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传播学的想像》一书将目标读者设定为大学传播科系三、四年级及研究所学生。本书适用于「传播理论」、「批判传播理论」、「传播学概论」、「新闻学」、「大众媒介与社会」、「大众传播概论」、「媒介素养」�等传播科系相关课程。本书的写作目标是使读者认识什么是传播学,播学包括哪些重要的概念,这些重要概念的缘起、流变、在台湾的研究状况,及未来可能的发展。
本书各章写作也以统一的格式进行,每章均包括:学习目的、本章主旨、主要内容呈现、本土研究成果之汇整、呈现或个案分析。各章亦附有课堂活动设计,提供教师使用本教科书时规划课堂活动之参考。
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是,本书的作者们希望写一本「不一样」的教科书,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对于什么才是一本「好」的教科书,进行多次讨论,希望能借此表达一个共同的心愿:确实透过一本好的教科书的编写,对国内传播教育做出贡献。
这本书只是台湾的传播社群对于学门发展反思过程中的起点,一个「台湾传播学想像」的开始。
作者简介
方念萱 政治大学新闻学系专任副教授
石世豪 东华大学财经法律研究所专任教授
李秀珠 交通大学传播研究所专任教授
吴翠珍 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任副教授
林元辉 政治大学新闻学系专任副教授
林静伶 辅仁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专任教授
林丽云 辅仁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专任助理教授
林鹤玲 台湾大学社会系暨研究所专任教授
翁秀琪 政治大学新闻学系专任教授
徐美苓 政治大学新闻学系专任教授
张卿卿 政治大学广告学系专任教授
黄懿慧 政治大学广告学系专任教授
陈世敏 政治大学广告学系专任教授
陈文玲 政治大学广告学系专任副教授
陈炳宏 台湾师范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专任副教授
陈雪云 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系专任副教授
陈儒修 台湾艺术大学电影学系专任副教授
冯建三 政治大学新闻学系专任教授
赵雅丽 淡江大学大众传播学系专任教授
钟蔚文 政治大学新闻学系专任教授
关尚仁 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系专任副教授
苏蘅 政治大学新闻学系专任教授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导论:台湾传播学的想像-翁秀琪
第二章 传播研究史:主要的途径与图像-林丽云
第三章 本土学术史的「新闻」概念流变-林元辉
第四章 台湾传播教育的回顾与愿景-翁秀琪
第二篇 人类传播与语言再现
第五章 台湾口语传播学门发展之综论-赵雅丽
第六章 语艺学:西方发展与在台湾之现况-林静伶
第七章 想像语言:从Saussure到台湾经验-钟蔚文
第八章 组织传播:源起、发展与在台湾之现况-李秀珠
第三篇 传播分论
第九章 媒介与我:阅听人研究回顾与展望-陈雪云
第十章 台湾政治传播研究之回顾:美国传统vs.台湾研究-张卿卿
第十一章 台湾广告学面貌之初探-陈文玲
第十二章 台湾公共关系学与研究的探讨:1960-2000-黄懿慧
第十三章 健康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从国外到台湾-徐美苓
第十四章 电影研究在台湾-陈儒修
第四篇 传播媒介:科技、政策与产业
第十五章 传播法规与政策-石世豪
第十六章 媒介产业经济分析:理论发展与研究现况-陈炳宏
第十七章 媒介管理:过去、现况与未来-关尚仁
第五篇 传播的批判性关怀
第十八章 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台湾的发展-冯建三
第十九章 传播全球化研究在台湾-苏蘅
第二十章 本地历来传播研究中性别研究分析-方念萱、林鹤玲
第二十一章 媒体素养与媒体教育的流变与思辨-吴翠珍
这本书的标题——“台湾传播学的想像(上)”——本身就带着一种吊足胃口的神秘感。它让我忍不住去猜测,在“上”篇里,作者究竟为我们铺垫了怎样的基石?是关于传播学在台湾发展的历史脉络,还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宏观构想?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一种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视野,既能触及那些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又能关照到台湾社会独特的文化和政治语境。我想象中的“想像”,可能包含着对新媒介技术如何重塑台湾社会交流方式的深刻洞察,也可能涉及到如何理解台湾在大中华语境下的传播特殊性。这本书会不会挑战我们对传播学既有的认知,让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发现新的研究角度和问题意识?我期待它能激发我更深入地思考,在未来的传播研究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批判性,如何拥抱创新,以及如何用传播的力量去回应台湾社会面临的种种挑战。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提出的“台湾传播学的想像”这样一个概念。我一直觉得,很多学术研究,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很容易陷入西方理论的窠臼,或者仅仅是对既有研究的修修补补。