是一些社會現象的產生,背後可能都隱藏著某種「媒介消費」的邏輯。
评分這幾天無意間在書店看到《媒介消費-閱聽人與社會》這本書,剛好我最近對「內容農場」和假新聞現象特別感到好奇,就順手翻了幾頁。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這些內容農場的東西,明明看起來品質不高,傳播速度卻這麼快?而且很多人似乎深信不疑,甚至還會轉發分享。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覺得或許可以從「閱聽人」的角度來解釋這個現象。是不是我們的媒介消費習慣,讓這些低品質的內容有了生存的空間?是不是我們在快速瀏覽資訊的過程中,對於訊息的真偽判斷能力下降了?而且,書裡提到的「閱聽人」這個詞,聽起來就很有意思,它暗示了我們不僅僅是被動接收,而是主動的、甚至是帶有選擇性的去「聽」和「看」。那麼,我們的「聽」和「看」是基於什麼樣的動機呢?是尋求認同?是想獲得快速的資訊?還是只是打發時間?這些問題,都讓我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我很想知道,書中會不會針對這些在台灣經常出現的、關於假新聞和內容農場的討論,提供一些更學術、更深入的分析,讓我們能更清楚地理解這個現象背後的媒介消費機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