但“想像”这个词,立刻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要做的,是更具原创性和前瞻性的探索。它不仅仅是对台湾传播学现状的梳理,更是一种对未来可能性的预设和构筑。我想象中,这本书会探讨在高度数字化的今天,台湾的传播格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如何理解社交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对信息传播、社会互动甚至民主政治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充满变动和不确定性的时代,台湾的传播学者需要具备怎样的知识体系和研究视野,才能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我期待书中能够提出一些新的理论框架,或者是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更具本土特色、更符合台湾社会实际的解释力。这本书的出现,感觉就像是在为台湾传播学描绘一幅宏伟的蓝图,鼓励我们去大胆地想象,去勇敢地探索那些尚未被触及的领域。
评分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书中的具体章节,但从作者的用词和整体风格来看,这本书似乎有一种打破常规、重新思考的魄力。我猜测,“台湾传播学的想像”并非仅仅是学术界内部的自我对话,而是试图将传播学与更广阔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或许书中会涉及一些关于台湾媒体的产业生态、政治传播的运作机制、文化传播的特殊性,甚至是媒介伦理在台湾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这些复杂的议题,又会提出哪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想像”二字,在我看来,也代表了一种批判性的反思,它可能是在质疑当下传播学研究的局限性,或者是在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更具韧性、更包容、更具活力的台湾传播生态的讨论,以及如何培养新一代的传播人才,让他们能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游刃有余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
评分翻开书的序言,扑面而来的不是冰冷的研究数据,而是作者对传播学这门学科在台湾落地生根、蓬勃发展的深情回顾。那种娓娓道来的语气,仿佛在和一位老朋友闲聊,分享着过去那些令人激动又充满挑战的岁月。虽然序言并没有直接点明具体的章节内容,但它已经成功地建立起了一种对话的氛围,让我感觉作者并非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而是像一个引路人,带着我们去发现那些被埋藏在时间长河中的珍贵思想。我脑海里不禁浮现出那些曾经在台湾传播学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独特的社会背景下,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学术道路?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挖掘这些历史细节,去呈现他们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甚至是他们的人生哲学?我对此充满了期待。而且,序言中“想像”二字反复出现,这不仅仅是对未来的憧憬,更是一种对当下困境的反思,是对现有学术范式的一种挑战。这本书或许就是在告诉我们,是时候跳出固有的框架,去用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创新的思维,来重新审视和定义台湾传播学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那种淡淡的复古色调,搭配上“台湾传播学的想像”这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对传播学在台湾发展的过往与未来的好奇心。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开书页,但单是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某种诗意的召唤,它不仅仅是关于学科的探讨,更像是在邀请我们一同构筑一个属于台湾传播学的独特图景。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许多心力去梳理那些曾经激励过一代代传播学者,又或者是在时代变迁中被逐渐遗忘的观点和理论。或许里面会有我们熟悉的那些经典理论,但更吸引我的是“想像”这两个字,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会止步于对既有知识的整理,而是会进一步去探索和展望,去思考在新的媒介环境、新的社会议题下,台湾的传播学将走向何方。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触及一些本土的案例研究,因为只有与我们身边的现实相结合,那些抽象的理论才能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本书的出现,感觉像是给台湾传播学领域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很想知道它到底为我们带来了哪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